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na是Michigan小鎮裡一家初中學校的女老師,教學經驗豐富,還有兩年就可以退休;除了教學,她更是義務參與小鎮裡的郊區擴展計劃小組訓練,這些訓練主要幫助學生找到個人的潛能,提升自信,因而更懂得管理人生。 某天一位老師教學評審員到校實地訪視,除了校長,連Donna老師也不知道這位來訪者的身份。 那天評審員比預定時間晚到,他到的時候,只看到學生埋頭書桌忙著。為了避免影響老師教學程序,評審員靜坐在課室最後一排的一角,他環顧班上的學生,每個人不停在紙頭上又寫又塗又改。他身邊是一位女生,約十多歲,也是在紙頭上密密麻麻寫字,當評審員稍為仔細查看,紙頭上標題是:「什麼是我不會做的事.. 」 「我不會踢足球!」 「我不會數學!」 「我不會爬樹數學!」 「我不會…!」 審判員於是站起來,在課室慢慢走了一回,其他學生也是在紙頭上不停畫寫,每個學生都在寫類似的字句-「我不會…」、「我不可以……」、「我不能……」 「我不會做掌上壓!」 「我不能叫哥哥喜歡我!」 「我不知道怎樣吹口哨!」 「我不會繪畫!」 這一刻,評審員開始對學生這個習作感到好奇,他很想知道,老師給學生這個作業的目的是為了什麼?而當他走到Donna老師面前的時候,發現她也忙著寫她的東西,為了不想打擾她,他沒有講一句話。 「我不知道怎樣修電腦!」 「我不會開車!」 評審員越來越感到納悶,心想,為什麼這老師跟學生都注目在一些負面的事情上,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上?而不是專注在正面的事情,一些自己做得好的事情上?他對Donna的作法很不以為然,但他還是不做聲,靜靜坐回他的椅子上。 學生大概寫了十多分鐘,之後,彼此相望。這時Donna老師開口對學生說話,「把現在的一張紙寫滿就好了,不需要再添寫新的!」老師好像暗示,這次習作到此為止。 之後她吩咐學生把紙頭對折一半,然後拿到老師前面的桌子。學生於是把這些「我不會」、「我不能」、「我不可以」這些句子放在一個空盒子。 當Donna老師收集了學生這些紙頭,她把一個蓋子蓋在上面,兩手拿著盒子,大步走出課室,所有學生跟著她後面,評審員跟著學生後面。 走到一半,老師突然停下來,然後走入維修部一個小房間,一分鐘後,她手上多了一個鏟子。老師一手拿著鐵鏟,一手拿著那紙盒子,帶著學生浩浩蕩蕩到走到學校操場最遠的一個角落,然後她吩咐學生在地上挖一個坑。 學生們輪流幫忙,經過一輪功夫,大約十多分鐘時分,學生挖出一個約三呎高的坑。Donna吩咐學生停下來,然後把這個紙盒子放在坑的底下,並且把泥土埋在上面。 31個年齡十多歲的學生圍著這個「墓地」,裡面埋了一個方盒子,盒子都有每個人寫上至少一張「我不會」、「我不能」、「我做不到」的紙頭,這包括Donna 老師自己所寫的一張。 就在這個時刻,Donna老師吩咐每個學生手拉著手,並且低頭。當學生聽從老師吩咐圍了一個圓圈,低著頭,老師這樣說:「親愛的朋友,我們今天相聚在一起,目的是要紀念一個「我不會」的朋友,過去它在地上與我們生活很長一段時間,它經常在我們的身邊,所以我們對它都非常熟悉,它在這個社會非常有名望,無論在學校、家庭、國會、甚至白宮都是知名人物。現在我們為它到找了一個安息之地,這裡有一塊石碑紀念它。雖然它離開了世界,但它幾個弟兄姐妹仍然活著,它的家人包括「我會」、「我可以」。雖然它的弟兄姐妹知名度比不上入土為安的它,不過總有一天因著你們的幫忙,一定會發揚光大。 但願「我不會」能夠安息主懷,而我們在座每一個人能夠從現在開始過一個嶄新的生活。阿們。」 