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Johari曾經提出一個心理視窗理論,英文叫Johari’s Window,意思說,每個人的內在都像一扇窗,而這扇窗可分成四個方塊, 第一個方塊是指一些與自己有關的事情,是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 第二各方塊是指一些與自己有關的事情,自己知道但別人卻不知道的; 第三塊是,別人知道和看到但自己卻不知道或者看不到的事; 第四塊則是自己和別人都不知道的事情。 第一個情況,一些與我個人有關的事,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這是一個開放的方塊(open box),譬如說,我從哪裡來?結婚沒有?有幾個孩子?做什麽工作等?那是眾所周知的事;第二個情況,一些與我個人有關的事,只有我自己知道但別人卻不知道,那是我個人的秘密。譬如說,小時候做了一些醜事,或年輕時偷偷暗戀一位異性,這從不告訴別人,也羞於告訴別人;第三種的情況,別人知道但自己卻蒙在鼓裡的事,這個叫盲點。會開車的人都有這個經歷,車子倒後鏡某一個部份是開車的人看不到,但別人卻看得很清楚;第四種的情況,是自己不知道而別人也不知道的事情,這叫潛意識,譬如說,有人很害怕坐電梯,自己搞不清楚爲什麽,別人也不知道原因,也許某天他跑去問母親,原來兩歲時有過被困在電梯的痛苦經歷。 這四個方塊大小不一樣,一個比較成熟、心理健全的人,第一個開放的方塊,理應越大越好,這表示這人很開放,透明度高,不需要對人隱瞞;第二個秘密方塊,當然越小越好,太多不可告人秘密表示有太多隱瞞事情,心中太多顧慮會帶來焦慮和害怕,人不夠真誠,很難與人建立親密關係,不過,人也不可能沒有秘密,這不是個人因素,乃是考慮在什麽場合?對什麽人開放?如果你把從小到大一切秘密告訴一個朋友,對這朋友不但沒有一點好處,甚至可能還絆倒他,所以開放自己也要因人而異;第三個盲點的方塊,這當然是越小越好,甚至最好儘量把這部份除去,怎樣做?別人告訴你問題所在,不要作強烈爭辯,而是認真聆聽,並且好好反思,也許一兩個人說你某方面有問題,這不見得是正確,但如果多人都這樣說,那最好認真檢討,從錯誤中回轉,久而久之,盲點減少,人就變得成熟,心理也比較健康。最後講到潛意識部份,有時候這可能需要透過心理輔導,抽絲剝繭才能夠找到真正原因,如果是基督徒,也許需要聖靈的幫助打開閉塞的心靈才能夠找到問題所在。 通常瞭解我們的往往是與我們很親近的人,他們可能是我們的配偶、家人、朋友、或主內弟兄姐妹,學會聆聽,坦誠與人溝通和分享,那麼第二塊和第三塊會愈來愈小,第一塊則會愈來愈大,生命變得更豐盛,人際關係也變得越來越美善。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馬太福音5:7 憐恤人不但蒙受來自上天所賜予的福分,同時他們也得到別人對他們的憐恤,換句話說,他們能夠與人建立美好的人際關係。 舊約大衛時代,當時掃羅作王,他因為嫉妒大衛的才能而對他趕盡殺絕,大衛與幾百個綠林好漢東躲西藏,爲了生活,他們為有錢人看守家園、剪羊毛作義工,期盼這些財主施恩憐憫,賜贈食物或零用錢。一次大衛一夥為一個財主拿八作義工,事後請求對方賜些生活津貼,拿八不但拒絕,並且極盡侮辱能事,大衛一怒之下,準備率領眾好漢大開殺戒。拿八妻子知道事情真相,馬上預備食物迎接大衛,並且好言相勸,對大衛曉以大義,最後化干戈为玉帛。事後拿八知道情況,嚇個魂飛魄散,隔天,神取走他的性命。 吝嗇的人,英文叫Miser,同一個字根的字,是Miserable,中文翻譯叫可憐鬼,顧名思義,吝嗇的人往往是一個可憐鬼,沒有人願意與一個吝嗇的人交朋友。 在教會認識一個家庭,先生擁有一份高薪的職業,太太本來也有一份相當不錯工作,女兒出生之後,改成半職,願意放下工作,花時間照顧先生和孩子,這是好事情,這對夫妻的好處是彼此恩愛,缺點是對外人吝嗇,與他相熟的人給他們取外號「鐵公雞」。團契一夥到餐廳用膳,40塊錢一頓飯,小費通常是5-6塊錢,但先生只丟下幾個銅板了事;幾個家庭一起旅行,他們買了一艘100多塊錢的橡皮艇,用完之後,把它洗乾淨,面不改容拿回去退款;教會常有potluck聚餐,他們一家三口帶來的菜一個人都不夠吃。正因為他們對人很會精打細算,所以他們的人際關係非常薄弱,教會弟兄姐妹有意無意與他們劃分界線,無論用膳或有任何活動,絕少邀請他們參與。 