108) 性教育

  2012年6月22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前美式足球助理教練Jerry Sandusky 被法院裁定其性侵犯男童等45項罪名成立,他可能將面臨終生監禁。這件超大性醜聞震驚了賓州州立大學這個小鎮及整個美國。其實,打從1994年Sandusky就開始性侵犯男童,據估計受害者超過52位,其中包括他的養子。   如果你稍為留意新聞,這幾年常常聽到有孩子受到性侵犯,年齡涵蓋從三四歲小孩子到青少年,通常受害者啞忍多年,最後因一個人站出來揭發,其他全站出來作證。讓人感到納悶的是,侵犯他們的,往往是受害者所熟悉,並且是父母認為可以信靠的人,如球隊的教練、教會的神父、學校的老師、作嬰孩看顧的親人等。還有一點叫許多人感到到困擾的,爲什麽這些孩子從來不會對侵犯者說NO?或者告訴父母有關這些侵犯行為?   原因很簡單,因為絕大部份父母很少對孩子施行性教育。   也許很多父母把性教育看得很嚴肅,認為這是一個禁忌,尤其是對著年幼的孩子,不知道如何說起,也不知道怎樣說。正因為大部份對性教育這件事情避而不談,最終發現孩子受到性侵犯、或出現性行為時,才如夢初覺。   其實,把性看作這是男女之間的性行為,把性教育看作是青春期或生理的教育,都是非常狹隘的看法,完整的教育應該包括下面五個層面:性生理、性心理、性病理、性倫理、和性法理。   所謂性生理,是對性器官、生育發育、性反應、生殖等的認識。性生理的第一步,是對男女生殖器管有較全面的瞭解,這包括男性的陰莖、陰囊、睪丸、包皮、精液等;女性方面,她們生理的構造包括陰唇、陰核、陰道、處女膜、子官、輸卵管、卵巢、卵子、乳房。孩子年幼時,父母幫他們洗澡,就可以用一個平常心來談論這些東西。當他們問到:我從哪裡來?父母可以到圖書館找些相關的圖片向他們灌輸,也不要期盼孩子第一次就明白父母所講的,這只是一個開始,同樣的問題,他們可能問很多次,父母每一次的回答都會讓他們多明白一點,重點是是讓孩子可以隨意問有關這方面的問題,而不是當作一個禁忌。   性心理是指性慾、性別取向、戀愛及心理狀況。一家人看電影,看到一對男女親熱鏡頭,可以把握機會灌輸正確婚姻觀念。「這兩個人尚未結婚,不應該作這種違反聖經所教導的行為」等等。七八歲女兒好奇拿起媽媽的胸圍戴上,這也是教育孩子的好機會,「上帝給女性一個特權,乳房是為將來哺育嬰孩特別設計的」;在電視上看到女性衛生棉的廣告,也可以藉此對孩子解釋這是什麽一回事。   性病理包括性病、性異常行為、和性功能障礙。父母可以透過傳媒、新聞對孩子解釋某些人的反常行為,這些包括同性相愛,偷看或偷拍別人換衣服,也有專門偷別人內衣等,以便讓孩子有警覺心,懂得保護自己。其他反常行為,還包括戀物狂、戀童症、扮異性症、暴露症、窺伺症、性騷擾、性虐待、被虐待症,性暴力。「不可以隨意觸摸別人的身體,也不可以隨意讓別人觸摸你的身體。」如果發現小孩子玩這種觸摸的遊戲,父母可以這樣對他們說:「醫生檢查身體那是可以,你們不是醫生,這種做法是不對的,下次不要這樣做。」「在公眾場所摸自己的私處是不對的行為。」「性器官的私人的地方,是不允許別人所碰。」   性倫理。一般來說,男女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傳統男生是在外打拼,負責賺錢養活妻兒,和保護家庭安危的責任;而母親負責在家照顧孩子。男生通常穿T裇衫,短褲,喜歡藍色之類的颜色,愛好玩打仗、官兵抓強盜遊戲,他們留短髮,不愛哭。女生就穿裙子和洋裝,玩洋娃娃,喜歡類似粉紅颜色,留長頭髮,使用化妝品,比較喜歡留在家裡照顧孩子。   性法理。男女之間要懂得彼此尊重,每個人都有個人的權利,男女生不可以跟對方講一些曖昧的話,或者帶有色情、讓人感到非常不舒服的話,法律上稱此為性騷擾。