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穿著西裝的蛇

不少人看過賣座電影《沉默的羔羊》,對那殺人主角Dr. Hannibal Lecter還記憶尤新。也許你認為一生也不會碰到類似這種心理變態的惡魔,但如果你看過心理學家Robert D. Hare所寫一書Without Conscience : The Disturbing World of the Psychopaths Among Us,可能你會改變對心理變態者有另一種看法,根據Robert Hare多年的研究,這種性格乖違的「人魔」,不只是小説裏的虛構人物,事實上,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你的約會對象,甚至是你自己。   Robert Hare現年七十多歲,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榮譽教授,畢生研究的正是心理病態行為,前面所提到他所寫的Without Conscience一書,算是最早把將此議題介紹給普羅大眾的書籍。概括而言,心理病態者的特性是冷酷、狂妄、無情,視他人為用完即丟的物品。   Robert Hare在一九八〇年代初期設計出一種測驗,於一九九一年出版,現已成為全球辨識心理病態傾向的寶典,名為「哈爾心理病態人格檢索表修訂版」(PCL-R),這項診斷工具以二十種透露端倪的特徵作為量測基準,包括病態性說謊、僅止於表面的親和力、自大傲慢的心態、擅長操控他人等,滿分是四十分;一般人的得分不到五分,三十分以上便是貨真價實的「人魔」。根據Robert Hare所說,電視節目常把心理病態者描繪為連續殺人狂,事實上他們大多數不會殺人,他們就在你我左右,表面上看起來與常人無異,他們除了有嚴重的心理病態特徵外,在現實社會中通常有相當的成就;儘管其成就往往以犠牲他人為代價,但未必是不法行為。   估計北美洲有二百萬這類的人,他們喜歡富有權勢的職務,部分人士投身法務、軍旅、政界、醫界、甚至宗教團體,但以企業界為數最多。Robert Hare說:「企業界簡直就是他們成長的溫床。」多年前他與心理學家Paul Babiak以此現象為題材,合作出版«穿著西裝的蛇»(Snakes in Suits:When Psychopaths Go to Work)一書。二〇一〇年底,兩人再度合作,把測驗二百零三位企業界專業人士所得的結果做成研究報告,發現幾乎每二十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位符合「重度心理病態」的標準。   Ms Smith就碰過這樣一個老闆,這上司進入她公司填補經理的職缺,新宫上任三把火,立即大肆改革,不僅芝麻綠豆大的事都要管,還把部屬隔離,不許交談,更嚴禁公司訓備組間以電子郵件溝通。沒多久Ms Smith就成為他修理的目標。她形容這上司殘酷無情,冷嘲熱諷,不留情面地駁斥她的每一項決定,每每使她在座位上哭泣。她曾經這樣說:「在我見過的人當中,唯有他能看着別人啜泣的面容卻無動於衷。他看着我時,好像我根本不存在。」   她表現得越沮喪,他的攻擊就越厲害。Ms Smith描述自己在這位剋星進公司之前,是個果斷、積極的人。她說:「我本來工作得很開心,但辭職時,已經對自己的價值產生懷疑,開始借酒澆愁。我的自信心被他磨得蕩然無存。」   Ms Smith的前上司就是心理病態者。   一般的心理病態者是模擬高手,善於理解別人的情緒,但無法感同身受。他們以正常人的面目出現,藉偽裝在職場恣意橫行,也在生活環境中大肆破壞,而且不費吹灰之力。心理病態者根本不在意自己的行為對別人有何影響。他們漠視家人或欺騙伴侶都只是出於好玩,他們不會因別人可能受到傷害而歇手。   Robert  Hare認為,暴力罪行大都是出於一時’衝動,而罪犯者會受到實質虐待或怒火的刺激而開殺戒;但心理病態者不然。換句話說,因醋勁大發殺死妻子的鄰居,大多不是心理病態,但以親切態度和如篁之舌引誘你與親友加入有暴利可圖的投資計畫,藉此詐騙鉅款的人,則八九不離十。說實在,心理病態的真面目其實很難發現,連Robert Hare自己也多次受騙。常人要過了好久才了解自己面對的是怎樣的人,他們可能能力超羣,手段圓滑,而且反應敏捷,表面上看起來和藹可親,另一方面卻不帶情緒。正因為他們外相與常人無異,這容易使人卸下疑慮,等到發現時則已太晚,和這種人相談甚歡,但不久就發現在其面具背後,他們內心深處有非常陰暗的一面。   什麼因素造成心理病態?不快樂的童年,還是基因異常?兩者兼具,是先天和後天的結合,這涉及整個後生遺傳學的領域,也許某個基因促使他做某件事情,但這個基因是否啟動,取決於生活中的多種因素。啟動這個基因的因素不一而足:創傷事故、遭受暴力、高壓管教的父母等都是。不過,Robert Hare提醒我們,有些心理病態是複雜的環境所造成,有些則來自家庭的縱容。但無論原因為何,心理病態的傾向似乎從小就可以看出來。美國研究人員在孩童身上發現了所謂「感情麻木特徵」的危險訊號,而最小的案例才三歲。這些小孩長大後,到底會成為掌握權柄的企業總裁、口才便給的詐騙高手,或是殺人不眨眼的罪犯,誰都無法預測。   前面提到Ms […]

