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天生就不漂亮,說實在,應該說她很醜。她母親曾告訴她,出生不久,母親抱著她坐公共汽車。才一上車,司機便說,還沒有看過這麼醜的孩子。 她慢慢長大,人稍為長高,但醜陋樣子還是沒有變,皮膚黝黑,嘴巴大,眼睛小,稍為笑一笑,眼睛就不見了。雖然如此,她的人緣奇好,而且很樂觀,她從沒有因為樣子不好看而輕看自己。 朋友問她,你的樂觀性格是否與生俱來?她說,不是,她也有段時間對自己的外貌感到憂傷難過,有幸高中時她遇到一位很有同情心也很有智慧的老師,當他瞭解她的處境就這樣對她說:不妨每天花十幾分鐘照鏡子。她很好奇,照鏡子有什麽用?能夠讓我變得漂亮嗎?老師說,不是,乃是要你首先接受你自己,唯有這樣,你才會快樂。你必須明白一件事情,外在都是表像,最重要的是裏面的靈魂。 正因為老師這一番話,她生命出現脫胎換骨的改變,她不再為自己的外貌如何感到難過,她著重個人內在的美德。 長大後,她立志當一個護士,她很熱愛自己的工作,喜歡幫助別人,臉上經常掛著微笑,所以深受病人和同事的歡迎,並且連續三年得到年終最佳護士獎。很多同事在羡慕之餘,問她工作秘訣是什麽?她想了一下,說:其實沒有什麽秘訣,我只是用同理心來待人,我想,如果我生病躺臥在病床,我會希望護士怎樣待我,於是我就按照這個對待病人,就那麼簡單。 除了正職護士以外,她也在孤兒院當義工,經常跟孩子玩在一起,跟他們講故事。一次,她看到一個小女孩悶悶不樂,她過去跟她聊天。 「爲什麽你不去跟大家一起玩?」 「沒人喜歡我。」 「爲什麽你會這樣說?」 「跟我同年齡的孤兒院朋友,一個一個被人領養去了,但一直沒有人選我,我想因為我長的不漂亮。」 護士女生用手把小女孩的頭轉向自己,說:「你覺得我漂亮嗎?」 小女孩很坦白說:「不漂亮。」 「你覺得孩子喜歡我嗎?」 「喜歡!」 於是這個護士姑娘把多年前她高中老師那一番話對小女孩說了一次,「外貌只是表像,是整個人一小部份,內在的美才是最重要,不要因自己一點不完美而忽略自己許多的優點。」 小女孩似懂非懂的點點頭。 世上有些事情的確非我們人能夠改變的;能夠改變的是我們對一些事情的看法和觀感。
這是許久以前發生在台灣一位單親媽媽身上的故事,她名字叫林美雲,夫家姓游,夫婦只有一個兒子,叫阿德。孩子年幼時,先生便罹患癌症過世,游媽媽含辛茹苦地把孩子養大。 2000年的聖誕夜,那年阿德才15歲,他約了一群高中同學到校園附近烤肉,他因打工遲到,朋友開玩笑要罰他做20個伏地挺身。那天晚上剛好有另一群年輕人也在烤肉,他們看到阿德所做的,以為他在賣弄,故意挑釁,兩方青少年一言不合就打起來。在混戰中,對方一位楊姓年青人拿起一把水果刀,往阿德肚子插進去,雖然經過醫生搶救,但最終仍返魂乏術。 你可以想像這位單親媽媽聽到這消息時的反應,丈夫年輕時就過世,唯一的兒子,也是她未來的希望也被殺,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她根本不能接受這個事實,以為這只不過是一個惡夢而已,晚上睡覺,她還隱約聽到有人敲門,以為兒子回來,打開門才發現是幻覺,一次還跑到市區的百貨公司,硬把童裝部的四具兒童人偶搬回家,這種思兒心切的心情最終讓她患上嚴重憂鬱症,每天生活像行尸走肉,不過最難過的是,她要到法庭質證這個殺人犯,每次看到對方,恨得咬牙切齒,讓她感到更生氣的是,對方不但毫無悔意,而且抵賴沒有殺人,強辯是阿德衝過來撞到刀子而已,這母親越想越氣,好幾次已經準備毒藥和刀要把對方殺了,然後同歸於盡。 