當評審員聽到Donna老師這份悼詞,心裡對她產生莫大的敬佩,這老師實在用心良苦,她吩咐學生寫了幾張「我不會」、「我不可以」的紙頭,叫他們挖坑埋起來,最後講出這樣的一份悼詞,這個活動實在具有極大的生命意義,學生無論在意識或潛意識都會留下很深的回憶,他相信這群學生一輩子也不能忘記這一天所作的事情。 不過事情並非就這樣結束,悼詞完畢,Donna老師手拿著那個鐵鏟,率領學生回到課室房間,她打開帶來的一大堆食物,包括曲奇餅、包谷、飲料等,她煞有其事,大肆慶祝,她還用硬皮紙弄出一個墓碑,最上一行寫上「我不會」、「我做不到」的名字,中間大大寫下入土為安,最下面一行寫著日期。
距離紐約曼哈頓不遠的地方,有一處被稱為西班牙的哈林區,那裡的生活水平可以與第三世界相比,孩子出生的死亡率跟孟加拉沒什麼分別,男性平均壽命很短,所以一般人絕少從電視傳媒聽過這個地方,想當然,許多老師和警察也從不屈尊俯就地到這裡來,在這個地方長大的孩子也清楚知道,與相隔幾條街的曼哈頓相比,他們實在是微不足道。 而一所初中學校就坐落在這個西班牙的哈林,校園被高高的鐵絲網圍住。Bill Hall是這所學校的英文老師。對這群大部分來自波多黎各、中南美、香港、巴基斯坦的學生來說,英文是他們第二語言。孩子一面要學習適應新文化,另一方面也要面對幫派惡勢力帶來的挑釁。Bill老師很想和這群龍蛇混雜的學生打成一片,他心想,除了教授英文,是否還有什麼其他辦法把這些學生串聯起來?一天他看到有人帶著棋盤到校園,靈機一動,想到象棋是一個超越文化的遊戲,他花了很多時間遊說心存質疑的校長,最終一個專門為學生提供的象棋社就成立了。 起初幾個女生有點興趣,但礙於同儕壓力而最終打退堂鼓,男孩子呢?他們也認為這不是什麼很吸引人的遊戲,至少他們沒有看到鄰舍朋友搞這玩意兒,同輩嘲笑他們,父母也覺得這是費時費事的事,因為這對他們日後找工作沒有任何幫助。還好的是,他們在課餘時仍然出現,原因是學生至少從這位英文老師處得到一些他們很渴望得到但在外頭得不到的東西,那就是別人的關注。 不久,這些學生無論在英文或棋藝都有明顯的進步,當他們下棋技巧越來越熟練,Bill老師帶他們到校外與一些水平更高的棋手對壘,老師甚至掏腰包付車資和晚餐,對一位普通教師來說,這些開支不是一筆小數目,Bill老師這種做法,學生都記在心裡,知道老師真的關心他們,而他們對老師的信任感也大大提升。 為了幫助他們學習獨立,老師指派每一個學生負責一件事,這包括團隊外出的預備和準時出席等,不久,當老師不在,這些小男生都能夠承擔各種責任,彼此監管,分擔責任,處理問題。過了不久,這些學生在課業上都有明顯的進步,在課堂上表現也令其他同學刮目相看。 當這些學生棋手在學業、品格和棋藝都越來越優異,老師對他們的期盼也慢慢提高,憑著曼哈頓象棋學會一些金錢上的捐助,老師帶著學生參加當年在Syracuse主辦的紐約州象棋決賽;本來各不相干、消極、各自為政、毫不顯眼的一群學生組成一個十二人的團隊,並且為自己棋隊取名為皇家白武士,幾場決賽下來,雖然他們只是拿到第三名,但卻讓他們拿到加州初中學校象棋決賽的入場卷。 即使到這地步,Bill老師的同事仍然認為他不應該浪費時間在這群孩子身上,一個老師甚至說,這些孩子的未來絕對走不出紐約不到七十哩的New Jersey,為什麼還花錢買飛機票帶他們過州越境,但Bill老師不為所動,並且找到支助他們到加州的各種費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參賽的109個隊伍中,他們居然拿到第17名。 象棋現在成了每個學生很想參加的課餘節目,因為可以有機會到處旅行。一天,團隊一個隊友與來自蘇俄的一位女生搭訕,對方原來是女子象棋世界冠軍,Bill老師起了一個夢想,既然蘇俄棋手可以到美國來,皇家白武士隊是否也可以到蘇俄那裡去?