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 命運是人手中

  他曾經是台灣電視臺一個很有名氣的新聞主播,人長得帥氣,很受女孩子的靑睬。儘管他已經結婚,但偶然還是會跟那些送秋波的女生打情罵俏,但上得山多終遇虎,他與一位有夫之婦發生不應有的關係,而且被傳媒逮個正著,醜聞曝光之後,他工作丟了,婚姻危在旦夕,台灣傳媒把他的故事炒得熱烘烘,情人丈夫要找他算帳,各方壓力讓他喘不過氣,走投無路下,他到美國投靠一位親戚,一方面暫避風頭,同時也給自己有喘氣休息的機會。親戚很想幫助他,卻感到有心無力,於是轉介他到輔導中心。首次協談,他提到自己是在一個破碎家庭長大,父親年輕時經常在外面拈花惹草,把家庭搞到天翻地覆,沒想到,他長大之後,居然走父親同樣的老路;協談過程中他也無意中提到,有算命先生曾經為他批命,說他一生會有桃花運,尤其提到出事那年的運程,勸他小心防範,因為命中註定他會出現桃花劫。這外遇丈夫結果如何,在此不多談,但從算命這個角度來看,如果他是一名基督徒,儘管「命中」他會有所謂桃花運,但這不見得有桃花劫。上帝早在聖經定了十誡要人謹守,因此,如果他遵守神的吩咐不作違背神吩咐的事情,他的家就不會遭遇到分崩離析的厄運。   先天後天都會影響我們思想和行為,但最終人還是需要為自己行為負責任,從這個出外遇新聞主播的故事我們也看到,一個人的一生、他的家庭,甚至生活是否幸福快樂,往往來自個人的決定。   提到個人的決定,讓我們看看一個聖經人物,其一生的命運因個人決定而作180度改變。   她是舊約時代一位摩押女子,她嫁給一個以色列人,但不幸的是,她丈夫年輕時就過世,更不辛的是,丈夫的哥哥和父親跟著也相繼離開人間(若在今日時代,算命先生一定認為她是一個大剋星),一時間,一家人只剩下這摩押女子、她婆婆、和嫂嫂,最後嫂嫂聽從婆婆吩咐,到別處自由發展,只剩下她和婆婆兩個人。從世俗的角度來看,這女子一生註定是悲劇收場,第一,她是一個外邦女子,在以色列社會不被重視;第二,她是一個寡婦,再嫁的機會微乎其微;但這個女子作了一個非比尋常的選擇,但選擇跟她婆婆回到以色列家鄉,願意一生侍候這位婆婆,並且把婆婆所信的神作為她所信的神。結果她一生改變了,神大大賜福給她,她後來成為了以色列大衛王的曾祖母,她的名字叫路得。    人的一生幸福快樂不是在乎先天或後天,乃在乎他個人的抉擇,不管他出生如何卑微,家庭是否病態或健全,他仍然有能力作一個負責任的人。另一方面,從路得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儘管個人並非生長在認識上帝的家庭,他周圍環境和教育與神背道而馳,他仍然可以選擇作神的兒女,從此他的一生不再一樣,他的後裔命運也很不同。

294 誰信得過?

  無意中翻開一期舊的讀者文摘,封面是一位已經息影多年的香港女星,名叫蕭芳芳。根據讀者文摘的調查,香港人認為她是最信得過的人。   可能許多人不知道蕭芳芳是何許人,但六十年代的香港人對她卻毫不陌生,她的電影可以說是陪著那一代的香港人一起長大。蕭芳芳1947年生在上海,兩歲隨父母到香港,六歲喪父,七歲開始當童星,在六十年代,她和當時另一位女星陳寶珠在香港紅透半邊天,而當事業到達最高峰的時候,兩人卻隱退到美國留學,陳寶珠不久輟學結婚,而蕭芳芳拿到兒童心理學碩士之後回港,後來有機會在電視界大展才華,紅極一時;不久,她再次淡出娛樂圈,把時間和心力都放在她個人創辦的「護苗基金」上,為保護十八歲以下人士免受性侵犯,做出莫大貢獻。   在挑選誰是「最信得過的人」的過程中,《讀者文摘》編輯同顧問先挑選80個名人和40個行業,再供受訪者挑選。入圍者包括高官、議員、藝人、運動員等,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李國能排第第三,是唯一打入十大的高官;自稱代表香港人的當年特首曾任權只是排第四。值得一提的是,排名第80位卻是國際武打搞笑的成龍,不知道找他作做代言人的商家看到調查報告之後是否考慮與他續約。   為什麼成龍在80人名單中排在最後一位?香港報界的分析認為這是由於許多負面新聞的影響,這包括多年前牽涉其私生活的新聞,和過去他經常講一些不合香港人胃口的政治偉論,成龍好像刻意製造愛國愛香港的形象,但適得其反,許多人不買賬,儘管他已經成為國際電影明星,但他的電影角色模式比不上過世的李小龍,給人的形象不中不西,而且他在各地參與社會服務的表現可以說是泛善可陳。   此外,讀者文摘還要求受訪者表達四十個行業的信賴程度,結果平均分最高的幾個行業是消防員、救護人員、醫生和藥劑師,排名最低的是地產代理、市場推銷員和算命師,這顯示服務社會的人信任度較高。這也解釋為什麼蕭芳芳能夠獲取冠軍,蕭芳芳過去形象一向十分正面,印象中她從沒有負面新聞。跟她同一輩的,都知道她年輕時非常力爭上游,而近幾年,她無論在電影及慈善方面均表現出色,儘管備受耳患困擾,但仍熱心為護苗基金工作,這些香港人都看在眼裏,所以許多人都認同和信任她。   回頭再談最信任的行業,為社會服務的消防人員和救護人員普遍別人信任,那麼人神職人員呢?,在40種行業中,他們剛好是在中間,排名20(根據讀者文摘的調查)。為什麼神職人員連前十甲不入,也許神職人員一些醜聞經常見報,而且一般人認為神職人員經常自掃門前雪,只花時間牧養教會,不常參與社區服務,因此普羅大眾對神職人員的形象好壞參半,這點是值得我們信徒深思。  

