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戒癮性癮

    A)        序言   陳龍來自中國一個大城市,他是家中唯一的孩子。與其他家庭相比,他們家算是比較富有,父母親在政府機關和銀行工作,入息高,工作穩定,美中不足的是工作時間長,所以家人聚在一起用餐的機會不多。陳龍記得小的時候,常常一個人待在家裡,除了讀書,閒來就是看電視。十歲時,搬來幾個鄰居孩子,年齡跟他相仿,因為都是男生,彼此就有伴。不知道是哪一位帶頭,居然在別處弄了幾本花花公子雜誌,幾個男生就常偷偷摸摸聚在一起;沒多久,連色情錄影帶也弄到手。陳龍從那時候就開始迷上色情刊物,家裡沒人時就手淫自娛。到了大學,幾個男生各分東西,不常有聯絡,陳龍發現自己不像一般男生會拼命追女孩子,那時網絡已經流行,他閒來無事便在寢室上色情網站,除了手淫以外,有時候甚至付錢找妓女解決性的需要。   工作不到兩年,他申請出國到美國深造,專攻計算機,在學校遇到他第一個女朋友,畢業不久,找到工作就留在美國,同年結婚。儘管已有家室,陳龍常趁太太熟睡,半夜起床跑去瀏覽色情網站,做他過去自我娛樂的事情。陳龍從來沒有向太太提到他的過去,直等到有天太太無意中看到陳龍在電腦螢幕前手淫的時候,她大吃一驚,日後她檢查電腦發現陳龍過去在網絡下載了很多色情檔案。在太太不斷追究之下,陳龍終於和盤托出,講出他在性這方面的掙扎。   陳龍患上的是性癮。   何謂性癮?性癮是指一個人性慾特別旺盛,不管男女,他們嗜性成癮,要不停尋找性的刺激,幾乎無法自制。通常性癮行為分為三個級別,第一級是指社會容忍的行為,比如手淫,收藏色情檔案等,但他們不會侵犯別人;第二級是指一些侵犯別人的性活動,譬如暴露性器官,偷看異性私密部位;第三級是指強暴、對人作性侵犯,這屬於犯罪行為。   B)         何謂成癮病 性癮其實是許多成癮病之一種,其他成癮病包括酗酒和吸毒,這些都會影響個人的健康,嚴重的甚至會奪取人的性命,所以文明國家通常都會立法禁止這些成癮病的發生。但也有一些行為相對來說不是那麼嚴重,而且這已成為一般人日常生活形態,譬如上網、逛街、看電視等,這些生活習慣並沒有律法禁止,但這些活動卻成為許多人生活上的依賴,到了無法自拔的地步,因為一旦停止不做,身體就會出現一些負面反應,所以稱為成癮病。簡單來說,成癮就是指一個人已經成為某一種東西的奴隸,英文稱slave,希臘文叫douloo,意即當事人已經被某種事物所捆綁,他失去了個人自由,隨著這些事物的指揮棒或走或坐,也許表面上他們跟別人沒有太大差別,但心理上他們已經被某挾制,這正是成癮病的最大問題。   C)  現代人對什麼上癮?   前述提及讓人成癮的東西很多,性癮、酗酒、吸毒、賭博是比較嚴重的成癮病,但還有很多讓人上癮的惡習,而這些習慣由於看來似乎很正常,並且還被普羅大眾所接受,但是當這些習慣成了一個人的依賴,並且取代了正常生活行為,那就成了很嚴重的問題,下面列出三大類型項目是現代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經意染上的成癮病:   與傳媒有關的癮病:看電視、追捧連續劇、瀏覽網站、看新聞或天氣報告、檢查電子郵件、玩電玩、到ebay、臉書、電話談性、色情網站等。   與購物有關的癮病: 逛街購物、找便宜貨、收集物品、討價還價、剪禮券、工作成狂、花錢等。   與娛樂有關的癮病: 暴飲暴食、過量運動、潔癖、睡過頭、串門子、不停講電話、嗜好各種體育、玩撲克牌、拼圖猜謎等。   