怨恨和苦毒蠶食她的身體,才幾個月,她不到一百磅的身體最終支撐不了,被迫送到急救室,當地教會聽聞消息,派來一對基督徒夫婦為她作輔導和跟進,夫婦跟她熟悉之後,好言相向說,事情既然發生,爲了你的健康,是否考慮饒恕對方。不講很好,越講越生氣,「饒恕?你站在我的立場看看,那是我唯一的兒子,如果你是我,你能夠饒恕對方嗎?」 這對基督徒夫婦並沒有因此放棄,除了叫教會默默為她禱告,仍然經常慰問和關懷她。 法庭後來只判決對方誤殺罪,有期徒刑並且罰款了事。林美雲知道後,實在氣不過法庭的審判結果,她買了一把刀,抱着同歸於盡的決心,氣呼呼地直奔楊家,準備幫兒子報仇。不料當她來到楊家附近,遠遠看到楊姓少年的母親正穿梭在車陣中賣玉蘭花,而因車禍遭截肢的楊爸爸也吃力地用單手賣花、找錢,同是辛苦人的悲哀胸臆間油然而生,她想起自己也是這樣一路苦過來,丈夫去世前因肝病長期臥病在床,為了生活,她必須去洗碗、洗車,身兼兩份工作,還得種菜養活一家。她心想,楊姓少年的父母跟她一樣,他們何嘗不是這件事情的受害者?為了賠償,還得在路邊賣玉蘭花籌錢。看到這一幕,林美雲的憤怒登時消減大半。「就算我現在殺了他,我的孩子也回不來。但是我的仇恨,卻讓另一個家庭陷入更深的困境。」原本充滿怨恨的她冷靜下來後,心想:「如果是我自己的兒子犯錯,我應該也會希望對方原諒他吧?」 2002年八月,楊姓少年的父母在一位信徒陪同下,來到林美雲的家向她致歉。看到楊姓夫婦跪地痛哭道歉,埋藏在她心中的那股怨恨與憤怒隨着眼淚而崩解,兩位媽媽相擁而泣。林美雲說:「再多的金錢賠償或是判死刑,也喚不回我乖巧的兒子,我要的只是對方真心誠意的道歉。」 事發三年後,某個夜裏,她突然夢見兒子回來看她。夢裏兒子說:「媽媽,請不要為我傷心了,仇恨放在心裏對身體不好,你要好好地保重自己,照顧自己。」夢醒後,林美雲忽然想起那殺她兒子的楊姓少年。三天後,她打電話給過去關懷她那位信徒,她要去見楊姓少年一面。 林美雲探視楊姓少年的兩天後,少年寫了一封信給她,就像離家就學的孩子寫信給母親一樣,就從這封信開始,兩人慢慢建立起珍貴的感情。服刑期間,楊姓少年固定寫信給她,向她報告近況;逢年過節,還親手繪製卡片寄給她。字裏行間更不忘經常提醒:「游媽媽要注意健康,多跟朋友出去踏青走走。」 林美雲語重心長地說,她相信人性都是善良的,只是有時難免迷失方向,走錯一歩。她選擇原諒楊姓少年,周遭親友很不諒解。「我不後悔選擇原諒,」她語氣堅定地說,「我失去了兒子,但是不希望我的怨恨,讓另一個孩子帶着罪惡感而誤入歧途。」她相信有不少犯錯的人,只要多給他們一些寬恕與關懷,他們也可以對社會有所貢獻。林美雲曾經這樣說,「上帝關了我一扇門,一定還會幫我留一扇窗。」 林美雲後來和楊媽媽一起去參加楊姓少年高中畢業典禮,他高中畢業後也順利考上大學。
對華人來說,相信許多人對張艾嘉這電影圈人物一點都不感到陌生,也許她沒有成龍、張國榮、周潤發名氣那麼大,但張艾嘉在華人圈子也算小有知名度。她是台灣金馬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的雙料影后,當過演員、編劇,也當過導演,許多人大概都被她那信心十足的笑容和綽約的身姿所打動。表面來看,她的確是得到她夢寐以求的榮譽和成就,但張艾嘉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講到她個人心路歷程的掙扎,也許值得我們許多人當成一個借鏡。 張艾嘉中學時便被家教嚴格的母親送往美國念書,17歲的時候,基於對音樂和表演的熱愛,張艾嘉不顧家人的反對,放棄了在美國的學業,開始進入華人演藝圈發展。 張艾嘉從小就抱著這樣的一個人生觀,就是既然一生只有一遭,就應該盡情享受最榮耀和最輝煌的一切。