另外,以「性」、「性器官」當玩笑話,會讓別人感到不舒服,這是要避免的,同時在法律上也是禁止的。家庭中夫妻對待彼此的態度,要與外人相處一樣彼此尊重,不可以用武力打人,摔東西,出口傷人,不允許用任何利器傷害妻子孩子。任何暴力行為都是律法禁止的,有任何不同意見可以透過溝通來處理。   所以,我們看到全面的性教育是一個廣泛的全人教育,而性教育最好是從孩子出生開始,幫助他們在生理、心理和社會各方面有全面的認知,培養有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這樣對孩子自己和對別人有更多的瞭解。父母趁孩子年幼灌輸在這方面的性教育,一方面幫助孩子學會保護自己,不會受到外人性侵犯,另一方面,性教育幫助他們認識男女差異,日後與異性相處就知道如何保護自己,性知識可以幫助他們在人生重要事情上作適當合宜的抉擇。 (欲想更多知道如何跟孩子談性,請參閱拙作「養育兒女GPS」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107) 品格操守

  1944年當霍金斯大學首席外科手術主任Alfred Blalock首開先河,成功為一位9磅藍嬰施行心臟病 ,這個不朽成就成為當時世界頭條新聞。所謂藍嬰是指嬰孩具有先天性心臟病,導致血液的氧氣無法送到腦部,臉色因此變成藍。在此以前,醫學界認為這是不可能做到的醫學手術。自從霍金斯大學手術成功之後,許多父母帶著他們藍嬰蜂擁到Baltimore的霍金斯大學尋求醫治。   但報導中唯一沒有提到一個人的名字,他叫Vivien Thomas,說實在,在霍金斯大學只有幾個醫學教授知道這人是誰,當Afred Blalock進行第一次藍嬰手術時,他堅持要Vivien Thomas在他身邊作指引,這可想而知 Vivien Thomas在這個手術中的重要性。   Vivien Thomas是一位非洲移民的後裔,家裡貧窮,適逢美國大蕭條,儘管他高中成績優異,但他失去進入大學的機會,只能當一個普通的木匠。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到了一家大學醫學院外科實驗室工作,上司是在醫學界稍有名氣的Alfred Blalock外科醫生。Vivien憑著他的聰明、好學、幹勁、勤勞,居然成為了這位教授的得力助手,一個只有高中程度的黑人助手,居然可以跟這位白人教授深入討論醫學上的問題,可見Vivien Thomas的不平凡。   過了多年,Afred Blalock受聘回到他的母校John Hopkins作外科手術主任,但他堅持要這個黑人助手跟他一道去,因他知道,儘管Vivien Thomas只有高中學歷,名義上是一位實驗室助理,但他在醫學上的知識遠超于一個醫學研究學者。遺憾的是,儘管這黑人助手對Afred Blalock何等重要,但無論在待遇和其他方面,這白人教授始終把他當作棋盤中一只棋子而已。   Alfred Blalock回到母校沒多久,剛好小兒內科主任Helen Taussig遇到醫學上一個大難題,就是當時所稱為的blue baby syndrome,這是一種先天性心臟病導致孩子臉色出現藍色狀況,當時醫學上找不到原因,枉說治療方法,Helen Taussig有病理的理論,但卻無法證實,所以她尋求Alfred Blalock的幫助,Afred Blalock以狗作試驗求證,而在實驗過程中,黑人助手Vivien Thomas成了這教授極大的幫助。經過了兩年的努力和200多條狗的試驗,憑著黑人靈巧的手,和他發明一個特別作手術用的血管鉗,心臟吻合技術成為可行。但礙於學校規定,Vivien Thomas不可以參加臨床手術,但在最初幾次手術中,Afred Blalock還是堅持要這黑人助手在手術過程中作他背後指點,因為Thomas過去曾經做過上百次動物試驗,而教授只有一次經驗。