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馬雲談失敗

  被稱有史以來最嚴的考試(中國高考)今年六月八號在中國舉行,第二天就傳出新聞有學生自殺,山東曲阜一考生高考首日因語文科目發揮失利,情緒失控狂叫「讓我去死」,經救護人員注射鎮定劑才穩定下來;內蒙古一趙姓女生,早上完成首科考試後,可能心裡認定這次大學考試凶多吉少,連下午三點的數學科目考試都沒有出現,後來被發現墮樓,送醫後不治身亡。 升學考試總是帶給考生巨大壓力,許多學生經不起打擊,他們害怕失敗,心裡錯誤認為,一次大學考試成敗就決定了他們的一生,因此對面對高考就感到誠惶誠恐,就像上面兩個學生為例子,考試還沒有結束,結果尚且不知道,卻因為一個科目搞砸了,就此了斷自己的生命。現代人真是那麼不堪一擊,連一點點失敗都無法承受? 也許中國新的一代要向阿里巴巴總裁馬雲學習,不是要學習馬雲怎樣成為中國最有錢的老闆,乃是學習他如何面對失敗。 馬雲從不避諱談及過往的挫敗和失意事,根據馬雲對訪問記者所說的,他經過三次高考才跨越大學門檻,他大學主修外語,畢業後尋找工作,被人拒絕三十多次,到Kentucky 炸雞連鎖店應聘,24個人申請,留下23個,馬雲是唯一一個被拒與門外的人;他去考警察,五個招四個,他又是唯一一個被拒絕的;後來他申請哈佛大學,申請十次,被拒絕十次。被問及這些失敗慘痛經歷,馬雲坦然笑答:最大的收穫就是就是對失敗已經慣以為常。 說實在,多少人遭遇挫折失敗的時候,仍然像馬雲那樣有恆心和毅力繼續嘗試?怪不得馬雲說,一個人要學習成功,首先要學習如何面對失敗。馬雲如果缺乏屢敗屢戰的心志,今天就沒人聽到馬雲這個名字,中國就沒有阿里巴巴這個企業公司。 馬雲不但從不避違談自己過去的挫敗,他甚至喜歡研究別人是怎麽失敗的,他曾經這樣說:研究失敗比讀MBA還管用。這怎樣說?在馬雲看來,企業成功的經驗各有各的不同,但失敗的教訓是相似的。MBA往往把很多東西固定化,MBA案例教學總是教別人有關張三怎麼創業、李四怎麼成功、王五又怎麼發達,但這些成功例子基本上是很難複製,倒過來,學習別人失敗來得實際,因為失敗的原因都差不多,都是那4、5個很愚蠢的決定。但是很多人都會覺得,只有別人會觸犯這麼愚蠢的錯誤,我自己絕對不會,結果人沒有在歷史學到教訓,歷史就不斷重演;有時候即使有身邊的人不斷提醒,但人犯錯仍然一犯再犯。 馬雲曾經多次對自己下屬同工這樣說,想創業的人有一點很重要,多學習別人失敗的經驗,少學別人成功的經驗,成功是很難模仿、很難複製的,但是失敗都是差不多的。 為了推行自己的「失敗教育」,馬雲還特意創辦了湖畔大學,不同於其他的商學院,湖畔大學專註於「失敗教育」和「讓企業活的更久」這兩個課程。 據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透露,馬雲還曾表示過,等他退休的時候,會寫一本書,書名會叫「阿裏巴巴的1001個錯誤」。 也許當人體會和明白別人的失敗,那麼人對失敗就不會那麼耿耿於懷,而且可以更上一層樓,學會「慶祝失敗」。

