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他,就好像看到一個慈祥父親一樣。他個子不高,臉上充滿笑容,跟他握手,感到一種說不出溫暖,他是團友過去兩個禮拜在途中一直提到的老牧師,名叫林獻羔。 時為1992年夏天,那時我還是一個直升機工程師,而中國鐵幕剛開,我跟30多位主內肢體到中國,一方面想多了解中國地下教會的實在情況,同時也想知道在哪一方面能夠幫助他們,萬沒有想到,這次中國之旅卻改變了我一生的跑道,而林獻羔老牧師個人見證絕對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老牧師的教會多年來一直在變遷,當年我們到訪時,他們的聚會點是在廣州的大馬站,教會不是很大,是間兩層的樓房,樓上有老牧師的一個小臥房,臥房另一邊就是崇拜聚會地方,如果坐滿,可以擠滿150人。當我們30多人坐定之後,老牧師開始講他的故事。 當牧師還在母腹時,他父親就把他獻給神,起名獻羔,意思是獻給基督的羔羊。後來,他父親又為他取了一個英文名字,叫撒母耳,而廣東話的林字,英文拼音是Lum,牧師後來乾脆把它改為Lamb,合起來便成了他的英文全名,Samuel Lamb. 老牧師1924年在澳門出生,父親林保羅是澳門白馬巷浸信會的牧師,外祖父張允文也是浸信會牧師,當時為了方便晚上聚會,他們家隨著家庭聚會點的遷移而搬遷,在這種環境下,牧師從小就愛上聚會,而這樣的家庭背景,更成為日後事奉神的根基。1937年夏,他小學畢業,不久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他父親帶著全家到長洲避難,而牧師則進入皇家書院讀書,後轉到香港皇仁書院。香港劍道神學院畢業之後,先後在不同地方牧養教會,最後落腳在廣州的大馬站。 林獻羔牧師最讓人敬佩的是曾經為主打了兩場美好的仗,一次是在1950年代初,三自運動開始,當局威逼利誘、以國家暴力威脅他加入三自教會,但林牧師毫不妥協,堅持教會的純正路線,他因此被捕,被判刑坐牢20年。另一次是他出獄後,從1980年代開始,堅持在自己家中聚會,雖經過多次傳訊、談話、查抄甚至取締,他也不畏強暴、剛強不屈,堅持家庭教會的自由敬拜,終於使當局接受牧師所牧養的大馬站教會,也使大馬站及後來的榮桂里成為南中國的一盞明燈,成為中國家庭教會公開化的最早標誌。 與王明道先生一樣,林牧師至死都認為三自教會不是真教會,它的元首是政治領袖而非主耶穌基督。正如林獻羔後來說的:「堅持不加入三自教會是因為三自講聖經是有選擇的,有真理不能說。」為了純正的信仰、為了顯明的真理,林獻羔牧師付出了20年牢獄的代價。在監獄裡猶如漫漫長夜、苦不堪言,但是神與他同在。就是面對如此的凶險,牧師也沒有妥協,堅持聚會和敬拜。正因為老牧師對獨立聚會立場的堅持,和對政治逼迫不妥協的勇氣,這不但成為當代家庭教會信徒效法的楷模,更引起國際的關注,每次的政治逼害和騷擾都引來海外媒體的廣泛報道,美國著名牧師葛培理(Billy Graham)曾經到訪大馬站,並親手把那時美國總統Ronald Regan送與林獻羔的一本聖經和總統半身照交給他,美國太空人歐文(Irwin)等許多美國朋友也先後到訪並參加林獻羔主持的聚會,國際上因老牧師對信仰的堅持而越加關注中國的基督教信仰自由。 林獻羔牧師所牧養的大馬站教會及後來的榮桂里教會,人數沒有因逼迫減少,反而越來越興旺,每周都有數千人次去聚會、禱告、敬拜,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人受洗。多年來老牧師也栽培了一代一代門徒,他們成為廣州、廣東乃至南中國眾多家庭教會的領袖,牧養成千上萬的家庭教會。 離開大馬站教會以前,老牧師語重心長對我們到訪的信徒說,「好好裝備自己,日後為主所用」,他可能沒想到這句話改變了許多年輕信徒的一生。到中國以前,我從來沒有聽過林獻羔牧師的名字,他招待我們一行三十人,除了兩三個是美國人,其餘都是美國華裔基督徒,當中一半是牧師傳道人,一半是帶職信徒,當中有工程師、大學生、教授、電腦程式設計人員,跟我參加中國之旅的,有三個主內肢體來自美國達拉斯這城市,我們四個人當時都是帶職信徒,各有不同工作,兩個是電腦程式設計員,我是直升機工程師,一單身姐妹是一個美容師。