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玩手機會變蠢

  2017年美國德州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發表了一個很有趣味的研究報告,研究指出,玩手機會讓人變得愚笨。   參加這個研究約有800人,根據該校的研究,實驗過程中,參與者坐在電腦前接受一系列的測試,來判斷他們認知能力,所謂認知(Cognition) 是指一種廣泛的心智活動,包含大腦各種功能:如知識、意識、智力、思考、創造、策畫、推理、記憶、推論、概念化、分類、聯想、判斷、與人溝通訊息等密切連繫的智能。   參與者被隨機分成幾組,研究人員要求第一組將手機朝下放在書桌上,第二組把手機放入他們口袋或書包內,第三組則把手機放在在另一個房間,所有參與者把手機調成靜音或關機。   研究指出,手機放入另一個房間的參與者,他們的認知能力比其他兩組參與者來得高,換句話說,手機的存在可以降低一個人的認知能力,甚至損害其認知功能。即使人們覺得他們把全部注意力或焦點放在手頭的工作上,但是研究報告指出,手機與人的距離越近,人的認知能力越差。有意思的是,研究發現,無論手機是開啟還是關閉,只要手機放在手邊,人的思緒就不自覺受到干擾,這不僅大大降低了工作效果,還對腦力有消極影響。   南韓也有學者發現,現代人因為過度依賴科技,結果令右腦退化,出現記憶力及專注力下降等早期癡呆症迹象,專家稱之為「數碼癡呆症」(digital dementia),這對腦部仍處於發育階段的青少年影響尤其嚴重。你還記得自己的電話號碼嗎?「數碼癡呆症」病人因為過度依賴科技產品和沉迷打機,搞到連自己的電話號碼都記不起。首爾有心理醫生認為,這是因為人過量使用數碼產品,損害了大腦將資訊轉化成為長期記憶的能力。一位年僅15歲的少年人,居然連大門六位數的密碼都無法記住。   研究腦部發展的醫生指出,使用科技產品的工作主要由左腦處理,過度使用科技產品的人會刺激了左腦發展,卻令右腦未開發或發育不良,這自然導致左右腦發展失衡,這正是現代人過於依賴科技所出現的後遺症。   科技無疑減輕了人類記憶繁瑣訊息的負擔,但長期少用右腦,最終連認知能力也會退化。科學研究證實,左腦是處理理性推理、線性思考、實況調查等思維,而右腦主要處理直覺、想像及情感思想等,而使用手機主要運用左腦,長期偏用自然讓右腦退化,無形中削弱集中力和記憶廣度(memory span)。更可怕的是,集中力及記憶力衰退等認知障礙,可能演變成癡呆症(dementia)。   另一方面,學者也發現,經常使用手機者,他們的對人的同理心大大減少,Sherry Turkle是麻省理工的臨床心理學家,三十多年來致力研究科技對人際溝通的影響。她在Reclaiming Conversation: The Power of Talk in a Digital Age書中指出,人與人減少了面對面溝通,少了聊天傾談,「同理心」會相應遞減。她舉一個真實例子,有人去喪禮,儀式太悶,便立即拿出手機發短訊,找朋友Apps。書中引述過去20年來的滾動調查指出:智能手機世代的大學生, 「同理心」大降40%,因此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很多冷血的言論,對人幸災樂禍,甚至慫恿別人自殺。   不過學者指出,「同理心」大跌的問題很易醫好,不妨去沒有智能手機和WiFi的地方宿營5天,無法Apps、短訊,只能面對面談話,「同理心」水平立刻回升。發明手機的喬布斯,早知其弊,從不許飯桌上有手機或iPad,跟家人共餐時更嚴禁,務求全神貫注的吃飯和談話,也許這是現代人需要操練的地方,就是減少使用手機或對手機的依賴。

