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接納他人原來模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人,他們的行為可能讓人感到不悅或厭煩,有時甚至叫人反感。這些反應雖然正常,但長期沉浸在這樣的情緒中只會消耗我們的精神和精力。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學會接納對方本來樣子。仔細想想,有誰會因為我們的不斷批評而變成我們理想中的樣子?這根本不可能的!相反,我們越是批評或指責,衝突只會愈演愈烈,關係變得更糟糕。 以比約恩在泰國修行的經歷為例,在寺院生活中,他是無法選擇自己的房間或室友,因為這一切都是早已安排,並且會定時更換。可想而知,比約恩經常會與不同的人共同生活,其中不乏一些他不喜歡甚至討厭的人。寺院如此安排是有原因的,就是讓修行者放下對房間和室友的執著。正如前面所說的,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令人厭煩的人,這可能是由於對方說話聲音大、缺乏禮貌、外貌不佳,或者身上有特殊氣味等等。然而,這些多半是主觀的感受。如果我們過於在意,不僅會讓自己疲憊不堪,也會破壞人際關係,而試圖改變他人,更是徒勞無功。 比約恩在他的書中提到,在多年修行中,他逐漸領悟到一個道理:無論起初多麼討厭一個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只要能熬過「艱難」的適應期,便會發現對方其實並沒有那麼討厭,甚至有可能會慢慢喜歡對方。秘訣在於,接納對方本來樣子,並挖掘他們的優點。當我們的心態改變,學會接納並欣賞他人的長處,彼此的關係往往會變得密切。 學會欣賞他人的優點,忽略或包容他們的缺點,是建立和諧和健康人際關係的關鍵。通過積極關注他人的優點、減少批評和指責、建立積極的溝通,以及自我反省和成長,我們可以創造更溫暖和諧的社會環境,同時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美國著名導師查理芒格曾經指出,怨恨和嫉妒是極其愚蠢的情緒,因為它們對生活有著極大的破壞性。他強調,自憐與自私會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他建議,與其專注他人的缺點,不如學會欣賞他們的優點。這不僅減少自身的精神消耗,還能改善與他人的關係,帶來快樂和滿足感。 查理芒格的觀點與比約恩的理念相輔相成,強調在與他人相處時,應關注優點而非缺點,學會欣賞和包容,人這樣做,不僅能改善人際關係,還能提升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 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研究也證實,以積極樂觀心態面對人生,可以提升我們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當我們學會欣賞他人的優點並表達感激時,對方因此感到被認可和尊重,這自然有助彼此建立深厚的互信關係。 通過自我反思,認識到自身的不足,這種心態使我們變得更加謙遜,並增強了對他人的同理心,從而更容易包容他人。學會理解和包容他人的缺點,有助於減少衝突和摩擦,使生活更加和諧。