中國之旅之後,我們經常聚在一起,分享神在我們身上的各種作為,沒想到我們同時同感到神的呼召,要我們分別放下自己的工作全職服事祂,於是我們四人每月聚會一次,禱告印證神的呼召。一年後,我們先後辭去我們原來的工作,一起到神學院進修。許多年之後,四個人當中,一姐妹成為宣教士,目前在中東一帶服事;另一姐妹,她在念神學院時認識一位傳道人,畢業後她幫助丈夫牧養教會;一個弟兄在唸書期間因意外過世,而我成為一個全職家庭婚姻治療師。
台灣教育學家李家同曾經撰文提到他被一位學生「耍」的故事,這件軼事影響他日後怎樣看待學生和怎樣當一個老師。 這是好幾十年前的事,那時李家同還是一位高中老師,他說自己很幸運,到了一家明星中學教數學,學生都是經過嚴格入學考試才能夠進來,因此程度相當好。對著這些優秀學生,當老師的他教書起來就非常輕鬆。可是,他發現其中一位學生上課總是心不在焉,第一次期中考數學科目只得十幾分,全班只有他一個人不及格,而且跟其他學生分數差距很大。 可能出於關懷,李家同有天放學就找這學生對談,希望找到他成績低落的原因,並且想辦法幫助他,但這學生講話吞吞吐吐,講不出理由為何成績如此糟糕,最後李家同建議到他家作家庭探訪,這小子立刻很緊張,說他父親在他五歲時過世,母親已經改嫁到了美國,家裡只有一個不懂國語的祖母,他不希望祖母知道他功課不好,總而言之,就是不要他到家裡來。 最後,李家同只好鼓勵他以後上課用功一點,甚至提議在下課後義務幫他補習。這學生起初還不怎樣願意,但在老師堅持下,晚上就接受李家同的輔導。經過幾次補習,這學生很快就追上進度,兩個月後,他不再需要老師幫忙,成績也越來越好。不過經過這樣頻繁接觸,這個學生跟李家同變得如一家人般親密,那時李家同尚未有孩子,師母也偶而會邀請他到家裡用餐,而這學生也把李家同看作父親,有任何事情都來請教咨詢。 這學生很順利考上大學,入學前還來向老師辭行,但過了幾天,李家同卻收到一封他的信,信的內容卻令李家同感到大吃一驚。 原來這學生當年是故意把數學成績弄到一塌糊塗。他從小沒爸爸,但很想有一個和藹可親的父親,而學校幾個主要科目的老師都是男的,因此他刻意把成績弄到很糟糕,看看這些男老師的反應如何。結果他發現除了李家同以外,每一個老師對他都非常不友善,有把他看作笨瓜,是無藥可救的蠢蛋,有老師對他白眼,與他劃分界線,而李家同不但關心他,還自動請纓為他補習,老師和師母甚至把他看作他們孩子。從此他認定了李家同夫婦如自己的父母,無論遇到大小事,都向他們夫婦咨詢,他甚至以李家同待人處事的態度作榜樣,無形中,李家同成為他一生影響最大的人。 可以想象當李家同知道實情之後的反應,身為老師經常考學生,沒想到,居然有學生來考他,還好的是,李家同通過這次考試。 李家同的故事讓我想到我念初中時的經歷,初中時的我,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搗蛋鬼,講話不經大腦,而說話常帶有三字經,同學側目,老師更是搖頭。初一的班主任是個非常虔誠的基督徒,他未婚,而且塊頭很大,因此經常被我們學生恥笑,但他卻經常關懷每個學生,一次我眼睛感染細菌腫起來,他噓寒問暖,沒有因我搗蛋行為而輕視我,他的關懷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念初二時,班主任換成另外一位老師,他看不慣我的頑皮粗暴的行為和粗言爛語,總是想辦法整我,後來甚至故意在他所教的科目給我一個零鴨蛋,這是我讀書以來遇到最大的打擊,這個老師讓我差點無法繼續升學。時隔幾十年,每一次想到中學時代,這兩個老師都給我完全不同的回憶,一個讓我感到心暖,但一個卻讓我感到心寒。 在我們人生旅途中,經常遇到很多不同的人,許多人在我們身邊擦身而過,沒有留下任何一點值得留戀的痕跡,但有些人卻非常不一樣,雖然接觸時間不多,但他們卻在我們生命中烙下很深的印記,影響我們深遠;當然,一些印記可能是負面的,會造成心理沮喪,甚至日後如何努力也洗擦不掉;但也有些影響是非常正面,帶給我們很大的鼓舞,甚至成為我們人生旅途中的一盞明燈。 