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長久的快樂

    許多研究指出,一個人的快樂指數與外在環境無關,有人把那些中了樂透彩券者與那些身體有殘障的人作比較,發現兩者快樂程度相差不大。另一個研究訪問1956年的美國人,評估他們那時他們的快樂情況,30%美國人認為自己非常快樂;50年之後,調查結果居然還是一樣。想想看,過去50年,無論生活水平、人民醫療、財富和福利等都比以前大幅度增長,但人民快樂程度根本一樣,爲什麽?因為一般人不了解何謂快樂,也不知道怎樣創造快樂,以為只有除去內心的不快樂就可以,譬如:避免孤單寂寞、注意飲食不要患病、運動維持健康,但這些方法根本無濟於事,充其量只能夠帶給別人短暫快樂而已。   怎樣才能夠得到長久的快樂?根據分析,能夠帶給人長久快樂的通常是與人有關的事情,譬如說,母親剛生孩子、愛人談戀愛、同事關係良好、家人相處融洽等。原來快樂其實與人際關係是分不開的,這種人際關係包括夫妻、情侶、同事、親屬、家人,換句話說,快樂是與LOVE息息相關。爲什麽小孩子總是那麼快樂,因為他們感到別人愛他們,而他們也能夠愛別人。想想看,一個人在工作上很有成就,是老闆眼中的寵兒,薪水高,但他跟太太的關係卻是一塌糊塗,甚至正在辦離婚,你認為這人會很快樂嗎?絕對不會。   還有,快樂是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意思是說,人爲了愛可以不顧一切地付出,以母親和孩子為例,母親為孩子付出的愛可以超越一切,甚至到了一個忘我的階段,好像她與孩子到了一個沒任何疆界的情況;而母親的心情更會隨著孩子的情緒而起伏。付出的愛越多,得到的愛也越大,內心感受的那份快樂也越深。   美國有一位醫生,名叫Bernadine Healy,他曾經講過這樣一段話,「我身為醫生,得以經常處於他人的人生非常時刻裏,包括臨終。讓我告訴你一個秘密:面對死亡的人,想的既不是自己得過什麽學位,也不是有什麽地位、聚集了多少財富。到頭來真正重要的 –也是量度此人一生功過的標準 – 就是他愛過什麽人,以及什麽人愛他。這比一切都重要。」曾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希特勒的魔掌中親手拯救了1000多個猶太人的Oscar Schindler,在戰後這樣說,他其實可以放棄更多的財富,拯救更多的猶太人,他覺得自己做到不夠多。說實在,有天等你離開這個時間,你回頭看的,不是你後悔沒有買Apple的股票,公司加班不夠多,中國沒有贏過世界杯,乃是我沒有花更多時間跟孩子玩耍,跟家人在一起,多少人因為你生命得到改變,絕大部份都是與人有關的事情。   美國影星馬龍白蘭度晚年最後一次接受記者訪問時,是在紐約港外的私人小島上。他送記者到門口,忍不住感慨地說:「人們或許會羨慕我的財富與名氣,但他們不會想要過我這樣的人生。」他三次結婚、三次離婚,有一子、一女,三個私生子,一個私生女,家族中許多人都因無聊而吸毒,並因而罹患精神病;後來他的長子在家宴中槍殺異母妹妹的男朋友,使妹妹終生憂鬱後自殺。   美國佛州有一家小公司,員工只有十多人,一次他們員工合買彩券,除了一個新來職員不肯參與,其他員工都掏腰包,結果幸運之神降臨,他們中了大獎。除了那個沒份參加的,每個人都興高采烈。出人意料之外,這十幾個人都願意與這個沒份參與者一起分擔他們的彩金。當記者問到他們的時候,每個人異口同聲說,他們關係如同一家人,而且喜樂是要人共同分享的,這群人真的明白喜樂的秘訣,如果你們在職場有一群相處融洽的同事,經常噓寒問暖,彼此分擔哀與了,相信你也會感到很溫馨,因為這絕對不是金錢能夠買到的東西。  