張艾嘉20歲不到就戀愛結婚,但這段婚姻維持不到六年,事後她承認,那麼年輕就被婚姻約束,實在有違她的本性,當了六年不快樂的太太,她選擇離婚。 脫離婚姻的約束,張艾嘉恢復她狂野的個性,猶如一頭脫韁野馬般橫衝亂撞。沒有多久,她遇上了羅大佑,羅大佑當時是廣為人知的台灣創作歌手和音樂家,對九十年代校園民歌及整個華語流行音樂風格轉變有劃時代的影響,其歌曲也是許多歌手爭相翻唱的對象。張艾嘉事後如此說,她與羅大佑的交往純粹是爲了拉風,爲了讓人羡慕。那時兩人經常出雙入對,她非常享受被所有男人注目和被所有女人嫉妒所帶來的快感,她也承認,她與羅大佑的戀情根本不像是感情,說穿了只像一件璀璨奪目的首飾,而這正是張艾嘉所追求嚮往的。雖然羅大佑對張艾嘉非常著迷,一心一意想與張艾嘉長相廝守,但可惜,這不是張艾嘉的心意,因為她要的不是長相廝守的婚姻,她仍然抱著享受世界所帶給的榮耀和榮譽,這點張艾嘉得到了。 羅大佑不是個愛張揚的人,可是張艾嘉卻喜歡奢華,於是,她要求羅大佑為她訂制法國最新款的婚紗,連裙腳都綴滿了璀璨的鑽石,婚禮就像一個女王的加冕儀式,張艾嘉還戴上鑽石王冠,目的就是讓所有男人感到失落,讓所有女人嫉妒,這點張艾嘉也得到了。 婚禮完畢後,賓客散去,兩個人在洞房花燭夜開始婚後第一次「談判」:羅大佑希望張艾嘉退出娛樂圈,安心在家早日為人母,然後相夫教子,做個新時代的傳統女性﹔但張艾嘉嗤之以鼻,坦言說一不會放棄事業,二不會那麼早當媽媽。談到最後來僵住了,羅大佑很艱難地擠出一句話:「你到底是不是個女人?」羅大佑基本上是個傳統的熱血男子,對於張艾嘉那種遊戲人間的性格,根本無所適從,想當然,這種婚姻根本無法維持,沒多久兩人便離婚了。 這段婚姻的失敗並沒有給張艾嘉帶來絲毫悔意,因為這是她的個性,她只是迷醉在千萬人的景仰中。 她的第三段婚姻是因為懷孕之後才結婚,而對方更是一個名婦之夫,當時她頂著勾引別人丈夫之惡名且未婚產子,而這段名不正言不順的婚姻最後還是悲劇收場。不過這段婚姻卻燃起張艾嘉另一個夢想,就是為她自己打造一個神童兒子。先上車後補票,她得了一子,居然改名叫Oscar,顧名思義,她對這個兒子有很大的抱負,就是要他日後在電影圈吐氣揚眉,為誰吐氣揚眉?當然爲張艾嘉。於是她為這個兒子貼身訂造,期望這兒子成為最佳的童星,好讓天下每個人都知道張艾嘉所擁有的都是最好的,不管婚姻或她的後代都沒有例外。於是她安排兒子讀名校,兒子四歲就可以已經講出一口道地的英式美語,彈一手漂亮的鋼琴和小提琴。為了盡量增加孩子社會曝光度,她教孩子背臺詞,如何在新聞記者面前應對。果然不負眾望,經過台灣和香港電視轉播之後,兩地頓時轟動,並且冠以天才,兒子一夜之間紅透香港台灣,張艾嘉自然因兒子而感到自豪,她的另一個夢想也實現。 人算不如天算,她兒子因曝光過度而被土匪盯上,慘遭綁架,雖然後來被救回來,但遭遇綁架對這兒子造成極大的心理傷害,他再不願意與張艾嘉參加任何公共場合的活動,外出回家就鑽到自己房間不肯出來,連飯也不吃,以前在眾人面前的自信開朗不見了,他變得膽小如鼠,並且草木皆兵。儘管找過許多心理專家,但很長時間仍然無法根治因為綁架所帶來的心理創傷。 張艾嘉在兒子綁架案結案之後,面對媒體有這樣一番話:「一直以為最重要的是盛名,時時處處想保持常青,不管是婚姻還是兒子,都當作了自身招牌的一點金漆,從未將自己從高處放下,好好審視一下生活。直到兒子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方才明白最珍貴的財富並非那個熠熠的金字招牌。熙熙攘攘,皆為利來﹔攘攘熙熙,皆為名往。