從某一個角度來說,我們也可能在別人身上留下很深的痕跡,某些痕跡對人產生正面的影響,也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這在乎我們處事待人的準則是什麼?身為基督徒,能夠秉承聖經真理所教導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當然可以帶給周邊的人正面影響力量,但如果我們沒有持守聖經真理,我們也很容易成為別人成長的絆腳石。
當聽到中國政府推行嚴厲打擊高官貪污的政策,中國百姓都大聲喝彩,巴不得將所有貪贓枉法的高官繩之於法。不過貪婪好像早已經成了每個人DNA中一部份,如果沒有法律的約束,要人對錢財麻木不動心,這好像是違法人的本性。但是不是每個人那麼重視錢財呢?這也不一定,在美國,一家公司的總裁做了一件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他居然為自己下屬員工的福利,而自動減薪93%,從年薪100萬減到7萬塊,多出來的93萬就成了其他員工額外薪酬。這破天荒的行動成了華爾街大新聞,也成為美國人茶餘飯後討論的資料。 這總裁名叫Dan Price,年齡不到三十歲,是美國西雅圖信用卡支帳公司Gravity Payments的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公司員工約120人。除了他年薪上百萬,其他員工平均薪水約4萬8千塊美元,過去公司許多人一直為薪資不公平的問題產生許多糾紛,身為總裁的他也為這事費盡腦筋。 一天,Dan Price拜讀了Princeton大學經濟學教授Angus Deaton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niel Kahneman的研究報告,根據兩個學者的長期研究,他們發現人「情緒幸福」雖然會隨著工作薪酬而上升,但當年薪到了7.5萬美元水平,情緒幸福就不再增長。Daniel Kahneman在報告中解釋說,薪金超過某個臨界點之後,錢就不會帶來額外幸福。 基於這個 報告,Gravity Payments的總裁Dan Price就決定以年薪七萬為基準,他為自己大幅減薪百分之九十三,並把全公司一百二十名員工的最低年薪調高至七萬美元。經過調整之後,約七十名員工因此受惠,當中三十人加薪達一倍。 Dan Price是從Princeton大學兩位教授的研究而體會到何謂「真正幸福」,因而有所感動而作出一個破天荒的決定。人活在地上有兩種不同的幸福,一種是生活上的幸福,一種是生命上的幸福,生活上的幸福是指一般人夢寐以求的物質上的享受,住的是洋房別墅,吃的是山珍海味,開的是名貴車子,聽的是高級音響,看的是大螢幕HDTV,物質享受帶來的只是感官上的滿足,而這種幸福感是屬於外在的;而生命的幸福,是指到人內心所擁有的仁愛、喜樂、和平、和滿足感。很顯然,「生活的幸福」不等於「生命的幸福」,以常理來說,兩種幸福我們都需要,但很多時候,魚與熊掌不可以兼得,而且我們也發現,許多人儘管在生活上富裕,在物質上豐衣足食,但他們在精神上卻感到空虛,內心沒有一絲平安。今天許多人就是這樣,他們一心一意去追求生活上的幸福,為求財富而不擇手段,為求物質的享受和滿足而犧牲仁義道德,與家人關係破裂,世上找不到可以信賴的朋友,物質滿足換來的是孤單、寂寞、哀傷、難過、空虛、仇恨、嫉妒,表面上好像很幸福,但生命中更重要的一個層面沒有了,因為缺乏生命的幸福。 身為一家公司的總裁的Dan Price,因著一篇文章而得到啟發,難得的是,他不是過目就忘,乃是付諸行動,不但自動減薪,而且把多出來的錢財給予自己的員工,說實在,除了銀行數字減少,其他方面他根本沒有缺乏,基本生活的需要也得到滿足,仍然單身的他,每天開同樣的車子,每天下班可以跟同事朋友到餐廳吃喝他喜歡的食物,基本上,他不覺得生活上與以前有何不同,不過,正如他強調的,最重要的是,他心靈上有很大的滿足感,看到員工上班滿心快樂,比以前更努力工作,這種情緒上的幸福感非金錢能夠買得到,也更非金錢能夠衡量。
