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傳道人朋友,有一次他跟他教會一位會友為了某小事鬧得不愉快,他氣得在會友面前發了一頓脾氣。對方質問說,「你是一個傳道人,怎可以生氣?」朋友本來要罵回去的,但一想到對方如此思想,忍不住笑了出來,氣也就跟著消了。許多人有這種錯誤觀念,好像一旦成為基督徒,這應該六根清淨,不應該有煩惱,也不應該有任何負面的情緒。 我也曾聽過一位師母的見證。她的先生患病被接回天家,在追思禮拜的時候,一個老姊妹對師母說:「你在追思禮拜要屬靈一點,千萬不可以哭,你先生回天家是好事,你要以笑臉迎人。」師母只好壓抑內心不安的情緒,後來她找到一位資深的輔導員傾訴心中的苦楚,輔導對她說:「你可以在我的辦公室裡盡情大哭。」之後,師母就感到釋懷。 據說有些教會特別提醒傳道人不可以在講台上笑話,因他們認為講台是神聖地方,所以要嚴肅,不可以嘻笑。但這些教導都沒有聖經根據。人有七情六慾乃是正常的,耶穌在地上生活,祂有高興快樂的時候,也有悲傷難過,甚至發怒的時刻。 耶穌有一次在安息日醫治一位病人,會堂的猶太人控告他不守安息日,耶穌怒目看著他們,為他們心裡的剛硬而憂愁。(馬可福音三章5節) 耶穌被叫去探望已經死去的拉撒路時,當他來到他們當中,看到馬利亞和其他人因絕望而放聲大哭時,耶穌為他們的信心悲嘆、憂愁,祂也禁不住流出眼淚。(約翰福音十一章28-35節),所以我們看到,活在地上的耶穌,祂是擁有七情六欲的一個人,跟一般人一樣。 人的七情六慾是神所設計的,有其存在的目的和意義,如果一個人沒有表情,看到興奮的事是一個表情,看到難過的事也是同一個表情,這如同行屍走肉,這是多麼恐怖的事情! 一般來說,人比較能接納正面的情緒,對於負面的情緒就感覺極不自然,我們都不希望看到別人發怒、悲傷、憂鬱或憂愁的表情;同樣的,我們也不希望別人看到我們臉上出現這些負面情緒,於是儘量壓抑或避開它。其實負面情緒不是主要問題,乃是看我們如何處理,以及怎樣將之表達出來,人要先了解自己的情緒,然後才能夠合宜管理。 一個人如果在發怒前一刻知道自己即將發作,先讓自己找個機會以理性方式離開導火線,或以更好的方法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怒氣,遠勝於將怒氣壓抑,到忍受不住而突然爆發出來,那造成的殺傷力更是不可收拾。 有一對關係十分密切的姊妹淘,她們從小學、高中、大學,到後來結婚生子,幾乎是一起成長。因為彼此相熟,很多時候說話就沒有那麼在意。其中一個生了孩子之後逐漸發胖,她的好友就常開她發胖的玩笑,「我看你又得準備買衣服了,你的衣服已經不合穿啦。」「我家的椅子都快要給你坐壞了。」這種玩笑一次兩次可能不覺得怎樣,但是說多了就會讓聽者感到不舒服,但是大家是好朋友,擔心講出來會傷感情,但不講出來又讓自己不舒服,這時怎麼辦?最後,她鼓起鼓起勇氣對好友就說:「我們已經是多年好朋友,最近你講有關我發胖的玩笑,我相信你是絕對沒有惡意的,但是我聽來感到不是很舒服,是否可以停止以我的身材來開玩笑。」對方沒有想到她的玩笑會讓朋友那麼在意,但覺得她能夠這樣把自己真實的感覺講出來,她很謝謝她,從此也不再以此開玩笑,兩個人的關係反而更好了。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2013年七月份時代雜誌的專題是「快樂的追尋」。文章付有兩張圖片,第一張是一對兄妹,手上各拿一個冰淇淋蛋筒,但妹妹顯出非常不悅的表情,爲什麽?不是她沒冰淇淋吃,乃是哥哥的冰淇淋比她大;第二張圖片,這小女生變得笑顏逐開,爲什麽?因為她的冰淇淋比哥哥要多要大。很多人就像這個不成熟的小女生,喜歡跟別人比較,輸打贏要。根據調查,跟40年前的中國相比,現在的中國人的快樂指數沒有提升。中國過去幾十年,在經濟上的成就遠勝於過去幾百年,短短30年爬到許多發達國家前頭,GDP排名第二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中國人旅遊被人看作是大富豪,但中國人普遍不快樂,原因很簡單,以前每個人都是差不多,大家一起窮,沒有比較,現在不是,貧富相差太遠,一個住破房子,一個住5000尺大房子,出入有司機接送,人一旦比較就完蛋。