299 感激

  這是一個傳統的猶太人故事。一個猶太家庭,一家人住在一個小村莊,他家很貧窮,但孩子多,一家五口住在一個小房子,妻子嫌人多屋子小,認為過於擁擠,所以經常在他耳邊嘮叨叫他想辦法,夫妻為此經常吵不停。這男人很想改善家庭生活,於是到村裡找拉比討論。他對拉比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小房子,裏面擠滿孩子,夫婦之間沒什麽隱私,我妻子整天嘮叨,拉比啊,懇請幫忙」。拉比聽了之後就對他說,「你後園有雞嗎?」他說有,拉比說:「下周把雞帶進屋子裏!」,「拉比,你在說什么?我們家裡沒有地方……」拉比對他再說一次,「把雞带進屋里!」這男人很虔誠,他信任拉比,於是整整一個禮拜,他的屋子雞毛滿天飛,雞糞鋪滿全地,而且臭味沖天,孩子吵過不停,妻子比以前更唠叨,說「你爲什麽這樣做?房子本來就够小…」先生回答說,「這是拉比的吩咐」。一周過後,他又跑到拉比求救,拉比問:「情況怎樣?」他說:「越來越糟糕,家裡沒地方,我們一家人都在吵,實在受不了,拉比,請你幫幫忙!」拉比說:「你後園有牛嗎?」「有,我們有牛。」「把雞和牛都帶進屋子裏!」「拉比,但是……」「聽我的吩咐」拉比說。於是他把牛帶進屋子裏,這一次很糟糕,臭味更大,一家人一周不得安睡。過了一個禮拜,他衣衫不整,人變得非常憔悴,渾身臭味。他去找拉比说:「拉比,請幫幫我,情况越來越糟糕,」拉比說,「你家後園有馬嗎?」「有,我知道你想我怎樣做!」「對,把馬带進屋子裏」,於是他又把馬带到屋子裏,情況變得更糟糕,馬亂踢亂叫,把家裡很多東西摔壞掉,而且一片混亂,吵聲不斷。終於一周過了,他跑去找拉比,拉比說,「現在過得怎樣?」「拉比,太糟糕,」「好,下周把所有動物帶出去,然後來見我。」一周過後,他來見拉比,拉比問,「現在情况怎樣?」「拉比,太美好了,家裡寬闊多了,氣味很好聞,一家人樂也融融,孩子很高興,非常感激你。」   我們需要等情況惡化才為面前和身邊的好事感恩嗎?什麽時候我們為自己擁有健康的身體來感激?要等到身體出毛病才感激嗎?什麼時候我們爲身邊的家人而感激?要等到失去親友時才感激他們嗎?一定要等突發事件、天災人禍發生,才開始感激那習以為常的東西嗎?幸福其實都在我們的身邊,安定的工作、悠閒的生活、舒適的環境,常在身邊的配偶家人和好朋友等,實在有太多值得我們感激的事,但我們經常習以為常,不當一回事,真需要等到悲劇發生才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嗎?實在不必!如果我們把感激當作一種生活習慣,培養一種隨時感恩的心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積極樂觀的人。   保羅告訴信徒要「凡事謝恩」,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我們信徒無論在任何光景中都懂得向神謝恩,認真思想這句話,信徒生活在地上,感恩應該是一個常態,不單把感恩看作是一種態度,一種習慣,更應該是生活的人生觀,讓感恩成為我們的慣性,就好像每天刷牙,讓它成為一種「例行公事」。這當然不是一件容事情,是需要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直到成了我們第二天性,成了習慣,成為性格一部份。怎樣做得到?這裡有幾個建議。   第一,成為一個生活鑒賞家,每天專注在幾件很平凡的事情上,為自己沖一杯香濃的咖啡,獨自在房間閉目養神,聽十分鐘柔和的音樂。當我們能夠對周圍簡單事物存一個感激的心,生活就變得很充實,再不會對習以為常的事失去感覺。   第二,每天早上在床邊,思想幾件可以感謝神的事,簡單五分鐘可以校正一個人的心情,改變人的心態,心情被調整過來,那一整天的感覺就很不一樣。   第三,寫一封感激的信給一個你受過對方恩惠的人。過去你遲遲沒有向對方坐任何表示,現在正是時候。信寫完之後,就算不寄出去,你的幸福感也得到提升,當然寄出去並且得到回應,幸福感的峰值就更高。   第四,學會隨時記錄周圍讓你感激的事情,對象可以是我們經常接觸的父母、老師、兄弟姐妹、同學、教會牧者或主內肢體、甚至大自然和我們的創造主。要感激的方法實在包羅萬象:默想、向對方在語言上表達、寫信給當事人、寫日記、禱告等。   要知道,感恩是需要練習,並且經常操練,這不需要流於表面形式,如此人就能體會其深廣的內涵;若能按循序漸進去練習,逐步深入,人就能品嚐到感恩的甘美。