所以我們看到,讓人成癮的東西千奇百怪都有,而當中有些並不是違法事情,剛開始可能是出於好奇、個人興趣、或因無聊而用來打發時間,有人甚至可以找到冠冕堂皇藉口做這些事情(譬如健身運動),但久而久之,這些行為活動成了逃避現實的藉口,重要事情不想面對,寧願花大量時間做這些次要的事情,這些活動慢慢成了生活的拐杖,他們很想停止這些活動或行為,但往往事與願違。   D)  成癮的特徵 當事人絕少承認自己有上癮的問題,儘管旁觀者(尤其是家人)一致認為當事人已經上癮成病,但他們總會找藉口自圓其說:   「那是我解壓的方法。」 「我沒有其他不良嗜好。」 「我又沒有傷害到別人,為什麼你那麼在乎?」 「這跟你平常打球運動有什麼分別?」   怎樣知道你對一樣事情已經上癮?嘗試回答下面問題: 你曾經嘗試戒除這個習慣,卻無法做到。 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想到的就是做這件事。 只要有一段時間沒做這件事情,就覺得心裡不舒服 不管再累,你還是有精神作這件事情。 你發覺愈來愈花時間做這件事。 跟以前相比,必須花更多時間做這件事才感到滿足。 你花很多時間投注在這件事上,而減少與身邊朋友的互動。 節錄自拙作「男人秘笈」,這書將於2012年底出版(橄欖),敬請等候。

94)錯誤讚美

  每個人都喜歡被人稱讚,尤其來自父母家人的稱許,但你可知道,錯誤的讚美也會導致反果效。史丹福大學教授Carol Dweck曾經作過一個很有趣味的研究,她邀請一群十多歲的孩子到學校實驗室,隨機把這群孩子分成兩組,兩組孩子都給與一個拼圖難題,第一組的孩子個別獨立完成拼圖之後,Carol教授當面稱讚這組每一個孩子「聰明伶俐」,孩子聽到自然感到高興;第二組的孩子把拼圖做完之後,教授卻這樣對孩子說,「你真努力 work hard」、「你很認真make great effort」。所以這裡有兩組的孩子,一組是被稱讚「聰明伶俐」,一組是告訴他們「努力認真」。之後,Carol教授再作第二部份的研究,兩組孩子可以從兩道拼圖難題中選一個,事前告訴他們,一道拼圖很簡單,他們很容易就能夠拼好,而另一道拼圖比較難,但他們從中可以學到許多。那一組被人稱讚「聰明伶俐」的孩子,50%孩子選擇簡單的拼圖,而50%的孩子選擇比較困難的拼圖。而那一組被稱讚「努力認真」的孩子,90%選擇那一個比較難但可以學到東西的拼圖。之後,教授再進行第三部份的研究,這次她給兩組孩子做一道根本不可能解決的拼圖,她想看看兩組孩子的反應。那一組被稱讚「聰明伶俐」的孩子,他們試了幾次之後,很快就感到沮喪,不久就放棄,這顯出他們缺乏持久性;而那組被稱讚「努力認真」的孩子,他們顯出較高的毅力,即使他們不能解決這道拼圖難題,卻非常享受解題的過程。有所誰會想到,對孩子說「聰明伶俐」,或「認真努力」,居然對他們有這麼大的分別。   這讓我想起一個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的故事。他15歲被保送到中國一家重點學校念大學,不到三年就畢業,之後他到美國攻讀電機研究所,四年就拿到碩士和博士學位。指導教授看中他的聰明才智,鼓勵他留校作研究當教授,但他婉轉拒絕,他選擇到德州一家電子公司作一個普通的工程師,不過他仍然有機會發揮所長,在他研究領域經常發表論文,後來有大公司用高薪向他挖角,但都被他拒絕。某年他公司有解雇員工的謠言,不到一個月他就患上憂鬱症。   其實以這位博士生的聰明才智,在一家小公司當一個小工程師實在大材小用,他當一個大學教授絕對是勝任有餘,爲什麽他舍近求遠?這就是「聰明伶俐」的誤事。不能否認他是一個智商超高的人,從小就被老師父母稱讚「聰明伶俐」,但這種稱讚方式並沒有帶給他很大的自信心,他反而讓他感到戰兢和懼怕,不敢冒險作新嘗試,深怕自己做不來,不小心打破「聰明伶俐」這個生招牌。   「認真努力」是可以掌控的變量,而「聰明伶俐或天才」卻是無法定義和掌握的,當一個人過於著重天賦和才智,只會造成人害怕失敗的心理,他們不懂得專注和享受他們研究工作或解決問題的「旅途」過程。「我是博士生」、「我是清華畢業生」、「我是哈佛畢業生」,這些名函有時候會導致一個人過分看中得失成敗,而不敢嘗試新事物。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第五章 預防外遇

