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超凡的老師

  很少人聽過Tourette Syndrome這個名詞,中文翻譯叫妥瑞氏症狀。這是一種遺傳性的神經運動疾病,在美國約有10-20萬人罹患此怪疾,患者身體會出現不能自我控制的重複性動作,譬如不停眨眼睛,手忍不住會揮動等,英文叫這是tics,中文翻譯為抽筋。儘管tics不會一直出現,但它可以使患者發出無法控制的尖叫聲。你可以現象,如果這情況發生在公眾場合,這種動作和發出的怪聲音會讓周圍的人感到很懊惱,最慘的是,不知情的人會誤認為患者故意搗蛋,客氣的人也許只是瞪對方一眼,一旦遇到惡霸,患者就遭殃,要不是被人凌辱一番,不然就是飽受老拳。如果這個發生在你,或家人身上,你會怎樣面對?   Brad Cohen生來就有這妥瑞氏怪症,念小學時,正因為他在課堂無法克制自己不發這些怪聲音,而被學校老師誤認為他是一個喜歡搗蛋的壞孩子,老師們不諒解,同學更經常取笑他這種行為。到了國中,幸運碰到一個很同情他遭遇的好校長,讓他有機會在臺上講出他這個疾病的情況,並且讓他講出他對同學的期盼,就是以一個平常心接納他,不要以怪異的眼光看到他。當學校老師同學明白他的難處,不但不再恥笑他,並且成為他的維護天使,自此,他對自己有較大的自信心。 Brad大學畢業之後,他有一個夢想,就是要當一個好老師。對其他人來說,當一個老師絕不是一個奢望,但對一個患有Tourette疾病的人卻不是那麼簡單,這如同一個患上小兒麻痹症的人要當競賽運動員,簡直是天方夜譚。但Brad卻認為這是上帝對他的呼召。不過,相信你也能夠猜想他所遇到的困難,他前後有24次參加不同學校的面試,但每個校方人員都因他這個怪病而拒絕他,並且潑冷水說他不可能當一個老師。唯一願意聘請他的學校,校長所開的條件是要他不能在課堂上發出怪聲音,這等於把Brad Cohen的夢想完全封殺。儘管他遇到各種困難挫折,但藉著母親的鼓勵,他仍然勇敢面對挫折,克服不同的困難,在第25次面試中,終於有一所學校願意聘請他擔任二年級導師,但合約只有一年。就在那短短一年,他印證自己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師,能夠與學生打成一片。因著他對學生無微不至,並且在課堂上教導有方,他甚至獲得Georgia州那一年優秀新進老師獎。   Bard Cohen一生都跟妥瑞症對抗,面對社會許多人對他的歧視、輕看、辱駡,但他更要面對父親對他的拒絕,自從出生一刻,他父親就無法理解這兒子的怪異行為。Brad Cohen多年與父親之間隔着一層無法跨越的溝,無法彌補的傷痕,直等到他被學校評為最佳老師,他才真正得到父親的認同。   在頒發最佳老師獎那天的晚會,Brad Cohen說了一番讓人非常感動的話,他除了謝謝過去多年支持他走過那條辛酸道路的家人和學校同事,他更感謝那一輩子最難對付也是最執著的老師,那就是他的妥瑞症,他這番話實在出乎許多人意料之外。到底他感謝妥瑞症什麽?他從這疾病中學到什么?在他尚未回答以前,他好幾個學生舉手搶著回答說:「你學會堅持到底」、「你學會不被殘疾打敗」、「你學會不被困難打敗」,三句話居然出自幾個年輕小學生的嘴巴,實在叫人感動流淚,也不枉Bard Cohen過去一年花在這些孩子身上的心血。最後Brad Cohen自己補充,這病讓他學會世界上最寶貴的經歷,就是千萬别讓任何事阻止我們去追逐夢想、阻住我們工作、玩耍、娛樂、或跟異性談戀愛。   困難、失敗、挫折,每個人在生命中都需要經歷。有一位學者卻這樣說,不是事情本身讓我们痛苦,讓我们痛苦的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聖經箴言書也這樣說,你要保守你的心,因為一切果效都是有心發出。(箴言書2:23)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第八章 不再孤單