而且,國際象棋友誼賽不久就將在那裡舉行。 老實說,美國過去從來沒有一個初中學生棋手夠資格參加這個友誼賽,但皇家白武士隊的學校現在卻非常支持他們參與這次比賽,而且至少有兩家公司願意在金錢上支助他們旅行費用。不過等他們到達莫斯科之後,本來的雄心大志慢慢失去了,面對蘇俄這麼一群象棋沙場老將,對方無論是經驗和風格上,這群學生發現自己都望塵莫及。雖然如此,當皇家白武士一個成員突然神來一筆,居然跟一個蘇俄老棋手打平之後,小子們發現原來蘇俄棋手並非戰無不勝,之後,白武士也贏了好幾場比賽,而且他們也發現,蘇俄棋手的一貫作風強調慢工出細活,但白武士憑著他們在街頭混所學到的是快刀斬亂麻,兩者各有所長,居然可以跟對方半斤八兩。 因著這個皇家白武士棋團,一個蘇俄歌舞團居然看上這所初中學校,並且要求要到他們學校參訪,儘管這學校體育館非常骯髒很不體面,但卻被蘇俄歌舞團指定作表演場地。美國傳媒報紙爭相到學校訪問這皇家白武士隊,當地社區的校長也吩咐要求成立棋藝社。當學校畢業典禮快臨到,許多高中學校紛紛到這所學校搶人,棋藝社所有團員成為被爭搶的對象,甚至有加州高中學校也參加競搶行列。 當記者問這群皇家白武士成員,在Bill老師教下棋以前,他們過去是怎樣過日子?他們都沉默不語,一個小男生說,「在街頭上混日子」;另外一個說,「搶別的同學午餐錢,跑去買毒品」,第三個說,「躺在床上看漫畫,被父母責罵沒用。」問到將來準備要從事什麼行業,這些學生眼睛一亮,一個要當律師,一個說當醫生,一個說電腦設計師。 當記者問Bill老師對學校其他學生的評語,老師語重心長說:「其實每一個學生都有個別潛能,只是他們過去找不到個人自信,也沒有機會充分發揮所長而已。」
這是一個美國年輕人許多年前在日本東京所發生的一件軼事。 那天他正好出差,人在捷運車廂中,時為中午,並非繁忙時間,所以車廂乘客稀少,除了幾個家庭主婦和她們的孩子,還有一群老人家,他們都是剛從超市買完菜上路回家。 突然間,車廂門打開,聽到一個男子嚎叫的聲音,這人說話語無倫次,話中還夾帶三字經,本來寧靜的氣氛就這樣被破壞了。只見一個大漢跌跌撞撞地衝入車廂,仔細打量,他一身建築工人的衣著,髒兮兮,遠遠就可以聞到濃厚的酒味。這醉漢橫衝直撞的衝力冷不防地把一個站著手抱嬰孩的母親撞飛到一對正坐在椅子上的老夫婦身上,不幸中之大幸是嬰孩尚無大礙。 老夫婦一下子嚇呆了,馬上站起來,趕快跑到車廂的另一端,這大漢居然還想往老夫婦背後加一腳,幸好未被他踢到。醉漢可能因此惱羞成怒,兩手緊握車廂中間的鐵柱,心想要把它拔起來,也許因為用力過猛,其中一隻手也被割傷,還有血絲流出。火車慢慢開動,所有乘客嚇得目瞪口呆。美國年輕人於是站起來,他身材結實,幾年前才被公司派到日本公幹,平常上班,課餘時間習武,前後已經三年。 雖然師傅過去一直對他作過警戒,習武是一種藝術,重點是和解,但這時的他,卻把師傅的訓言拋諸腦後,他認為這傢伙實在太可惡,認定他是一個危險人物,心想如果他不出手,不知道多少人會受傷。 醉漢看到美國人站起來,他可能認為這是讓他發洩怒氣的機會,他大喊一聲,說,「洋鬼子,讓你看看日本功夫的厲害。」 年輕人輕輕握住車廂上方的拉手環,用一個藐視的眼神看著那醉漢,美國小夥子很想結實教訓對方一頓,不過為了感到理直氣壯,他還是想等對方先出手。小夥子於是故意送出一個飛吻等挑釁的動作。 醉漢感到很生氣,吼叫一聲,「好啊,這是你自討的。」 就在這一霎那,突然有人大聲喊叫說,「哎」,一股震耳欲聾的聲音響徹整個車廂。兩人轉頭一看,那是一個老人家,看起來七十多歲,個子很小,但穿著很端莊的傳統日本和服。老人家沒看美國年青人,慈祥的眼睛卻留在醉漢身上,柔聲對他說,「過來,到我這裡來!」。 醉漢好像中邪一樣就走過去,老人家繼續看著他,說,「你今天喝了什麼?」