309)樂善好施與快樂

  多年前時代雜誌(2013年七月份)提到Ohio大學一個研究報告,研究人員在一個老人活動中心,隨機把這些長者成兩個小組,要求他們個別作一個禮物籃子,其中一組成員作籃子是送給自己作禮物,另外一組所作的籃子是送給社會的露宿者,研究人員發現,跟第一組的長者相比,為露宿者作籃子的第二組的長輩,他們很有一份強烈的滿足感,他們的心理質素也優於前者。 時代雜誌那一期的主題是:尋求快樂。 講到快樂,心理學家發現,作樂善好施的人,他們最大好處就是比較快樂。你有看過有人苦口苦臉把錢給乞丐嗎?絕不可能有這種事!研究發現,那些願意捐款作善事的,與那些不肯捐款的人相比,43%可能性說自己是喜樂的;願意捐血與不願意捐血的人相比,他們快樂的可能性是雙倍;作義工的人也是比較快樂,作義務事情而不快樂的人,這是絕無僅有的事。另一方面,一個願意施予的人,他們對事情看得開,工作上少有壓力,很自然,他們工作果效都會比較好,事業也容易成功;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懂得紓解自己,這無形中提高他們工作果效。一位在商學院教書的教授這樣說,如果一個人希望在企業界搞得成功,他必須雇請那些喜樂的人;一個人如果希望自己在工作領域上有果效,做事得心應手,他必須知道喜樂的秘訣。研究證明,喜樂的人少請病假,他們工作時間長,而且工作有果效,與同事維持良好關係,在工作上能夠成為一個好的團隊。成功最大的秘訣就是喜樂,而樂善好施會帶來喜樂,而喜樂帶來成功。 該期時代雜誌也提到美國馬裡蘭州國立神經疾病與中風研究院(NINDS)的一項研究計劃,中心首先對研究計劃的19個自願參與者作MRI腦部掃描。參與者首先得到美元120塊錢,他們可以選擇把金錢據為己有或做慈善捐贈。研究人員發現,一個人在捐贈的時刻,腦部一個稱為中腦邊緣系統通道(mesolimbic pathway) 顯得異常活躍,而腦袋多巴胺的提升與這個中腦邊緣通道是息息相關,多巴胺是腦袋裡頭的資訊傳遞者,它所傳遞的就是讓人感到亢奮的化學物質,腦袋的多巴胺愈高,人就感到開心和興奮,性交、吸毒、喝酒、抽煙、或賭博等都可以提升多巴胺。醫學人員發現,原來捐贈與生理也有連接關係,對人施予居然可以提升多巴胺,這是施予者從沒有想到的奇妙。 另一方面,一般人很容易被樂善好施的人所吸引。南英國的Kent大學曾經作過一個這樣試驗,研究小組想知道一般人對樂善好施者的觀感。研究人員首先分發參與者小量金錢,然後吩咐他們捐獻給一個「基金」,接下來,研究人員把收集到的基金數目加倍,平分後再分給每一個參與者。這遊戲最好的情況是,每個人把自己手上所有的都放在基金裏面,基金加倍後金錢數目就更多,但是如果有人詭詐不合作,別人給很多而他保留多但給很少,那麼經過幾輪之後,那人就可以把別人的錢全「賺」過來。而實驗證明,的確有部份人是這樣作。之後,研究人員進行第二道實驗,參與者分成幾個小組,然後各自選出他們的小組組長,那些在第一道實驗捐獻最多的人,82%被選作小組組長。 研究結論是,當人看到一個他不認識的但卻是樂善好施者,他們直覺認為這人必具帶頭的潛能。因此一個願意主動施予的或帶頭服事的,他們已經踏出成功第一步,外人心甘情願與他合作,並且協助他,把他看作未來的領袖。 耶穌在登山寶訓其中的一句話,「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馬太福音5:7),意思是告訴我們,憐恤的人是蒙福的;願意憐恤别人表示願意對人施捨。聖經講到的蒙福可以說是多方面,這不見得是在物質上非常豐富,但往往是心靈上得到滿足,內心有喜樂和平安,而且會有大的滿足感。

