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洪荒之力就是忠心

2016 Rio夏季奧運會已經結束,中國代表團共贏得70枚獎牌,其中26枚金牌,屈居第二,位於獲得了121枚獎牌的美國之後。自中國在1984年開始參加奧運以來,這次Rio奧運得獎牌的數目遠少於過去歷屆,雖然如此,內地群眾似乎對得金牌或獎牌那份喜悅和激動的情況也不如以前那裡強烈,而中國對失去金牌的那份遺憾和失落感也不太像以前那麼長久。法新社一篇報道指出,中國似乎覺得,贏得奧運獎牌並不是最重要。   曾經何時,中國從高喊「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到「金牌之上、逢金必爭」,到今天「奧運獎牌不是那麼重要」的情況,而那「唯金牌論」的熱潮的確慢慢消退了。   Rio奧運首日,杜麗、易思玲沒有得到金牌,泳將孫楊在400米自由泳同樣與金牌擦身而過,無金首日,官媒人民網推出「杜麗別哭」的專輯,為沒拿金牌的杜麗打氣;新華網面版「加油,別哭!」為獲銀牌的孫楊加油,然後有人跟著回覆︰「他已經盡力了,金牌有那麼重要嗎?」那有「帥哥」之稱的寧澤濤,他在喀山游泳世錦賽一鳴驚人,勇奪金牌,在Rio成為史上進入奧運會男子100米自由泳半決賽的首位中國人,雖然無緣決賽,但官媒刊文稱「寧澤濤失利可以遺憾但不應謾罵」,盡顯呵護之心。連《中國青年報》也承認︰「拿金牌的意義在中國一般百姓心看來早已下降。」   還記得,當中國跳高運動員朱建華在1984年奧運會只奪得銅牌,他家的窗戶首先遭殃;曾獲多面奧運金牌的體操王子李寧,1988年最後一次出征奧運,因為得不到一面金牌,回國後居然收到恐嚇信;還有,曾經在2004首獲中國田徑金牌的「跳欄王」劉翔,接後兩次奧運失利,最後成為千夫所指,一直到現在仍然背負「劉跑跑」這個臭名;每一個在奧運曾經風光過的中國選手,都嘗試過人情冷暖的滋味,他們可以在一夜之間,從「英雄」變成了「狗熊」,相比之下,目下的孫楊、杜麗、寧澤濤等,他們在Rio得到的「禮遇」實在是幸運了。   為何中國民眾追求奧運獎牌熱情的下降,法新社的分析是,這可能與中國目前中產階級人數不斷增加,不再願意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嚴格的體育院校去培養,一味期望孩子得到奧運獎牌有關。同時,一些過去的冠軍在退役後的悲慘境遇讓中國人深感震驚,也使他們考慮是否值得送孩子走上這樣一條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Rio奧運,一夜爆紅的中國運動員不是金牌得主,也不是事隔12年再度得到金牌的女子排球,而是只獲得銅牌的20歲女泳將傅園慧。   傅園慧的走紅來自一段記者採訪視頻,她賽後面對鏡頭時稱︰「我沒保留,我已經用盡『洪荒之力』了!」她用「生不如死」來形容賽前的訓練,用「我已經很滿意了」回應記者的問題,再加上她搞笑的動作和表情,還有,她毫不隱瞞說「月事」臨到以致影響她後來接力賽的成績。一日之間,傅園慧的微博粉絲突破270萬,並獲「洪荒之女」新名號。 連一本正經的內地官媒也對這位直言無忌的新「網紅」多加推許。甚至這股「洪荒之力」波及全球,外媒稱讚傅園慧是「最可愛選手」。紐約時報也著重指出,傅園慧的出現改變了中國長期以來盲目追求金牌的狀況。在中國,即使你獲得銀牌,你也被認為是一個失敗者,而對金牌的盲目崇拜也長期主導著中國觀眾的心理。盡管傅園慧在領獎臺上沒有拿到最高榮譽,但當她得知自己取得個人最好成績時,她那種悠然自得的喜樂卻贏得了中國人民的共鳴。《紐約時報》還寫道,傅園慧開心表情的照片也被網民拿來同其他中國選手進行比較,相比傅園慧,其他運動員因為承受中國13億人民的期望,所以他們經常露出一副嚴峻的面孔。   傅園慧的走紅,相信改變了人們對中國運動員千篇一律的印象,以往賽前賽後言必稱為國爭光,失敗就說對不起祖國人民,如今這些口頭禪已拋諸腦後。當接受採訪時,中國新一代的運動員現在不怕展現真我,無意掩飾他們的喜與惡,這實在是可喜可賀的事情。   傅園慧所講「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其實這正是神對每一個信徒在服事中所強調的「忠心」。神也從來沒有要求我們在工作、事業、服事、運動、競賽、甚至投資中,非要拿一面獎牌,在神眼中,祂要求的不過是忠心;信徒只要在服事工作中盡一己之力,也許在世人眼中,他們比不上其他競爭者,是一個道地「失敗者」,但在神眼中,他們已經得到神所賜予的冠冕。