一副很關心的語氣,醉漢說,「我喝了一些高粱!」 「很好」,老人家說,「非常好,我也喜歡喝高粱,我跟太太每天晚上都來一小杯,我們把酒稍微熱一下,拿到後院去,然後坐在長椅上,一起看日落,欣賞柿樹開花,那是我祖父多年前所種的樹,我們還擔心去年天氣天冷,不再開花了,它們居然活過來,實在太出乎我們意料之外。我們一面喝高粱,一面看夜景,然後..突然間,天下起雨來……」老人家一邊講,一邊看著這大漢。 醉漢一面聽著,他繃著的臉容放鬆了,一直緊握著的拳頭也鬆弛下來,「是的」,他跟著說,「我也喜歡柿樹.., 」講話的聲音越來越小,幾乎聽不到。 「很好」,老人家笑著說,「那麼我相信你家裡一定有一個賢妻,是不是?」 「沒有」,大漢回答說,「她過世了。」跟著他忍不住哭起來,「我沒有太太,我也無家可歸,我失去我的工作,我感到很丟臉。」這時他已經無法控制他的眼淚。 美國年青人站在那裡,突然間他感到無地自容,那為人抱不平的心腸突然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卻是一份羞愧感。 到了美國年青人要下車的車站,車門打開,他只聽到老人慈祥地說,「看來你正在遭遇人生莫大的困境,坐下來,慢慢告訴我。」 年輕人回頭看一下,醉漢就坐在老人家身邊,頭就伏在對方身上,老人家用他的手往醉漢凌亂又骯髒的頭髮上不斷輕撫。 火車慢慢開走,年輕人坐在車站的板凳上,心裡不斷思考,一件可以以仁慈的話就能夠擺平的事情,他卻想用拳頭來處理,今天實在上了寶貴一課,一生受用不盡。
1957年,泰國政府決定在曼谷市內修建一條高速公路,因此沿路的各種建築物必須拆遷,其中包括一座非常古老的寺院,而在這寺院中卻有一尊非常龐大的泥塑佛像,泰國政府於是派出工程隊進行搬遷作業,而寺院的僧人則負責做護持法事。儘管搬遷工人做事非常小心,但泥佛像還是出現了裂痕。並且很不巧,當工人準備把佛像搬上貨車是,天突然下起大雨,為了避免佛像受損,寺院方丈決定把佛像維持原狀,並且用大型帳篷將佛像覆蓋起來。當雨越下越大,寺院的老方丈開始感到不安,於是親自檢查佛像的安危,當他用手電筒照到佛像的裂縫時,縫內有一道金光閃現,老方丈覺得這尊佛像非比尋常,佛像裡頭一定隱藏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於是他吩咐弟子過來,小心用鑿子和榔頭敲開裂縫的泥塊,原來在泥塊裡面藏著的是一尊純金的金佛。於是,一件埋藏多年的國家秘密事因此揭開了。 話說好幾百年以前,當時的泰國被稱為暹羅,一次相鄰的緬甸國派兵攻伐暹羅,暹羅的僧人都知道敵人即將入城,為了避免金佛落入敵人手中或遭遇破壞,於是他們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妙計,就是在黃金佛像上覆蓋了一層特厚的泥巴,表面上,金佛看來跟一尊泥土塑成的佛像沒兩樣。敵軍不久就攻進城中,而城中居民和所有僧人全被殺害,金佛沒有被入侵者發現,並且而保存下來,但金佛的秘密卻一直不為人所知,直等到那一天老方丈的無意發現。 這個故事帶出一個屬靈的含義,金佛像是在一個偶然機會被發掘出來,但價值連城的金佛像其實一直存在,但卻不為人所知,它的實質被一層厚厚的泥土所遮蓋著,而一般人所看到的就是表面那層泥土,一層被人所輕看、不顯眼、毫無價值的東西,唯有仔細查看,才能夠看到裡面價值連城的實質。 想想看,我們人都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的,從神的角度來看,我們每個人内裡都是一尊價值無比的純金像,這可以說是與生俱來,是上帝所給予的,但自從始祖亞當犯罪之後,罪孽被帶到這個世界,裏面的純金像慢慢被一些不乾淨的東西遮蓋住,不但這樣,人出生之後,也不斷被周圍環境所污染,我們活在一群不潔淨的人群當中,周圍的人所做的事情,他們對我們所講的話,就好像一層一層的污泥把我們實質遮蓋著。 