    A)序言 雲兒因為家貧,念完高中就出來工作,經朋友介紹而認識憨直的先生,不到一年就結婚。婚後他們一起開了一家小小的音像店,白天先生上班,她看店;他下班就過來幫忙,生意慢慢上軌道,女兒也出生。雲兒心想,從此她跟丈夫和女兒可以過一個滿足快樂的日子,但沒想到偏偏一個不該出現的人某天出現,讓她不知不覺掉在不知足的陷阱裏。他是丈夫的好朋友,那天他又來挑了兩張碟,然後跟雲兒客氣說:『走,正好現在店裡也沒人,我總也不掏錢看碟,請你吃飯去。』對方半開玩笑的一句話,卻讓她鬼使神差產生了一種從來沒有過的衝動,她很快就答應了他。一起吃了午飯,才發現彼此竟然是那麼投機,兩個人對生活的理解出奇地一致,於是開始了頻繁的接觸,沒多久,他們牽起對方的手。好奇心和追求刺激與激情的快感讓她的膽子變得越來越大,她心想有一個「地下情人」也是幸福和快樂的事,何況對方為人又好,隨和幽默,恰好補充了她丈夫老實憨厚的性格,何樂而不為?在一次約會,她半推半就和對方倒在賓館房間的床上,他興奮的激情點燃了她冷卻已久的愛火。從此,雲兒的愛被分成了兩半,表面上她和丈夫像從前一樣生活,暗地裡則和情人偷偷地來往,「幸福」沖昏了她的頭腦,她常自問:結婚幹嘛?要孩子幹嘛?在這種扭曲心態下,她開始變得不滿足,總會莫名其妙沖著丈夫大發雷霆,稍有不滿就把怨言發洩在他身上。紙終究是包不住火,情人太太知道他們的事,搞出一哭二鬧三上吊鬧劇,但堅決不肯離婚。雲兒還沒來得及想到接下去怎樣做,她丈夫就把一紙離婚協議擺在了她的面前,他惟一的要求就是女兒。   這是來自網絡一篇外遇自白的文章,相信是事實多於扼造的小說。其實類似這些情節的事情在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每天都在發生,如果主角不是什麽電影明星大人物,也不是搞出兇殺案,連傳媒記者也不會花時間採訪追蹤,外遇事情普遍到已經不再是新聞了。   外遇上是指夫妻中任一方與第三者產生一份不應該出現的感情關係,有時候不見得出現性行為,但明顯已經超越普通朋友的界限。而對婚姻最大的衝擊莫過於外遇,尤其當其中一方深信他/她終於找到一個他們認為是心目中最理想的伴侶,認定當年跟他/她走上地毯那人是錯誤的選擇。外遇也可能是一時衝動,抱著逢場作戲,等激情冷淡就一走了之。當事人不管抱著任何心態,外遇的結果通常都是悲劇收場,最後受牽連的家庭支離破碎,家破人亡。   B) 外遇的徵兆 外遇可以是一時興起而出現的一夜情,也可能是婚姻埋藏已久的計時炸彈慢性引發出來的結果。在電影《出軌》,女主角無意遇上對她熱烈追求的小男人,讓她亂了方寸,意外掉進慾海無法自拔;《致命的吸引力》的男主角,卻因一時貪玩,抗拒不了誘惑而引起彌天大禍。兩部電影的當事人都是臨時性起而出軌,並非因為夫妻之間出現欲求不滿的情況;不過,根據社會學家的研究,大部份情況並不是因為兩人遇上突然來電而導致出軌,通常夫妻關係早已貌合神離,最終塑成配偶有出軌行為,下面是一般外遇出現以前的夫妻心理狀況: 對配偶有說不出來的不滿 感到目前的婚姻是累贅 深覺得個人需要沒被滿足 希望遠離配偶 不想花時間在家 幻想跟別人結婚 總是把自己婚姻與別人比較 對房事越來越沒興趣 對同事、朋友、或某一異性產生愛慕之情 對配偶態度越來越不友善,甚至粗魯   夫妻之間任何一方出現上面描述的行為和心態,很明顯當事人的婚姻基礎已經出現危機,當其中一方在偶然場合遇到一位心儀的異性,或在職場遇到一個可以互訴心聲的異性對象,甚至在教會遇到一個很談得來的異性肢體,這無疑敞開外遇之門。