370)感恩

  在南韓遭母親遺棄的Amy Paulson,頭三個月在孤兒院度過,後來被一個美國家庭領養。二〇一一年,Amy Paulson聯絡上南韓的生母,二人見面時養母也在場。韓國媽媽握着美國媽媽的手說:『謝謝你。』從那天起,Amy的世界改變了。當時她任職於電子商務領域,飽受焦慮症、憂鬱症和飲食失調之苦。但與原生家庭聯絡上後,她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迫不及待想和別人分享自己的好運。那一年,她辭掉工作,與人共同創立全球感恩聯盟Global Gratitude Alliance。   非營利組織「加拿大正向心理學會Canada Positive Psychology Association」創辦人兼主席Lousia Jewell說,感恩有「自發性」的感恩和「不經意」的感恩,不管哪一種感恩心態都對人有好處,能讓人變得更快樂、更健康。不論是「自發的」或「不經意」感恩,這絕不只是在順境時偶生的感恩心,這種態度可以說是一個人看世界的稜鏡。   Lousia Jewell說:「發生不好的事情時,其實也可以試着用感恩的心來接受」,舉例來說,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家一次失盜,被偷去了許多東西,一位朋友聞訊后,忙寫信安慰他,勸他不必太在意。羅斯福給朋友寫了一封回信:「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平安。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只偷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失盜絕對是不幸的事,而羅斯福卻找出了感恩的三條理由。這正是Lousia Jewell所講到在不幸事情發生的時候也可以擁有感恩心態。   不過,Lousia Jewell承認,這種感恩心態不是簡單的,尤其在壓力下要和這些感覺產生連結是需要練習的。她在工作中會向人們介紹自發感恩的観念,方法是請他們每天早上寫下期待的三件事,或每晚寫下三件感恩的事。聽起來似乎很老套,但其實是有科學根據的。二〇一六年三月,美國Indiana University研究人員發現,人們若寫感謝函給生命中的貴人,幾週後仍會心懷感恩,甚至幾個月之後,大腦仍然會有更多與感恩相關的運作。關鍵在於反複為之,Lousia Jewell認為,多練習能創造新的神經路徑,直到變得更容易、幾乎是習慣成自然。   她說人類永遠在追求新鮮感,當我們得到真正想要的東西時,例如汽車、房子、美味冰淇淋等,人確實會樂在其中,但快樂顛峰一過,新東西的價值感便會減弱。美國西北大學和麻省大學研究人員在一九七八年曾經做了一項著名的研究,發現就算是樂透得主,過來一段日子,他們最終也會回到一般的快樂程度。但加州大學California University, Riverside於二〇〇七年發表的報告顯示,透過感恩心能對抗這種幸福感的遞減。Lousia Jewell說,即使最初的興奮感已過,但只要停下來想一想,就能讓快樂維持得久一些。在一個雷雨的天氣,媽媽擔心放學回家的女兒的安全,撐著雨傘去接她。當她走到半路的時間看見女兒面對著閃電微笑,她不解地問其原因,女兒的回讓她吃驚,「上帝在為我拍照,所以我要微笑面對」,女兒說,「閃電是閃光燈,風雨是天上的攝影師給我們的布景。」用單純和平凡目光看世界,我們會發現,身邊充滿了許多上天的恩澤。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另一方敏,回饋他人也能強化這種感恩的感覺,Jewell說:「主動幫助較不幸的人,能夠改變我們的認知。人的焦點會從自己的問題轉移到別人身上,讓人保持感恩的心。」   對Amy Paulson來說,感恩心態的轉變幫助她克服了健康問題,她服用抗抑鬱症藥十年,從韓國返美後幾個月慢慢停藥。她體會到一件事,當能活在當下,能為自己與他人、與周遭世界連結而心懷感恩,就幾乎不可能墜入抑鬱的深淵。