在你成長過程中,你是否會經常會聽到別人這麼說呢? 『我早說你沒出息….』 『世上没有你就天下太平..』 『你遲早當乞丐…』 『天下最沒用就是你 …』 『世界最笨就是你!』。 什麽人跟你講過這些話?可能是你的父母、家人、親戚、朋友、鄰居、或師長,而他們對你所講的話,把你原來神所創造你美好形象完全扭曲了,不管這些人所講的是真、是假、是好、是壞、是開玩笑、有意、無意,你毫無疑問照單全收,你完全相信他們所講的話,一旦你相信並且把這些話內化,就如同把一層厚厚的污泥塗在金像上,結果呢?你一生就這樣看你自己,你相信你自己沒用、很笨、沒出息、失敗者、很醜、很糟糕。儘管那是30 年前別人所講的話,你現在仍然記得清清楚楚,而且深信不疑。 怎麼辦?除非你找到一個方法把那一層污泥完全清洗掉。 這就是耶穌來到這世界的原因,神要我們把原來被創造時的實質價值再次發掘出來。接受耶穌成為我們的救主,這幫助我們找到我們原來的價值。新約聖經有提到有關水禮的意義,水禮的意思表示我們在世人面前宣告,我們願意跟耶穌同死、同埋葬、同復活;如果用另一個角度來看,水禮也表示我們被水沖洗乾淨,把那蓋在我們身上一層又一層的污泥完全清洗掉,把埋藏在我們裡面的金像重新再被發掘,找回來神原來創造我們那價值連城的金身。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5:17這樣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信徒從此不再從舊有角度看自己,乃是以聖經的真理認識自己,當你在真理找到真我,才發現自己是何等不一樣,是那麼真、善、和美。
2014年7月28日,有人把一段視頻放上YouTube,之後馬上得到數以百萬計的點擊率,這段視頻最後還上了ABC等全國電視網絡,一瞬間成為許多人茶餘飯後談論的花邊新聞。視頻的主角是一個才五歲的女孩子,名叫Sadie,視頻中看到她對著鏡頭哭得死去活來,她說她不想在一百歲時死去。接着,她又抱着三個月大的弟弟,也是哭哭啼啼說,「老弟,你很可愛!但我不想你長大!」 現在是一個怎樣時代,童年應該是一生最快樂的時光,居然想到一百歲以後的事情,而根據她對弟弟說,她所擔心的就是死亡,她不希望弟弟長大,為什麼?因為長大要面對很多問題,其中一個是死亡。 相信Sadie家人拍攝這段視頻的時候,壓根兒也預料不到這個小女孩會突然有這種「悲從中來」的反應,他們們恐怕也不認為Sadie的哀傷痛哭是什麼一回事,只是覺得這個孩子很可愛,沒想到這段視頻讓Sadie一夜成名,成為許多人爭相討論的話題。 小孩子不願意長大,因為他們察覺到成長是一件可怕的事。小孩子害怕長大,跟成年人害怕衰老其實意義是一樣,因為兩者對未來感到懼怕,長大的終點就是面對死亡,生命就要結束。小孩子可取的地方就是他們很坦誠,不用戴面具欺騙人,成年人也害怕死亡,他們處理恐懼的方法就是不要想它,將問題拋諸腦後,但小孩子很天真,除非他們不知道死亡是什麼一回事,一旦有死的體會,他們就要面對和想到人生終極問題。 暢銷書《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已經被醫生判了死刑的Moore教授,給他的學生上最後十四堂課,他強調:「只要你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因為儘管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但沒有人會把這當真,沒有人真的相信死亡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當一個人了解自己快要死了,看事情就會不同。