311)兩個了不起運動選手

2016Rio奧運剛結束,跟每一屆奧運一樣,傳媒記者都會爭相討論Rio誰最出風頭,那一個奧運明星拿到最多獎牌。1972年慕尼黑奧運,有水怪之稱的Mark Spitz獨領風騷,史無前例個人獨拿七面金牌,很多人以為這個記錄應該十拿九穩,無法打破;沒想到另外一個水怪(現在稱為飛魚或水神)在2008北京奧運打破Mark Spitz的記錄,他的名字叫Michael Phelps,他比水怪多拿一塊金牌。   「飛魚」Michael Phelps在歷屆奧運已共獲23多面獎牌,當他拿到生涯第17面金牌時,有廣播員稱他是「歷來最偉大的運動員」,但當年的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說,他也許可以稱為偉大運動員之一,但偉大不能單靠獎牌來衡量。   在許多人心目中,他們普遍認為,1936年在柏林奧運會上奪得四面田徑金牌的黑人運動員 Jesse Owens和德國選手Luz Long應該是歷來兩個最了不起的運動員。Jesse Owens不僅當年創紀錄拿了四面金牌,更是因為當年他面對各種政治壓力而不妥協,為自己的信念站穩,並且他以驚人成就有力地反擊德國納粹惡魔希特勒的種族歧視,讓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深受鼓舞。   Jesse Owens在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上,一舉奪得一百米、二百米、四百米接力及三級跳金牌,是第一個個人在同一屆奧運會上獨得四面奧運金牌的人。當時的美國奉行種族隔離政策,儘管他頻頻代表就讀的大學出賽並取得優異成績,但當他參加比賽時,大部分時間不能與隊友同住一間酒店,即使有部分酒店允許黑人入住,他也必須從後門出入。   1936年奧運會舉辦之時,德國正處於納粹統治,希特拉大力鼓吹Aryan人種優勝論,但Jesse Owens偏偏在希特拉的目睹下連奪四金。按照奧運傳統,主辦國元首應親自為金牌運動員頒獎,但震怒的希特拉揚言「他絕不會與黑色皮膚的人握手」,連續四次他拒絕在頒獎台上與Jesse Owens碰面寒暄。諷刺的是,德國人顯然很喜歡Jesse Owens,每次他出場,會眾都報以歡呼和掌聲。   提到Jesse Owens,就必須同時提到德國選手Luz Long。   Luz Long是一個德國跳遠選手,在跳遠項目中,他奪標呼聲最高,Luz Long絕對有能力在田徑場上對Jesse Owens作出挑戰。賽前希特勒接見他,鼓勵他要擊敗Jesse Owens;初賽時,Jesse兩次違規,第三次若達不到標準就要出局了,這時候,Luz Long居然走到Jesse身邊,教他一個小訣竅,就是把毛巾放在起跳板數英寸處,這就肯定不會犯規。Jesse照做,因此進入決賽。在決賽中,Luz Long以7.87米平了世界紀錄,但Jesse以8.06米贏了他。在貴賓席上的希特勒臉色鐵青,看台上的觀眾變得很沉靜。就在這個時候,Luz Long跑到Jesse身邊,舉起他的手高聲大喊:「Owens!Owens!」而Jesse隨即舉起Luz Long的手,聲嘶力竭地喊:「Luz Long!Luz Long!」   在德國全民被希特勒國家主義麻醉的社會氣氛下,Luz  Long堅持運動員精神而不顧納粹強權和全國瘋狂情緒民情。Jesse Owens曾經提到,是Luz Long幫他贏得金牌,並使他了解到單純人類的愛和不能磨滅的運動員精神,而這種精神超越了金牌的價值和意義。也許因為Luz Long這種無私的舉動,導致現代奧運會創始人Pierre de Coubertin如此說,「奧運會著重參與而不在取勝,生命的關鍵在於幹得出色而不在於征服。」國際奧委會其後頒給Luz Long一個最高榮譽。坦白說,現在大概沒多少人還記得1936年德國33面金牌的得獎者,但Luz Long在希特勒面前無所畏懼地表現的運動員精神,卻長存史冊和人們的記憶中。   不過,希特勒沒有放過Luz Long,1939年歐戰爆發,希特勒指示要徵他入伍。1943年他戰死沙場,年僅30歲。現今大部分德國人絕少提到他,但全世界許多人卻認為他與Jesse Owens應是有史以來最了不起的運動員。