308)價值觀

  他在德州一所有名大學就讀,主修醫科,成績中上,估計再過一年他就可以畢業,之後實習兩年,然後考執照,考試通過就可以開業當醫生。以此來看,他的前途可以說是無可限量。但他家人最近發現他意志消沉,了無生氣,同學說他經常曠課,整天在宿舍蒙頭大睡。無可奈何,家人只好他送到輔導室進行協談。 他也算很合作,第一節就把埋在心裡多年的苦水全傾倒出來。他是家裡老二,上有 一個哥哥,下有一個妹妹。哥哥比他大三歲,無論在學業和運動都非常出色,可以說是父母的寵兒。雖然父母沒說好說歹,但總是有意無意把他與出類拔萃的哥哥作比較,多年來他就是活在哥哥的陰影下,哥哥無形中成了他模範對象。哥哥大學主修醫科,成績出色,畢業後成了一名著名外科醫生;當弟弟的他,本來興趣是藝術,但卻硬著頭皮念醫科,很明顯,這是拜他哥哥所賜;另一方面,家人在家裡多少灌輸了一種屬世價值觀:搞藝術最終只會當乞丐!其實他人很聰明,醫科難不倒他,但讀來味如爵蠟,現在結業在即,心中感到矛盾,加上認識多年的女朋友最近棄他而去,種種原因讓他感到很沮喪,甚至還出現輕生的念頭。 剛好收到最近一期的飛揚雜誌,雜誌裡面講到一個寓言故事,正好與這年青人的故事有關,寓言這樣說: 有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初入社會就遭遇到雙重打擊。一方面丟了工作飯碗,一方面被女朋友一腳踹開,這兩拳打得他眼冒金星,昏頭轉向。自信心被撕成碎片,情緒被壓到海底,失魂落魄地漂遊到公園裡的一張板凳上。 這一幅落寞的場景,觸動了一個遊客的關心,坐下來詢問:「你有什麼心事嗎?」。年輕人空虛的眼神,震動的嘴唇,吐出他的哀怨:「我的人生完了,女朋友不要我了,老闆也把我辭了。我的人生不再有價值,不再有意義。」聽見這些沮喪的字眼,這位遊客天使開始尋思,怎樣可以鼓勵他,挑起即將熄滅的希望之火花。 天使小心翼翼地試著問:「你沒有錢用了,是嗎?」「我知道有一家醫院,有人正在等腎臟移植,你可以賣一個腎臟,一萬元美金。」年輕人不屑地說:「怎麼可以,不賣。」天使又繼續說:「有人正在等眼角膜移植,你肯賣一個眼睛嗎?二萬美元。」不用思考,年輕人回絕:「不賣,不賣。」天使又出了個主意:「有人正在等肺移植,你肯賣一個肺嗎?三萬美元。」這下年輕人受不了啦:「身體器官是我的,不賣,不賣。」 這位遊客天使知道時機成熟了,用積極的語氣開導 他:「你是很有價值的,你有手有腳,有眼有耳,有心有肺,你全身的器官價值數百萬美元,怎麼會一文不值呢?上帝愛你,創造一個獨一無二的你,失戀失業的打擊,怎能奪走你的價值呢? 上帝一定會帶領你,來,抬頭挺胸向前走!」 年輕人被這簡單的對話勸醒,心頭一亮,「是啊,每個人都有高貴的價值,是不可能被逆境剝奪的。努力向前走就能創造環境。」 這是一個值得每個人心思的寓言故事,一個人如果自我認知是正確的,他的人生就邁向光明,儘管偶然遇到逆境挫敗,他仍能夠幫助自己走出困境,最終創造一個美好的人生。 回頭講到前面那個正在念醫學院的大學生,很明顯的,他對自己認知不夠,他存活 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或上帝,乃是討好別人,結果生活沒有個人目標和方向,內心失去了喜樂和平安,加上他在愛情道路上有顛簸,這加重他內心的負擔。 聖經箴言書,認識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神賜人不同恩賜,人各有所長,當一個人認識造物主,了解神在他身上的旨意和計劃,他無需按照別人心意過活,只要找到神所給予的天賦,盡己之力發揮,內在潛能必定能夠得到開發,因為這是來自神的呼召,神一定賜下額外的智慧和能力,讓他在特定的領域上應付自如。因此,不管一個人是當一個廚師、醫生、工匠、工程師、或修車工人,他都能夠心安理得,工作不一定帶來榮華富貴,但一定可以帶來滿足感和成就感,而工作成就感帶來的是心靈喜樂和平安,而這種心靈的滿足感絕非金錢多寡可以衡量。倒過來,一個人染上世俗的錯誤價值觀,人生目的放在功名利祿上面,也許他可以藉著工作得到豐富的物質享受,但這種滿足感往往是很短暫,而且內心得不到真正的喜樂,結果上班要背負重擔,工作不但沒有果效,而且帶來苦惱。 人需要認識神和了解自己,認識神可以幫助自己得智慧,找到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了解自己的長處,找到自己的天賦,可以盡量發揮自己的才能,完成神在自己身上的計劃;了解自己的缺點,可以幫助自己學會謙卑,免得自高自大,惹人反感,遭神唾棄。可惜的是,今天的社會願意經常自我反思的人甚少,枉論花時間尋求真理和認識造物主。