314)對付羞怯

你是一個羞怯的人嗎?下面十道題,如果有五題以上答「是」,就表示你可能因羞怯而造成社交困擾。 別人介紹陌生人給我認識的時候,我很不自在。 我覺得在會議上發問很困難。 我很怕在一個羣體中成爲眾人注意的焦點。 我覺得要跟不熟的人一起吃飯很不自在。 我覺得在街頭問路很不容易。 我擔心在社交場合說話會出醜。 我很難跟具有權威身分的人說話。 我很怕打電話給不認識的人。 跟不熟的人說話時,說不出自己的看法和感覺。 在社交場合,我總是跟認識的人黏在一起。   害羞一般被視爲人格特質,而不是心理違常或疾病;每個人害羞的程度不一樣,但極端害羞的人有時會給心理醫生或心理學家診斷爲「社交焦慮症」。   科學家以往認爲,家庭環境對孩子成年後的情緒發展影響很大,但最近硏究顯示,某些基因多少可以預測一個人成長之後是否羞怯。同樣是幾個月大的健康嬰兒,有些嬰兒面對新環境或陌生人時比較容易哭鬧不休。硏究員對這些嬰兒測試,在主管行爲和情緒的右前腦測得較高的活動量,心跳也比其他開朗隨和的嬰兒要快。「大部分孩子長大後都可以自行克服羞怯問題,但有百分之十到十五的孩子始終如一。」   許多社會學家認為,今天我們所處的環境也許會讓孩子更爲羞怯,因爲現代生活越來越用不着面對面接觸。專家相信,網路世代慣於電子郵件、電腦遊戲、銀行自動櫃員機和其他自動化設備,意味人類已慢慢失去社交技能。無論是基因還是網路因素,羞怯總有辦法可以克服。一個害羞的女孩子,心不甘情不願參加一個爲期十三週的集體諮詢療程,她慢慢學會了一些技巧,包括:不要鑽牛角尖、別老是往壞處想、要質疑自己這種思維方式,不久,她害羞情況大大改善。   容易害羞的人必須了解一點:他們那些想法只是猜測而已,譬如說,一個害羞女孩子在電梯裏向一位男同學打招呼,對方沒有反應,通常她就假定這同學不喜歡她。但這種想法其實毫無根據,當事人必須學會質疑自己慣常思維方式,可以試想,說不定那位男同學沒聽到自己說話,或他不懂禮貌,或他自已也很害羞。   另外一個處理羞怯的方法就是強迫自己曝光,就是刻意讓自己出席明知道會渾身不自在的場合,這方法是坦然面對自己的恐懼,直到焦慮感消退爲止。一個膽怯的女生聽從輔導者的指示,在人最多的時間到購物商場假裝絆倒,目的是要主動引發別人的注意力,後來她發現一件事實,其實根本沒人在意她,更不會有人取笑她。   也有輔導員師要求羞怯患者在臉上塗點墨水痕去上班,患者開始會覺得很丟臉,並且覺得很好笑,後來發現同事沒有取笑,而且還用口水幫她擦掉墨水痕。這樣的練習讓當事人了解一件事情,難堪的恐懼感通常是過於誇大,自此之後,當事人與人相處就比較自然了。   不過,專家建議,若要進行這樣的曝光練習,每次一小步,不要躁進。對於從來不敢參加party的人,就別要求自己馬上出席大場面,跟來賓談笑自若,不如先去一個小型派對,限定自己跟一兩個陌生人開口說話,直到焦慮感逐漸減輕。   重點是:不是做到完美,而是進步。

