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有一個比較少人知道的術語,叫priming effect,中文翻譯成啟動效應,那是指當一個人在潛意識收到一個信息之後,這個信息能夠直接影響到他的思想和行為。把這個心理作用運用最成功的是一位被稱為心靈魔術師的英國人,他的名字叫Derren Brown。一次他邀請一位英國相當有名的電影明星Simon Pegg到他的工作室接受訪問,Derren告訴對方,他知道Simon Pegg生日快到,問對方是否想到要什麽禮物?這電影明星說他在一個月前就已經決定,而且把心中這個秘密寫在一張紙頭上,而紙頭就存放在他的皮夾裏面,不會有人知道。魔術師Derren說,他已經猜到他的秘密,而且他也為對方預備了這個禮物,而這個禮物就在他的工作室,放在一個封閉的箱子裏面。在Derren尚未公佈這個禮物以前,他要Simon Pegg親自說出他要的是什麽禮物,事後他會打開木箱印證。接下來,Derren用了不到三分鐘時間跟對方「抬杠」,沒多久這電影明星就如盤托出,說他要的就是一部紅色BMX牌子的腳踏車,而當他親自打開那個木箱,裏面存放的正是一輛嶄新紅色腳踏車,牌子也是BMX。問題是,這真的是Simon Pegg預期所要的禮物嗎?當他從皮夾拿出他一個月前所寫的紙頭,他發現他本來想要的是一件外套,而不是腳踏車,那爲什麽他臨時改變初哀?這就是Derren Brown驚人之處,他是透過啟動效應Priming effect攪亂了對方,而Simon Pegg潛意識受到他的擺佈,最後改變自己想法,外套就變成了腳踏車。到底Darren Brown做了什麽手腳?首先,在他的工作室,他擺放一座正在轉動的錄音裝置,而Simon Pegg的視線所看到的,就好像看到腳踏車輪子正在轉動一樣,而Derren所講的每一句話,有意無意都提到與腳踏車零件有關的字眼,譬如說,saddle(坐墊),handle(腳踏車握柄),tires(兩個輪胎)等,這些字眼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腳踏車。結果經過一輪無形「洗腦」之後,Simon Pegg最後決定,他最想要的禮物就是一部BMX的腳踏車,而這正是Derren Brown放在木箱的禮物,這就是啟動效應priming effect。 現在你知道爲什麽廣告商願意花上千萬元在電視上登廣告,在高速公路上,豎起巨大廣告牌子,這些廣告費絕對不是白花的。知道這個,你可以瞭解今天社會變得那麼色情和暴力,因為許多人每天從網絡、新聞、刊物、雜誌所接觸的都是與色情和暴力有關的東西,美其名是個人自由,但耳濡目染,人不但對罪惡的事變得麻木,潛意識更讓自己參與在其中,連自己成為一個加害者都不知道。 啟動效應還有一點值得討論的。根據這個效應,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Ellen Langer在1979年做了一個很有趣味的實驗,她和4個研究生,帶著16個年齡介乎70到80歲的男士到一個很安逸舒適的地方渡過一個為期三天的長週末,他們所居住的環境是經過精心策劃,裏面的佈置完全是1959年時代的東西,包括那個年代的新聞雜誌、報紙、電視轉播、電臺播音,而他們那幾天所討論的話題和活動也是跟那個年代有關的事情,反正是讓這群過氣人物,把他們的回憶和生活時光暫時倒流20年。心理學教授想知道,人如果把時光倒流20年,對一個人的身心靈會產生什麽的變化? Langer教授和幾個學生同時設計一個用來測量年齡有關的指標,他們在作這個實驗以前,首先測量參與者的手指長度、關節彈性程度、雙手靈活度等。度假完畢之後,再為他們測量一次。研究結果指出,在這群長者在進入營地以前和出營之後,產生有很顯著的差別,63%的參與者,他們的身心靈都比以前有明顯的進步。 才經過一個禮拜的「洗腦」,這些老年人已經出現脫胎換骨的改變,獨立能力、聽力、記憶力、靈活度、胃口等都有顯明的變化,身高、體重、走路、活動更是如此,因著手指變長,他們的關節炎情況因而減輕,他們站立時間也比較久,連外人看他們,比舊照片的樣子相比,他們顯得年輕多了。 