298 謙卑與智慧分不開

  一個男孩,一天媽媽帶著他到雜貨店去買東西,老板看到這個可愛的小孩,就打開一罐糖果蓋子,免費讓這小男生拿一把糖果,但這男孩卻沒任何動作,老闆看他沒動靜,就親自抓了一大把,然後放在他的口袋中。回到家中,母親好奇的問他,為什麼自己不去抓糖果而要老板動手呢?小男孩回答得很妙:「因為我的手比較小呀!而老板的手比較大,所以他拿的一定比我拿的多!」這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他知道自己的有限,更重要的,他也明白別人比自己強。凡事不只靠自己的力量,學會適時的依靠他人,是一種謙卑,更是一種聰明。   智慧人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比較容易謙卑,但智慧人並非完全,因為他們是人,所以會犯錯,但他們不會堅持己見,過則勿憚改,也願意接受別人的指責,聽取別人的訓言,所羅門在箴言書多處講到,作一個智慧人,他們必須有受教的心:   教導智慧人、他就越發有智慧.指示義人、他就增長學問。箴言書9:9   聽從生命責備的、必常在智慧人中。箴言書15:31   你要聽勸教、受訓誨、使你終久有智慧。箴言書19:20   褻慢人不愛受責備.他也不就近智慧人。箴言書15:12   這裡提到好幾個非常重要的字彙,「勸教」、「受訓誨」、「聽從責備」、「教導」,這些這是智慧人所擁有的特點。   布思•塔金頓Booth Tarkington是20世纪美國著名小說家和劇作家,他的作品《偉大的安伯森斯》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和《愛麗絲•亞當斯Alice Adams》均獲得普利策獎Pulitzer Prize-winner。當塔金顿聲名最鼎盛時期,一次在一個紅十字會舉辦的藝術家作品展覽會上,他作為特邀的貴賓参加了展覽會。期間有兩個可愛的十六、七歲小女孩到他面前,虔誠地向他索要簽名。那天他沒有帶墨水筆,於是問對方是否可以用鉛筆。小女孩沒有拒絕,爽快答應,並且顯得很興奮。當他在對方精致的筆記本瀟灑寫了幾句鼓勵的話,並且簽上名之後。女孩看過簽名,皺著眉頭說:「你不是羅伯特•查波斯啊?」「不是!」然後很自負地告訴她,「我是布思•塔金顿,是《愛麗絲•亞當斯》的作者,曾經两次得過普利策獎。」小女孩轉頭向另外一個女孩,聳聳肩說:「把你的橡皮借我用。」那一刻,布思•塔金頓所有的自負和驕傲瞬間化為泡影。從此以后,他時時刻刻告解自己:無論自己多麼出色,别把自己當一回事。   任何人所擁有的一切,與天地宇宙相比,都不過是滄海一粟,實在微不足道。有一句格言這樣說,「人譽我謙,又增一美;自誇自敗,又增一毁。」意思是說,别人稱讚我,當謙虛低調,如此自己品德上增加一個優點;如果自我誇耀,這只會敗壞自己名聲,品格上多了一個污點。智慧人永遠要保持一顆謙卑的人。謙遜的人使人親近,使人信賴,受人尊敬。人學會謙虛就顯得進步,人變得成熟,也變得有智慧。