710我會知道

某個聖誕假期,比約恩與一位僧人朋友及其家族聚會,深夜時,僧人的一個堂兄弟遞給僧人一杯威士忌,問道:「你要不要喝一杯?」僧人回答說:「不用啦,我不喝,謝謝你。作為修行僧人,喝酒是不允許的。」然而,對方繼續勸誘說:「喝啦,喝啦,反正現在又沒人知道。」沒想到,僧人抬起頭來,平心靜氣看著對方沉靜地說:「我會知道。」 當比約恩在旁邊聽到這僧人回答時,他感到脖子後面寒毛直豎。他後來告訴朋友,這是他有生以來聽到最棒的一個提醒。 當你聽到僧人在面對試探時回答「我會知道」時,你的感受如何?相信你會感到震撼,並對這位僧人心生敬意。宗教可以是一種形式,可以流於表面,但要在實際生活中踐行自己的信仰,這確實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和挑戰。這並不是說我們需要在人前顯得正直,也不是因為擔心上天在計算我們的功過,而是要遵循自己的誠誠信,為自己負責,過問心無愧的生活。沒有人能陪伴我們一生,上天也不會時刻盯着我們,唯一始終與我們同行的人,其實只有我們自己。 僧人的回答「我會知道」體現了高度的自我認知和自律。他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不僅是為了他人,更是對自己個人原則的承諾。這種自律和內在的約束展示了真實的品格,強調了個人高度的責任感。人的行為常常受到外在環境和監督的影響,然而,真正的道德感和自律是源於內心,不依賴外界的監督。內在道德感幫助我們即使在無人監督時也能堅持個人的生活原則。 《箴言》4:23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這段經文強調了內心的誠實與正直的重要性。僧人的回應「我會知道」正是對此的生動詮釋。無論外界如何誘惑,真正的誠實源自內心的堅守,是對自己負責。 不知道你是否想過,為何一個普通僧人在面對試探引誘時,能夠擁有如此強烈的自律,而我們身為基督徒,儘管有聖靈同在,卻常常在試探面前屢屢失敗,事後又厚着臉皮跑到神面前認罪。信徒如何才能做到像這僧人那樣的「我會知道」的境界?以下幾點提供給信徒參考與借鑑。 1-承認我們是軟弱。 《羅馬書》7:18-19:「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 《雅各書》1:14-15:「但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 聖經中的這些話活生生指出了人的軟弱,揭示了人無法僅憑自己的力量戰勝私慾。 2-制定個人靈修計劃。 修行者每天都有固定的安靜冥想時間,這種日常修行確實可以幫助他們去除內心雜念,放下私慾,抗拒外來的誘惑。然而,研究也表明,一旦他們回到現實生活中,抗拒誘惑的能力就會減弱。了解這一點,信徒就能明白每日禱告、讀經、默想,以及花時間親近神是多麼重要。許多基督徒在忙碌的生活中由於缺乏定期的屬靈操練,在面對生活中的誘惑時,往往警覺性不足,自律能力也不夠。聖經新約中提到,人離開了神,就什麼都不能做,容易任由撒旦擺布。 3-肢體互相扶持。 仔細觀察這些僧人,他們並不是單打獨鬥,而是生活在緊密聯繫的社團中。他們的修行和自律得到同伴的支持和監督,這種無形的力量幫助他們抵禦外來的誘惑。同樣,信徒也需要彼此支持和監督,互相督促和鼓勵,這不僅能幫助他們抵禦外界的誘惑,還能促進他們的信仰成長。缺乏有效的社區支持,信徒可能會感到孤單和無助,更容易屈服於誘惑。 4-認真看待自己的信仰。 有些基督徒對自己的信仰並不太重視,或者沒有真正理解信仰的深度和重要性。他們可能習慣性地參加教會活動,但沒有真正內化信仰的教義和價值觀。相比之下,僧人通常對他們的信仰和紀律有深刻的理解和委身,他們做到信仰生活化,這使得他們在面對誘惑時能夠保持內心的堅定。 5-需要深層內在醒覺。 僧人有慣性冥想和自省,這培養一種深刻的內在覺察和自律感,高強度心裡操練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念頭和行為,對自己行為有高度意識。信徒雖然相信聖靈的同在,但很多信徒可能沒有發展出深層內在覺察,他們慣性依賴外在教導和規則,沒有充分發展內在屬靈意識。基督徒需要有固定靈修生活,花時間在禱告讀經上面,屬靈操練可以培養出高度自律和內在覺察。 雖然僧人的生活環境和修行方式與基督徒有所不同,但基督徒可以通過增加靈修活動、加強信徒之間的相互扶持、將信仰融入日常生活以及培養內在的靈性意識來提升個人的自律能力,從而有效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引誘和試探。

709我可能錯了

你是否曾與他人發生衝突?答案幾乎是肯定的。無論是在家庭、工作場所還是朋友之間,人際關係中產生摩擦在所難免。比約恩在他的書《我可能錯了》中提到,他的導師曾對他說:「當你感到衝突正在醞釀,關係即將破裂時,不妨以真誠態度告訴自己:『我可能錯了。』持續對自己說三次,你將會有一個新的思路看待眼前的問題,你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會不同。」 深入分析「我可能錯了」這句話,它反映了當事人的思維模式,展示了他對身邊人事物的開放性、謙遜以及自我反思的能力。這種思維模式的特點包含以下幾個重點: 1-開放態度:具有這種思維的人,他們樂於接受不同觀點和意見,願意傾聽他人的看法,不拘泥於自己思維模式。在面對新信息和挑戰時,他們顯得開放,不會輕易排斥與自己觀點相左的意見,並且認真考慮他人觀點的合理性。 2-顯得謙遜。當認識自己有限性的同時,他們保持對他人的尊重。擁有謙遜態度的人不會因自己的學識而自滿,明白每個人都有個人長處和短板。與他人交流時,他們不會咄咄逼人。謙虛不僅讓他們容易贏得他人尊重和信任,也使他們在面對批評時能夠理性地處理問題。 3-懂得反思。「我可能錯了」這些人會反思和回顧自己的言行。他們不會固步自封,而是主動識別和糾正自己的錯誤。通過反思,他們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成長思維。擁有「我可能錯了」這種思維方式可以極大地促進個人的學習和成長,他們不會害怕犯錯,而是會將錯誤視為寶貴的學習機會。這種積極的學習態度能夠推動他們不斷進步,開拓新的領域和興趣,最終實現自我提升和職業發展的目標。 5-良好人際關係。當一個人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並聽取他人的意見時,他們會被視為謙遜和理性的。這種態度使得他們在與他人互動時更加受歡迎,因為他們展示了對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6-健康心理。「我可能錯了」的思維方式對心理健康有着積極的影響。首先,它減少了因固執己見而產生的焦慮和壓力。當一個人能夠接受自己的錯誤並從中學習時,他們不再過分自責或追求完美,從而減少了心理負擔。 7-作明智決策。當一個人能夠開放地看待問題,並願意接受不同的意見和建議時,他們可以獲得更全面和客觀的信息。這種信息的多樣性有助於他們做出更明智和理性的決策。 Jack和Lisa是一對同居多年的情侶,雙方都已年過三十,但始終沒有勇氣進入婚姻的殿堂。一晚,Lisa因工作需要加班,回家發現Jack不在。他沒有留下任何字條,打手機也無人接聽。Lisa心急如焚,腦海中浮現出各種可能性。事實上,Jack只是和幾個好友去了附近的酒吧,由於喝酒興高采烈而把手機關了。深夜,Jack帶着一點醉意回家,一進門就遭到Lisa劈頭大罵:「你把我當什麼?想在就在,不想在就在外面泡到三更半夜才回來!」Jack莫名其妙被罵得一頭霧水,本來帶着醉意反罵回去:「你以為我好欺負?我又不是你老公,我們又沒有結婚,你不滿意,就搬走!」 突然間,他猛然想起不久前在讀書會中導師的一番話,「當你面對衝突時,不妨對自己說:『我可能錯了。』」Jack變得冷靜,把本來要說的話收回去,透過電郵與導師溝通後,向Lisa解釋和道歉,如此平息一場風波。 在衝突中,學會自我反省、保持謙遜、開放和誠懇地溝通,把衝突視為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是解決問題和促進關係發展的關鍵。這種心態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當前的衝突,還讓我們在不斷反思中變得更成熟更有智慧。下次面對衝突時,不妨試試對自己說:「我可能錯了。」簡單的練習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