307)愛靚唔愛命

  今年年中,香港在短短一星期內發現四位女士到深圳注射肉毒桿菌美容,而最終中毒入院。發現的四宗個案,有的是為了纖腿,有的是為了纖面,他們先後在深圳不同地點的美容中心打了肉毒桿菌針,從深圳回港之後,分別出現視力模糊,頸部乏力,吞嚥困難等徵狀,最後到香港公立醫院求救。 因美容而中毒,問題除了美容中心、藥廠和藥商,最大的原因仍然是一般人「愛靚唔愛命」的錯誤審美觀念。有人把聖經經典句「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在網路上改成「你的樣子如何,你的命運也必如何」,這多少反映今天社會日益普遍歧視心態,許多人也因此衍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因此對自己的外貌和社交失去自信。 近年在心理輔導出現一種比較普通的心理病症,相信與今天「愛漂亮」這話題有關,這個心理病症稱為身體畸形恐懼症(英文叫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簡稱BDD〕。BDD是一種精神病,是指患者過度關注自己的體像並對自身體貌缺陷進行誇 張或臆想,在大多數病例中,患者的關注對象是一個或數個很小的或根本不存在的缺陷。因為這種過度關注,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極大的影響,患者通常會感覺沮喪、不安以及不合群,他們突然覺得自己很醜,不敢面對自己的樣子,整天躲在床上,怕入浴室照鏡,如果不得不外出,也會用手遮蓋臉孔;有時不愼在鏡子裏看見自己,便情緖失控。 今天這個現代化社會,罹患此病的人越來越普遍,且有快速增加趨勢。患者通常爲靑少年,當他們遇到重大壓力、經常被嘲笑、被性侵害,或者沉迷毒品等;成年人和兒童都有可能患病,而據稱大約百分之一的成年人都患有某種程度的身體畸形恐懼症,男女性患身體畸形恐懼症人數量幾乎一樣。 完美主義者、善感的人,以及藝術工作者,不論男女,都比較容易得此病。有些人會認爲自己整體上都很難看,有些則針對某一部位,最普遍是臉孔,他們會想辦法遮蓋「缺點」,或強逼自己做某些行爲,例如不時查看外表,整理頭髮,或者量度憎惡的身體部位;甚至沉溺做整形手術或減重運動。 為什麼今天這麼多人罹患BBD這種心理疾病?社會與傳媒過於吹捧外表的完美應負部分責任,不過,主要原因仍然離不開個人自我形象的扭曲。自我形象是一種心態,它不是別人對我們的評估,而是我們在腦海中對自己的評估。這個評估可能是來自外表,也可能是對自我能力、智力,或個性上的評估。這些評估很多時候並不一定正確,但當這個形象已經根深蒂固籠罩在一個人腦海裡的時候,慢慢他就會認同這個形象,最要命的是﹐一旦認同這個形象,它變會影響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影響他與別人的交往,影響他與人之間的人際關係。 以前提過一個被公認「世上最醜陋的女子」,名叫Lizzie Velasquez,儘管她樣子長得「其醜無比」,但她的勵志故事確實非常鼓舞人心。她曾經接受CNN的訪問,講到她過去受到別人在言語上的攻擊,不過她已經克服了這個心理障礙,學會處之泰然。自從她在CNN受訪之後,她受到許多人的追捧,不少人發電郵支持和鼓勵她,而演講預約如雪片飛來,讓她應接不暇。2012年她完成第一本書,叫(Be Beautiful, Be You),書中提到她過去遭遇被人欺凌、藐視、侮辱、輕看的經歷,她如何靠著信仰走過來,如何應付別人冷嘲熱諷的言語和輕看的眼光。許多人因著她獨特的經歷得到激勵,在高壓社群中找到一條出路,最終能夠坦然踏出交友第一步,有勇氣與人建立友誼,更懂得如何面對別人的欺壓、批評、和凌辱。