專家因此建議,如果你希望自己變得更年輕,最好常與年輕人有更多的互動,並且避免接觸與老的相關詞句,譬如說:拐杖、皺紋、退休、老人院等。縱使這不見得讓你長命百歲,但至少讓你活得年輕和更有活力。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在美國,好幾届奧運都讓NBC 電視臺奪得獨家轉播權,上一屆的北京奧運如此,2012的倫敦奧運也是一樣。爲了引起大眾對奧運的興趣,電視臺除了實地現場轉播,同時也會描述當地一些文物歷史,介紹一些有爭奪獎牌的選手,和回憶過去一些劃時代的運動健將。今年NBC電視臺所介紹的人物當中,卻有一個不太被人認識,但卻是讓許多心理學家經常提到的人物,他的名字叫Roger Bannister。 Roger Bannister曾經是牛津大學醫學院一位學生,他也是一位很出色的跑手,他擅長跑一英里的中距離賽跑,不過他的成績不是頂好,他以前一英里最好的賽跑時間是四分12秒,這個成績在當時是中規中矩。於是他苦練,從四分12秒,一直進步到四分五秒,最後是四分兩秒,到了這個地步,他跟其他選手一樣,都無法突破。而事實上,根據1954年以前的醫學分析和研究,在四分鐘之內跑一英里應該是人體的極限,醫生和科學家都認為如此,而賽跑者也證明科學分析是對的,一個人也許可以跑出四分鐘兩秒,甚至四分鐘一秒,但絕不可能少於四分鐘。 但Roger Bannister卻大言不慚說,在四分鐘之內跑一英里是絕對有可能的,他自豪說,他要證明所有醫生、科學家、和跑步選手是錯的。儘管他這樣說,他也拼命訓練自己,但他一直沒有突破這個科學家認為的障礙…..直等到1954年5月6日。 那一天,他在自己學校的操場上,用了3分59秒跑完一英里。全世界的頭條新聞這樣說,「科學遭遇挑戰」﹑「醫生被戰勝」﹑「不可能成為可能」。一英里突破四分鐘從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過去數十年沒有人做到的,現在被Roger Bannister用事實證明是可以做到的。但最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過去幾十年沒人可以打破的記錄,自從Roger Bannister用事實證明是可能之後,過了六個禮拜,澳大利亞的John Landy以3分57.9秒完成 ;第二年,有37個選手在四分鐘主內跑完一英里;1956年,超過300個選手突破四分鐘這個極限。 怎樣解釋這個奇怪的現象? 不是新技術,不是新的訓練,乃是人的信念問題。 Roger Bannister一直認為在四分鐘完成一英里是可能的,儘管所有專家、醫生、科學家如何取笑他,但他的信念始終不變,他抱著這個信念,並且苦練,最終他證明自己的信念是正確的。在他以前,爲什麽沒有人能夠突破這個四分鐘極限,等他突破這個極限之後,卻陸陸續續有幾百人做到了,爲什麽?過去這些運動選手並非受到自己身體極限所影響,乃是受到心理極限所限制,因為過去沒有人曾經超越這個局限,而所有專家也認為這是不可能做得到。正因為受到這個心理限制,所有選手都無法超越這個四分鐘的極限,但當他們發現四分鐘的極限原來不是牢不可破,信念改變了,選手就能夠突破這個極限。 Roger Bannister因著自己的信念而突破一英里四分鐘這個極限,這個後來被稱為「自我預言的應驗」,意思是說,一個人對自己的期許,將會在往後的行為結果中應驗。自己的作為將驗證自己的預言,簡單來說,就是你原本預期的是什麼,結果就會受到你的預期影響而成真。當然這個「自我預言的應驗」可以是建設性的,也可以是破壞性。如果一個高中生第一次考試不很理想,他認定自己很笨,不是讀書的材料,很自然,他不會奮發圖強。因為他讀書不認真,於是考試成績平平,結果沒有考上大學,於是他的自我預言果然應驗了。但倒過來,這個學生第一次考試不很理想,但他認為,如果願意花時間,多勤勞,多努力,他一定可以考到更理想成績,於是他不斷下功夫,不斷努力求上進,結果他期末考拿到高分。一次成功增加他對自己的信心,日後更上一層樓,不但考進大學,更是以最好的成績畢業,他的自我預言也應驗了。 