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 一般人所輕看的美德

  上周講到一個朋友,他寧願選擇辭職,也不肯與公司作不義的事,這個讓我想到一個寓言。 一個年輕人長途跋涉來到一個渡口,他身上背著七個背囊,這背囊裏面有什麽呢?健康、美貌、誠信、機智、學問、金錢、榮譽。船起行不久,就遇到大風浪。船主就對這年輕人說,對不起,小船負貨太重,要求他把其中一個背囊丟掉,年輕人什麽也不肯丟,船主說,如果不丟,就停船,年輕人想了一想,就把其中一個丟了。 七個背囊,健康、美貌、誠信、機智、學問、金錢、榮譽。你猜他丟那一個? 如果是你,你會丟那一個? 這個寓言其實對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考驗。除了誠信,其他六項都是看得到的,但這六項其實都是短暫,並且沒有永恆性。人老了,健康保不住,樣貌也是一樣,隨著時間,人老珠黃;金錢和榮耀都是別人給予的,來得容易去得也快,沒有人能夠抓得住;學問呢,那是無止境,好處是,失去之後也可以重新學習;機智呢?當人變老,開始退化,腦筋也變得遲鈍。說到最後,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只有誠信。很可惜,現代人所看中的往往是表明事情,寧願把誠信這個背囊丟掉,也不願意拋棄那些只有短暫而不能保存成就的東西。 誠信是指一個人的品格,表面上別人是看不出來,外人也不會注意,而且需要長時間的考驗,才能夠看到一個人的誠信。還有一點,誠信需要長時間培育,但它卻是很脆弱,一個小錯誤,多年累積下來的誠信可能付諸流水。 有人說,誠信這個東西,可以說是有價,也可以說是無價。誠信無價是因為誠信本身是不能用金錢衡量的,它是基於個人的操守和交易原則,絕對不能以價格和價值來定義的。但誠信也是有價的,因為誠信是不貼商標的商譽,是超越常規價值的無形資產。譬如說,一家店舖對一個顧客不誠實,如果有十個人間接或直接知道這件事,這家店舖可能失去了十個潛在客戶,這是缺乏誠信的代價;反之,如果一個客戶很滿意,那便有十個人可能成為這家店舖的客戶,也創造了十個客戶的價值,這是擁有誠信的利益。 一個在伊拉克的美國軍人,他買的一台惠普印表機常常發生故障,多次打電話對惠普投訴無效之後,便在怒氣中以機關槍狂射,把這個不中用的印表機打得稀爛。他將整個過程錄影下來並在網路播放,幾天後,惠普馬上送他一部嶄新的印表機,並附函道歉。惠普深深了解誠信的價值。 只可惜很多生意人卻沒有像惠普如此聰明。曾有一家超市連鎖店將過期的食物重新包裝後再賣給顧客,當這件事被電視台揭發之後,連鎖店的總經理還賴皮不肯承認,導致這家連鎖店最後接二連三倒閉關門,現在再沒有人聽過這家超市的名字。 回到前面提到那一位土木工程師,他爲了保存自己的誠信,他寧願與老闆翻臉,不惜犧牲自己的工作,也許在世人眼中,那是愚不可及,短時間他的確要付出昂貴代價,但正因為他擁有這個奇特的誠信美德,他不但得到朋友的愛戴,同事也因他的誠信而把更多的工作機會給他,不過更重要的是,他蒙受上帝更多的祝福,因為這是上帝的應許。