369)好撒瑪利亞人

  許多人對新約聖經「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耳熟能詳,裡面講到一個以色列人,在旅途中遭遇搶劫,被強盜打過半死,受傷躺在路上,一個祭司和一個利未人經過,但視若無睹,最後一個路過的撒瑪利亞人停下來拔刀相助。很明顯,耶穌的比喻諷刺祭司和利未人未有履行他們信仰操守來幫助一個有難的同胞,反而向來被以色列人「藐視」的一個撒瑪利亞人卻願意為一個素未謀面的猶太人伸出同情之手。   因著「好撒瑪利亞人故事」的啟發,Princeton大學兩位心理學教授,John Darley和Dan Batson 在1970年曾經進行一個叫基督徒發人深省的實驗,他們的研究對象是該校的神學生。   學生按照教授的吩咐,向一群指導教授傳講信息,講道題目是「好一個撒瑪利亞人」。教授安排學生輪流從學校的一座建築物,經過校園,走到另外一個建築物,在指定的房間向教授們「演講」,「傳講信息」完畢之後,教授會對學生做個別評估。走過校園需要十多分鐘,出乎學生意料之外,途中出現一個極需要幫助的「傷者」,他當時心臟病突發,躺在地上發出呻吟聲音,這傷者看來可能隨時死去,極需要送院急救。學生不知情的是,這「傷者」是兩位教授故意安排,研究目的是要知道,神學生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們會如何反應?停下來幫助這個有需要的人,還是趕快傳講「好撒瑪利亞人」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走過校園約需要十分鐘,但研究老師故意安排,其中三分之一學生有充裕時間到講道的建築物(約60分鐘),另外三分之一學生有30分鐘趕到會場,最後的三分之一學生只有20分鐘,這研究其中一個目的是,「匆忙」與「願意幫助人」是否有關聯。   研究指出,當學生極度匆忙的時候,只有10%神學生願意停下來幫助傷者,如果不是過於匆忙,約有45%學生願意停下來幫忙,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63%的學生願意拔刀相助。   研究的結論是,人在不匆忙的時候,他們比較願意停下來幫助有需要的人,一旦有要事或時間不允許,他們就不太會停下來給予幫助。諷刺的是,學生當時趕著去講一篇與「好撒瑪利亞人」有關的信息,很明顯的是,心中想到「好撒瑪利亞人」,卻沒有提升幫助人的心願,在忙碌的情況下就更甭提。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神學生是蒙神呼召的一群,在神學院受過很好的訓練,為何對著一個極度有需要的人竟然視若無睹?學者認為這不是因為神學生冷漠無情、自私自利或對受害者帶有歧視,主要原因乃是過於匆忙。當時間充裕的時候,大部分學生都願意停下來提供幫助;倒過來,如果學生認為時間上來不及,他們大概不會停下來作出幫忙。換句話說,人安排過多活動,想要在有限時間做太多事,頂著「時間壓力」生活,人的信念與行為就很容易脫節,這群神學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時間壓力導致失去幫助別人的心願。   Princeton神學院的實驗同時提供另一個讓人思考的問題,正如兩位實驗教授所解釋的,當人過於匆忙,心理上會出現「認知縮窄」現象,意思是說,我們會忽略周圍一些細微事物,一些關鍵重要事情容易走眼。很不幸,繁忙的生活不停在推著我們馬不停蹄往前奔跑,好像周圍每一個人都必須依賴著我們,好像忙才顯得我們有價值,忙才顯得我們重要。也許我們可以從耶穌身上學功課,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從沒有忙到要加班做醫病趕鬼的工作;耶穌不管有多本事,祂總會把各種工作分派給門徒;祂有時間親近神,也花時間了解和栽培門徒,在生活上與常與他們有各種互動(這如同今天父母花時間栽培下一代)。也許耶穌基督在地上生活的優先序很值得我們效法和借鏡。  

368)腦癱的孩子

  「這個孩子沒有搶救價值了,將來非傻即癱。我建議你們放棄。 」躺在產房的她聽到醫生如此對她說,她心裡感到很難過,最慘的是,連她的丈夫也這樣說,「別要這個孩子了,他將來會拖累我們一輩子。」這更讓她心如刀割。   這位待產的母親名字叫鄒翃燕,兒子叫丁丁。   鄒翃燕在她十月懷胎期間,數次暈倒在講台,被班中學生抬回家;為了胎教,她改變愛睡懶覺的習慣,天天早起讀詩;為了胎兒健康,她買最新鮮的食材,自己做自己吃,吃了吐吐了又吃。懷孕期間,她感到肚中的娃娃用腳踢她的肚皮,她覺得嬰孩的心臟其實與她的心臟一起在律動。正因為這樣,所以無論醫生說什麼,先生如何反對,她還是堅持把孩子生下來。也因為她的堅持,她也成了一個單親母親。   兒子生出來之後,小腦的神經果然受損,一歲手不能捏握,兩歲才能站立,三歲才可以走路,六歲才能跳,這都比正常孩子慢很多。   鄒翃燕當時在武漢幼兒師範學校任教,月工資不過百余元,而兒子的康復治療費用,光按摩一周3次,每次5元。為了養家糊口和給兒子治病,她跑遍全省做禮儀培訓,還兼職賣過五年保險。   為了給兒子一個盡可能安然的將來,她幾乎拼盡全力:白天上班,晚上帶兒子看病,風雨無阻;把自己訓練成按摩師,一有時間就給兒子按摩;午間休息也要跑回家陪兒子玩撕紙游戲,開發智力。   一次鄒翃燕要去為孩子按摩趕上下大雪,她騎自行車帶着孩子,陷進泥坑裏。才把孩子扶起來,自行車倒了;當把自行車扶起來,孩子就倒了。等到了醫院,母子都成了泥人,醫生看到后也大吃一驚,也感動得熱淚盈眶。   孩子第一次站立,第一次邁步,第一次叫「媽媽」,鄒翃燕都認定這是上蒼所賜的禮物,認為所有不幸都值得。   兒子運動不協調,用筷子這種小事對他來说難如登天,但因著母親的堅持,過了一年多,兒子終於學會了使筷子。鄒翃燕認定,他不想孩子因為身體疾病自慚形穢,正因為孩子在很多方面不如別人,所以她對他的要求更高,讓他更努力。   她想盡辦法幫助兒子克服身體缺陷給學習帶來的障礙。兒子握不穩筆,她就拿着他的小手,從粗的画筆開始,練習画一些形狀,再換細的筆。從一歲起每天堅持帶兒子讀書,不到兩歲,孩子就認識了100多個漢字。   不過,當兒子上學後,鄒翃燕卻不輔導孩子功課,也不逼孩子上培訓班。   在母親鄒翃燕的堅持下,兒子丁丁在2011年從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畢業,同年進入北京大學國際法學院就讀。2016年,這個 曾經被醫生診斷患了腦癱的丁丁被哈佛大學法學院錄取。