多年前,白人Jack離開Tennessee家鄉參與南北戰爭,六年後戰爭結束,他又因觸犯律法被關在監牢中,兩年後才被釋放出來。認識他的朋友包括家人都以為他在戰爭中死去,當他踏進家鄉Tennessee州的葡萄鎮時,每個人都感到相當驚訝。 說實在,對他再度出現而感到最不安的應該是他妻子Laurel,因為過去的Jack是一個讓人感到頭痛的人物,他是一個地主,既好賭又好酒,心情不好時就找妻子作發洩對象,他對朋友態度惡劣,對低階層的人尤其黑人非常粗魯刻薄。但從戰爭歸來的Jack卻跟以前判若兩人,不但對自己妻子愛護有加,溫柔備至,對鄰居朋友彬彬有禮和友善,他甚至將自己莊園土地分塊出售給鎮上每個居民,並向眾人集資購買煙草種子,教曉他們種植。煙草豐收讓鎮上居民生活大大改善,連一向受歧視的黑人也因此受惠,Jack的慷慨和改變一時間成為葡萄鎮佳話。 但這個戰後回歸的Jack根本上是冒名頂替的,他從前的身份是某地學校的一名教師,但卻因行騙入獄,他在監牢中認識真正的Jack,並且成為監獄裡的室友,兩人樣子長的極像,許多人甚至認為他們是雙胞胎。在獄中,兩個人成為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很自然他從Jack口中對葡萄小鎮的事情和每一個人物都了如指掌,如此獄中度過兩年。出獄後,兩人也成為莫逆之交,不幸的是,Jack在一次與人衝突中被殺,如此才有一個冒名頂替的Jack在葡萄鎮出現。 妻子Laurel其實比任何人都更早知道這冒牌丈夫並不是Jack,但她和全鎮居民一樣,真心希望他就是Jack,因為她從來沒有如此般享受現在的婚姻,也從來沒有如此愛過自己的丈夫。Jack回歸不久,Laurel就為他生了一個兒子,一家人享受著天倫之樂。 有一天,他們平淡的生活卻突然發生劇變,一件讓人意想不到的謀殺案突然出現,Jack被控多年前曾經殺過人,受害者是一位賭徒,人證物證都指出Jack的確是殺人兇手。擺在冒牌Jack的面前只有兩個選擇,要麼,他承認自己是如假包換的Jack,如此他將送上刑臺接受絞刑;另一個選擇,否認自己是Jack,他只是冒名頂替,但如果他這樣做,那麼過去他跟居民所簽的地契將成為廢紙,而他跟Laurel所生的兒子也將失去一切財產承繼權。 可以想象身為妻子Laurel的心情,她實在左右為難,也感到悲痛欲絕,她很想跟冒牌Jack繼續維持他們這段美滿婚姻,因此她想盡辦法在法庭上一再指證她現在的丈夫絕不是Jack。但冒牌的Jack卻有他個人一個想法,為了鎮上居民每個人的好處,也為了Laura和孩子日後的福利,他寧願犧牲自己,拒絕承認自己是冒牌貨,他就是Jack。 冒牌的Jack最終被處以絞刑,他顧全大局,為許多人的好處而犧牲了自己,對他來說,生命雖然短暫,但他過得很有意義,他有過一個美滿的家,跟妻子曾經真誠相愛過,他認為自己的犧牲是值得的,他可以自豪說,死而無憾。 以上是美國電影Sommersby的情節,在今天這個唯利是圖的社會,許多人為了財富而不擇手段,甚至損人害己,這一部富有人情味而帶有教育性的電影尤如暮鼓晨鐘般撼動人心,正如西漢司馬遷所講的,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冒牌的Jack在電影中連真實名字都沒提到,他在坐牢或到葡萄鎮以前,可能是一個大奸大惡的傢伙,但後來大徹大悟,願意為人著想,甚至在最要緊時刻,他願意犧牲自己讓多人受惠。 我們所相信的耶穌基督更是超越這一切,祂是義人,為了成就神的義而犧牲自己上十字架,讓世人與神和好,信祂的人成為神的兒女,生命因此得以改變。歷史也印證,許多信徒也因著信仰,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挽救別人,當年在郵船Titanic上,就有牧師傳道人和信徒讓出救生艇空位給那些尚未信主的乘客,他們的犧牲也成為Titantic海難一段佳話,成為信徒美好見證。