293 上帝手上的工具

  稍為注意國際動態的人對「巴勒斯坦」這個名詞一點不陌生,它是一個由居住在中東约旦河西岸以色列佔領區以及加沙地带的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國家,這個國家跟中東另一個國家以色列可以說是死對頭,自從以色列在1947年復國以來,這兩個國家基本上一直處於戰爭狀態,根本未曾和平相處過。   熟悉聖經的基督徒大概都知道「巴勒斯坦」是來自舊約聖經所提到一個民族,名叫「非利士人」,而自從耶和華神藉著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再藉著約書亞將新的一代以色列人帶入迦南,多年以來,非利士人一直都是以色列人的眼中釘,他們不斷打擾以色列人,而且處處與猶太人為敵。士師時代,許多士師像參孫等不停與非利士人對抗。到了以色列強盛時期,大衛作王,他曾經給非利士人致命一擊;進入所羅門時代,以色列人尚且有過短暫和平日子,自此之後,以色列國弱,猶太人就不斷受到非利士人的圍攻,雙方彼此不停殺戮,直等到以色列亡國。2000年之後,以色列復國,猶太人相繼從各地回歸故土,然而,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名字改為巴勒斯坦人)互相殘殺的情況又再重演。   嚴格來說,非利士人並非迦南土著,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和分析,非利士人本身屬於「海上民族」,原居住在克里特Crete一帶(現今希臘一個小島),西元前12世紀初,他們從在克里特島和愛琴海島嶼的家鄉來到地中海海岸,最後落腳迦南,並且在沿海建立加沙、亞實基倫、亞實突、以革倫和迦特幾個重要的城鎮。   所以看到,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差不多同時間從外地遷到迦南定居,很不幸的是,這兩個民族好像註定世仇,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從聖經我們都知道,迦南美地是耶和華神特別為以色列人所預備居住的地方,而當耶和華神把希伯來人從約但河的東邊進入迦南的時候,但神居然也「暗暗地」率領非利士人從西邊經過地中海而來到迦南,從此這些非利士人就成了以色列人的死對頭,他們處處與神的選民針鋒相對。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神把以色列從埃及帶進迦南美地的同時,神也特別從克裡特帶非利士人到迦南,上帝爲什麽這麼做?   答案就在舊約的士師記,「所以約書亞死的時候所剩下的各族、我必不再從他們面前趕出,為要藉此試驗以色列人、看他們肯照他們列祖謹守遵行我的道不肯。」(士師記2:21-22)換句話說,神是藉著非利士人來試驗以色列人,如果他們遵守神的命令,非利士人就變得束手無策,無法騷擾他們;但如果以色列人對神悖逆,神就要用非利士人來管教他們。   另外,申命記也記載,神也曾經如此試驗剛出埃及的以色列人,摩西這樣吩咐年輕一代的以色列人:「你也要記念耶和華你的 神在曠野引導你、這四十年、是要苦煉你、試驗你、要知道你心內如何、肯守他的誡命不肯」(申命記8:2)   明白這一點,基督徒也就比較容易明白為什麼神允許撒旦的存在。許多基督徒常常問一個問題,人一切的問題都是因為一個靈界物在搞鬼,如果神把這個靈界物除去,那麼世界就太平,信徒就得享平安,殊不知道,撒旦的存在是有它特殊功能,這都是神的計劃,跟非利士人一樣,他們都是神手中一個工具,神藉著非利士人對付以色列人,神也藉著撒旦來對付信徒,當神對信徒的訓練工作完畢,也就是這世界結束之後,這靈界物再沒有存在的必要,神就會把它放在一定永久的地方,信徒也再不會受到干擾。  