    A)    序言   七十年代在美國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樂團,名叫「Simon and Garfunkle」,他們其中一首自創歌曲叫「The Rock(我是一塊石頭) 」,這首來形容一般男生的心路歷程非常貼切。歌詞翻譯成中文,它的含義大概是這樣:   「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是一個深夜的十二月份,我單獨一個人在房子裡,我從窗口往街外看。我一點都不需要什麼朋友,朋友有什麼好?朋友只會帶給你痛苦,我不需要朋友,我早已沒感覺,我已經變得麻木。我曾經經歷過愛情的創傷,所以我不再哭泣。我是一塊石頭,我是一個孤島。   我用書本、詩歌來保護我自己,我躲在我的房間裡,那是叫我感到最安全的地方,因為我不用接觸任何人,別人也不會來干擾我。我是一塊石頭,我是一個孤島,石頭不會感到痛苦,孤島是不會哭的。」   這首歌實在把男生內心那種孤單、冷漠的心情完全的表露出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首歌是七十年代寫的,歌詞說這塊「石頭」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用讀書、詩歌來隱藏自己的痛苦。現在廿一世紀,男人不一定是用讀書方式來逃避,今日男人用什麼方式呢?社會能夠接納的是電視、電腦、上網、甚至運動或工作,如果用比較消極的方法,可能就借用喝酒、濫用藥物等,然而不管是用正途或非法的,都道出男人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他們傾向逃避,因此造成他們容易感到孤單和寂寞。   其實現代社會,孤獨再不是男人的特權,孤單寂寞已經成為社會各階層的基本問題,社會學家報告指出,現今社會最流行的心理傷痛就是孤獨,這個心理傷痛遠超過一般所聽到的憂鬱、焦慮、和罪咎感。   你可知道,許多人願意花錢打電話跟一個陌生人東拉西扯,透過網上聊天室跟地球另一端鬼扯的人大有其在;電視廣告不是鼓吹飲料,乃是人際關係,看到一大群人興高采烈談天說地,彼此交頭接耳,左擁右抱,實在羡慕多少人。廣告傳遞的訊息是,如果你買我們的飲料,你可以跟這些人一樣有很多的朋友,你就不會感到寂寞(你從來不會看到一個男人獨自喝酒的廣告)。   根據社會學家的研究,約四分之一美國人經常感到孤單,孤單感可以說涵蓋每一個年齡層,當幼童踏入青少年,內心的孤單感就開始飄升,年齡到達18到25歲之間,孤單感算是到達高峰。儘管孤單感出現在每一個文化,但那些比較著重個人主義的社會,這些人的孤單感特別強烈;任何行業都會有人感到孤獨,但雄心勃勃、性急、不斷往前衝的人,他們總感到孤單。中國俗語有說高處不勝寒,那些晋升成為公司總裁,屬於領導階層的人,他們孤獨感也是 比較強烈。患有工作狂者,他們往往把時間精力放在工作,犧牲了他們與人相處的時間,無形中與人建立關係的機會相對較少,他們也是屬於孤單一族;與平信徒相比,牧者和他們的配偶的孤單感也是很顯著。   B)      孤身與孤單 寂寞感可以分短暫性、情境性、慣常性、或永久性,所謂短暫和情境性寂寞是指,某些特發事件出現而導致孤單寂寞,通常時間不會過久,短的只有幾個小時,最長可能幾個月。譬如說,一個人離開親友搬到一個新的地方居住,或有人配偶剛過世或離婚,兒女長大離開而家庭出現空巢,這都會帶來短暫的寂寞。慣常性寂寞就牽涉到人的個性,有人個性害羞內向,不擅長與人來往打交道,這種寂寞屬於永久性。   不過,我們也要分清楚孤身與孤單,獨處與寂寞,因為兩者是有差別。   