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4 – 真正的信心,是即或不然”——从David Pawson牧师的成长型信仰说起

英国著名圣经教师 David Pawson 一生致力于解经讲道,影响了世界各地无数信徒。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他的家庭生活中,也经历了极大的试炼与信仰的熬炼。他的独生女在三十六岁时罹患重病,病情迅速恶化。牧师一家人、亲友与教会都为她迫切代祷,求神施行医治。但在祷告中,神清楚地让Pawson知道:祂要接走他的女儿。面对这样的答案,他没有挣扎,没有埋怨,也没有否认神的能力,而是谦卑地降服在神的主权之下。他的女儿不久后安息主怀。这场失去,换作任何人都会心碎动摇。但Pawson牧师在悲伤中没有质疑神的良善,也没有陷入对祷告“无效”的失望。他深知:“信心的核心不是要神成就我所愿,而是即便我所愿落空,也仍相信神掌权。”几个月后,师母突然罹患严重眼疾,医生评估若开刀,有瘫痪风险。牧师再次迫切祷告。这次,神并未沉默,也没有说“我要接她回天家”,而是在一个极简单的手术中让师母迅速康复。一周内,她就能完全正常活动。这两个事件,表面看起来似乎一个“失利”,一个“得胜”,但在神眼中,都是信心的操练——也是成长型信仰的写照。一、成长型信仰:不是结果导向,而是信靠导向许多信徒误以为,信心的指标就是“有求必应”“祷告就医治”,于是,一旦结果不如己意,就开始怀疑神是否听祷告,甚至怀疑自己的信心不够。但成长型信仰不是以“是否得着” 作为衡量,而是以“是否顺服”作为根基。Pawson牧师的信仰不是凭情绪,而是建基在对神“所是”的认识。他知道,神有能力医治,也有主权带走。他所追求的不是“让神照我说的做”,而是“让我学会顺服神的安排”。“即便我所求的没有发生,我仍知道,神的心意远超过我的想象。”二、在失去中不埋怨,在风暴中仍祷告很多人若经历一次“祷告无效”的打击,往往就不再敢大声求,不再抱盼望,甚至索性冷淡。但Pawson牧师的见证提醒我们:属灵生命的成熟,不在于“从不受伤”,而在于“受伤后仍然祷告”。当他面对师母眼疾时,他并没有说:“上次神没听我,这次我不敢祷告了。” 相反地,他再次迫切寻求神,神也用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应。神的旨意并非一成不变,信心不是一次事件的反应,而是一个生命持续“倚靠”与“仰望”的态度。三、属灵成熟的记号:分辨神的旨意,而非制造属灵幻象 固定型信仰往往陷在一种“属灵定律”或“属灵迷思”中,仿佛只要“够信”,神就必照我所求成就。然而成长型信仰懂得分辨——哪时候是该相信神会行神迹,哪时候是该信靠神即使不行神迹。这正是Pawson牧师的属灵眼光:当他感受到神要接走女儿时,他没有继续“死守”神迹;而当他面对师母的病痛时,他也没有因过去的失落而放弃祷告。他知道——神的旨意永远是我们祷告的方向,不是我们的愿望。四、真正的信心,是在“纵然如此”中依然倚靠就像但以理的三个朋友说:“即或不然,我们也不拜金像。”成长型信仰,是在“即或不然”中依然相信;是在“纵然失去”中仍然仰望。Pawson牧师的经历告诉我们:信心不是要掌控神,而是要信靠神;信心不是得结果才相信,而是即使失去也不动摇;信心不是一套祷告技巧,而是一种属灵生命的成熟。今天,许多信徒在祷告没成就、梦想没实现、病没有好、困境没有解脱时,容易陷入信仰低潮。但你愿不愿意学像Pawson牧师一样:在失去中说:“主啊,我仍然信你。”在黑暗中说:“主啊,你仍是光。”在沉默中说:“主啊,你的旨意高过我的道路。”在下一次祷告中仍然说:“主啊,我仍愿期待。”这就是成熟的信仰。这才是真正的信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