每個人都喜歡與一個樂善好施的人作朋友,一個凡事斤斤計較、處處只爲自己著想、對人缺乏憐憫體恤的人,他們是很難與人建立關係。南英國的Kent大學曾經作過一個很有趣味的研究,到底一般人是如何看待那些樂善好施的人?研究人員隨機揀選一群人參與研究計劃,參與者首先分發得到一些小量金錢(譬如說,每人分到$200),他們然後按著指示,自由捐獻(從0-$200)到一個基金,接下來,研究人員按著基金的總額加倍,然後平分給每一個參與者。在這實驗過程中,最好的情況是每個人把自己手上所有的,都放在基金裏面,基金加倍之後就變得更多,但如果有人吝嗇不合作,別人給得多,而他保留多多只捐獻一點點,那麼經過幾輪之後,這人可以把別人的錢全賺過來,而實驗證明,的確有人這樣作。但實驗不是就這樣停止,研究人員再進行第二道實驗,他們把參與者分成幾個小組,然後各自選出他們的小組組長,而那些在第一道實驗捐獻最多的人,82%被選作他們小組組長。 每個人都喜歡與一個樂善好施的人作朋友,也許他們不見得是一個領袖人才,但他們至少得到別人的信賴和尊重,並且吸引別人與他們一起共事與合作;倒過來,一個對錢吝嗇,凡是斤斤計較的人,他們得不到別人的信任,人際關係惡劣,遇到困難,也得不到外人的協助。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上帝所喜愛的。上帝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后书9:7 保羅在哥林多書信勉勵信徒要有一顆樂意捐獻的心,捐獻越多,收取也多,這句話也帶出一個應許,願意樂捐的人,神會賜予他們更多捐獻的機會,這無形中成了一個善性循環。 哈佛大學曾經作過一個這方面的研究,調查從東岸到西岸41個社區的三萬個家庭,考察這些美國人的日常生活、工作服務態度、和他們樂善好施的行為,研究人員發現,越有錢的人,他們越樂善好施,不但他們的幸福快樂指數高,事業上也非常有成功。舉例來說,假如有兩個一模一樣的家庭,他們同文同種,有同樣信仰,孩子數目一樣,住在同一個社區,受同樣的教育,每樣事情都是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其中一家人比另外一個家庭多捐獻100塊錢,那麼這個多捐獻的家庭,他們平均收入多賺$375塊,那是統計得來的數字。 有一位經濟學教授,儘管他看到這些統計數字,但心中仍然感到非常懷疑,因為這與經濟學的理論完全違背了,於是他特意撇開眼前的數字,自己另外尋找一些新的數據,然後透過電腦軟件重新計算,發現結果還是一樣。他翻查美國過去50多年捐獻的情況,和美國人過去50年的家庭收入。從1954年到2004年,美國家庭平均購買能力增加了150%,而那些樂善好施的家庭,他們同一個時期,家庭的購買能力卻增加190%,意思是說,美國人變得富有,但同時也變得慷慨。但學者對研究結果提出一個疑問,到底是因為收入增加,所以捐獻提升?還是因為願意捐獻提升,所以收入增加?專家說,兩者都對。當國家變得富有,百姓更多參與施予,而越是樂善好施,國家經濟也得到提升。學者曾經計算過,如果美國私人捐獻增加1%,一年就是20億,無形中這20億的捐獻等同一個龐大的投資,不但製造很多的工作機會,也提高稅收,自然經濟就會成長。 這位教授又嘗試從另一個層面作分析,如果撇開經濟數字,只把眼目放在那些作義工的人身上,他也發現,那些願意作義務工作的人,他們經濟的確比較好;再看看那些捐血的人,從理論來說,捐血實在沒什麽大不了的事情,因為捐血不會讓一個人變得更有錢,不會叫一個人變得更富有,但事實擺在面前,那些願意捐血的人,他們無論經濟或其他方面都比不捐血的人好,這實在無法解釋的事情。 箴言書這樣說,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箴言書11:25)這也是種收定律的另一個說法,你願意對人施捨,你肯花心思憐憫別人,最終像一個回力球一樣,你個人得到莫大的好處。 有一個人車禍住院療養了一個月,每隔一個禮拜他就會收到一張慰問卡,但是這個寄卡片的女士,病者並不認識她。 當此人痊癒後,特地前往 那位 女士服務的超市拜訪並道謝。 「哦!不用謝我了。」女士含笑回答。 此人一頭霧水,女士解釋由於她家境不佳,急需一份工作維持生計,但是超市老闆對她說,除非店裡生意好轉,否則必須辭退她。 