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怒氣與自信

  我個人愛好網球,很自然我也算是中國網球一姐李娜的粉絲,所以,當她成為亞洲第一個贏得網球大滿貫時(法國公開賽),我為她感到高興。不過,儘管我很欣賞李娜的球技,但我對她的球品卻是感到失望。我曾經說過,一個人贏球的時候,外人還看不到這人的真我,只有輸球的時刻,這才是考驗一個人的品格。李娜的情況也是一樣,當她在今年法網輸球后,面對媒體的提問時,在怒氣中她這樣回答記者,「難道輸球我要對球迷三拜九叩嗎?」連她的教練也覺得她可以回答得更理智一點。其實,眾所周知,李娜每次輸球後,第一個遭殃的就是她的丈夫,多次李娜在公開場合把自己丈夫罵得狗血淋頭,讓他丟盡顏面,所以傳媒也替她丈夫抱不平。無可否認,李娜的網球IQ相當高,但處理人際關係所需要的EQ,李娜的確需要加強, 不久以前,中國大陸央視播出對網球一姐的專訪,期間,李娜揭秘了自己強悍性格的根源,她解釋是年少時父親早逝,及她從沒有受到任何人的表揚。李娜甚至承認她患有某種程度的自卑感,而自卑根源可以追溯到少年時期網球訓練,從她十一、十二歲開始,她的教練從來沒有說過一個表揚她的話,以致多年的訓練,她一直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很優秀的網球球員。儘管李娜曾經贏過許多網球冠軍,包括大滿貫的法網,但她坦誠表明她非常缺乏自信,因此在關鍵時候,她拿不出一份自信來面對困難。 從李娜這番話,我們可以看到她是一個性情中人,從她對記者的直言,我們也看到她不是那種「假大空」的人。李娜說,年少時父親的去世給了她沉重的打擊,自此,她不願意在人們面前顯出軟弱的一面,她要假裝堅強,因此當別人質問她,第一反應是豎起保護網保護自己。在加上她從來沒有受到教練任何表揚,這更增加她缺乏自信。 無巧不成書,最近在施以諾的blog看到他一篇撰文,文章題目是:不輕易發怒的自信。文章內容也提到:一個不容易被激怒、不容易去嫉恨的人,最大關鍵不在於「修養好」,而是是否「有自信」! 如何建立健康的自信,施以諾其中一個建議是找到自己人生努力的目標,我的看法跟他類似,但有點不同。曾經拜讀中國凌志軍所寫的一本書:成功。作者談到成功就是成為最好的你自己。怎樣做?有幾個步驟,首先要瞭解自己,找到自己的長處和缺點,學會不要與別人比較,儘量發掘自己的目標和興趣,然後鞭策自己每天努力求進步,務求自己今天比昨天更好,如此這樣作,人就會成功。雖然淩志軍不是一位基督徒,但他的看法卻是很合乎聖經的說法,上帝給每個人的恩賜不一樣,有人念書很好,有人在運動場很出色。就是同樣的運動,有人天賦特別好,一百公尺跑九秒七,但有人不管怎樣努力,一百公尺都無法突破十秒。難道超過十秒的跑手都是失敗者嗎?不是!要知道每個人的才能不一樣,成功者只要把上天所給的天賦充分發揮出來,這就可以了。奮鬥目標不是為獎牌、為名、為利、或為財富,乃是享受追求目標的旅程,就是沒有拿到任何獎牌,但自己已經盡了全力,於心無愧,這就夠了,而且人可以在追求過程中得到怡然的自信。 李娜已經證明自己是一位很有天賦的網球好手,她所需要的就是找到自己一個正確的人生目標,不必跟別人比較,盡己能力,努力鞭策自己爬上網球高峰,把得失置於一邊,並且儘量享受追求目標這個旅程。抱著這樣的心態,得到冠軍自然很開心,就是沒有得到獎牌,她也能夠悠然自得。一旦這份自信被建立,很自然,她再不需要爲記者一些無關痛癢的問題大動肝火,也不會因為輸球而對自己心愛的人發脾氣。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169)人言可畏