310)馬雲談失敗

  被稱有史以來最嚴的考試(中國高考)今年六月八號在中國舉行,第二天就傳出新聞有學生自殺,山東曲阜一考生高考首日因語文科目發揮失利,情緒失控狂叫「讓我去死」,經救護人員注射鎮定劑才穩定下來;內蒙古一趙姓女生,早上完成首科考試後,可能心裡認定這次大學考試凶多吉少,連下午三點的數學科目考試都沒有出現,後來被發現墮樓,送醫後不治身亡。 升學考試總是帶給考生巨大壓力,許多學生經不起打擊,他們害怕失敗,心裡錯誤認為,一次大學考試成敗就決定了他們的一生,因此對面對高考就感到誠惶誠恐,就像上面兩個學生為例子,考試還沒有結束,結果尚且不知道,卻因為一個科目搞砸了,就此了斷自己的生命。現代人真是那麼不堪一擊,連一點點失敗都無法承受? 也許中國新的一代要向阿里巴巴總裁馬雲學習,不是要學習馬雲怎樣成為中國最有錢的老闆,乃是學習他如何面對失敗。 馬雲從不避諱談及過往的挫敗和失意事,根據馬雲對訪問記者所說的,他經過三次高考才跨越大學門檻,他大學主修外語,畢業後尋找工作,被人拒絕三十多次,到Kentucky 炸雞連鎖店應聘,24個人申請,留下23個,馬雲是唯一一個被拒與門外的人;他去考警察,五個招四個,他又是唯一一個被拒絕的;後來他申請哈佛大學,申請十次,被拒絕十次。被問及這些失敗慘痛經歷,馬雲坦然笑答:最大的收穫就是就是對失敗已經慣以為常。 說實在,多少人遭遇挫折失敗的時候,仍然像馬雲那樣有恆心和毅力繼續嘗試?怪不得馬雲說,一個人要學習成功,首先要學習如何面對失敗。馬雲如果缺乏屢敗屢戰的心志,今天就沒人聽到馬雲這個名字,中國就沒有阿里巴巴這個企業公司。 馬雲不但從不避違談自己過去的挫敗,他甚至喜歡研究別人是怎麽失敗的,他曾經這樣說:研究失敗比讀MBA還管用。這怎樣說?在馬雲看來,企業成功的經驗各有各的不同,但失敗的教訓是相似的。MBA往往把很多東西固定化,MBA案例教學總是教別人有關張三怎麼創業、李四怎麼成功、王五又怎麼發達,但這些成功例子基本上是很難複製,倒過來,學習別人失敗來得實際,因為失敗的原因都差不多,都是那4、5個很愚蠢的決定。但是很多人都會覺得,只有別人會觸犯這麼愚蠢的錯誤,我自己絕對不會,結果人沒有在歷史學到教訓,歷史就不斷重演;有時候即使有身邊的人不斷提醒,但人犯錯仍然一犯再犯。 馬雲曾經多次對自己下屬同工這樣說,想創業的人有一點很重要,多學習別人失敗的經驗,少學別人成功的經驗,成功是很難模仿、很難複製的,但是失敗都是差不多的。 為了推行自己的「失敗教育」,馬雲還特意創辦了湖畔大學,不同於其他的商學院,湖畔大學專註於「失敗教育」和「讓企業活的更久」這兩個課程。 據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透露,馬雲還曾表示過,等他退休的時候,會寫一本書,書名會叫「阿裏巴巴的1001個錯誤」。 也許當人體會和明白別人的失敗,那麼人對失敗就不會那麼耿耿於懷,而且可以更上一層樓,學會「慶祝失敗」。