孤身的英文字是alone,舊約希伯來文是 badad,是指孤身一個人;新約的希臘文是 monos,是指沒有與其他人在一起,有單身、獨處、單獨的意思。耶穌常常離開門徒,離開群眾,一個人到一個安靜的地方,爲了與父神溝通。(太14:23)。   孤單的英文字是lonely,聖經舊約希伯來文叫shamen,帶有孤寂淒涼的意思;新約希臘文是eremos,是指一個很荒蕪、無人煙的地方。當人感到孤單或孤獨,那是指他無法與人有比較親密的互動或連接,因而導致內心出現焦慮、哀傷、難過、和不安。   歸納來說,孤身是個人意向,選擇暫時與其他人隔離,藉著獨處而安靜自己,透過默想、思考、與神靈交,讓身心靈得到復興的機會,所以有人認為獨處是個人的享樂。孤單卻帶有負面的傾向,非你個人的選擇,心中可能認為自己遭人拒絕、遺棄,因而出現失落、孤寂、淒涼的情緒反應。孤身是個人選擇退出人群,孤單是逼不得已接受身邊沒人。通常因寂寞而尋求輔導的人很多,但因獨處而尋求幫助的人卻是少有。   C)    一般人怎樣處理寂寞 有人在美國Kansas當地報紙曾經刊登這樣一個廣告:『我願意在電話另一端靜心聆聽你的傾訴,絕不置評,每三十分鐘只收美元五塊』。不要對這個廣告一笑置之,據說,每天至少有15到20個客戶來電。   付錢打電話聊天,到網路聊天室闔蓋,去酒吧找伴,在夜總會溜達,總之爲了驅走心中那份寂寞感,人總會想出五花八門的方法,有商業頭腦的人,都會想盡各種方式來迎合現代人心靈孤寂的需要。   不過有人連到酒吧、參加舞會、blind date的勇氣都缺乏,這些人只好寄情在電視、電腦、網絡、電玩等。比較進取的,他們埋頭工作,搞研究,做project,這些工作狂七天二十四小時為工作奮鬥,天未亮就趕上班,奮鬥到半夜才回家,日覆如此。他們把精神體力花在工作上,美其名追求個人夢想,其實很多是藉著工作來逃避。   以工作逃避,跟那些用酗酒、藥物、或毒品來麻醉自己的人,其實不遑多讓,都是因為失去人生正確目標而出此下策,是一種慢性自毀的方法,中國大陸最近幾年發現一個普遍現象,知識份子平均年齡只有56歲,專家認為這是學者過分投入工作所造成的結果。   也有人透過其他方法解決孤單,諸如逛街、購物、甚至運動、健身等方法,也有人用收集東西的方式,譬如收集郵票、古董、油畫、汽車、時鐘、衣服、鞋子等,你能夠想到的都可以成為人收集的對象,不管用任何方式,這可能帶給人短暫滿足感,但絕對不會讓人感到快樂,更不能解決內心孤單寂寞的困難。你可知道,一個極權政府如果要一個囚犯招供,最簡單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他關在一個密室,只供應水和食物,但不讓他看到星星月亮太陽,不允許他接觸任何人,通常不到一兩個月,這囚犯就受不了,馬上招供投降。人與人需要有互動,我們需要彼此接觸,更需要彼此的愛。   D)    導致孤單原因 爲什麽人會感到孤單寂寞?好幾個原因導致人內心出現孤單感,有些是孤寂是自尋,但有些情況是環境造成,可以說是無可避免的。   […]

96) 刻骨銘心

  每一年的年初,很多人都習慣性作一些年初决志,有人立志要到24小時健康中心作減肥運動,有人下決心要每天花15分鐘靈修親近神,但專家認為這種行為改變往往不夠實在,通常維持不到兩禮拜就不了了之。心理學行為派學者認為,唯獨一些銘心刻骨的事件的發生之後,人的行為改變才有永久性。   美國CBS電視臺每週一次的六十分鐘時事節目,提到記者在美國找到六個很奇特的人,他們具有驚人的記憶力,過去目睹發生的事情,他們可以如數家珍,隨時講出來,有時候他們腦袋所記得的事情,甚至比年鑒所記載的還要準確清楚。專家曾經為他們的腦部作過掃描,發現他們腦部某一部位與常人很不一樣,所以他們才有這種超人能力。專家後來發現,凡人只有遇到一些特發事件,譬如車禍或地震 ,腦部這特殊地方才會有所不同。