手術終於成功,這個技術被稱為Blalock-Taussig分流術。儘管Thomas的功勞很多,但上面沒有提到他的名字。   Afred Blalock與Vivien Thomas前後共事34年,過去多年,兩個人一起合作,才有那個突破性的藍嬰手術的成果,但兩人之間只有專業層面的交流,卻沒有任何人性的交往。Afred Blalock無疑是一位傑出的外科醫生和教授,但思想上卻是典型種族隔離主義者,他跟黑人Vivien Thomas共事,沒有友誼,只有歧視。連Afred Blalock舉行60大壽盛大晚會,500個嘉賓居然沒有Vivien Thomas在其中。   相信我們可以猜想這個黑人助手內心的感受,對著這個恩師Afred Blalock,既愛且恨;白人教授無疑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他把所有榮譽全歸個人所有,不過想深一層,如果沒有Afred Blalock的培育,Vivien Thomas的才華也沒有機會展露,說不定他一生只是作一個平凡的木匠。Vivien Thomas如何看Blalock這位醫學教授:是自己的恩師?還是戴天仇人?這往往是一念之差。   講到這個白人教授,沒錯,他過去在醫學界有過非常顯赫的日子,但他和Vivien Thomas都先後作古,除了醫學界,還有多少人知道Afred Blalock曾經在醫學上有過貢獻?不過任何一個人聽到有關Afred Blalock和Vivien Thomas的故事,絕大部份的人對Afred Blalcok的品格大打折扣,每次有人提到Afred […]

106) 關我何事

  今年七月份在湖南的婁底市發生一件引起很多人爭論的救人事件。首先是一家三口在河中戲水,五歲的孩子遇溺,夫婦嘗試自行施救,但卻無效,於是高聲喊叫救命。一位年輕人毫無考慮,自告奮勇跳到河中,把那個小孩子救起來,同一個時間,也有兩個人跳到河中幫忙,最後一家三口被救到岸邊。但首先下水的男子卻因體力不支而未能回到岸上。現場有人看到不妙而致電報警,消防隊後來到場,最後把那男子打撈上岸,但他已經返魂乏術。不過讓人感到氣憤的事,獲救的一家人沒有積極幫忙,也沒有留下來關注事情的發展,很漠然的準備開車離開,當有民眾出來難阻他們時,對方一個居然說,「關我屁事」。   當這個消息在網上發佈之後,許多人爲了這個救人的年輕人不幸遇難而感到難過,但對獲救一家人這種回應態度卻感到非常氣憤,今天居然有這種冷血動物?知恩不圖報,居然還敢說風涼話?   其實這種知恩不圖報的行為不是只有今天的中國才看到,人類任何一個年代、任何一個社會都隨時看到。   兩千多年前,當耶穌還在地上傳道的時候,因著祂有醫病趕鬼的能力,許多人長途跋涉到祂面前尋求幫助。一次,有十個患麻風病的人到耶穌面前尋求醫治,那時候的麻風病類似今天的愛滋病,非常受人歧視,而且麻風病是沒藥物可以醫治的傳染病,因此麻風病人要被隔離,不可以與親人和其他人生活在一起,更不允許到會堂敬拜神,所以患者等同與世隔離。這十個麻風病人從別人那裡打聽到耶穌具有醫治能力,所以不辭勞苦來到耶穌跟前尋求醫治。耶穌憐憫他們,在他們當中行了一個很大的神蹟,事後並吩咐他們到祭司那裡,讓祭司檢查,這樣他們可以名正言順回到人群中,過正常人生活。這十個人得到痊愈之後,各自回家,但知恩圖報,願意親自回到耶穌跟前,向耶穌道謝的只有一個人。耶穌說出一句歎息的話:「得醫治的不是有十個嗎,其他九個得痊愈的人到哪裡去?」最後耶穌對這個懂得回來感恩的前麻風病人說:「你的信心治好了你。」意思是說,你得救了。九個人得到身體的醫治,只有一個連靈魂也得到痊愈。   聖經多處經常提醒信徒,要常存感恩的心。