  2006年,時年23歲的耶魯大學畢業生Aleksey Vayner,他向一家銀行自薦時隨信附上一段視頻,在視頻中,他吹噓自己尤如「十項全能」,視頻穿插了多個全方位「個人才藝」的鏡頭,比如在球場上打網球的英姿,及他在換裝后和性感長髮美女大跳社交舞的場面。然而他這種求職方法不僅沒有讓他得到銀行的垂青,他的視頻還遭遇外泄。當這視頻傳到網站You tube之後,他的信被人嘲笑稱為「史上最差的求職信」,很自然他的「臭名」迅速攀升到頭號笑料位置。來自網絡的嘲諷和譏笑居然把這個大學生打垮了,七年之後,這位高材生因為承受不了別人對他的譏諷,他以自殺方式結束了地上30年的歲月。 能夠成為耶魯大學的學生,可以說是精英裏的精英,卻因為一個過錯而成為別人的笑柄,從此屈屈不得志,最終以自殺來了斷自己的生命,聽到這種消息,一方面為這位畢業生感到惋惜,另一方面,也看到人的心靈是何等脆弱,外人所講的話居然有如此龐大力量,能夠決定一個人的生死,這實在不可思議。這讓我想到伊索寓言的一個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 一對父子趕著驢子要到附近的市場作買賣。路上看見一群婦女在井邊聊天,其中一個婦女說:「你們看!居然有人這麼笨,有驢也不會騎!」父親聽到,想想看,就讓他兒子騎在驢子上。兩個人繼續往市場走,遇到一群老人家,其中一位說:「看看這個孩子實在不孝,居然叫父親走路自己走路。」父親一聽,便叫兒子下來,自己騎在驢上。走了沒多遠,又遇到一群婦女和小孩,他們大喊:「真是殘忍啊!自己騎在驢上,讓兒子受苦!」父親聽了,覺得不好意思,於是讓出一些位子,讓兒子也騎在驢上。終於快到市場了,這時又有人說:「這隻驢子真可憐,竟然一次要載兩個人!」父親想了一下,便和兒子下來,用木棍弄起架子把驢子抬上來,混亂中驢子不斷掙扎,最後掉到河裡去。 多少人像故事裡面的這位沒原則的父親﹐隨風擺柳,任人擺佈,這人說好他就去做,那人說不好他就不做,表面上,這種見風轉舵的做法很會討人喜歡,但卻是給了自己很多的無形壓力。世界這麼多人,朋友那麼多,你能夠滿足多少人?而且很多時候﹐當你做了一件事情討一個人的歡心﹐但轉頭來你可能得罪另一個人﹐等你重新與B和好﹐現在輪到A不高興﹐實在沒完沒了﹐一個人如果沒有他個人做事原則﹐壓力可以說是自討的。 那個耶魯大學生就是觸犯許多人的毛病,太過在乎別人所講的話,而且說深一層,是誰賜給這些外人那麼大的攻擊力量和殺傷能力?其實就是Aleksey Vayner他自己,如果他輕看別人所講的話,任何人所講的話根本不會傷他分毫。 保羅經常受到信徒的論斷批評,但他在哥林多教會信徒這樣說,「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 我雖不覺得自己有錯、卻也不能因此得以稱義。但判斷我的乃是主。」林前4:3。保羅這個心態幫助他減少很多外來的壓力,而保羅這種心態也是值得我們效法的。信徒只需要盡己之力按神心意做事,外人的批評如果符合聖經教導,我們就需要改正,但如果外來批評只是對方個人意見,並非聖經的教導,我們根本不需要把對方的話放在心中,自然這會減少許多無形的壓力,更不用搞到以自殺來了斷。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168)身份

  有一份基督徒雜誌叫飛揚雜誌,創辦人叫李順長牧師。年輕時他參加一次佈道會,那次講員是唐崇榮牧師,唐牧師在華人教會被公認擁有講道恩賜的牧者,擅長開佈道會,他的佈道信息往往一針見血指出慕道友內心的的需要,因他的信息而信主的人非常多,所以他也成為許多傳道人仰慕的對象。年輕的李順長牧師當時剛出道,一個人坐在後排留心聽道,他個人也是非常欽佩唐牧師那種講道的風範,正聽得入神的時候,坐在他身旁也是一個年輕傳道人,突然間這年輕人捶胸哭泣,李牧師感到很驚訝,什麽原因讓這位傳道人哭得那麼傷心難過?細問之下,對方才說,『爲什麽父母生我出來不是唐崇榮?』 這年輕傳道人犯了一般常人所犯的毛病,就是把自己跟別人作比較。 這世界是一個互相比較的文化,從出生就開始作比較,小學比成績,比榮譽,比文憑,比獎狀,比誰排隊第一;出來工作我們比升遷,比賺錢,比房子,比車子。當你要跟別人比較的時候,你總會發現有人比你好,總有人房子比你大,車子比你名貴。所有有說人不人比死人,永遠比不玩。 爲什麽人會落入這個互相比較的陷阱裡頭?