292 傳奇人物Lee Iacocca

  這個年代,聽過Lee Iacocca這個人大概沒有幾個,枉說可以說出他的名字,曾幾何時,Lee Iacocca在美國的知名度不遜於當時美國雷根總統,Lee不但受到許多美國人的愛戴,在世界各地也很有威望。   那麼到底Lee Iacocca是何許人物?   Lee Iacocca生為移民之子,父親在1902年從意大利移民美國,那時他才12歲。Lee成長在一個熱情的家,從父親不但學到推銷的本事,也學會父親那套處世之道。他記得父親常說,人生總有甘苦,每個人在失意坎坷都應無怨無尤,必須接受生活上的一些憂愁;當年幼時,每逢挫折感覺失望憤時,父親就對他說,如果沒有可作比較,那麼你永遠不會真正了解什麼是幸福;當情況不妙時,父親會說,總有云破日出之時,太陽一定會出來。   另一方面,他父親也教導孩子們,無論做什麼都全力以赴。他記得一次到某一家餐館去,當天女侍應生態度很粗魯,Lee的父親就訓她一頓,「為什麼你對你的工作那麼不開心?誰強迫你來作侍應生?你發脾氣,就等於告訴大家你不喜歡你的工作,你要是真正要做女侍,就該努力做個全世界做好的女侍,不然就該另選一行。」   誓沒想到,父親這等家訓點點滴滴為Lee奠定了日後如何面對變幻無常人生的基礎。   Lee從Lehigh大學畢業之後,憑著他的聰明、幹勁、和能力,從福特汽車公司某一個地區的銷售副經理扶搖直上,一直爬到總裁的位置,然而,當他感到得意無比的時候,命運之神好像跟他開玩笑,果然,1978年7月,他被福特公司革職,之前,在福特公司總共幹了32年,擔任福特公司總裁八年。Lee從來沒有在別處做過事,第一次被革職,而且是從總裁位置被拉下來,自然傷心頂透。他被革職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的頂頭上司嫉妒良才,認為Lee的才華讓他有強烈威脅感。福特汽車公司的大老闆是Henry Ford,他是福特公司創始人的後裔,在他眼中,他們家族是具有王室的Royal Blood,其他人是屬於紅血,這種目空一切,看自己高高在上,當下屬與他產生不同意見,那隨時被砍頭。Lee正是在這種情況被迫辭退。     福特給Lee辭職的條件就是給他一間辦公室,允許他使用到找到新工作為止,而辦公室設在一個偏僻的車庫裡,房間不大,有張辦公桌和電話,對Lee來說,這個地方如同西伯利亞。一天前,他總裁辦公室有旅館大套房那麼大,他有自己的浴室,甚至有住處,有穿白上裝的侍者整天等候使喚。   Lee被福特公司革職的生活,他才54歲,說起來,他已經很有成就,經濟情況穩定,可以打高爾夫過餘生,他也想過退休,但總覺得這不是很對。   Lee在他的自傳提到,他可以忍受私下的痛苦,可是福特故意如此公開給他難堪卻使他無法容忍,不過這時候,父親多年的家訓提醒了他。在這種情況,他只有一個選擇,就是讓自己內心的怒火焚燒自己,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不然就是把這種力量用來做些有建設性的事。   當Lee在倉庫辦公室感到人情冷暖的時候,他誓沒想到美國第三大汽車公司正面臨破產邊緣,當Chrysler總裁John Riccardo知道Lee被革職,不到一星期,他馬上邀請Lee考慮接總裁的位置,但等Lee知道這家汽車公司正在大量流血,隨時倒台,他內心冷了一截,越了解公司人事部內部的運作,他越對挽救這家汽車公司完全沒有把握。不過Lee在倉庫辦公室坐冷板凳的滋味,幾乎讓他無從選擇,最後他抱著視死如歸的決心出任Chrysler汽車公司的總裁。   在Lee的眼中,處理31個不做事的副總裁這不是最困難的事情,最難面對的是資金不足夠,死馬只好當作活馬醫,他硬著頭皮到美國國會問美國政府借錢,但這是何等困難的事情,但Lee不愧是一位難得精明領袖人才,他向國會議員陳明借錢的利與弊,美國政府光在第一年給他汽車公司失業工人的失業保險費和社會福利金就高達27億美元,國會可以選擇,要現在付出27億,或是擔保只有金額數目一半而且很有機會全部收回的貸款?國會最後一致通過貸款,而Chrysler因為得到這份臨眉之金,再加上公司上下員工通力合作,這家汽車公司不到三年就扭轉乾坤,從一年虧一億美元,轉虧為盈,不到三年就向政府還清一切款項。   無巧不成書,當Chrysler向美國政府還清一切債務的那一天,正好是Lee Iacocca被福特公司解僱五週年的日子。   Lee因著Chrysler從破產邊緣挽救過來,他的領導才能再度得到肯定,Lee不但成為美國家傳戶曉人物,他力爭上游的奮鬥史也成了許多人的勵志故事。    