309)樂善好施與快樂

  多年前時代雜誌(2013年七月份)提到Ohio大學一個研究報告,研究人員在一個老人活動中心,隨機把這些長者成兩個小組,要求他們個別作一個禮物籃子,其中一組成員作籃子是送給自己作禮物,另外一組所作的籃子是送給社會的露宿者,研究人員發現,跟第一組的長者相比,為露宿者作籃子的第二組的長輩,他們很有一份強烈的滿足感,他們的心理質素也優於前者。 時代雜誌那一期的主題是:尋求快樂。 講到快樂,心理學家發現,作樂善好施的人,他們最大好處就是比較快樂。你有看過有人苦口苦臉把錢給乞丐嗎?絕不可能有這種事!研究發現,那些願意捐款作善事的,與那些不肯捐款的人相比,43%可能性說自己是喜樂的;願意捐血與不願意捐血的人相比,他們快樂的可能性是雙倍;作義工的人也是比較快樂,作義務事情而不快樂的人,這是絕無僅有的事。另一方面,一個願意施予的人,他們對事情看得開,工作上少有壓力,很自然,他們工作果效都會比較好,事業也容易成功;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懂得紓解自己,這無形中提高他們工作果效。一位在商學院教書的教授這樣說,如果一個人希望在企業界搞得成功,他必須雇請那些喜樂的人;一個人如果希望自己在工作領域上有果效,做事得心應手,他必須知道喜樂的秘訣。研究證明,喜樂的人少請病假,他們工作時間長,而且工作有果效,與同事維持良好關係,在工作上能夠成為一個好的團隊。成功最大的秘訣就是喜樂,而樂善好施會帶來喜樂,而喜樂帶來成功。 該期時代雜誌也提到美國馬裡蘭州國立神經疾病與中風研究院(NINDS)的一項研究計劃,中心首先對研究計劃的19個自願參與者作MRI腦部掃描。參與者首先得到美元120塊錢,他們可以選擇把金錢據為己有或做慈善捐贈。研究人員發現,一個人在捐贈的時刻,腦部一個稱為中腦邊緣系統通道(mesolimbic pathway) 顯得異常活躍,而腦袋多巴胺的提升與這個中腦邊緣通道是息息相關,多巴胺是腦袋裡頭的資訊傳遞者,它所傳遞的就是讓人感到亢奮的化學物質,腦袋的多巴胺愈高,人就感到開心和興奮,性交、吸毒、喝酒、抽煙、或賭博等都可以提升多巴胺。醫學人員發現,原來捐贈與生理也有連接關係,對人施予居然可以提升多巴胺,這是施予者從沒有想到的奇妙。 另一方面,一般人很容易被樂善好施的人所吸引。南英國的Kent大學曾經作過一個這樣試驗,研究小組想知道一般人對樂善好施者的觀感。研究人員首先分發參與者小量金錢,然後吩咐他們捐獻給一個「基金」,接下來,研究人員把收集到的基金數目加倍,平分後再分給每一個參與者。這遊戲最好的情況是,每個人把自己手上所有的都放在基金裏面,基金加倍後金錢數目就更多,但是如果有人詭詐不合作,別人給很多而他保留多但給很少,那麼經過幾輪之後,那人就可以把別人的錢全「賺」過來。而實驗證明,的確有部份人是這樣作。之後,研究人員進行第二道實驗,參與者分成幾個小組,然後各自選出他們的小組組長,那些在第一道實驗捐獻最多的人,82%被選作小組組長。 研究結論是,當人看到一個他不認識的但卻是樂善好施者,他們直覺認為這人必具帶頭的潛能。因此一個願意主動施予的或帶頭服事的,他們已經踏出成功第一步,外人心甘情願與他合作,並且協助他,把他看作未來的領袖。 耶穌在登山寶訓其中的一句話,「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馬太福音5:7),意思是告訴我們,憐恤的人是蒙福的;願意憐恤别人表示願意對人施捨。聖經講到的蒙福可以說是多方面,這不見得是在物質上非常豐富,但往往是心靈上得到滿足,內心有喜樂和平安,而且會有大的滿足感。