通常人不會與不如自己的相比,他們輕看那些比不上自己的人,卻嫉妒那些遠比自己好的人,一旦比較,所有心理問題就出現。 許多人不感到快樂,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他們生活上有缺乏,乃是不懂得珍惜手上所擁有的,當人看到別人擁有比自己多,內心就失衡。其實上帝很公平,世界最珍貴也是最很重要的東西,往往是免費的,空氣和水每個人都需要,這些都不需要花一分一毫。中國俗語說,萬貫家財三頓飯,千頃良田一張床,管你Bill Gate還是李嘉誠,一天就是吃三頓飯,晚上也只能夠睡一張床,這跟普通人有差別嗎?人許多煩惱、焦慮、恐懼,講來講去,就是因為對現實環境感到不滿意,不是看自己所擁有的,乃是看自己沒有的。追求這些不是錯,問題是用怎樣的心態來看待?要不擇手段得到它,沒它不能睡覺,非要不可,沒它不行,這就是問題。 清朝雍正皇帝留下來一本叫悅心集,這本書籍類似聖經裏面的箴言書,是收集先賢留下來的一些值得後人慎重思考的話語,其中有一段這樣說, 終日奔波只為飢,才方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得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轎少馬騎, 槽頭結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薄還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若要世人心裏足,除是南柯夢一回。 這幾句話的意思不難明白,人剛開始忙碌只爲了糊口,當三餐吃飽就希望穿得暖和,等吃穿都沒問題,就盼望討一個漂亮太太,然後生幾個子女,當有了這些基本東西,就埋怨沒有田地,等房子車子都有,就歎沒一官半職,等當了官就覺得官位不夠高。說穿了,就是人心不足。 為你所擁有的感恩,就會愈來愈豐盛;當如果你把眼目放在你所沒有的,你愈來愈缺乏。Oprah Winfrey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人爲什麽很想拼命抓東西,尤其是財富和權柄,除了因為這些東西能夠滿足個人私欲以外,錢和權可以帶給人虛幻的安全感,而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愈是缺乏安全感的人,他們愈想擁有更多的財富,愈是缺乏自信的人,他們愈想抓權掌控別人。經過2008年金融風暴,許多人對自己的前途感到驚惶,擔心自己飯碗保不住,他們更把金錢看作是救命靈丹,如果稍為有本事的,就要爬上高位,手握大權,以為身在高位,可以讓自己感到更安全感。財富和權勢真能夠帶來安全感嗎?說來諷刺,其實金錢所帶來的安全感往往是表面的,根本不能解決人內心的恐懼。一位女生曾經這樣說,她年輕時,以為有了錢就甚麽也不用擔心,後來她嫁給一個很有錢的人,物質東西應有盡有,有一所華麗的房子,兩部汽車,一家人可以隨時到處旅遊,盡情享受,但奇怪的是,她發覺自己仍然為錢財憂慮,爲什麽?因為當她有錢之後,她開始擔心有一天會失去所有這些東西。這女生的心態可以說是許多人的寫照,沒錢固然叫人憂慮,但有錢也讓人擔心。其實金錢不能帶來安全感,更不能帶來喜樂。 新約路加福音提到一位財主,名叫撒該,他本身是一位猶太人,卻爲統治者羅馬人當稅吏長,憑著他的權勢和地位,極盡貪婪的能事,因此成為當地顯嚇一時的有錢人。儘管他腰纏萬貫,身在高位,擁有來自羅馬政府所給予的特權,但他一點不喜樂,因為他的錢是不乾淨的,猶太人把他看作走狗,瞧不起他,他自己也瞧不起自己。出乎意料之外,耶穌一次經過他居住的地方,特別拜訪他,耶穌的一席話改變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前他抓錢抓權,現在他願意放下一切,難得的是,他把過去訛詐人的錢財歸還對方,並且把自己財富救濟有需要的人,認識真理之後的撒該,他的安全感再不是停留在金錢或權勢上面,乃是在永生神的身上,所以,他才會做出如此巨大的改變。 曾經看過一段動物的紀錄片,鏡頭是一隻小熊在河邊,它一邊戲水,一邊要抓河裏面不停跳動的魚兒。