換句話說,日常平淡的事情一般人很快就忘記,但一些不尋常的事情發生卻讓我們畢生難忘。小孩子對紅熱的火爐感到稀奇,儘管父母多次吩咐不要觸摸,他們總是左耳進右耳出,聽不進去,但當他們忍不住摸它一下,皮膚被燙傷,他們就學乖了,這個刻骨銘心的功課讓他們永遠不會忘記。   有時候我們發現,神對信徒的教導也是差不多,信徒對神在聖經所講的話往往不怎樣在意,牧師在講臺上的教訓也經常不當一回事,依然是我行我素,於是神只好透過一些「獨特」的事情,讓他們牢牢記在心裡,這些奇特事件可能是一個嚴重的打擊,慘不忍睹的失敗,痛不欲生的創傷,或死去活來的疾病,唯有透過這些「非比尋常」的經歷,信徒才會牢牢記住神的教訓。從神的角度來看,挫折、失敗、打擊、創傷等,有時候是一個震撼教育,讓我們永遠不會忘懷。   彼得三次不認主的故事,相信任何一個信徒都耳熟能詳,當耶穌復活之後在加利利海邊出現,你能夠體會當時彼得內心的感受嗎?沒錯,彼得的確失敗了,但那次失敗卻叫他畢生難忘,一輩子也忘不了三次不認主的慘敗經歷。不過讓他更感動的是,耶穌從頭到尾都沒有責備他,甚至耶穌在升天前,還把一個新使命交托給彼得。耶穌在彼得莫大的寬恕和恩典叫他感到刻骨銘心,永不難忘,彼得最終以殉道回報神在他身上的恩典。   同樣,信徒一生難免遭遇失敗,受到挫折,遭受打擊,但神允許這些事情的發生,目的不是羞辱我們,乃是讓我們從挫敗中想到自己的虧欠,並且思想到神那無比的慈愛和恩典。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第七章 面對衝突

  A)引言 郭畢與項蘘是主內兩兄弟,過去多年兩人在教會一起配得事奉,一度在教會三福探訪中甚至成為禱告夥伴。他們兩個孩子也是同年出生,所以關係變得更密切。郭畢是一位小兒科醫生,對人很富同情心,經常免費為窮人孩子作醫治診斷。項蘘從事攝影工作,除了白天有他自己專業工作,平常也幫人拍畢業、婚禮、宣傳、廣告等照片,賺點外塊津貼家用。 某年郭畢老大到入學年齡,學校要求家長預備兩張半身照片,郭畢心想這不是什麽藝術照,找項蘘代勞,事後送他一份小禮物就了事。項蘘聽到郭畢的要求,就非常鄭重其事,約好時間,在家架起攝影器材等候對方降臨。他前後花了一小時為郭畢孩子照相,之後更用電腦軟件為照片調整顏色。過了一星期,項蘘把照片送到郭畢家裡,郭畢看到孩子照片,覺得非常滿意,讓他意想不到的是,照片夾上收據,銀碼數目是150美元。 郭畢沒想到,兄弟一場,對方居然如此「敲他一筆」,錢他還是照付,但心裡極之不爽。項蘘也感到郭畢對他的態度不是很友善,他猜想這可能是爲了照片費用的事,不過他認為做工得工價,這是該得的。自此之後,兩人關係破裂,主內肢體成了陌路人。   一位性格沉默寡言的男孩子已經過了適婚年齡,難得認識一個讓他心儀的女生,兩人交往半年便論及婚嫁。但當他父母知道女生比自己的兒子大五歲,並且又是個不會講中文的越南華僑時,便堅決反對。然而此時雙方男女均已付出感情,兒子更認為婚姻是他們兩個人的事情,父母根本無權阻止。爸爸覺得含辛茹苦地把孩子養育成人,最後兒子有了女朋友,卻連親情也不顧,於是在一次對談中,在兒子和他女朋友面前,大發雷霆罵兒子「大逆不道」,並說,「你知道高齡女人會生智弱孩子嗎?」兒子認為父親對他們婚姻發出咒詛,憤而帶著女友離開,雙方關係變得更僵。就為了婚姻的事情,兩代的關係就此完全斷裂。   上面兩個例子都是真實個案。人與人之間衝突的例子隨手可得,無怪乎有人以刺蝟比喻人際關係,一方面喜歡與别人親近,一旦跟對方過於親密,又怕被對方身上的刺所傷。 在社會中與人接觸時會出現衝突,在家庭生活中更甚,連自稱有神愛的教會也好不了哪裡。弟兄姊妹一起搭配事奉時,常因意見不同而起爭執,結果你刺我一刀我射你一箭。看過一幅很有意思的漫畫,先生戴上全副軍裝準備出門,頭戴鋼盔,胸戴盔甲,左手拿盾牌,右手拿利劍,太太在後面問他:「你要去哪裏?」