306)一念之間

  路怒症(road rage)可以 說是國際心理學界的一個新名詞,2006年美國學者指出,路怒症屬於心理學上的陣發型暴怒障礙,最常見的表現是,司機在壓力與挫折感的打擊之下,突然間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有時出現言語威脅,甚至動粗毀損他人財物的行為。 路怒症的後果相當嚴重,發作時,司機往往會喪失理智,並不顧一切地去實施報復和帶有傷害性的交通行為,此時他們手中的車輛就變成了能夠奪取他人性命的武器。 每個人都會發怒,但能夠在怒氣中沉得住氣,不但懂得掌控自己的情緒,並且想出解決方法,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沒事,這就看一個人的成熟程度。這讓我想起多年前在讀者文摘看到一篇有關發怒的故事,內容也是跟開車有關。 故事兩主人翁是車主,兩個人住在同一個公寓,各有在公寓的停車位置,而且車位相鄰,一個車主開的是白色轎車,一個是紅色。 某天,白色轎車車主駛進公寓樓下的停車場,看到旁邊的紅色轎車又是緊貼着他的停車位,車主不禁感到納悶,心想,為什麼這車主人總是這樣把車子擠過來?白色轎車的的停車位剛好夾在紅車和一根大混凝土柱子之間,很自然,車主要把車子前前後後開動好幾次才能把車停妥,而車子旁邊的空間僅容他勉強打開車門下車。 一天,白車先到,車主把車停好,正要關掉引擎,紅色回來了,駛進白色旁邊的車位,還是緊貼着白車。白車車主終於得睹紅車主人的廬山眞面目,當時他覺得忍無可忍,就向那紅色車的女主人大聲說:「你看不到你把車子停得太貼近我的車嗎? 你的另一邊空得很。」對方怒目相向,也咆哮道:「我開車與你何干?」然後把車門打開,昂首闊步走出停車場。 白車主人心裡暗忖,「好,我們等著看!」心裡盤算著,下一回比對方早一步回來,並且故意把車子挨近她的停車位置,逼得她把車停在靠近混凝土柱子那邊。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對方總是先到一步,而且故技重施,故意把車子往這邊擠。終於有一次,白車主人為了避開混凝土柱子,不小心把車旁的後視鏡弄歪了。他垂下頭來伏在駕駛盤上,心想:以後如何是好? 翌日,那駕紅車的女人取車時看到擋風玻璃上放着一封信,信中說道: 親愛的紅車:「我主人那天向你主人大發雷霆,非常抱歉。我想你也明白人總是這樣不可理喻。我主人事後也感到抱歉,我很了解他的心情如何,其實他從來不輕易大聲罵人,他當時可能在工作上遇到挫折,心情欠佳,所以才向你們發脾氣,所以請你們原諒他。你的鄰居白車!」 翌日早上白車主人到停車場取車,旁邊的紅車已離去,只見他車的擋風玻璃上夾着一封回信。信是這樣寫的:「親愛的白車:其實我主人也不好過。她停車停得很差,因爲她考取駕駛執照不久,經驗尚淺。我們以後一定給你們多留些餘地。我主人看到你的來信,甚感欣慰,還希望大家可以交個朋友呢。你的鄰居紅色車」 白車主人開動車子時忍不住笑了起來。此後,每當白車與紅車相遇於途,兩車的主人總相視而笑,還互相揮手致意。 所以看到,人生在世,吉兇禍福有時候往往在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