308)價值觀

  他在德州一所有名大學就讀,主修醫科,成績中上,估計再過一年他就可以畢業,之後實習兩年,然後考執照,考試通過就可以開業當醫生。以此來看,他的前途可以說是無可限量。但他家人最近發現他意志消沉,了無生氣,同學說他經常曠課,整天在宿舍蒙頭大睡。無可奈何,家人只好他送到輔導室進行協談。 他也算很合作,第一節就把埋在心裡多年的苦水全傾倒出來。他是家裡老二,上有 一個哥哥,下有一個妹妹。哥哥比他大三歲,無論在學業和運動都非常出色,可以說是父母的寵兒。雖然父母沒說好說歹,但總是有意無意把他與出類拔萃的哥哥作比較,多年來他就是活在哥哥的陰影下,哥哥無形中成了他模範對象。哥哥大學主修醫科,成績出色,畢業後成了一名著名外科醫生;當弟弟的他,本來興趣是藝術,但卻硬著頭皮念醫科,很明顯,這是拜他哥哥所賜;另一方面,家人在家裡多少灌輸了一種屬世價值觀:搞藝術最終只會當乞丐!其實他人很聰明,醫科難不倒他,但讀來味如爵蠟,現在結業在即,心中感到矛盾,加上認識多年的女朋友最近棄他而去,種種原因讓他感到很沮喪,甚至還出現輕生的念頭。 剛好收到最近一期的飛揚雜誌,雜誌裡面講到一個寓言故事,正好與這年青人的故事有關,寓言這樣說: 有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初入社會就遭遇到雙重打擊。一方面丟了工作飯碗,一方面被女朋友一腳踹開,這兩拳打得他眼冒金星,昏頭轉向。自信心被撕成碎片,情緒被壓到海底,失魂落魄地漂遊到公園裡的一張板凳上。 這一幅落寞的場景,觸動了一個遊客的關心,坐下來詢問:「你有什麼心事嗎?」。年輕人空虛的眼神,震動的嘴唇,吐出他的哀怨:「我的人生完了,女朋友不要我了,老闆也把我辭了。我的人生不再有價值,不再有意義。」聽見這些沮喪的字眼,這位遊客天使開始尋思,怎樣可以鼓勵他,挑起即將熄滅的希望之火花。 天使小心翼翼地試著問:「你沒有錢用了,是嗎?」「我知道有一家醫院,有人正在等腎臟移植,你可以賣一個腎臟,一萬元美金。」年輕人不屑地說:「怎麼可以,不賣。」天使又繼續說:「有人正在等眼角膜移植,你肯賣一個眼睛嗎?二萬美元。」不用思考,年輕人回絕:「不賣,不賣。」天使又出了個主意:「有人正在等肺移植,你肯賣一個肺嗎?三萬美元。」這下年輕人受不了啦:「身體器官是我的,不賣,不賣。」 這位遊客天使知道時機成熟了,用積極的語氣開導 他:「你是很有價值的,你有手有腳,有眼有耳,有心有肺,你全身的器官價值數百萬美元,怎麼會一文不值呢?上帝愛你,創造一個獨一無二的你,失戀失業的打擊,怎能奪走你的價值呢? 上帝一定會帶領你,來,抬頭挺胸向前走!」 年輕人被這簡單的對話勸醒,心頭一亮,「是啊,每個人都有高貴的價值,是不可能被逆境剝奪的。努力向前走就能創造環境。」 這是一個值得每個人心思的寓言故事,一個人如果自我認知是正確的,他的人生就邁向光明,儘管偶然遇到逆境挫敗,他仍能夠幫助自己走出困境,最終創造一個美好的人生。 回頭講到前面那個正在念醫學院的大學生,很明顯的,他對自己認知不夠,他存活 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或上帝,乃是討好別人,結果生活沒有個人目標和方向,內心失去了喜樂和平安,加上他在愛情道路上有顛簸,這加重他內心的負擔。 聖經箴言書,認識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神賜人不同恩賜,人各有所長,當一個人認識造物主,了解神在他身上的旨意和計劃,他無需按照別人心意過活,只要找到神所給予的天賦,盡己之力發揮,內在潛能必定能夠得到開發,因為這是來自神的呼召,神一定賜下額外的智慧和能力,讓他在特定的領域上應付自如。因此,不管一個人是當一個廚師、醫生、工匠、工程師、或修車工人,他都能夠心安理得,工作不一定帶來榮華富貴,但一定可以帶來滿足感和成就感,而工作成就感帶來的是心靈喜樂和平安,而這種心靈的滿足感絕非金錢多寡可以衡量。倒過來,一個人染上世俗的錯誤價值觀,人生目的放在功名利祿上面,也許他可以藉著工作得到豐富的物質享受,但這種滿足感往往是很短暫,而且內心得不到真正的喜樂,結果上班要背負重擔,工作不但沒有果效,而且帶來苦惱。 人需要認識神和了解自己,認識神可以幫助自己得智慧,找到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了解自己的長處,找到自己的天賦,可以盡量發揮自己的才能,完成神在自己身上的計劃;了解自己的缺點,可以幫助自己學會謙卑,免得自高自大,惹人反感,遭神唾棄。可惜的是,今天的社會願意經常自我反思的人甚少,枉論花時間尋求真理和認識造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