若當事人警覺性不夠,一旦感情投進去,就糊裡糊塗跑到別人的懷抱。   C) 明白婚外情的成因 沒有人對外遇具有免疫能力,不管才剛過蜜月或結婚幾十年,你隨時隨地踏入外遇的禁區。那麼有多少人背叛自己的配偶呢?具體數字是沒有人知道,根據民意調查,大約三分之一男人,約四分之一女人承認至少有過一夜情,如果把精神外遇(沒性關係)也算在裡頭,外遇數字可能過半。(那是台灣的調查數字,在美國社會,60%男人和40%女人承認自己有婚外情。 )   除非本身心軌不正,大體來說,沒人故意找狼入室,特意邀請『外遇』到家中來破壞自己的婚姻,很多時候都是從一個不在意的話題開始,然後一個眼神,有意無意的輕微觸摸,於是在不留意的情況下踏出外遇的第一步,來得匆匆,等知道的時候,情感已經投入,甚至可能已有肉體關係, 『我從來沒有如此的感覺』, 『這豈不是我一直在尋找的真愛嗎?』, 『夢寐以求的伴侶終於出現在我面前』。 遺憾的是,這種婚姻以外的關係是很曖昧而且不能公開,但紙包不住火,最終搞到人仰馬翻,名副其實『致命的吸引力』。   外遇成因相當複雜,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講得完,而且每一個情況都不一樣,不過根據社會學家的研究,外遇成因還是有跡可循。     節錄自拙作「男人秘笈」,這書將於2012年底出版(橄欖),敬請等候。

93)好撒瑪利亞人

  上星期講到見死不救這個主題。中國因著發生小悅悅這件事情,於是有人建議國家擬定一個「好撒瑪利亞人」的律法。這觀念是來自聖經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是耶穌所講許多比喻其中一個,重點強調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協助危難者的責任。許多國家和地區(例如美國、德國、加拿大、意大利、日本、法國、西班牙)都有好撒瑪利亞人這條律法,意思是說,公民是有義務幫助遭遇困難的人。   不過要搞到立法來要求一個人做樂善好施的事情,這可以看出社會人心嚴重問題。中國孟子說,無側隱之心,非人也。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憐憫同情的心,這根本不是一個人。很可惜這種優良傳統儒家思想,這些年頭已經找不到,當看到見死不救這等事情發生越來越頻密,人不免會問,中國人什麽時候變得那麼冷血?   以前我曾經講過一個在六四事件之後被中國政府追捕的學生逃亡故事,他的名字叫張伯笠。故事吸引人的地方不是他在天安門所發生的過程,而是他在逃命過程中,一位目不識丁、連聖經也不會讀的老婦人搭手相助他。當時他逃難來到黑龍江一帶,途中食物中毒,患了大病,到了一個農村的地方,一個主內老姐妹接待他,這鄉下婦人跟他非親非故,也不是大富大貴,更知道他是政府要追捕的人,卻毫無顧忌招待他,並且把自己養的土雞燉湯為他補身,張伯笠終日臥床,很過意不去,就問這位老婦人,他可以幫她做什麼?老婦人請他念一本書給她聽,因為她是文盲的。他打開那本書,是一本手抄的約翰福音,老婦人不會念書,但她卻是一個基督徒。於是他每天就這樣為老婦人讀聖經。後來為了不想拖累別人,他離開那個地方,繼續逃命,兩年後,他逃到美國,不久就成了一個基督徒,後來蒙受呼召,更是一個全職的傳道人。   我的重點不是講逃亡的張伯笠,乃是那個目不識丁的老婦人,她居然願意冒著個人生命的危險,去搭救一個非親非故的陌生人,爲什麽她能夠做到現在很多中國人都不願意做的事情?