297 價值感奠定自尊

  多年前去世的蘋果電腦公司的創辦人Steve Jobs,不到20歲就成了蘋果電腦公司,成為百萬富翁,但他個性很難與人合群,沒想到被自己公司的董事局炒魷魚,但他在失敗中奮發圖強,自己成立另外一件軟件公司,憑著他的才智,他再次成為呼風喚雨的人物,最後蘋果公司低聲下氣懇求他回到蘋果電腦公司重新掌托。不到三年,他把公司從破產邊緣起死回生,一件一件新產品陸續出爐,ipod,iphone,ipad,蘋果電腦一度成為世界最大的商業公司。如果從人來看,Steve Jobs應該擁有最高的自尊,但細心分析,事實並非如此。從能力來說,他也絕不懷疑自己能夠點石成金的能力,但講到價值感,這卻是另一回事。他出生被父母遺棄,被養父領養,他聽過福音,卻與真理擦身而過,他一直找不到自己的價值,他痛恨父母遺棄他,因此拒絕與父親相認。他埋頭搞他的發明,只不過想從世人的掌聲找到自尊。跟他一起共事的人,沒有幾個能夠與他合得來,因為他太過唯我獨尊。他基本上不是一個喜樂的人,他要用各種發明來維持他的自尊,所以他需要不斷研發東西,連死他仍然思想自己的工作,這是一個缺乏自尊的人的痛苦。   在台灣出生的黃美廉,自幼因罹患重度腦性痳痺導致五官扭曲,四肢不停地抽勳,說話困難,生活上一些看來十分平凡簡單的事,如走路、刷牙、洗臉、穿鞋子等,對她來說要花上很長時問練習,靠看強大意志和集中力才能做到。但她卻以無比的毅力,在美國拿到了藝術博士,在台灣開過多次畫展,並到處現身說法,幫助他人。一次,她應邀到一個場合「演寫」(因為不能講話,她必須以筆代口)。一位學生問她: 「你從小就長成這個樣子,請問你怎麼看你自己? 你沒有怨恨嗎? 」這個問題讓在場人士捏一把汗,深怕會傷害她自尊。只見她回過頭,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下「我怎麼看我自己」這幾個字。然後回頭看看大家,又轉頭繼續寫:一,我好可愛;二,我的腿很長很美; 三,爸爸媽媽這麼愛我;四,上帝這麼愛我;五,我會畫畫,我會寫稿;六,我有可愛的貓;七,還有….。這時候,講堂鴉雀無聲。她回頭看看大家,又轉頭寫下她的結論: 「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眾人安靜了幾秒鐘,一下子,全場爆發如雷掌聲與無數感動的淚水。許多人因她的樂觀與見證而得到激勵。   Steve Jobs因他的許多發明而得到世人的稱許,也他因此引以為傲,沒錯,他擁有高度能力感,但他卻因拒絕了神而始終找不到他的價值感,所以他只有在工作上不斷找出路,以新產品找突破,好維護他殘缺不全的自尊。倒過來,黃美簾雖然身體殘障,但她在神裡面找到她的價值感,在工作上顯出她的能力感,因著這個崇高的自尊,她從沒有因別人的冷嘲熱諷而輕看自己。盼望黃美簾的見證能夠成為更多信徒的激勵。