先生說:「我到教會開會。」   B)一般處理衝突方法 人際關係本來就很複雜,個性、看法、做法上有差異,再加上人的罪性,因此人際衝突可以說是無法避免,尤甚者,學過如何解決衝突的人不多,先天不足加上後天失調,解決衝突變得難上加難。看看一般人在面對衝突時所使用的方法:       1.輸打贏要 有些人喜歡據理力爭,看衝突如同一場競賽,而競爭一定有輸贏,而他們是絕對不會認輸的。「輸打贏要」的人,他們個性唯我獨尊,好操縱,總要求別人聽他的,有時爲了贏過對方,甚至可以不擇手段,嘴巴如果贏不過,動刀槍也在所不惜。當事人如果是手握大權的獨裁者,他會濫用權利置對方於死地,歷史中德國的希特勒、蘇聯的史太林、羅馬尼亞的壽西斯古都是典型例子。使徒保羅尚未得救以前,原名掃羅,他把自己看作是猶太教的守衛者,對那些與他信仰完全違背的基督徒恨之入骨,想盡辦法將他們趕盡殺絕,使徒司提反就死在他手上(參使徒行傳六章8-15節)。   2.消極帶攻擊: 這類人當與人有爭執時,不見得用正面方法跟別人周旋,卻很會使用旁門左道的伎倆對付敵人。不要看他們笑而不語,其實那是笑裡藏刀,對方一個不留神,背後就被咬了一口;他們眼睛很厲,雞蛋中可以找出骨頭,別人好處不提,專挑別人毛病。他們也很會搞幫派,拉攏跟他們臭味相投的人,來對付他們心中所謂眼中釘。他們這樣做有兩個目的,踩下別人高抬自己,並且讓別人知道:『最好不要搞得我頭上,否則會給你好看。』新約的文士法利賽人正是屬於這一類,耶穌罵他們是毒蛇匪類。   3. 願意妥協 雙方爲了息事寧人,願意各讓一步,以達成協議,這如同在菜市場賣菜,兩方討價還價,最後定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價錢;家庭生活中,這是最常採用的處理夫妻衝突的方法,夫婦不想爲了歧見搞得天翻地覆,因此採用這種「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在某些情況,妥協不失是一個良策,但有時候爲了遷就對方,卻可能失去一個最佳的處理方案,而且,一方只是勉強接受,始終對結果不是很滿意,可能因此感到不甘心。   4.烏龜鴕鳥 這類人最不喜歡與人起衝突,他們的人生哲學是以和為貴,寧願把頭埋在沙堆不當一回事,也不願意拿起勇氣面對衝突,他們以為這樣做,問題就會自然消失,最終發現,問題變得更複雜,日後處理更加困難。舊約亞伯拉罕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主母撒萊因不能生育,她把使女夏甲升格成妾,當使女懷孕輕看主母,撒萊因此生氣而虐待她。主人亞伯拉罕扮作縮頭烏龜,裝聾扮啞不把撒拉夏甲的衝突當一回事,一句話你們自行處理就把他們打發。夏甲投訴無門,一氣之下身懷六甲離家出走。鴕鳥政策處理衝突只會讓問題變得更複雜。   5. 推卸責任 這等人腦筋動得快,很會耍嘴皮,凡事避重就輕,見風使舵。他們也很擅長歪曲真理,遇到衝突,感到矛頭指向他們時,就推卸責任,把所有過錯推到別人身上。亞當和夏娃就是很好的例子,當他們吃了神吩咐不可吃的禁果,神問亞當:「你爲什麽這樣做?」亞當回答說:「是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樹上的果子給我。」亞當先責怪神,再來責怪女人。夏娃又怎樣說:「是那蛇引誘我。」兩人都不敢面對問題,以推卸責任的方法來逃避(參創世記三章9-13節)。今天許多人還是常採用我們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板斧。   6. 委曲求全 爲了解決衝突,有人願意犧牲個人的好處和利益,為求一息安寧,他們願意付出任何代價- 忽視個人的需要、拋棄自己的看法、和壓抑內心的情緒感受。但怒氣過分壓抑,如同定時炸彈,一旦爆發,後果不可想像。近年常聽到美國校園有槍殺事件,行兇者大多是受欺壓的學生,多年來與別人起衝突,受凌辱時,他們採取委曲求全方式,當到了忍無可忍的時候,就來過同歸於盡。   C)瞭解衝突的本質 以上解決衝突的方法都無法帶來效果,既不治根、也不治本,而且這些方法通常弄巧成拙,一件未能解決的小事情最終會變得弄得更複雜,關係搞得更糟糕。   節錄自拙作「男人秘笈」,這書將於2012年底出版(橄欖),敬請等候。  