313)天堂奇愈記

Burleson是德州一個小鎮,離開著名的達拉斯城市只有十幾哩,但Burleson這個名不見傳的小鎮卻因一個家庭的奇跡事而「聲名大噪」。   Kevin & Christy Beam 夫婦一家人就住在這個小鎮,兩人有三個女兒,老大叫Abbie,老二是Annabel, 老幼叫Adelynn。老二Annabel十歲那一年(2011),她經常嘔吐,當地醫生起初診斷她患了「乳糖不耐症」,後來發現是胃食道逆流 ,以致大腸無法從食物中吸收營養,Burleson醫生儘管經過無數次侵入式實驗和各種手術,但都失敗,最後對Annabel宣佈「死刑」,並且勸告她父母不要浪費醫療資源,乾脆接Annabel回家,讓她「自生自滅」。   但母親Christy不甘心,親自帶著女兒從德州飛到美國波斯頓兒童專科醫院(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尋求名醫幫助,儘管Dr. Samuel Nurko在這方面是權威,但他對Annabel的病情感到愛莫能助,Dr. Nurko的建議跟先前幾個診斷醫生一致,只能回家「休養」,並且預備女兒身後事。   儘管Kevin一家是虔誠基督教家庭,遇到這種突而其來的打擊,心中難免出現許多疑問,有一段時間母親Christy因為得不到教會其他信徒的支持和安慰而離開教會,教會牧師除了為他們一家禱告,此外他也感到無能為力。   有很長一段時間,Kevin Beam一家落入慘淡雲霧當中,無止境的醫療費用讓他們一家經濟拮据,無論父母與三個女兒,性情都變得愈來愈偏激,Kevin家庭和婚姻面對危機,甚至對多年信仰感到懷疑。   從Boston回到德州Burleson家裡,Kevin & Christy夫婦除了每天為女兒禱告以外,他們知道他們能為女兒所做的實在有限,說得不好聽,他們只是等Annabel最後一天的來臨。   福無重致禍不單行,從Boston回家不久,有一天,Annabel在後園跟姐姐玩耍,兩人一前一後爬大樹,誓沒想到,這大樹被蟲蠶食多年而早已中空,Annabel不慎就從30多呎高的樹頂跌進樹洞裏,姐姐大聲喊叫卻沒有聽到在樹洞裡妹妹的半點回應,Annabel生死未卜,消防人員前後花了六個小時把她從樹洞中「釣」出來,在這個時刻,可以想象中Kevin Beam一家那時心急如焚。Annabel已經患上必死之症,現在又從30多呎高空掉下來,為何上天如此對待他們?   Kevin & Christy誓沒想到,患難有時是一個化妝的祝福,Annabel被送到附近醫院的急救室,醫生卻發現,Annabel除了一些皮外傷,她基本上完全沒有受傷。回家之後,母親Christy意外發現,Annabel本身的不治之症也奇跡般得到痊癒。   根據Annabel事後對父母說,她從樹上掉進樹洞之後,在她昏迷幾個小時中,她去了天堂,曾經與耶穌見過面,而她所看到的天堂景色實在美不勝收,她非常渴望留在那裡,但主耶穌告訴她,她在世上尚且有未完成的事,所以必須回到地上,至於她那不治之病也會得到醫治。   Kevin一家人因為親身經歷了神在Annabel身上奇妙的作為,因此把Annabel的故事編寫成書,好見證上帝的恩典。正如母親Christy在書中所提到的,神蹟並非完全是因為她女兒得到醫治,乃是在整個過程中她看到周圍的人對他們一家所付出的關懷和愛,儘管在醫治過程中,他們一家人經歷許多波折,卻看到人情冷暖;人的信心有時難免因環境變遷而動搖,但神的信實可以彌補我們人的不足,人間仍然有愛,面對困難挫敗的信徒正是藉著「神的愛」與「人的關懷」走過那艱難的歲月。   Kevin Beam的故事最近拍成電影,名叫Miracle From Heaven,中文翻譯是天堂奇愈記。