能夠被稱為MIT才女,無論在學問、資歷、智商都可以說是非常優越,但她卻選擇自殺方式了結自己的生命,離世時才28歲,她的名字叫郭衡,原名叫郭晏均。 郭衡成長在中國一個普通家庭,她出生的一刻,父母就為她量身訂造她的未來,不過她父母所使用的權威式教育方式,只能夠做到外表的漂亮工作,卻帶給她心理極大的創傷,她日後走上自盡的道路可以說是拜她父母所賜。 郭衡雙親很早就知道這女兒的非凡,也為擁有一個這麼優秀的女兒而自豪,甚至在朋友面前也從不掩飾這份驕傲,在中國有一本曾經風靡一時的書,裡面就以郭衡的成功作為個案,透露給作者的人正是郭衡的母親。 翻閱郭衡所寫的自傳,多少看到她母親對她的教育是極度嚴厲刻求,她母親曾經這樣告訴她:如果誇你,你不知道會驕傲成什麽樣子。很顯然,郭衡自幼就顯得聰明伶俐,但個性也很屈強,而她母親要女兒屈服的方法就是「 你強我比你更強」,中國父母要孩子屈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愛是有條件的」;郭衡從小就知道唯有完全對父母順服,她才能夠從他們身上得到她要的愛和接納,因此她逆來順受,依從父母所為她安排的一切,這包括日後她到美國留學,甚至她選擇婚姻對象,因為她知道父母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換句話說,郭衡根本沒有她自己的愛好,她的一生只是在完成父母的期盼和意願。 網絡上不難找到郭衡童年的照片,照片的她長的漂亮,有靈氣,活潑可愛,笑的很甜。但笑容背後的她卻是另一個人。根據郭衡的一篇博文所講述,她小時候一點都不快樂,兩三歲的時候,父母因為工作業務而硬把她放在全天托育的幼兒園,儘管這小姑娘怎樣哭,拉著門把不肯去,但還是熬不過父母的堅持,結果她只好就範。她如此描述自己的童年,「小時候,家裏生活困難,三歲的時候,我便離家,開始一個星期只能回一次家的獨立生活。在幼兒園裏面,我經常感到恐懼,我沒有朋友,而我又是那麽神經質地自閉和敏感,別人隨便對我說點什麽我就當真,所以心理很叛逆,小學時經常跟班上男同學打架。這種沒有朋友的狀態一直持續到了初中。好不容易交了四個女生好友,但最後都被我氣走。」 因著父母不健全的教育方法,郭衡從小孕育屈強不服輸的個性,因此她要拼命去證明自己,她在博客中也提到,當她在Texas A&M讀書的時候,從半個俯臥撐都做不了,到一年後2分鐘能做88個俯臥撐,從最多能在校運會跑一千五百米然後會累得虛脫半天,到之後13分鐘能跑兩英哩。雖然如此,她後來還是因為先天體弱不得不退出樂隊,不過她卻用許多似是而非的藉口作為退出的理由,批評樂隊惡劣環境、參與者智商低、訓練根本浪費時間等,其實她心底知道自己根本撐不下去,只是為自己編造藉口找台階下而已。 2001年她移民美國,2006年獲得Texas A&M University電機工程學士學位,那時她才20歲。畢業後在華爾街工作一段時間,26歲生日完全按照父母的旨意辦他們要的中西合璧婚禮,但婚姻維持不長,離婚後不久她就進入知名的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就讀,時年2011。但到MIT沒帶給她半點自豪,反而當她走入這個世界菁英體系時,她感到無比壓力,她不得不承認,雖然她在許多人眼中表現優秀,但進入MIT後才發現自己只是一般,與班上同輩相比,她發現自己唯一的優勢就是一口流利的中文。這句話正反應出她的自卑、不足、和無奈。跟別人相比,她是何等微不足道。 郭衡外表開朗活潑,但實際上她是個內向的人,對別人評語敏感,她一直在追求別人所認同的事物,盼望從別人對她的認同當中獲得一點安慰。坦白說,郭衡其實一直為父母而活,為別人而活,她的成長基本上受到父母的規劃,她生活的目的只是為了在社會競爭中找到自己一席之地,要靠取悅父母導師和別人來證明自己價值,而這種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把她推到懸崖深谷的另一邊,很不幸的是,今天許多中國家庭正在不斷製造更多的郭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