95)珍惜你所擁有的

  菲利普(Philippe)是法國腰纏萬貫的富豪,在一次滑翔跳傘事故中不幸摔成殘廢,雖然人仍然存活,但四肢失去知覺,一生要坐在輪椅上,並且需要人全天候服侍他。他有一個很深愛他的妻子,她也願意不辭勞苦服侍他,可惜剛過中年就患癌症過世。菲利普仍然樂觀面對他的人生,但要找一個願意24小時全天候看顧他的傭人卻不是一件易事,在無數個應徵的候選人當中,卻來了一個舉止不常的阿爾及利亞移民,他的名字叫Adbel,這傢伙身材魁梧,但卻是一位毫不花假的粗人,他本來原意不是應徵當菲利普家傭護士工作,只是需要菲利普在他的失業單子上蓋個章,好證明他找過工作,這樣他可以再去領政府的救濟金。沒想到Abdel這種與眾不同的直率行為正合富豪菲利普的心意,半推半就之下,Abdel居然成了菲利普的全天候護士,沒想到這兩個人結出一份意想不到的友情。   Abdel出身貧民,移民到法國之後,曾經因貧窮偷竊被關在監牢,沒有遇到菲利普以前,他只是在街頭混日子,認識了菲利普,卻展開他人生新的一頁,從此有了用武之地,菲利普的不幸成就了他的幸福,而Abdel的樂觀個性給了菲利普克服軀體不便的勇氣,正是這樣,兩個人成了莫逆之交。儘管菲利普四肢不能動,但他還是有性慾能力,透過書信來往,他認識一位女孩子,但菲利普遲遲不敢跟對方見面,深怕對方知道他是一個殘障者而拒絕與他來往,憨直的Abdel卻為他們兩個人穿針引線扮紅娘,最後菲利普找到一個願意終生作伴並且服事他的妻子,對方還為他生了兩個孩子,而菲利普也給了Adbel一筆錢,讓他在自己家鄉開了一個養雞廠。   法國兩名年輕導演知道菲利普和Abdel的故事之後,被這種沒有有貧富之分的真情所感動,最後把這個真實故事搬上银幕,片名叫Intouchables ,中文翻譯是《無法觸碰》。   一個腰纏萬貫的富豪,但卻是終生殘廢,一生坐在輪椅上,需要別人全天候照顧他;另一個是從別處移民來的窮光蛋,目不識丁,四肢發達,但身無長物。如果你有選擇,你願意作哪一個人?說不定,兩個你都不想要。   曾經在網絡上看過台灣張忠謀講過這樣一段話。他這樣說,就他多年觀察,他發現沒有一個人的生命是完整無缺的,每個人都少了一樣東西。有人夫妻恩愛、月入數十萬,卻是有嚴重的不孕症;有人才貌雙全、能幹多金,情字路上卻是坎坷難行;有人家財萬貫,卻是子孫不孝;有人看似好命,卻是一輩子腦袋空空。   每個人的生命,都被上蒼劃上了一道缺口,你不想要它,它卻如影隨形。   以前張忠謀也痛恨人生中的缺失,但現在卻能寬心接受,因為他體認到生命中的缺口,彷若我們背上的一根刺,時時提醒我們謙卑,要懂得憐恤。   若沒有苦難,人會驕傲,沒有滄桑,人不會以同理心去安慰不幸的人。   他也相信,人生不要太圓滿,有個缺口讓福氣流向別人是很美的一件事,人不需擁有全部的東西,若一個人樣樣俱全,別人吃什麼呢?體認到每個生命都有欠缺,人也不會再去與人作無謂的比較了,反而更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所以,不要再去羨慕別人如何如何,好好數算上天給你的恩典,你會發現你所擁有的絕對比沒有的要多出許多,而缺失的那一部分,雖不可愛,卻也是你生命的一部,接受它且善待它,你的人生會快樂豁達許多。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