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身份是什麽,身為基督徒,不管是在神國裡頭服事神,或在社會與人相交,你必須曉得你是什麽的身份,如果你搞不清楚你自己是誰,你會發現自己落入兩個陷阱裏面,一個是跟別人比較,一是患上工作狂。 先談比較。一個真正知道自己屬於神兒子身份的信徒,他們明白神對他們的愛和接納與他們的表現無關,神給每個人不同類型的恩賜,有人呼召作傳道人,有人被差派作宣教士,有人作老師,有人作工程師,有人甚至作清道夫,恩賜種類不同,程度也有不一樣,有人給五千,有人兩千,有人一千,知道自己身份的心態,他們曉得不管神放他們在那一個崗位,不管恩賜有多少,神所要求的只是忠心,當有一天我們在天上看到神,神絕對不會問,你爲什麽你不像葛培里,不像唐崇榮,神只會問,你是否盡你的所能。所以信徒根本不需要跟任何人比較,忠心把神給我們的託付做好就夠了。 講到工作狂。社會學家發現世上有一種叫A型個性的人,這種人非常好勝,輸不起,對人沒耐性,講話急躁,這是典型工作狂個性,每天工作至少十二小時﹐一個禮拜工作七天還嫌不夠﹐他們的生活長期在緊張狀態。很多大公司的主管或總裁都是屬於這種個性,他們爲什麽那麼辛苦工作?目的是要證明自己能幹,自己有能力,不是給自己看,乃是給別人看。歸根結底最大的問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內心缺乏安全感,要不斷證明給別人知道,他們是行的。 除非你完全知道自己在神裏面獨有的身份,否則你會落入與人比較的壓力,要拼命工作證明自己能幹的壓力,但這絕對不是明智的作法。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167)事奉的動力

  一位在基督教很有名氣的美國神學家,名叫 J B Philips,他寫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Your God is too small。 一般人心目中的神是一個怎樣的神﹖根據他的調查,許多人看神是一位窮凶極惡的神,祂尤如中國的關公,手執關刀隨時砍下來。在這些人心中,神好像坐靠天窗,拿著望遠鏡看管每個人﹐一旦人犯錯被祂逮到,神就毫不留情,大開殺戒,嚴厲處罰犯錯的人。 JB Philip說,這種心態不正常,也不合聖經的教導。但很不幸的是﹐教會許多信徒都抱著這種心態服事神。正因為心態錯誤,服事神就容易失去熱情和動力,久而久之﹐服事就變得得過且過﹐最後乾脆不服事。 假如你是教會主力同工,你需要找一個團契負責人,你如何勸服一位主內肢體接受一個很吃重的職位?有三種方式你可以考慮使用,第一種是嘮嘮叨叨方式,你不斷打電話纏著他,煩著他,希望憑你三寸不爛之舌感動他;第二種方式是威脅恐嚇,說:你信主那麼久,不要白占土地,要知道神是一個忌邪的神,神的容忍度是有限,小心神對你發怒;第三種方式是與他建立親密關係,真心關懷他,送他禮物,請他吃飯,對他講稱讚鼓勵的話。以上三種方式,你認為哪一個方法最有果效?作妻子的,最很能明白這個比喻,一個太太願意為她的家做牛做馬,往往不是因為她害怕自己的先生發脾氣,或害怕先生打人罵人,乃是因為她感受到來自先生對她的體貼、愛、關懷、和犧牲。神自然瞭解愛的重要性,所以祂願意犧牲祂自己的兒子,神希望人能夠感受祂的愛而作出捨己的回應。 服事神也是一樣﹐信徒覺得如果他不服事神﹐就會受到神的咒詛和懲罰﹐抱著這種心態服事神,他的服事不會長久;唯有經常思念神過去的恩典和神在他身上的愛,他才會甘心樂意服事神。我是在香港一個相當複雜的環境長大,前後左右都是紅燈區,出入都是三教九流的人物,而我在這種環境居然可以讀完高中,念大學,甚至出國留學,這實在是一個奇跡。以前我還不以為然,直等到一天回到舊居地,才發現與我以前長大的十幾個朋友,我是唯一受到這麼高深教育的人,這不但是一個奇跡,更是神的恩典。不但如此,神還呼召我出來服事祂,這是何等大的恩惠。因此每當服事遇到難阻、挫折、傷害、攻擊,很想放棄不想服事的時候﹐聖靈總讓我看到,過去神從來沒有虧待過我,神如何從一個廢墟中把我提拔出來,一想到這點﹐不管是多辛苦﹐還是咬緊牙筋衝過去。 對任何一個想要服事神的人﹐他要服事神的心態不是因為對神害怕﹐或把服事看作是一種責任﹐乃是體會來自神那份無比的愛。信徒缺乏對神愛的體會﹐他就缺乏事奉的原動力﹐他的服事就變成不冷不熱﹐服事也沒什麼果效。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166)自律