Roger Bannister的故事可以成為很多人的借鏡,但要注意一個地方,不是光有信念就會成功,人還是需要花精神力氣去讓信念成為事實,如果Roger光有信念而沒有行動,他也是無法成功,他的預言也不會應驗。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提起賴昌星,這一代的中國人對他一點不陌生。他沒有得過奧運金牌,也沒有得過諾貝爾獎,但他的名字可以說是家傳戶曉,連前總理朱鎔基都好幾次提過他的名字。不是因為他幹過什麽豐功偉績,乃是他實在丟盡中國政府的顔面。一個不學無術的無賴,居然可以在中國橫行無忌、隻手遮天很長一段時間。這並非他有超人本事,乃是他能夠抓住人貪婪的罪性,錢從他的左手來,然後右手送給任何讓他更能夠發大財的人,這就成了善性循環,於是財源滾滾,萬事亨通,在中國這個笑貧不笑娼的社會,變得通行無阻。這傢伙最後還居然想到用錢收買朱總理,這次碰到大鐵板,於是只好卷席走路,他就帶著千萬家財遠走加拿大。儘管朱老總誓死要把他抓回中國,但無奈加拿大是一個民主國家,這個政府很著重人權,最後連朱老總退休下臺,這位賴肥仍然在加拿大逍遙法外,靠著過去偷搶拐騙所貪來不義之財過活,每天吃的都是山珍海味,有空沒空到賭場大灑鈔票,中國政府每個官員都搞到吹鬍子瞪眼睛,根本沒他辦法。 信不信由你,這個把中國和加拿大政府搞到團團轉的好傢伙,最後決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一次佈道會信了主,願意成為一個基督徒。 據說賴昌星是在遠志明的一個佈道會信主的。對許多中國基督徒來說,遠志明牧師這個名字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在國內因為參與電視劇河殤而被廣泛認識,他也曾經參加過89年六四學生民主運動,之後到了海外聽到福音而信主,後來甚至蒙神呼召而成為一個傳道人。鑒於他背景特殊,海外華人因他的見證而歸向神的不計其數,而賴昌星就是在遠志明牧師的一個佈道會而歸向神。 其實賴昌星接受耶穌成為基督徒,跟普通一個人信主,基本上沒有太大差別,但因為他身份太特殊,很多人帶著奇異眼光看他信主這件事情,尤其非信徒會有這樣的想法:連大奸大惡的人也可以成為基督徒,這實在不可思議?而基督徒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為此感謝神,因為這見證了神的恩典和憐憫;當然也有信徒懷疑他信主的真實性?真信?演戲?作秀?還是尋求政治庇護? 其實賴昌星接受耶穌基督作他個人救主並非遠志明一個人的功勞,在賴昌星參加佈道會以前,先後有好幾個牧者和主內肢體向賴昌星一家人傳福音,前後有三年之久,賴昌星妻子回中國以前就决志,而向賴昌星傳福音的牧者卻一直不肯為賴昌星受洗,一是牧者認為對方沒有真信,也擔心他是懷著政治庇護目的而假意信主。不過後來從各方面所收集的資料證實,賴昌星信主應該是千真萬確,並非妖言惑眾。 對非信徒來說,他們大概不容易接受一個曾經作惡多端的賴昌星成為基督徒,但對著重理性的信徒來說,這就印證神恩典和祂的大能。亞伯拉罕曾經為五斗米而出賣老婆,大衛為滿足私欲犯姦淫,摩西和保羅也曾狠心殺過人,跟這些聖經偉人相比,賴昌星又算得什麽?成為基督徒不是因為我們有好行為,乃是願意悔改歸向神。聖經說,世上沒有一個義人,意思是說,這個世界根本沒有一個好人。你我如此,賴昌星也是一樣,沒有人能夠靠著好行為成為基督徒,每個人都需要神所預備的救恩,這就是神的恩典。從聖經教義來說,成為一個基督徒,表示他願意接受神所開出的條件,相信耶穌為他的罪死在十字架上,並且認罪悔改,那麼根據按照神自己的應允,這人就是基督的信徒,從此他與神和好,他就是神國的人,他被稱為神的兒女。當然,成為神國的人,並不保證這人不再犯罪,也不擔保他永遠作一個正直的人,信徒還是會犯罪,腦筋仍然可能會有不好的念頭,眼睛也可能會看不應該看的東西;如果是這樣,那作基督徒是什麽意思?不是行為決定我們是誰,乃是身份不一樣,就好像大戶人家的孩子,孩子儘管頑皮搗蛋,父親會按家規管教他的孩子,但不管如何管教,這孩子仍然是這家父親的孩子,父親絕不因他的行為而把他趕出門外,管教是一回事,身份又是另一回事,屬神的兒女也是這樣。