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国電影熱辣滾燙大賣之後,減肥一瞬間成为热门話題。不少人看過減肥成功的勵志電影,有意思的是,台灣卻倒逆施行,拍了一個減肥失敗的反勵志影片,名叫「大餓」。 胖子最痛苦的事是什麼?並非臃腫不便,或夏天時渾身臭汗,或找不到合適的衣服,而是周圍的人詭異的眼光。減肥一般有兩個動力,一是愛情,一是他人的白眼。電影主角叫阿娟,起初她算是個快樂的肥妹,體重105公斤。但她找不到好工作,最後在母親開的幼兒園為孩子做飯。阿娟喜歡做飯,並且享受烹飪的過程,不幸的是,幼兒園的小朋友給她起了大恐龍的外號;有些孩子甚至摸她肚子,笑問寶寶何時出生;公交車上她想給老人讓坐,乘客嫌棄她太占地方,並請她坐下。 阿娟母親對自我的要求極其嚴格,她完美主義性格與女兒樂觀以及肥胖的體態形成強烈對比。可憐的是,阿娟三十歲生日那天,母親沒回家陪她過生日,隔天卻送來一個生日禮物,是母親為她報名減肥課程。 阿娟在生活中經常受到歧視與霸凌,社區青少年向她丟雞蛋;甚至被鄰居性侵之後,報案之後卻沒人相信是事實。好在一位正巧經過的快遞員小吳親自印證,才化解誤會,還她清白。為此,阿娟對小吳產生了戀慕之情。 母親對阿娟的不滿越來越激烈,她看著去參與課程的女兒一直沒有瘦下來,甚至,指責女兒沒認真去找一份好的工作。母親把對女兒的期待,化作嚴厲的批判,斥喝女兒不努力。阿娟最後決定隱瞞母親進行了胃繞道手術,但這手術卻帶來嚴重後遺症。 在減肥過程中,小吳成為阿娟最大的激勵與陪伴,因為他曾經跟阿娟一樣,是一個被同儕嘲笑的肥胖者,可是,現在的他看起來陽光又健康。然而,阿娟卻無意中發現,小吳在吃完飯菜之後,一個人躲在暗巷裡用催吐的方式,把所有吃進去的食物吐了出來。阿娟猛然知道,原來小吳的體態是用這種極端方式維持的。而被知道這個「秘密」的小吳,也因此開始疏遠阿娟,這讓阿娟感到更加難受與孤獨。 而做完胃繞道手術後的阿娟,除了母親的批判,好友的疏遠,更發現一個難以面對的事實,就是她產生了後遺症,失去對吃的興趣。於是這個原本天真樂觀的女孩,最終失去了僅存的自信,她徹底崩潰了。 電影當中,有一段減肥導師批判學生的台詞,大意是:內在美很重要,可是,如果沒有外在美,誰還願意多看你一眼,如果連一眼都不想多看,那有內在美又有甚麼用呢? 我們到底是活在誰的眼中?我們的自信到底從何而來?我們的價值到底建立在甚麼之上呢?到底是我們認為自己有價值就算數,還是社會認為我們有價值時,我們才是真正有價值呢? 不知道你是否聽過一個美國人的名字,她叫Lizzie Velásquez。她患有一種非常罕見的先天性疾病,不幸地她被稱為“世界上最醜陋的女人”。Lizzie Velásquez患有先天性脂肪萎缩症,這種病導致她無法增加體重和體脂,並伴隨一些其他健康問題。然而,她並沒有因别人的藐視侮辱打倒自己,反而成為了一名積極的激勵演講家和作家,致力於反對霸凌。她的故事在她的自傳《勇敢的心:拒絕霸凌,勇敢做自己》中述說她被人霸凌的痛苦經歷,和她如何靠著基督信仰克服內在的心魔。她心路歷程後來被改編成了紀錄片,英文名字叫A Brave Heart: The Lizzie Velasquez Story。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bW_zhslWWg 上帝看待人不同於人看待人,因為祂深知人的局限和成見。人的偏見產生各種社會問題,導致人們彼此之間明爭暗鬥,拼個你死我活,互相攻擊,貶低他人以抬高自己。這形成了兩個極端:自大與自卑。兩者都嚴重影響我們對自我形象的認知,使我們無法以適當的眼光看待自己,分不清楚做事(doing)和身份(being)的區別。身份(being)是指我們作為人的本質,通過耶穌基督與神和好,重新與造物主建立一種新的關係。做事(doing)是指我們從事的工作,可以是老師、醫生、工程師或服務員。不管我們做什麼工作(doing),這都不影響我們作為神兒女的寶貴身份(being)。Lizzie Velásquez正是擁有這種正確思維,了解自己在神眼中獨特的身份,因此她能夠輕視別人的藐視和無禮。
在1954年,美國家庭主婦Dorothy Martin自創一個宗教團體,有一小群人愿意跟從她。不久,她告訴信徒,12月21日將是世界末日,不過,她說,末日到來之前,外星人會來拯救信徒,帶他們前往另一個星球。許多信徒因此出售個人產業並辭去工作,準備迎接預言中的世界末日和外星人的來臨。然而,當預言沒有實現時,學者們對信徒們在預言失敗後的反應產生濃厚興趣,因此。有人秘密加入這個宗教團體作私人調查。調查結果很有啟發性,儘管有信徒因失望而離開,但令人感到驚訝的是,不少信徒依然相信這個教主所說的一切話。據說,Dorothy Martin事後宣稱,基於人們誠心悔改,神靈決定賦予人類一次新的機會。信徒因此甚感欣慰,並且更加熱心傳講他們的信仰。這一現象激發心理學家的興趣和探討,Leon Festinger於1957年提出的認知失調(cognitivedissonance)理論正好解釋這種心理現象。Leon Festinger指出人的認知(cognitions)可以分為協調的(Consonant)、失調的(Dissonant)或互不相關的(Irrelevant)。協調認知是指在心理上相互支持的認知,例如“我會幫助老太太過馬路”和“我是一名樂於助人的人”。失調認知是指在心理上相矛盾的認知,例如“我不會幫助老太太過馬路”和“我是一名樂於助人的人”。互不相關的認知,是指在心理上沒有關聯的認知,例如“我會幫助老太太過馬路”和“我數學很好”。Leon Festinger的理論幫助解釋了為什麼人們會在面對現實與信念衝突時,仍然堅持原有信念。他指出,當人們面臨認知失調時,他們會通過改變信念或行為來減少不適,這解釋了Dorothy Martin的信徒們在明知教主的預言未能實現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傳講信仰,這屬於認知失調現象。認知失調是指當一個人的信念與現實相矛盾時,會產生心理上的緊張和不安。為了緩解這種不適,信徒們採取了幾種應對方式: 明白這種心理現象,就容易了解為何有人在加入一個邪教後,即使面對教主預言未實現的事實,仍然不願離開。這主要是由於認知失調理論所描述的心理機制。避免認知失調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實現: 通過上述建議來幫助自己避免認知失調的不必要過犯。這樣,我們能夠更客觀地評估自己的信念,併適時調整,減少內心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