想到人一定會死,那麼你面對人生的所有問題,就會覺得沒有什麽大不了。聯合國第二位秘書長D Hammarskjold的有一句相當有代表性的名言:「說到底,對死的看法決定了我們在人生中所面臨的所有問題的答案。」想想看,如果一個人想到自己一定會死,那麼他對人生的許多爭執,各種金錢、權力、男女的爭奪,他們就再不會那麼地執著,而會盡量放開,因為生前所擁有的,死後都帶不走;而所失去的,不管金錢、名譽、地位、股票、地產等,也不覺得是什麽大不了的損失。 五歲的Sadie在長大過程中,可能看過小動物的死亡,或者祖父母的葬禮,因此悲從中來,感到長大的可怕,恐懼日後死亡的來臨,但她又不懂得像成年人般把焦慮置於腦後,所以對死亡懷著這麼強烈的反應。生在這個世界並非我們的選擇,離開世界也不是我們的意願,人與動物不一樣,因為我們是上帝所創造,是具有思想,神要我們從死亡當中頓悟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所羅門王在舊約聖經如此說,「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傳道書7:2」每天風花雪月不會讓人認真思想人生問題,倒是死亡卻讓人徹底思考,到底活在地上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正因為人人終須要面對死亡的一天,死亡讓人瞭解到生命的限制,於是想到永恆的問題。假如人們不需要面對死亡,可以永遠存在,他們對神所伸出的橄欖枝就不屑一顧;相反的,死亡讓人看到自己的渺小,何等微不足道,因此當永恆的上帝伸出祂恩典的手,要與人重建和睦關係,有思想的人就毫不猶疑地俯伏在神面前,與這位宇宙創造者連結,重新與祂建立關係。因此有人說,死亡是生命中最棒的發明,因為這是唯一叫人尋求永恆歸宿的最佳方法。 不過,儘管信徒已經有了永恆的確據,但面臨死亡仍然顯得哀傷難過,但信徒的哀傷與非信徒的哀傷卻有天壤之別,講到信徒死後的情況,使徒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這樣說,「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4:13」這段經文提醒我們兩個重點,第一,世人所看的死亡,對我們信徒來說只是睡覺,既然是睡,表示有一天會醒過來;第二,哀傷有兩種,一種是在盼望中哀傷,另外一種是沒有盼望的哀傷,而我們基督徒是屬於前者,舉一兩個例子來說明。好幾年前四川發生地震,許多正在上課的學生死在倒塌的學校樓宇裡面,對於只有一個孩子的中國家庭來說,這些父母所面對的正是沒有盼望的哀傷,因為他們看不到未來,也看不到永恆,孩子突然離世把他們擁有的唯一盼望奪去了,相信很多人能夠體會這些當父母的心情;倒過來,信徒對於親人過世,我們會感到難過,那是因為捨不得他們的離開而感到哀傷,但這種哀傷卻是帶有盼望的,因為我們知道將來一家人會在天國相聚在一起,這種情況跟非信徒那沒有盼望哀傷自然不可同語。 回頭談五歲的Sadie,許多人跟她的心情一樣,都是活在懼怕的光景中,對死亡的事情感到害怕。不過,如果他們聽到福音,並且願意接受耶穌基督成為他們的救主,在成長過程中,就不需要擔心長大,更不需要為死亡的事感到憂慮;反過來,他們可以安心享受地上每一個日子,安心等候將來與神一起的快樂時光,這就是聖經所講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