708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給你一個挑戰:將自己關在一個房間,拔掉電視,切斷互聯網,關閉手機,終止音響。一個人靜靜地、舒適地坐在沙發或椅子上,然後儘量讓自己腦袋空白,摒棄任何雜念。你認為你能維持這種狀態多久?如果你能保持15分鐘,那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很可能不到三分鐘,你會發現各種念頭湧入腦海:昨天的晚餐、明天的公司會議、早上妻子說的難聽話、前幾天老闆的年中評語、下個月要準備的專題講座等等。這些念頭就像一隻猴子,不停地上躥下跳。 研究發現,普通人每天會有60,000到80,000個念頭閃過,這些念頭從簡單的感覺、過去的記憶、到複雜的思考和林林總總的想法或計劃。令人驚訝的是,其中有80%的念頭其實是重複的,尤其是那些與日常活動、擔憂和習慣性的念頭。這意味着我們每天會經歷大量相似的思維模式。 更糟糕的是,研究發現,許多人每天的念頭中有很大比例是負面的。據估計,普通人每天約有80%的念頭是負面或帶有憂慮性質。這些負面思維不僅頻繁出現,還會對我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正如一位禪師所說,我們腦中的那些負面念頭,就像強盜一樣。小偷只是悄悄地偷走你的東西,但強盜卻是明目張膽地出現,當着你的面搶奪你的注意力,讓你一刻也無法安寧。 了解這一點後,你就能明白為何現代人頻繁使用抗焦慮和抑鬱藥物。據估計,每七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在使用這些藥物。要明白,心理痛苦並非完全由外部事件引起,更大程度上是由我們內心的念頭所造成。那些最難放下的念頭,往往會造成最大的傷害。儘管我們無法選擇大腦中會出現什麼念頭,也無法決定這些念頭的內容,無論它們是好是壞,但我們可以選擇是否相信這些念頭。只要我們選擇不相信這些念頭,它們就不會困擾我們。關鍵是,學會「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在《列王紀上》18章中,提到了一位偉大先知以利亞。他在迦密山上力敗450個巴力假先知,滿以為以色列全國從此歸向耶和華。沒想到,王后耶洗別得知後,對他下追殺令。以利亞因此感到極度恐懼和絕望,一方面他感到孤立無援,另一方面,他認為自己不如以色列列祖,心灰意冷之餘,他甚至向神求死。然而,以利亞的恐懼並不反映真實情況。神首先差派天使滿足他生理需求,給他食物和水,讓他安靜休息。之後神親自與他對話,讓他知道,神仍然掌管一切,而且神一直與他同在。有意思的是,以利亞總以為以色列只剩下他一個人孤軍作戰,但神告訴他,以色列還有7000人未曾向巴力屈膝。 以利亞的經歷生動地展示了「不要相信你每個念頭」這個觀念。儘管面對生活中的巨大困難和挑戰,恐懼、擔憂、無望,但這些負面思想往往並不反映真實狀況。我們常聽說「只有想不通的人,沒有走不通的路」。以利亞的經歷提醒我們,人的念頭常常受到情緒和環境的影響,而這些念頭往往有誇大成分。因此,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我們需要保持冷靜,尋求事實的印證,不被這些負面念頭所左右。信徒更要學會依靠聖靈的幫助,相信無所不在的全能神能賜予力量和智慧,從而應對生活中各種困難與挑戰。