是因為她受過高深教育嗎?是她很非常明白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嗎?是她受到共產黨思想洗禮嗎?都不是,簡單來說,她只是擁有來自神所賜給她一個新的生命,哥林多後書5:17,若有人在基督裏面,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一切都變成新的。這位老婦人只是履行聖經神所吩咐的,作一個好撒瑪利亞人,作一個樂善好施的人。   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定一條所謂「好撒瑪利亞人」的律法,要求每個公民有義務幫助遭遇困難的人,不過人的心如果不改變,什麽律法只不過紙上談兵。從聖經的角度來看,除非人願意打開心門歸向神,否則,見死不救這種事情在中國仍然不斷發生。   (在寫這一段文字的同時,聽到另外一起新聞,一對年輕情侶開車無意撞傷一位老婦人,爲了息事寧人,他們對周圍旁觀者謊稱要送婦人到醫院,後來發現他們是把傷者開到荒山野嶺把她活埋,網路讀者知道之後產生很強烈的反應。但願這等事情的發生能夠喚醒中國沉睡的靈魂。)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第四章 中年危機

    A) 序言 某年參加一位認識多年的青年人婚禮,青少年時期我是他團契的輔導,跟他同齡的不單早已結婚,很多也都已為人父母,所以他算是晚婚。他畢業美國一所常春藤學校,專攻金融投資,憑著他的專業訓練、聰明才智、和幹勁,他在自己的專業上有非常出色的成就。因為多年在事業上打拼,所以人到三十才成家立室。   為他主持婚禮的,是他父親一位好友,也是認識他多年的『伯父輩』牧者,這位牧者過去在德州一所大學電腦系教授,也是一位非常資深的基督徒,過去以半職業身份在教會服事,後蒙神呼召,毅然放下他熱愛並且穩定的工作,追求他認為更有永恆價值的屬靈事物,成為神國裡頭的牧羊人。   牧師看到這位青年人,一方面為他在事業上很有作為而感到興奮,但當看到他把過去年幼時所認識的基督教信仰拋諸腦後而感到苑惜。參與婚禮的,有幾個是與新郎兒時一起長大的玩伴,也有一群與這對新人在金融界一起共事的好朋友,這群青年人在事業上都有非常不錯的表現,唯獨對屬靈的事物沒半點興趣,尤其跟新郎一起長大的幾個知己,已經多年沒踏足教會,枉說追求屬靈的事,因此牧者在婚禮訓詞中說了一番語重心長的勉勵話,期盼他們除了事業以外,也把眼目放在有永恆價值的事情上,正如所羅門在傳道書所說的,『趁著年幼好好紀念你的神。』   很可惜的,這群青年人並沒有把這位牧者的話聽得進去。不過,這也不能完全責怪他們,始終他們年齡和人生經歷尚淺,無法體會這牧者的苦口婆心,這牧者與這群年輕人在心智上好像隔了一個深淵。   談到人生工作的轉變,著名心理學家高德(Gould)就提出所謂「轉換論」(Transposition Theory)。他認為人生是由一連串可預測的轉換期所構成的。人在他們一生當中至少分有七段的轉換期: (1)從16到18歲,是青少年想離家並期盼能夠獨立的青少年期; (2)從18到22歲,希望在思想山獨立,行為上不想受到約束,但在經濟他們尚且需要依賴父母的供應,這是內心的矛盾期; (3)從22到28歲,開始進入成人世界,是人的青年期; (4)從28到34歲,男女進入婚姻,開始在事業的大漩渦打滾。 (5)從35到43歲,身體趨向老化,很想在事業和婚姻關係上有所突破,要么得不到滿足感,不然就出現挫折感,這時候有所謂「中年危機」的出現; (6)從43到50歲,這可能出現兩個可能情況,一是轉換事業成功,生活上顯得穩定,心中渴望對周圍社會有所貢獻;另一可能性,就是遲滯的中年危機問題仍然持續,生命陷入一個困境裡頭。 (7)從50到60歲,不管過去的成功與失敗,他們不得不面對和接受過去所發生的事情,開始對生命的意義作一個評估,也許渴望跟過去的好朋友維持一個美好關係,人有可能變得老練和成熟。   回到牧者和這群青年人的情況。為這年輕人主持婚禮的這位牧者,過去他在學術上曾經有過非常顯赫的日子,人過中年,差不多是在事業最高峰的時候更換跑道,放下他過去從事多年那德高望重的教授工作,成為一個全職服事神國的傳道者,他是屬於上面提到七個轉換期的第六個階段;而那群青年人?他們才過三十,剛進入人生的第三個階段,成家立室沒多久,事業正在爬升,腦海中嚮往他們大學時代的夢想,心中認為前面有太多的機會等待他們發展,所以我們看到,牧者和這群青年人畢竟是在人生兩個不同階段,他們又怎能夠聽進牧者所講的話?也許再過十年,甚至二十年,他們才能夠深深明白這位過來人所講的是什麽意思。   B) 何謂中年危機 高德提到的人生七個轉換期,對一般人來說,其中最大的轉變時期要數算第五個時期,而人生最大的轉捩點也是這個期間,所以才稱這為『中年危機』。也許有人對這個名詞有點陌生,到底這是什麽意思?爲什麽踏入中年,人生會有這麼大的改變?   中年危機,聽來是有點傷感,爲什麽被稱為危機?所謂危機是指一個非常不穩定,但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時刻,這時候會出現幾個主要範疇的變化,這包括在心理、生理、家庭、工作、經濟、前途等方面,逼不得已,他們需要對生命作一個重估,在生活中需要重新界定。中年危機具有消極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消極是指人到了這個年齡,發現過去許多理想還沒有實現,開始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尤其看到別人都好像混得很不錯,兒時一起長大的都搞到頭頭是道,唯獨自己一事無成,對自己越看越感到失望,很想加一把勁再拼一次,但歲月已經不饒人,這帶來更多的傷感。但中年危機也有它積極的一面,因為人到中年,思想比較成熟,他覺得應該要調整人生步伐,要把生活的優先序重新調整,年輕時一些理想和渴望可能過於急功近利和短視,人過中年之後,人生閱歷比較多,人變得成熟,眼目不再放在短暫且過去的事物上,取而代之是一個更有人生意義的理想,開始認真追求一個具有永恆價值的屬靈事物,願意跟神建立一個更美好的關係。   所以從正面角度思考,中年危機可以說是人生一個很大的轉捩點,有人甚至認為中年危機其實正是神放在每一個人身上特意安排的一段日子,把一個人從他的安樂窩推出去,達成神在他身上一個更美好的計劃。   C)  中年危機徵兆 中年危機的年齡是從三十歲到六十歲,有人來得早,有人來得晚,有些人很容易跨國,但有些人多年仍然走不出這個困局,理論上男性女性到了這個年齡都可能出現中年危機,但男性過去一直把眼目放在工作事業上,一旦步入中年,他們承受中年危機可以說是首當其衝。根據研究,中年危機一些徵兆是可以有跡可循的,下面是一般常出現的徵兆:   1.  身體上 掉頭髮甚至禿頭。 體重增加,腰圍變粗。 肌肉僵硬,失去彈性。 體力恢復比較慢。   2.情感上 時間過得太快。 感到自己老得快。 為過去所做的事情感到後悔。 有嚴重失敗感。 感到別人不再需要自己。 別人不再感激自己。 性能力衰退。 很想自己從人間中蒸發。 感到被工作和生活環境所捆綁著。 心情苦悶但投訴無門 容易被一點點事情激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