上面講到的故事也帶出一個重點,知恩不圖報的人,他們得到的只是短暫的好處,但往往會失去神為他們所預備的永恆福分。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湖南婁底市這件事情,獲救者不但沒有知恩圖報,並且說了一句風涼話:關我何事?這對每個基督徒也是當頭棒喝的一句話,基督徒是蒙恩得救的罪人,因著耶穌基督犧牲十字架上而與神和好,這如同遇溺被救,死過翻身一樣,但我們周圍許多親朋好友都不認識神,他們正走向滅亡的道路,而我們通常的反應是,「與我無關」,爲什麽這樣說呢?因為絕大部份信徒對傳福音缺乏熱忱,一生沒跟一個人傳過福音,枉說要領人信主,這種做法跟上面獲救的一家人「關我屁事」的態度豈不是一樣嗎?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105) 四個太太

  這個譬喻來自一個電子郵件,後來教會牧師也曾經引用這個譬喻,裏面內容蠻有啓發性,願意在這裡分享。   很久以前,某國有一個國王,他有四個太太。   四個太太之間,他最愛第四個,他給她最好的裝扮,每天叫御厨弄最好的美食給她吃,反正地上最好的一切,他毫不吝嗇都給予她。   國王也很愛他第三個太太,她長得的確非常漂亮,國王每一次出巡,或者有貴賓到訪,他都找這位太太陪著他身邊,讓他感到很有面子。不過國王常常擔心,有一天她會離他而去,而跑到別人懷抱。   國王當然也愛第二個太太,她可以說是國王最知心的伴侶。這位太太對國王很體貼,很有耐性,而且做事周詳,善解人意。每一次國王遇到難題,碰到困難,想不出好辦法,他一定到她面前,聽她從詳計議和找出任何妥善解決方案。   國王第一個太太年齡是最大的,但對國王卻是忠心耿耿,她總是非常細心照顧國王的健康,安排他的起居飲食。可惜的是,不管她對國王如何死心塌地,國王卻不怎樣愛她,平常也不多看她一眼。   國王年紀老邁,病倒在床上,醫生說他來日不多。國王想到自己快要離世,很希望有人可以陪他左右,他就想到他的四個太太。他對第一個太太說,你知道你是我的最愛,我把最好的綾羅綢緞給你穿,把山珍海味給你吃,現在我要走了,你願意永遠陪在我身邊嗎?這個太太說,不要妄想,你死以前我就會離開你。   國王於是對第三個太太說,我過去都很愛你,我現在快離世,你願意在身邊永遠跟著我嗎?她說,你有沒有搞錯,人生多美好,我要及時行樂,你死掉之後,我會再找一個有錢人結婚。   國王很難過,他於是到第二個太太那裡去,說,我每一次遇到困難你都幫我解決問題,你願意永遠陪在我身邊嗎?第二個太太說,這一次我實在無能為力,我最多陪你到墳墓而已。國王這時心已碎,突然他聽到一個聲音說,不管你去那裡,我都陪在你身邊,國王抬頭一看,那是他第一個太太,她顯得那麼瘦弱,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國王一點內疚,自言自語說,其實我理應好好照顧你,但我過去都沒有這樣做,很抱歉。   說實在,我們每個人都有四個太太,第四個太太是我們的身體,我們花很多時間打扮它,給它吃最好的,讓它看來很有體面,但有一天我們死了,這個身體會離我們而去;第三個太太是我們的財富、名譽、和地位,但等我們離開這個世界,這些金錢和財富都跑到別人的懷抱裏面。第二個太太是我們的家人和朋友,不管他們過去怎樣關心我們,他們最多只能夠送我們到墳墓而已;而第一個太太卻是我們的靈魂,過去我們常常爲了追求地上的榮華富貴和各種享樂而忽略了它,但當我們離開世界那一刻,唯有靈魂是隨著我們一起離開。   問你自己,過去你花了多少時間追求屬靈的事情,你經常使用神的話語來滋潤你屬靈的生命嗎?趁著你年幼,好好照顧你第一個太太,她才是陪你到永恆的唯一一個人。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