174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因出差來到A城,有機會與一個多年沒見面的主內家庭聚舊,閒聊過程中,弟兄分享他一個個人見證,讓我有很深的體會。 這弟兄本身主修土木,研究所畢業後在T城找到一份相當不錯的工作,公司雖然不大,但他人脈資源良好,不管白人黑人,他都能夠和睦相處。不久,公司業務出現不振,有本事的同事,看勢色不對就已另謀高就,能力較差的,只好等接大信封。弟兄蒙神眷顧,尚且守到最後。不過叫人敬佩的是,任何一個離開公司的同事,不管職位高低,不管是自動請辭或遭公司炒魷魚,弟兄都個別請客吃飯送行道別,他只抱著一個心態,既然同事一場,好來好往,將來說不定還有一起共事的機會。沒想到,他與同事道別的一頓飯卻成了他日後的救命丹。 911事件之後,美國經濟開始走下坡,弟兄雖然精明能幹,最後還是免不了面臨被解雇的命運,那時三個孩子尚且年幼,家庭壓力不言而喻。不過經過一輪奔波,弟兄最後在A城找到一份工作,薪水雖然比不上以前,但一家總算安定下來。接下來,他需要重新考取各種不同的工程執照,原來美國每州的工程師執照要求不一樣,而土木工程有房屋、橋梁、道路、運河、隧道、水壩等工作的劃分,而每一項都要不同執照。弟兄爲了參與不同的執照考試,平常除了上班和教會服事,他還要抽空上課和預備各種考試。還好,經過多年努力和大小不同的考試,他辦公室的工程執照可以說琳琅滿目。擁有多年工作經歷和數不盡的執照,他以為自己的工作就是鐵飯碗,沒想到,試煉也跟著來。 他公司某一年接到一個相當龐大的工程計劃,但因買家要求,部份工程結構需要作臨時修改,其實這是常有之事,負責工程主管只要把整個結構重新以電腦計算,並且作相關的架構試驗,數據證實妥當,工程就可以開始。但公司發現整個工程修正費用估計約一百萬,爲了節省這筆費用,公司只打算做電腦計算,不願意花錢作任何架構試驗,而弟兄是這段工程唯一擁有執照的工程師,沒他蓋章簽名,整個工程就不能推行,而弟兄要求必須試驗證明架構安全他才肯簽名,在這種情況,他就面對來自頂頭上司的壓力,在無可選擇情況下,他寧願辭職不願意作違背良知的事,何況他可能因此失去他的工程師執照。 要知道,弟兄家裡一切生活需用就是靠他一份工作,難得的是,他太太全力支持他,認為他做了一個很正直和正義的事情。雖然如此,他還是要面臨失業,並且要重新找工作。就在這個時候,他想到過去在T城跟他一起共事的朋友,於是透過寫信和電子郵件與他們聯絡,沒想到,結果超越他所求所想。以前共事的同事,當年有被公司解雇或跳槽,事隔十幾年,不少人在自己的專業上已經搞出一點名氣,有當總經理的,有當主管的,當聽到弟兄消息,就想到當年他們離職時弟兄慷慨的「道別餐」,一聽到弟兄需要工作,都義不容辭想辦法幫助他,尤其知道弟兄擁有許多不同工程的執照,就把他們手上部份工程轉介給他,一下子,各種工程從各地如雪片飛來,弟兄後來乾脆在家裡自組公司,專門處理A城土木建築公司的轉介工程。家庭生活不再是問題,工作時間有彈性,一家人有更多時間來服事神。 我從這弟兄身上體會到兩件事情,他擁有很好的人脈關係,同事離職,在別人眼中不是什麽一回事,但他卻願意請客送行,這一個簡單卻帶有濃厚人情味的作法,讓人留下一個深刻印象,沒想到,十幾年之後,弟兄落難的時候,那一頓飯卻得到千萬倍的回報。另外一點,他擁有一份正義感,他寧願失去一份工作,也不願意做失去良知的事情,這種作法在今天社會實在鳳毛麟角,但神卻因為他這個正直行為而賜福給他,他也為神做了一個美好的見證。 www.timothyko.com

173 定疆界