367)超級混蛋

  上個禮拜提到箴言書所講到三種人-愚蒙人、愚蒙人、和褻慢人,愚蒙人雖然天真、易受騙,但如果他們多觀察周圍所發生事故,或受到一位好導師的啟蒙,他們仍然有藥可救,並且從中懂得智慧;愚昧人個性固執,人很自大,心存驕傲,經常自以為是,他們藐視智慧,缺乏一個受教的心;褻慢人是箴言書認為最糟糕的一種人,他們講話很隨便,不慎重,喜歡輕蔑和嘲笑他人,這種人極端狂傲,他們目中無人,心中無神。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哲學系副教授Aaron James在2012年出版了《混蛋:一個理論》,他書裡面所提到的「混蛋」可以說是聖經箴言書所講的愚昧人和褻慢人的混合體。   混蛋不講道理,因為他們自以為有特權,如果遲到或錯過了班機,他們會指摘機師不等他們。他們誰也不放在眼內,所以他們傲慢,對別人無禮,不守規矩。如果插隊,他們並不認為插隊是對的,反而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排隊,別人不可以插隊,但他就可以,因為他比別人更重要,不需要浪費時間排隊,別人應該遷就他。   所以在混蛋心目中,什麼守禮、秩序、或規矩只是為別人而設的,他屬於例外。這些人可能是因為他擁有特殊天賦、他當了官、有權勢、富甲一方,或官二代、富二代,總之,他們認為自己應份得到特殊待遇。   Aaron James認為混蛋須具備三種條件:第一,他擁有特權,可以佔盡別人便宜;第二,他深信自己可以漠視規矩,他的特權是應得的;第三,別人反對他、指摘他、痛罵他,他可以不當一回事。混蛋永不理會別人的感受。既然他沒有做錯,自然他們不會改變,所以混蛋只會變本加厲,久而久之,他們會成為「超級混蛋」。Aaron James特別提到兩個臭名遠播的「超級混蛋」,一個是已過世的蘋果教父Steve Jobs,一個是現任美國總統Donald Trump,Steve Jobs因著他的天賦被人捧上天而不可一世,認為自己有特權,不把任何人放在眼內;Donald Trump在競選總統時,已經目中無人,說話肆無忌憚,不幸當了總統,更是「混蛋」十足,口沒遮攔,凡事跟他唱反調的都被他口誅筆伐。   舊約也有一個超級混蛋,他的名字叫拿八,他混蛋到一個程度,連他的太太都說他的不是,「這壞人拿八、他的性情與他的名相稱.他名叫拿八、〔就是愚頑的意思〕他為人果然愚頑」。拿八在掃羅時代是一個財主,但他倚強凌弱,目空一切,大衛手下為他家賣力充作保鏢,想問他拿點生活津貼費,他卻出口不遜,極盡凌辱能事,這個超級混蛋目中無人,心中無神,最後連神都無法忍受而置他于死地。   Arron James認為混蛋令人氣憤的是,他們讓每個人覺得自己低他一等,無力制衡他。如果包容他,他會變本加厲。如果罵他,他不會認錯。想用武力制止他,這不見得有用。他會欺負其他不敢或不願意使用武力的人。而且一旦事件鬧大了,混蛋會變得更高興,他們就是惟恐天下不亂。   混蛋並非天生,通常是後天培養出來的,小時候父母被過分驕縱,一旦成了小霸王,日後隨時成為混蛋。另一方面,權力會讓人腐敗,擁有權力在手的人容易幻覺自己是天才,自然會變成混蛋,所以公司大老闆較多屬於「超級混蛋」;當然財富也可以讓人變成混蛋。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總會碰到一些討厭的人,傲慢的人,自以為有特權的人,自我中心的人,沒禮貌的人,不守秩序的人,永不認錯的人,他們都屬於極之討厭的人。可是,討厭的人之最,莫過於集上述所有缺點於一身的人,這些人正是聖經所講的愚昧人和褻慢人的混合體,也就是Arron James所說的超級混蛋,很不幸,今天美國總統Donald  Trump正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