「於是我買了十幾張問候卡,每當在社區報上看到有人出生或死亡,或是像你這樣車禍住院的人,我便把問候卡寄出去。現在我的生意應接不暇,甚至要加班工作。因為每個來店裡向我道謝的人,都順便買幾樣東西,有時還會介紹他的家人或朋友來購物。」 連一張普通的問候卡也可以帶來如此良性果效,那麼經常對人施予憐憫的人所帶來的好處更不能勝數,有時候一些好福氣在不知不覺臨到自己身上,別人以為是走好運,其實是神的幕後工作。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目前世界最有錢的兩個人是Bill Gate& WarrenBuffett(比爾蓋茲和巴菲特),如果他們兩人聯合請你共進晚餐,你會考慮參加嗎?相信許多人都會認為這實在求之不得,但如果你是千萬富豪,你可能對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不敢赴約,這個宴會不是斷頭臺,也不會讓你傾家蕩產,但絕對帶給你很大的心理壓力。2010年9月,這兩個有錢人跑到中國,邀請50個身家過千萬的中國富豪參加晚宴,但這些財主都心知肚明,巴菲特與蓋茲這次到中國「來者不善」,這跟他們過去到訪的目的不一樣,不是談有關未來科技的趨向,也不是講如何賺更多的錢,乃是告訴這些財主一些有關人生哲理,就是把從世界賺得來的金錢回饋社會,把他們的財富放在有需要的社區和人群當中。很不辛,這兩個有錢人心意是好的,但他們興致勃勃到中國卻失望而歸,因為中國財主聽到他們到中國的主要目的,大部份人與兩人劃分界線;以前巴不得能夠與這兩個名人掛鉤,沾他們一點風光,現在卻裝聾扮啞,把兩人到訪不當一回事。因着巴菲特和比爾蓋茲的到訪,「中國鐵公雞」這個名號從此揚名中外。 其實巴菲特和比爾蓋茲過去在世界各地一直推動一個特別運動,就是呼籲那些世界富有的人要樂善好施,取之於民施予於民,意思是白白得來,就白白捨去。這兩個有錢人不但提倡這個運動,而且也是以身作則,他們曾經起誓,在他們有生之年,會把90%的財富完全捐贈給社會,只把10%留給家人,這個行動被稱為「裸捐」,意思其實很明顯,人光禿禿來到世界,也光溜溜離開,不帶走一片雲彩,他們講得很瀟灑,也做到讓人敬佩。 過去一般人對比爾蓋茲和巴菲特這兩個有錢人,多少總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他們,但自從兩個人推舉這個「裸捐」運動之後,世人對他們的態度就變得肅然起敬,美國人更因他們感到自豪。世界富豪多得不可勝數,首先提出裸捐運動不是歐洲的英國人或德國人,也不是亞洲的日本人或中國人,乃是北美的美國人。也許美國政府的花錢方式令人側目,但放眼世界,美國仍然是當今世界最強大和最富有的國家,這國家得天獨厚,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許多良好條件讓它成為當今一等一強國,不過,如果從屬靈角度來看,美國的強盛與這民族非常樂捐的傳統文化有莫大關係;根據研究,美國人本身是一個樂善好施的民族,跟其他國家相比,美國人平均每年所捐獻的,是法國人的三倍半,是德國人的七倍,是意大利人的十四倍;光是2006年,美國人就捐出三千億美元,這是瑞典國家全國一年的收入。每年美國有75%家庭捐贈錢財,50%家庭捐出自己的時間,還有許多捐贈和參與慈善事情是沒有數字記錄的。 上帝在這個宇宙設立了一些原則,人若遵守祂的道,他們一生就蒙神賜福,凡事順利;倒過來,人對神的教導棄之敝屣,甚至逆倒施行,他們終生就受到咒詛,生活處處碰壁。種收定律(law of harvest)就是上帝告訴世人其中一個屬靈的原則。何謂種收定律?簡單來說,就是人在哪方面有缺乏,他就在哪方面撒種,農夫需要收成,他就在田裡撒種,時候到了,他就有收成;同樣的屬靈道理,人缺乏愛,他就往外撒愛的種子;缺乏錢財,就往外撒「錢的種子」。一個人如果能夠瞭解上帝所設立的種收定律,他就找到豐盛人生的秘訣。不要把神所設立的種收定律看作是神話故事,今天許多學者發現,不管從心理學、經濟學、或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個人,一個社會,或一個民族,如果他們願意按照聖經,對外樂意施捨,這對個人、廣大群眾、和國家都有莫大的益處。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