在遠處有一頭凶惡的獅子,眼睛所瞪著的不是河裡跳來跳去的魚兒,乃是正在戲水的小熊,獅子靜觀很長一段時間,牠認為時機成熟,於是以最快的速度跑到河裡要獵取牠那最佳食物。小熊個子遠比不上這頭雄壯的獅子,但出於自衛,牠也擺起一副你死我活的戰鬥狀態,雙方僵持了一兩分鐘,雄獅正準備來一個獅子搏兔,置小熊於死地,突然間,鏡頭看到這頭兇猛的獅子停下來,垂頭喪氣掉頭慢慢走開,到底什麽一回事讓獅子放棄送到嘴邊的一塊肥肉?原來獅子看到一頭大熊從一顆大樹走出來。獅子當然不把小熊放在眼內,但牠知道要跟這頭熊媽媽搏鬥,牠沒有很大的勝數。 信徒如果認識那比母熊厲害千萬倍的宇宙創造者,他們就能夠擁有來自天上那份安全感,這份安全感非世上財富、權勢、地位能夠相比。許多人無法喜樂,因為他們眼目所看的不是神,乃是眼前所看到屬世的事物如工作、學位、股票、地產等,就是沒看到神,於是拼命去抓去挖,但發現於事無補。有人比喻,人的心尤如一個無底洞,世界所有物質無法填滿,唯獨認識真理,內心才能夠得到滿足。故此保羅說,「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后4:18),信徒能夠像保羅一樣,把眼睛放在神身上,他們能夠抓住神的允許,他們眼目就不是看短暫的,乃是具有永恆意義的事物上,人自然感到滿足喜樂。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香港2013十大新聞其中一條應該是最高法院裁定陳振聰偽造文件一案。陳振聰本身是一個不學無術的風水先生,藉著看風水而認識當時亞洲最有錢的寡婦龔如心,最後兩人發展成為情侶關係。龔如心生前是香港華懋集團的主席,幾年前因癌癥過世,留下一筆龐大遺產,但她沒兒沒女,華懋集團原先準備按龔如心生前囑咐,把這筆錢捐作慈善用途,沒想到中途殺出一個陳振聰,聲稱他擁有龔心如留下一份遺書,指明他是遺產的繼承人。這陳振聰比龔如心年輕20年,不但已婚,並且也有孩子,他過去藉著與龔如心的特殊關係,從對方身上拿了好幾十億金錢,但他還是覺得不夠,他要一個人獨吞這300億遺產。爲了證明他是合法繼承人,他必須把過去兩個人非常曖昧的關係全掏出來,連那些不能見光的事都要擺在世人面前,結果打了兩年官司,最後法官裁定他手上所持有的遺囑是偽造的,陳振聰不但拿不到龔心如遺產的分毫,最後還成了階下囚,香港報紙的評論標題是:因貪變貧。很多人認為,如果這風水先生懂得知足,拿著從情人手上騙來的30億,這足夠他一輩子過富豪生活,但他因貪得無厭,搞得如此下場,實在咎由自取。 不知者可能是人的天性,人 類歷史中的第一個試深,就是考驗人的不知足。神告訴亞當夏娃,伊甸園中的任何樹上的果子可以隨意吃,唯獨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不可以吃,結果撒旦一句話就挑起他們貪婪的欲念,非要吃這棵樹的果子,這個世界從此搞到烏煙瘴氣。亞當夏娃之後,人不知足的劣根性變本加厲,故此,神無論在新舊約,都先後囑咐世人必須約制貪婪的欲念,十誡最後一條誡命就叫人不要貪婪,「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出20:17),說實在,遠古時代的人,他們所貪婪的東西跟現代人相差無幾,重點是要知足,不要貪婪不屬自己的東西。人渴望某些事物是正常的,但這與貪婪不一樣,貪婪是不斷戀慕渴求。人的心思意念投入渴求的事物上,有時候到了一個地步,為求滿足個人私欲甚至不擇手段,因此貪婪往往是罪的根源。新約耶穌也說:「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12:15)耶穌的警惕不是沒有根據的,因為祂知道,人的不知足很容易墮入犯罪的網羅。齊宣王曾經對孟子這樣說:「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勇是講鬥,是指爭權或爭戰;貨是講金錢;色是講情慾,齊宣王提到這人性三弱點,這與人的貪婪分不開,人心不足讓人不知不覺掉落在金錢、權勢、和性慾這些陷阱裏面。本事大的為爭取總統寶座而鬥過你死我活,本事小的為公司一個小職位拼過頭破血流;上億錢財固然要爭過焦頭爛額,幾百塊錢也可以叫人謀財害命;年輕人血氣方剛,為情他殺自殺時有所聞,但年老入花叢,拋棄糟糠之妻的,也大有人在。