291 哈佛風雨路

  她成長在一個破碎家庭,父母是典型的嬉皮士,兩人終日無所事事,整天與毒品為伍,家裡可以典當的都拿去換取他們需要的毒品。這女生不但每天要挨餓,還要花精神力氣照顧後來得了重病的母親,最落魄的時候,她甚至無家可歸,露宿街頭。在這樣環境長大的孩子,不難想象她日後的光景,對未來人生根本再不抱任何理想和盼望。然而,她沒有自暴自棄,不願意向環境屈服,憑著她不屈不饒往上追求的心志,她居然以第一名高中畢業,甚至被美國最高學府哈佛大學所錄取。她的名字叫Liz Murray。   當20 世紀80年代臨到時,Liz和她姐姐先後來到人間,不幸的是,兩姐妹的父母都是嬉皮士,從跳Disco慢慢成為癮君子。儘管父母疼愛這對女兒,但毒品基本上早把這大好家庭摧毀了,Liz記得她母親偷過她過生日的錢,賣過電視機,賣過她們姐妹的衣服,甚至在感恩節的時候把教堂送給他們的一只火雞也賣掉,只為了湊足一些錢夠母親買一點點毒品。   終日與毒品為伍的母親在家裡尤如行尸走肉,毒癮發作時,Liz就成了母親的保姆,10多歲的她,在毫無選擇下,被迫成為大人,要照顧體弱多病的母親。正因為這樣,她無閑注意個人衛生,總是滿身虱子到學校,後因身上異味和衣衫襤褸而被人欺負,最終只好輟學。   十五歲那一年,她母親血檢發現HIV呈陽性,最後證實患上艾滋病,不久就過世,後來被葬在別人捐獻的一個木箱子裏。而她父親也因無錢付公寓房租,一家人頓時流離失所,剛過中年的父親被迫暫住流浪者收容所,Liz流落街頭,而她姐姐在一朋友家的沙發上落腳。Liz有時睡在那24小時運行的地鐵上,有時則睡在公園長椅。   2006,Liz父親去世,也是死於艾滋病。   有很長一段時間,Liz覺得自己是個不安分子和受害者,後來她慢慢頓悟,她問自己,「難道我要跟我媽媽以前那樣嗎?我必須脫離這種行尸走肉、漫無人生目的的生活,我現在還是年輕,未來是掌握在我手里。」   Liz這時已17歲,盡管她無處可住,而且多年又未正正經經地上過學,但是她發誓要奮發圖強,她要求自己務必在兩年內完成高中教育,於是她以非凡的毅力開始了刻苦的學習,她一個學期學完一年的課程,晚上上夜校。一位老師看她很有進取心,給她進行輔導。從17歲到19歲,她以兩年的時光完成高中四年的課程,難得的是,她每門學科的成績都在A以上。曾經扶助過她的那位老師認為Liz具有進常春藤大學的能力,就在高中最後一年,帶著她和另外九個優異生到哈佛大學遊覽,因而引起Liz對這所世界首屈一指的學府產生濃厚興趣,問題是,天文數字的學費從何而來呢?   冥冥中上天好像在眷顧她,無意中她聽到學校一位秘書提到紐約時報提供獎學金的消息,她知道這獎學金數目龐大,不過申請者眾,而且申請過程非常嚴峻,但她抱著姑且一試心情而申請。經過重重難關,最後來到獎學金評委的面試。在面試那天,她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穿著一件破爛衣服,罩上一件向姊姊借來的大衣勉強充場面。她坎坷的童年成長背景和力爭上游的進取心深深打動了每一位評委,紐約時報決定向她提供全額獎學金,這足夠讓她去念昂貴的哈佛。   領獎致詞的那天,她坦然說,這一刻﹐她相信她的生命將永遠地被改變。那天採訪記者也問到: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最想改變什麼? 她說:我會放棄這筆獎金,只要能換得一個「快樂的家庭」,從來沒有享受家的溫暖的人才明白一個美滿家的珍貴。   Liz  Murray故事後來拍成電影,有興趣的可以連接下面網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f_K_Oo7N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