以前,我就是攘攘熙熙中的一分子,結果從相夫到教子處處一敗塗地。」 舊約一位絕頂聰明的君王,在享盡人間各種榮華富貴、歷盡艱辛之後,因此講出一句金石良言,「虛空的虛空,一切都是虛空,」他書卷的結尾如此這樣勸勉世上年輕的一輩,「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傳道書12:1),意思是說,不要虛度光陰,最重要的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以敬畏上帝的心態度過一生。可惜的是,許多人只有走到人生盡頭,搞到頭破血流之後才能夠深深體會這個奧秘,張艾嘉的例子可以說是如拾草芥。
許多年前在英國有一位男士,其貌不揚,長得矮小,他本身在孤兒院長大,不但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連道地的英文也講得不好,可以想像他在人群中的自我形象是何等低落,別人瞧不起他,自己也感到自卑,人過三十,還是孤家寡人。他換過許多工作,但始終只能夠在小公司當一個不顯眼的小職員。 一天,一位同事拿了一本雜誌到他面前,用開玩笑的口吻對他說,「你知道嗎?可能你不是英國人,說不定你跟法國拿破崙有血緣關係。」這位英國男士感到莫名其妙,爲什麽同事如此說,同事接著翻開雜誌裡面一篇文章,標題是:「拿破崙子孫可能流落在英國!」文章提到,法國拿破崙在滑鐵盧戰敗後,他的家人四散逃亡,傳說他的子孫可能逃到英國,文章還刊登了一張拿破崙的照片。同事接著說:「想想看,你從小在孤兒院長大,身份不清不楚,英語結結巴巴,原因是你本身不是英國人乃是法國人,你又長的矮小,其醜無比,這跟拿破崙差不多,所以我說你可能是拿破崙的後裔!」同事講完之後,就把這本雜誌送給了他。 這小個子拿到雜誌後,並沒有因同事這番話感到羞恥,相反的,他越想越心動,以前他覺得自己只是一個無名小子,毫無身份地位,沒有什麽顯赫家族背景,突然間,他好像找到自己的身份,而且是一個讓他引以為傲的皇族身份。 從此他的命運改變了,他認定自己就是拿破崙的後裔,他看自己不再是一個普通人,不輕看自己,覺得自己就是皇室成員。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奮發圖強,不斷進修,勤奮工作。經過好幾年的奮鬥,他居然成為一家公司的副總裁。 一個本來是患有嚴重自卑的人,卻因為一篇不知道「是真還是假文章」的報導,就認定了自己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物,身份特殊,從此他生命出現了脫胎換骨般的改變,他力爭上游,求上進,把潛伏多年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最終為自己闖開一片新天地。 這讓我想到我們基督徒的身份,當我們還沒有認識耶穌基督以前,我們只是一個普通人,沒有什麽值得誇耀的地方,也不會有任何能引以為傲的過人之處,一旦我們接受耶穌基督成為我們的救主,我們與神就建立了一個特殊關係,根據聖經所告訴我們的,我們是神家的人,創造宇宙的神是我們的父親,而我們就是造物主的兒女,這是何等大的榮耀,是一個何等尊貴的身份。 但可惜許多基督徒看不到這一點,也許他們童年時代受過很多的傷害,曾經被人藐視、輕看、侮辱、被人拒絕,儘管他們接受耶穌基督成為個人救主,但他們仍然以卑賤的角度看自己,還是認為自己是一個不顯眼、毫無價值的人,甚至看自己與一個乞丐沒兩樣。 