難怪中國偉大思想家之一的老子在道德經這樣說:「罪莫大於多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意思是說,所有的罪惡再也沒有比貪欲泛濫更大的,所有的災禍沒有比不知足更嚴重,任何過錯沒有比想占有、奪取更糟糕。 權力、金錢、情慾對人的引誘不單是巨大的,而追求這些東西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有誰嫌錢太多?有誰手握大權之後甘心樂意放下生殺之權?想享齊人福的男人多得是?秦始皇當上皇帝就希望長生不老,想永遠當皇帝,陳振聰手拿30億,還希望拿300億,所羅門王後宮3000還嫌不夠。追求權、錢、慾不但不能叫人滿足,追求這些事物絕少有好下場,觀看歷史,爭權奪利的,熬不到幾年被趕下臺,幸運的還可以安享晚年,不幸的被送上斷頭臺;錢也是一樣,來到快去的也快,往往到頭來一場空;愛情呢?搞外遇包二奶的結果往往家破人亡。每個人都聽過「前車可鑒」這句話,但一般人好像認為這句話不是套用在自己身上,於是歷史不斷重演,每個人都在渾濁的泥巴打滾,明知道海水不能止渴,但每個人都追著要喝。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秀玲身高不及五呎,而體重約90磅。除了牙齒帶點黃之外,從外表本看,沒有人認為秀玲健康有什么問題。但秀玲本身知道自己有點不對勁。她和朋友一起共餐,吃完之後,總是有點罪疚感,總以為自己吃得太多。回到家裏,馬上跑到廁所,用手指挖自己喉嚨讓自己把剛吃過的東西全吐出來。她吐完之後,人就感到舒服多,但舒服之餘,秀玲又覺得肚子餓,於是跑到冰箱找東西吃,但吃過之後,那種罪疚感又來,秀玲患的是善饑症 (Bulimia)。 陳牧師在教會事奉多年,因為他個性平昜近人,而且講道生動,善用聖經教導人,所以他很受教會弟兄姊妹的接納,但陳牧師卻有一個健康問題,他身高不到六呎體重將近300磅,有主內弟兄開玩笑,說他可以參加美國職業橄欖球。陳牧師不覺得體重是問題,他喜歡美食,他說如果自己不當牧師就當廚師。「我肚子常常餓,所以要常常吃東西。我家裏每個人都是這樣,又不是祗有我是這樣子。」陳牧師患的可能是暴食症。 善饑 (Bulimia) 或厭食 (Anorexia)以前可能是西方社會的獨有產物,比較多人知到關於厭食的例子大概是發生在那因這病而去世的美國民謠名歌手 Karen Carperter 身上。但西漸東移,近幾年東南亞地區也常聞發生這種西方病症。據說當年Karen Carpenter成名不久,她聽人說她有點胖,之後她就開始染上厭食癥。表面上患厭食症的人是怕自己太胖,怕食得太多身材不好看,其實骨子裏是怕別人不接納自已,怕別人拒絕自己。 暴食的情況和善饑也是很類似,表面上患暴食病的人,他們的確有很多理由去自圓其說,認為是天生,是生體機能,是新陳代謝的原因所做成,但心理醫生一般認為,除了少數人以外,大部份暴食的人是因為他們內裏有一股強迫性力量令他們過量進食,很多時候,暴食的人不見得是因為肉身的飢餓而暴食,他們往往可能情緒上的飢餓 (Emotional Hungry)而暴食。不過,對當事人來說,他們並不知所以然,他們以為是因為肚子餓而要吃東西。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暴食也算是一種沈溺病(Addiction)。他們需要不斷依賴吃東西好讓他們心靈上或情緒上得到滿足,但可惜的是,這種滿足感只是暫時的,過了一段時間,當失去那份滿足時,當事人需要重複大量進食,於是變成食物沈溺 (Food Addiction)。一般來說,對食物沈溺食物總比對其他酒或毒品沈溺,較為社會所能接受,但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行為不同,但內裏問題還是一樣,當事人祗想找一樣東西來填補裏面的空虛。 如果你是屬於善饑,有厭食或暴食傾向的,你主要問題可能不是外在因素,你應該監察個人內心問題,到底內心缺乏什么?要問你自己,是學業?工作?自卑感?當遇到壓力或心情難過時,你是如何解決困擾你的情緒?你是積壓情緒還是使用消極方法處理?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