312)洪荒之力就是忠心

2016 Rio夏季奧運會已經結束,中國代表團共贏得70枚獎牌,其中26枚金牌,屈居第二,位於獲得了121枚獎牌的美國之後。自中國在1984年開始參加奧運以來,這次Rio奧運得獎牌的數目遠少於過去歷屆,雖然如此,內地群眾似乎對得金牌或獎牌那份喜悅和激動的情況也不如以前那裡強烈,而中國對失去金牌的那份遺憾和失落感也不太像以前那麼長久。法新社一篇報道指出,中國似乎覺得,贏得奧運獎牌並不是最重要。   曾經何時,中國從高喊「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到「金牌之上、逢金必爭」,到今天「奧運獎牌不是那麼重要」的情況,而那「唯金牌論」的熱潮的確慢慢消退了。   Rio奧運首日,杜麗、易思玲沒有得到金牌,泳將孫楊在400米自由泳同樣與金牌擦身而過,無金首日,官媒人民網推出「杜麗別哭」的專輯,為沒拿金牌的杜麗打氣;新華網面版「加油,別哭!」為獲銀牌的孫楊加油,然後有人跟著回覆︰「他已經盡力了,金牌有那麼重要嗎?」那有「帥哥」之稱的寧澤濤,他在喀山游泳世錦賽一鳴驚人,勇奪金牌,在Rio成為史上進入奧運會男子100米自由泳半決賽的首位中國人,雖然無緣決賽,但官媒刊文稱「寧澤濤失利可以遺憾但不應謾罵」,盡顯呵護之心。連《中國青年報》也承認︰「拿金牌的意義在中國一般百姓心看來早已下降。」   還記得,當中國跳高運動員朱建華在1984年奧運會只奪得銅牌,他家的窗戶首先遭殃;曾獲多面奧運金牌的體操王子李寧,1988年最後一次出征奧運,因為得不到一面金牌,回國後居然收到恐嚇信;還有,曾經在2004首獲中國田徑金牌的「跳欄王」劉翔,接後兩次奧運失利,最後成為千夫所指,一直到現在仍然背負「劉跑跑」這個臭名;每一個在奧運曾經風光過的中國選手,都嘗試過人情冷暖的滋味,他們可以在一夜之間,從「英雄」變成了「狗熊」,相比之下,目下的孫楊、杜麗、寧澤濤等,他們在Rio得到的「禮遇」實在是幸運了。   為何中國民眾追求奧運獎牌熱情的下降,法新社的分析是,這可能與中國目前中產階級人數不斷增加,不再願意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嚴格的體育院校去培養,一味期望孩子得到奧運獎牌有關。同時,一些過去的冠軍在退役後的悲慘境遇讓中國人深感震驚,也使他們考慮是否值得送孩子走上這樣一條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Rio奧運,一夜爆紅的中國運動員不是金牌得主,也不是事隔12年再度得到金牌的女子排球,而是只獲得銅牌的20歲女泳將傅園慧。   傅園慧的走紅來自一段記者採訪視頻,她賽後面對鏡頭時稱︰「我沒保留,我已經用盡『洪荒之力』了!」她用「生不如死」來形容賽前的訓練,用「我已經很滿意了」回應記者的問題,再加上她搞笑的動作和表情,還有,她毫不隱瞞說「月事」臨到以致影響她後來接力賽的成績。一日之間,傅園慧的微博粉絲突破270萬,並獲「洪荒之女」新名號。 連一本正經的內地官媒也對這位直言無忌的新「網紅」多加推許。甚至這股「洪荒之力」波及全球,外媒稱讚傅園慧是「最可愛選手」。紐約時報也著重指出,傅園慧的出現改變了中國長期以來盲目追求金牌的狀況。在中國,即使你獲得銀牌,你也被認為是一個失敗者,而對金牌的盲目崇拜也長期主導著中國觀眾的心理。盡管傅園慧在領獎臺上沒有拿到最高榮譽,但當她得知自己取得個人最好成績時,她那種悠然自得的喜樂卻贏得了中國人民的共鳴。《紐約時報》還寫道,傅園慧開心表情的照片也被網民拿來同其他中國選手進行比較,相比傅園慧,其他運動員因為承受中國13億人民的期望,所以他們經常露出一副嚴峻的面孔。   傅園慧的走紅,相信改變了人們對中國運動員千篇一律的印象,以往賽前賽後言必稱為國爭光,失敗就說對不起祖國人民,如今這些口頭禪已拋諸腦後。當接受採訪時,中國新一代的運動員現在不怕展現真我,無意掩飾他們的喜與惡,這實在是可喜可賀的事情。   傅園慧所講「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其實這正是神對每一個信徒在服事中所強調的「忠心」。神也從來沒有要求我們在工作、事業、服事、運動、競賽、甚至投資中,非要拿一面獎牌,在神眼中,祂要求的不過是忠心;信徒只要在服事工作中盡一己之力,也許在世人眼中,他們比不上其他競爭者,是一個道地「失敗者」,但在神眼中,他們已經得到神所賜予的冠冕。