  最近靈修時,有機會溫習到一個聖經人物,相信很多信徒對他的名字不感到陌生,他就是參孫。參孫可以說成長在一個基督徒世家,父母都很愛神,事實上,父母在他出生那一刻就把他獻祭給神。到了青年的時候,他成了拿細耳人,意思是他立志把自己完全奉獻給神,為神所用。但是,當參孫到了懂事年齡,他變得叛逆,偏行己路,喜歡做什麽就做什麽,完全不把神的吩咐放在心裡,最後他把自己的生活搞到一團糟,等他醒悟過來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失去所有,連天生的神力也沒有了。 一個缺乏自律,不能自我抑制生活的人,不管他/她如何剛強,人始終變得愈來愈軟弱,有人對錢缺乏約制,有人是性慾、食物、或酒,有人是感情,任何東西成為一個人的轄制,他/她無形受到這東西的操縱。這稱為自我放縱。 每個人或多或少對一些小東西自我放縱,讓自己高興一下,一些自己特別喜歡的東西,讓自己開心一下。參孫所喜歡的是女色,每個人都看得出來,這個名副其實的花花公子,他衝動和好色,士師記有三章講到他的故事,是與三個不同女人的關係。但參孫從沒有在當中學到應該學的功課,結果陷阱愈來愈深,最後他無法自拔。 對參孫來說,他的弱點是女色,他缺乏對情欲的自律;對其他人來說,需要自律可能是別的東西,可能一點點的chocolate,一杯的ice cream,一口蛋糕,這些junk food對其他人不是問題,但對某些人卻是一個嚴重引誘。 叫人上癮的還包括什麽?臉書、上網、電子郵件、色情網站等,如果白天還要上班,但整天迷上這些到凌晨1-2點,早上爬起來就要摸這些東西,這表示他她已經失控了,被這些東西操縱著。 300磅的人不是一天變成300磅。 酗酒的人不是一天變成酒鬼。 吸毒的人也不是一天變成吸毒的人。 迷上任何東西都是一點一滴稿出來的。 參孫一生最大的問題是,他完全忘記他過去曾經對神的起誓,他爲了個人的性慾而委曲求全,他cave in,認為將就一點無所謂,沒關係,沒什麽大不了;還有一點,參孫把自己看得太過認真,但對神一點不認真。 參孫的敵人非利士人,他們很想知道到底參孫力大無窮的秘訣在哪裡?這傢伙不去健身房,也沒吃迷魂藥,爲什麽能夠一個人打一千人。非利士人知道參孫好女色,所以找妓女大利拉好探出參孫天生神力的秘密。這大利拉拿出女人的漢家本領,就是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功夫,參孫一次又一次假裝騙她,大利拉一次又一次對參孫撒嬌,參孫與她玩捉迷藏遊戲,他一點點妥協,也表示他一點一點靠近懸崖,最後參孫無法守住秘密,告訴對方神力是在他的頭髮上。大利拉於是找人把參孫頭髮剃光,參孫天生神力就失去了。 沒有一個人計劃成為一個失敗者,失敗通常不是突然發生,而是一步一步出現;沒有一個人告訴別人,他計劃有一天成為一個酒鬼,這都是一點一滴慢慢塑造出來的結果;沒有一個人告訴別人,他有一天成為癮君子,總是一天一天形成的;也沒有人結婚那一天說,將來他要跟太太離婚,這總是從一點點小事情開始,講一些不好聽的話,然後演變成外遇,最後離婚。沒有人存心要把自己身體搞到一塌糊塗,總是在每天的飲食習慣中一點一滴養成的,都是從一些小事情開始,一些好像微不足道的事情開始,然後累積,到了某一天,他才發現不對勁,身邊的人才問,什麽一回事? 參孫錯誤的人生哲學是:我喜歡什麽就做什麽;他對自己認真但對神所講的話卻一點不認真。很多人把生活搞到一團糟也是如此。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