  就叫他做「平易近」好了。 最近他心情不好,工作不顺心,經常受到上司的欺壓,正因為他人如其名:平易近人,對這那些沖著他來的人,他逆來順受,久而久之,他感到很氣憤,經常自責,自己如此善待別人,爲什麽別人卻不把他當一回事?有時甚至騎在他頭上欺負他。 年初他哥哥從香港到美國探望他,也住在他家。哥哥看到他客廳一幅畫,很不以為然,認為畫的顏色不夠鮮豔,這哥哥也剛好從香港帶來一副山水畫,於是不理三七二十一,也不問這個弟弟,就把客廳的畫拿下來,把自己帶來的畫掛上去,「平易近」看到就很不高興,為此他與哥哥起了衝突,哥哥一氣之下,收拾東西,頭也不回就走了。哥哥走後,輪到這弟弟感到很納悶,心中出現內疚。從那一天開始,哥哥跟「平易近」劃分界線,既不來電,也不接弟弟電話,這更增加了「平易近」心中那份罪咎感,有時他不得不問自己,如果當初將就哥哥,把他的畫掛起來,也許不會搞到那麼尷尬。 中國人一般都沒有什麽心理疆界這種觀念。什麼是疆界?在一個有形有體的世界裡面,我們很容易分清楚什麼是界限,這包括一道圍牆、鐵絲、欄杆、籬笆;有人甚至在自己的土地上插上一塊牌子,上面清清楚楚寫著:「不可越線,違者法辦。」看到這些圍牆、籬笆、牌子,我們都馬上知道這是屬於誰的地方,不可以隨便進入。定界限有兩個目的,對屬於你自己的地方,界限具有保護功能,讓別人知道這是屬於你的地方,不能隨意侵犯;另外一方面,對於別人所屬的地方,我們要懂得尊重別人的產業,明白未曾經過主人的許可,不可貿然跑到屬於他人的地段,這是一種基本的禮貌,也是對別人的尊重。 類似外在有形的界限,在人們的身心靈方面也有各自的界限。身體的界限還算是屬於有形有體的,但心靈上的界限卻是屬於無形的,這些界限雖然看不到摸不到,但卻是真實存在。釐定有形界限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和尊重別人,釐定心靈上的界限也具有同樣的功能,一方面是保護個人不會受到傷害,另一方面亦是尊重他人不侵犯其應有的權力,以建立和保持與人之間的良好關係。也就是說: ‧在我個人土地範圍裡,我有行使這塊土地的權利,我家怎樣擺設都是我個人的事情。 ‧在你的家園範圍裡,你怎樣使用你的家園,那是你個人的權利,沒有人可以阻止你如何設計或裝飾你的房屋。 ‧在我個人的生活範圍,我個人生活方式,你沒有權利來干涉,別人也不能要求我改變我的生活習慣。 ‧在你個人的生活範疇,我沒有權利指揮你怎樣過你的生活,別人也不能命令你如何生活。 很可惜的是,很多人對人際互動關係界限的劃分均缺乏基本的認識。在任何一個關係上,不管是朋友、夫妻、父母、兒女、上司或下屬,一方如果沒有把「界限」劃分清楚,沒有分清楚什麼是自己的責任,什麼是別人的權利和義務,其糾纏不清的關係就會出現,結果導致當事人產生忿怒、怨恨、誤會、沮喪,和罪疚等複雜情緒。這種跨越界限的例子可以說是如拾草介,隨處可見,譬如說: ‧把自己悲慘的情況怪罪於別人的不是。 ‧父母企圖控制孩子,將自己的想法或作法強加在他們身上。 ‧把自己快樂與否怪罪在配偶身上。 ‧被人欺負但缺乏勇氣說「不」,任人魚肉。 ‧將別人的過錯歸罪在自己身上,產生不正當的罪疚感。 ‧常為兒女「擦屁股」,幫他們收拾殘局,使得兒女缺乏獨立成長的機會。 界限的釐定是合乎聖經的教導,神也用這個原則來處理祂與我們的關係。定界限的目的不是要懲罰別人,乃是培養我們有責任感,幫助我們成長,建造一個更健全和美好的人際關係。其實定界限並不難守,但卻是需要拿出勇氣來面對和處理﹐一旦處理恰當,人際關係將變得舒暢美滿。 www.timothyko.com

172 感恩節講感恩