311)兩個了不起運動選手

2016Rio奧運剛結束,跟每一屆奧運一樣,傳媒記者都會爭相討論Rio誰最出風頭,那一個奧運明星拿到最多獎牌。1972年慕尼黑奧運,有水怪之稱的Mark Spitz獨領風騷,史無前例個人獨拿七面金牌,很多人以為這個記錄應該十拿九穩,無法打破;沒想到另外一個水怪(現在稱為飛魚或水神)在2008北京奧運打破Mark Spitz的記錄,他的名字叫Michael Phelps,他比水怪多拿一塊金牌。   「飛魚」Michael Phelps在歷屆奧運已共獲23多面獎牌,當他拿到生涯第17面金牌時,有廣播員稱他是「歷來最偉大的運動員」,但當年的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說,他也許可以稱為偉大運動員之一,但偉大不能單靠獎牌來衡量。   在許多人心目中,他們普遍認為,1936年在柏林奧運會上奪得四面田徑金牌的黑人運動員 Jesse Owens和德國選手Luz Long應該是歷來兩個最了不起的運動員。Jesse Owens不僅當年創紀錄拿了四面金牌,更是因為當年他面對各種政治壓力而不妥協,為自己的信念站穩,並且他以驚人成就有力地反擊德國納粹惡魔希特勒的種族歧視,讓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深受鼓舞。   Jesse Owens在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上,一舉奪得一百米、二百米、四百米接力及三級跳金牌,是第一個個人在同一屆奧運會上獨得四面奧運金牌的人。當時的美國奉行種族隔離政策,儘管他頻頻代表就讀的大學出賽並取得優異成績,但當他參加比賽時,大部分時間不能與隊友同住一間酒店,即使有部分酒店允許黑人入住,他也必須從後門出入。   1936年奧運會舉辦之時,德國正處於納粹統治,希特拉大力鼓吹Aryan人種優勝論,但Jesse Owens偏偏在希特拉的目睹下連奪四金。按照奧運傳統,主辦國元首應親自為金牌運動員頒獎,但震怒的希特拉揚言「他絕不會與黑色皮膚的人握手」,連續四次他拒絕在頒獎台上與Jesse Owens碰面寒暄。諷刺的是,德國人顯然很喜歡Jesse Owens,每次他出場,會眾都報以歡呼和掌聲。   提到Jesse Owens,就必須同時提到德國選手Luz Long。   Luz Long是一個德國跳遠選手,在跳遠項目中,他奪標呼聲最高,Luz Long絕對有能力在田徑場上對Jesse Owens作出挑戰。賽前希特勒接見他,鼓勵他要擊敗Jesse Owens;初賽時,Jesse兩次違規,第三次若達不到標準就要出局了,這時候,Luz Long居然走到Jesse身邊,教他一個小訣竅,就是把毛巾放在起跳板數英寸處,這就肯定不會犯規。Jesse照做,因此進入決賽。在決賽中,Luz Long以7.87米平了世界紀錄,但Jesse以8.06米贏了他。在貴賓席上的希特勒臉色鐵青,看台上的觀眾變得很沉靜。就在這個時候,Luz Long跑到Jesse身邊,舉起他的手高聲大喊:「Owens!Owens!」而Jesse隨即舉起Luz Long的手,聲嘶力竭地喊:「Luz Long!Luz Long!」   在德國全民被希特勒國家主義麻醉的社會氣氛下,Luz  Long堅持運動員精神而不顧納粹強權和全國瘋狂情緒民情。Jesse Owens曾經提到,是Luz Long幫他贏得金牌,並使他了解到單純人類的愛和不能磨滅的運動員精神,而這種精神超越了金牌的價值和意義。也許因為Luz Long這種無私的舉動,導致現代奧運會創始人Pierre de Coubertin如此說,「奧運會著重參與而不在取勝,生命的關鍵在於幹得出色而不在於征服。」國際奧委會其後頒給Luz Long一個最高榮譽。坦白說,現在大概沒多少人還記得1936年德國33面金牌的得獎者,但Luz Long在希特勒面前無所畏懼地表現的運動員精神,卻長存史冊和人們的記憶中。   不過,希特勒沒有放過Luz Long,1939年歐戰爆發,希特勒指示要徵他入伍。1943年他戰死沙場,年僅30歲。現今大部分德國人絕少提到他,但全世界許多人卻認為他與Jesse Owens應是有史以來最了不起的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