707這也會過去的

有一位瑞典人,26歲時已成為一家企業的CFO。然而,有一天他厭倦了這種“唯财是图”的生活,毅然辭職,獨自前往泰國修行。17年後,他回到瑞典,過著平凡的家庭生活,並將他多年來的心路歷程寫成了一本書。這本書在瑞典大受歡迎,據說每30個瑞典人中就有一個讀過他的書。這本書不僅在瑞典熱銷,還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中文書名是《我可能錯了》,他的名字叫比約恩。 比約恩回到瑞典後不久,便遇見了他的未來妻子。有意思的是,他在結婚戒指上刻了這樣一句話:「這也會過去。」不可思議的是,他的妻子不僅沒有反對,反而全盤接受。然而,為他們刻字的珠寶商卻感到非常困惑,因為在他多年刻戒指的生涯中,這是一句最不浪漫的刻字。出於好奇,珠寶商詢問比約恩這句話的由來。比約恩認真地向珠寶商講述了下面這個傳奇故事。 在13世紀的中東,有一位波斯國王,他治理國家井井有條。百姓們對國王的英明治國之道十分欽佩,紛紛想知道國王的智慧源自何處。於是,一位百姓請求覲見國王,最終如願以償。他問道:「陛下,請問您是如何如此成功地治理這個國家的?您的秘決是什麼?」國王摘下自己的戒指,遞給他,說:「我的秘密就在這戒指當中。」這位百姓拿着國王的戒指,對着燈光仔細一看,只見戒指上刻着「這也會過去」幾個字。 「這也會過去」這簡單的幾個字,其實蘊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治理國家的秘訣,也展示了國王治理國家的智慧。以下是對國王成功治理國家秘訣的分析: 1.無常觀。 「這也會過去」提醒人們,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無論是好是壞,這不會持久。這個觀念幫助國王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能夠保持冷靜和穩定,因為知道即使最艱難的時刻,這也會過去。同樣的,當處於繁榮和名成利就時,也不會驕傲自滿,因為他知道一切都是暫時的。 2. 謙遜和節制 體會到成敗都是暫時,這讓國王可以變得謙遜。謙恭心態使他在作國家決策時更加謹慎,不因短暫成功而驕傲自大,從而避免因過度自信而帶來的錯誤和風險。 3. 長遠眼光    「這也會過去」這句話不僅提醒國王和他的百姓要保持長遠的眼光,不僅關注當前的問題和成果,還要考慮未來的發展。長遠視角有助於制定更穩健和可持續的政策,確保國家的長期穩定和繁榮。 4. 心理韌性 面對困境時,「這也會過去」可以提供心理韌性,幫助國王和他的人民保持信心和希望。這種心理質素幫助他有效應對危機和挑戰,有助於國家在困難時期保持穩定和應變能力。 5. 公正與仁慈 「這也會過去」這句話也隱含一種對臣民公正與仁慈,因為他知道自己也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部分,公正與仁慈讓他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6. 自我反思 這句箴言也提醒國王保持自我反思和警覺,不斷檢視自己的行為和決策,確保其符合道德和人民的利益。 比約恩在步入婚姻時,沒有像大多數人那樣在戒指上刻上「永恆的愛」、「白頭到老」、「永不分離」或「長長久久」等浪漫的字句。相反,他選擇在戒指刻上「這也會過去」簡單幾個字。這句話雖然聽起來非常不浪漫,卻真實反映人生的本質。難得的是,比約恩與妻子都有同樣觀念,猜想這對夫妻在婚前就有相同的默契和共同的價值觀。他們相信生活的無常,並願意用這種心態來面對婚姻中的一切。他們在進入婚姻之前,已經討論過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並達成了共識。雙方都明白一件事實,婚姻生活中會有甜蜜時光,但也有困難時刻,彼此能夠接受生活中的變化,不會因一時的困難而氣餒,也不會因一時的幸福而忘形,因為他們知道,一切都是暫時的,既然這樣,彼此就更加珍惜當下,也會更加包容彼此的缺點和過錯。 「這也會過去」這句話蘊含的智慧不僅適用於國家治理,婚姻關係,也可套用在工作環境、朋友同事之間的互動。無常觀、謙遜和節制、長遠眼光、心理韌性和自我反思這些理念,幫助我們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各種困難,有效地應對生活中不同的挑戰。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