  Harry Ironside是達拉斯神學院一位老教授,他曾經講過他一個故事。一次他到餐館用飯,裏面擠滿人,他才點了一道菜,一個男士過來,說他找不到位置,問是否介意跟他同桌用飯,老教授回應說他不介意。不久,教授的飯菜到了,身為基督徒的他很自然就作低頭謝飯禱告,禱告完畢,男士問教授:你感到不舒服嗎?教授說不是,男士繼續問,食物不對勁嗎?Ironside回答說,「不是!我是為桌上飯食感謝神。」男士然後說,「原來你是哪….類的人,我不是,我從來不用感謝,錢是我賺的,每一分都是我的血汗錢,我吃就吃,從不用感謝任何人。」教授然後說,「I see,這跟我家那條狗差不多,牠也從來不做什麽謝飯禱告。」 十一月份是美國的感恩節,表面看來,好像整個國家都在慶祝感恩節,諷刺的是,真正對神感恩的人卻不多,商店作出各種裝飾和噱頭吸引人,但都是以賺錢為大前提。而每家都忙著預備美食,感恩節那天,一家人邊吃邊喝邊看球賽,看完足球就到網上找good deal。人們對上帝發出唯一的感恩的,可能是吃大餐以前所作的謝飯禱告,而且一個人就搞定了。今天美國人過感恩節的作風與當初他們祖先定感恩節所期望的,差距實在十萬八千里。 記得第一次在過美國感恩節,那是我第一年到美國讀書。學校為每一個留學生找到一家願意「領養」他們的host family,所謂領養不是指外國學生住在他們家,乃是這些家庭逢年過節會招待這留學生。感恩節是禮拜四,學校、商店、油站、食肆全關門,整個城市水靜河飛,路上看不到一部車子,但到了美國人家,裏面卻熱鬧得很,幾十個人聚在一起,除了主人家,還有很多單身貴族,「無家可歸」像我們這些留學生等。大家聚在一起吃飯、看球賽、分享、感恩,這就是傳統美國人過感恩節的方式。曾幾何時,所謂Black Friday出現,那是感恩節接下來的禮拜五,商店推出一年一度的大減價,於是感恩節的重心點開始轉移,禮拜四吃大餐、看球賽還是照舊,但對神感恩變得不是那麼重要,禮拜五早上到商店排隊才是壓軸戲。其實這也無可厚非,反正感恩節第二天放假,禮拜四享受天倫之樂,彼此感恩,晚上早點睡覺,第二天排隊買禮物,這也沒有失去感恩節的意義。但這一兩年開始不一樣,商店爲了賺錢,Black Friday不是在禮拜五,乃是禮拜四晚上11-12點,今年就更離譜,商店禮拜四六點鐘開賣,感恩節成了排隊日,這還過什麽感恩節?許多商店員工抱怨他們不能休息與家人共度節日,如此下去,可以想像日後美國的感恩節會變得有名無實,人為誰感恩?為自己錢包,或為自己買到便宜貨而感恩,完全失去美國祖先定感恩節的原來目的。 講到感恩,聖經許多經文鼓勵信徒要常常操練感恩,你可知道,近代心理學家發現,經常感恩其實對當事人的好處是數之不盡。加州大學分校兩位教授Robert Emmons和Michael McCullough曾經作了有關感恩與喜樂的研究。他們隨機挑選一群人,然後把他們分成四組,第一组每天晚上睡前寫下至少五樣讓他們感激的事,事情無論大小;第二組寫下五件在生活中與别人起衝突或不愉快的事情;第三組寫下五個他們認為比别人優秀的地方;第四組是要求他們隨意寫下當天所遇到任何發生的事情。每天15分鐘,連續作三天,之後研究人員觀察參與者的樂觀幸福程度、身体健康、對别人的慷慨與仁慈、和他們日後成功的可能性。研究結果發現,寫下與人爭吵和發生不愉快事情那一組的情況是最糟糕,而情況最好的是每天晚上睡前寫下五件感激事情的一組,這一組的參與者,他們感到最快樂,人很樂觀,他們身心靈都比較健康,而且最有可能達成個人理想目標。 