296 左額葉與右額葉

  一對夫婦,結婚30多年,兩個孩子先後長大,成家立業。夫妻兩人年齡相差其實只有六歲,但先生不知道是先天因素還是多愁善感,頭髮早已經丟光,而太太因為個性喜樂,經常運動,養生有道,外表與實際年齡差十幾歲,因此兩人外出,別人還以為他們是父女。先生已屆退休年齡,一場大病讓他身體每下愈況,並且晚上經常失眠,情緒非常低落,整天哀聲歎氣,醫生除了開抗憂鬱症藥,也建議他尋求專業輔導。協談過程中,他提到最近在教會看到一位相熟的老太太,因為年老,所以走路要拐杖,這老太太跟他年齡相差不到兩歲,於是他開始擔心自己遲早跟她一樣走路需要拐杖;除此以外,他擔心自己的婚姻保不住,太太看來那麼年輕,如果日後她與人私奔,到時候誰來照顧他?當問到他擔心太太移情別戀可有根據?他吞吞吐吐提到公司的兩個同事有外遇,他哥哥和嫂子年初也出現婚變。如果把這位尋求幫助者周圍所發生的事連貫起來,就很容易看到他為什麼會患上憂鬱症,看到用拐杖的老太太就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是如此,看別人婚變和外遇就擔心自己婚姻保不住,這些不是事實,但他卻作最糟糕的猜想,這正是思想扭曲的結果。   有人說,除了人的思想,人身體其他方面是會自動調適的,譬如說,身體過熱,人體會自動流汗排熱;遇到危險,我們心跳會加速,血壓升高,瞳孔放大,因為身體需要全動員,要準備逃命。但思想這方面卻不是自動自發,是由人自己操縱,對事情喜歡或不喜歡,對別人憎恨或饒恕,看事情正面或負面,都是由個人思想決定,而思想卻會影響情緒,而不幸的是,扭曲的思想會衍生許多問題和後遺癥。   當一個人發現自己正在鬧情緒,對自己或者周圍的人事物感到生氣,心情沮喪或憂悶,不妨安靜自己,查看是否出現思想扭曲的出現。譬如說,懷疑丈夫有外遇,女朋友移情別戀,可以自我查問,有足夠證據證明這是事實?還是個人猜想、無中生有?如果遇到挫折或失敗,好像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他需要查看自己是否落在隧道視野陷阱,沒有看到一個更廣闊的視野?最後,如果經常對自己、家人、同事諸多挑剔,不能容忍他們一點點過失,當事人不妨查問自己是否有完美主義傾向,經常看事情非黑即白?當事人如果能夠經常作類似的自我反思,省察自己是否有過多錯誤思維,學到聖經所講到的「心意更新」,避免那些思想扭曲的陷阱,這對他們身心靈都有莫大的好處,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和諧,人也會變得比較喜樂。   講到心意更新,這裡也應該稍微講一下有關人生理方面的知識,對醫學有認識的人都知道,人的腦部有分右額葉或左額葉,兩者具有不同功能。左額葉尤如車子的油門,推動(push)人主動採取行動,而右額葉尤如車子的剎車,把叫人拉住(pull back),小心不要橫衝直撞;譬如說,當一個人到深山野林打獵,左額葉讓他感到興奮,「鼓吹」他不斷向前尋找獵物,而右額葉則叫他放慢腳步,提高警覺以防萬一,如果右左額葉能夠達到平衡,經常使用,這是一個健康現象,推拉(push& pull)都有分寸,問題是,有人太過激進不懂得節制,有人過於被動懼怕而不敢往前,這是右左額葉出現失衡造成的結果。從人的情緒角度來看,左額葉是與人積極情緒有關,而右額葉卻牽涉到消極情緒,明白這一點,我們就了解到,患有焦慮症的人,他們的右額葉通常過於活躍,好處是他們處理事物經常防患未然,總是作預備不時之需,缺點是,他們也經常把可能出問題的狀況過度誇張,譬如說,當聽到公司裁員,首先猜想自己第一個遭殃,跟著擔心家庭經濟無法維持,將來找不到工作等,他們比較少用左額葉理性和正面思想部分。心理健康的人,他們面對公司裁員,他們用積極態度面對,透過理性分析,他們會告訴自己,以自己學歷和工作經驗,只有花點時間,應該可以找到一份相當不錯的工作,他也會想到神過去引領他度過許多困難,深信神在這未來生活為他預備。 對容易患焦慮症的人來說,他們的右額葉部分通常過於活躍,凡事慣性往壞方向思想,這導致他們情緒傾向消極,對這種個性的人來說,他們最大的挑戰就是更多激活腦部的左額葉,學會以理性層面分析事情,以積極態度面對困難;當然,對慣性思想消極的人來說,這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尤如一個習慣右手寫字的人,突然要改用左手,這並非難如登天,但卻具有挑戰性,也是考驗一個人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