神在聖經這樣告訴我們,「若有人在基督裡 ,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后5:17)」當一個人接受耶穌基督成為個人救主,舊事已過,一切都變成新的,神已經完全接納了我們,神也饒恕我們過去的罪孽,身份已經不同。而且神也賜我與們特殊能力,目的是要完成神的使命。別人怎樣看待我們已經不重要,最重要是神怎樣看待我們。 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是拿破崙的子孫都能出現如此巨大的改變,我們身為神的兒女豈不是更應該是如此。
中國人這個「我」字到底代表什麽?如果這個「我」字丟了一撇,就成了「找」字,為找回那一撇,「我」問了很多人,那一撇代表什麼?商人說是金錢,政客說是權力,明星說是名氣,軍人說是榮譽,工人說是工資,學生說是分數…最後「生活」告訴「我」那一撇是:健康和快樂,沒有它們,什麼都是浮雲! 上面這段話是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所講的一句名言。 莫言原名叫管謨業,出生於一九五零年代,也是中國大陸經濟最困難的時候,那時候大夥吃飯和穿衣服都成問題,在那種情況,一個人根本不可能還有什麽雄圖大志,能夠吃得飽穿得暖就已經不錯,那裡會想到追求文學和藝術這等事情。 當他還在濟南的時候,認識一位來自山東的作家,看到他每天可以吃三頓餃子,對莫言來說,這簡直是神仙般的生活,莫言好奇問對方,如果他能夠寫出一本小說,是不是也可以一天吃三頓餃子,對方保證沒問題。莫言的作家夢就是從一天吃三頓餃子開始。 據莫言所說,他是在他把所住的村里的十多部章回小說,像三國演義、聊齋、隋唐演義等書看完之後才慢慢地有了基本的文學概念,等當兵結束之後,更跑到縣裡的圖書館,找機會吸收更多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品無形中幫助他打下更扎實的文學基礎。 莫言說他從小就是個特別喜歡說話的孩子,鄰居叫他「炮」孩子,意思是他喜歡放炮,尤其是喜歡對人講話,後來他也寫了一部小說叫四十一炮,裏面一個炮孩子,就是他個人的經歷。 莫言愛說真話的個性多少帶給家裡一些麻煩,一次看過從台灣飄過來的傳單,他就因為有話直說,搞到他父親被叫到當時的大隊問話,後來被父親訓了一頓,日後他開始寫作的時候,筆名就是莫言,就是告誡自己少說話。但事實證明,他直言個性仍然沒有改,在一些很莊嚴的場合,他還是收不住嘴。 很多人喜歡閱讀莫言的小說,說裏面幻想力非常豐富,莫言說他的想像力是餓出來的,而他的幻覺離不開食物,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時候描述人對食物的幻想,吃的、喝得,和講到人體的感覺,到了一個地步,人們還說莫言只有感覺,而沒有思想。但莫言從不介懷別人的看法,正因為他的看法很獨特,他作品才得到許多人欣賞。 下面是他的話,是他的人生哲理:特别是他說他敬佩的兩種人,表達得非常好。 1.我敬佩兩種人:年輕時陪男人過苦日子的女人;富裕時陪女人過好日子的男人。 2.我遠離兩種人:遇到好事就伸手的人;碰到難處就躲閃的人。 3.我掛念兩種人:相濡以沫的愛人;肝膽相照的朋友。 4.我謝絕兩種人:做事不道義的人;處事無誠意的人。 5.我負責兩種人:生我的人;我生的人。 6.我珍惜兩種人:敢借給我錢的人;真心牽掛我的人! 誰說莫言沒有思想,他的話正是針對時下中國人的弊端而「發炮」,真希望這一代的中國人因他的「直言」而能夠三思和深切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