另一個的研究也很類似,研究負責的教授叫Sonja Lyubomirsky,她邀請參與研究者回想到他們生命中最精彩的經歷,三次15分鐘,連續三天,前後總共45分鐘。回想過去美好時光可能包括:初戀、大學畢業、出國留學、受洗成為基督徒、工作榮升等,當事人陶醉過去美好日子的同時,也詳細寫下當時的感受、想法、和感覺。根據這位女教授的研究,那些寫下快樂經歷的人,他們無論在生理和心理都比較健康,身體免疫系統增強,看醫生的次數也少。 所以從兩個研究可以看到,無論在任何情況,存感恩的心都有莫大好處。好的事情發生,當然值得感恩,讓腦袋留下深刻印象,這對人身心靈都有好處。另一方面,不好事情的發生,譬如天災人禍臨到,以正面態度看困難、挫折、和失敗,細問自己:我在當中學到什麽功課?有什麽嶄新的體會?研究指出,這種積極看事物的態度對當事人也有莫大的好處,他們有較強的免疫系統,不容易生病,就算生病,身體恢復也比較快。怪不得爲什麽聖經吩咐我們凡事謝恩,好的是要謝恩,就是表面看來不好的事,我們也可以謝恩。 www.timothyko.com

171)智慧的回答

  前一段日子,梵蒂岡新上任的教皇方濟各到巴西出席一個「世界青年日」活動,當乘搭專機返回梵蒂岡時,他在機上接受記者的提問,當被問及他對同性戀者的看法是,他的回應是,"If someone is gay and he searches for the Lord and has good will, who am I to judge?" 中文翻譯是:「我憑什麼去論斷一名誠心誠意信奉上帝的同性戀者?」因著他這樣的回答,許多人認為,看來梵蒂岡開始放鬆他們對同性戀過去嚴謹的立場。 仔細分析方濟各所回答的話,其實發現他的回答很微妙,根本沒有說明他已經改變對同性戀的立場。 方濟各說,如果一個對同性有興趣的人,他同時尋求神,又行在上帝的旨意裏面,那麼他是沒資格作任何論斷。Off course,一個追求聖經真理的人他又怎會作違背聖經教導的事情呢?意思很明顯,儘管一個人有同性戀傾向,但他卻是誠意追求神的心意,那麼這人絕對不會作違反聖經所講不道德的性行為,方濟各當然不會對他說好說歹。試用另一個角度去看這件事情,假如有人問到一個婚外情的問題,方濟各說,一個結婚但有外遇的人,但他誠信追求上帝心意,方濟各說他沒資格論斷這位有外遇的人,那麼方濟各對外遇的立場有改變嗎?沒有!因為追求上帝旨意的人,怎可能會在婚姻以外搞外遇? 所以,我認為方濟各是故弄玄虛,在說話上賣弄關子,讓人認為梵蒂岡已經改變了對同性戀的立場。 記者後來也再深入問同性戀的問題,方濟各的回答是,有同性戀傾向不是問題,於是有記者又大做文章,認為梵蒂岡已經改變對同性戀的看法。要知道,有同性戀傾向與有同性戀行為是兩碼子的事情,所謂同性戀是指一個人對同性有興趣的人,但不等於這人與同性者有性的行為,兩者是有天淵之別。奥古斯丁曾經對罪作過這樣的解釋,他說,人無法讓鳥在我們頭上飛過,但可以阻止鳥兒在我們頭上造窩。意思是,一些非分之想在腦海中閃過,這是免不了的事情,但千萬不要讓犯罪的念頭一直停留在我們腦海裏面,因為這是導致人犯罪的根源。同樣,同性戀者也許對同性者出現不合神心意的念頭,但神不要他們把這個念頭成為犯罪的行為。同樣,信徒偶然會對異性產生不應該有的欲念,但最好那這個欲念減到最小,不讓這個欲念成了犯罪的根源。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