賴昌星因為接受了神所開的要求,他認罪悔改,因此他有資格成為神國的人,意思是說,他已經回到神的家,他是神的兒女,日後神怎樣管教他,指引他,那是他與神的事,那是神家的事,外人無權干涉。 多年前台灣重刑犯陳進興,綁架藝人白冰冰女兒白曉燕,最後還是撕票。他殺人如麻,被他強暴的女生多的不可勝數。被捕前,他還曾挾持南非大使館的武官卓懋祺一家人。最終他在台北看守所槍決,但臨終前,他透過牧師誠信悔改,並且歸信基督。儘管當時有很多人不能接受他過去所做的,甚至懷疑他是否得救。但如果當年跟耶穌一起釘十字架的其中一個強盜都能夠得救,世界還有那一個人不會蒙赦免而不能得救呢?這正是聖經所告訴人們大好消息,任何人願意悔改歸向神,天上的天使都會打開雙手迎接他。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第一次讀到以色列這個名字,那是我念初中的時候。那時我讀的是一所基督教學校,每逢禮拜五早上都有所謂崇拜聚會,牧者在臺上講道,學生在台下打瞌睡,無聊沒事干就翻聖經打發時間,而以色列這個名詞經常出現在聖經裏面,那時候很想知道,以色列不是怎樣大國,爲什麽在一本聖書裡頭經常出現,實在大惑不解? 到念大學時,聽到一位常被人恥笑的同學,外號猶太人,後來才知道凡是吝嗇看中金錢的,他們就是猶太人,那時還不曉得把猶太人和以色列扯在一起。 到了美國念書,對猶太人瞭解多一些,凡是在班上排名前面那幾個人,幾乎清一色是猶太人。不但如此,我更發現,這群在全球人口比台灣人還少的猶太人,無論在科學、經濟、政治、藝術上都有非常輝煌的成就,科學家如愛恩斯坦,心理學有佛洛依德,政治上有馬克斯和基辛格,藝術上有史提芬史匹堡等。自設立諾貝爾獎以來,超過20%得獎者是猶太人。猶太人總人口才一千五百萬,占世界人口不到0.3%,但得獎比例卻是那麼高,這實在不可思議。 且慢過於羡慕這個民族,才幾十年前,這個民族幾乎在地球上消失。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納粹興起種族清洗的大屠殺,結果六百萬猶太人死在集中營,人類歷史從來沒有一個民族曾經受過如此慘絕人寰的經歷。但是經過慘無人道屠殺之後,這個民族居然在1948年回到巴勒斯坦這塊土地,重新建立以色列國,重建自己的家園。 但以色列國並非從此就一帆風順,周圍阿拉伯國家對他們恨之切骨,非要置他們於死地而後快,連年多次發動戰爭攻打他們,但奇妙的是,以色列居然在敵人重重包圍和攻擊下,不但屹立不倒,反而土地與日俱增,版圖不斷擴大,人口也越來越多,從開始復國的幾十萬人,增加到今天一千多萬人口。 回顧過去歷史,猶太人可以說是多災多難的民族,但同時,冥冥中她又好像很受到上天特別看顧。這怎樣說呢? 根據聖經記載,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數千年前神就與猶太人的老祖宗亞伯拉罕立約,祂要大大賜福給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因此猶太人總認為他們是神的選民而感到自豪,心態上覺得自己是得天獨厚。故此猶太人很瞧不起外邦人(就是非猶太人)。過去猶太男人常為三件事情來感謝神(或因此感到自豪):第一,他們不是狗,第二,他們不是外邦人(視狗一樣低賤),第三,他們不是女人(大男人主義)。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民族的特性:輕看女人,為自己是神選民而自豪。 但上帝揀選他們成為選民,有權利必有義務,神過去曾經與猶太人祖先立約,如果他們遵守神所定的律例典章,忠心跟隨和事奉唯一的耶和華神,他們會繼續蒙受神的祝福,而在他們所居住的迦南地(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必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但如果他們心硬不肯遵守神所頒佈的律法,離棄耶和華神,隨從列國敬拜假神偶像,他們就會國破家亡,而他們的子孫將會在列國中被人拋來拋去,這個預言後來在羅馬時代果然應驗。首先以色列人不把神的警告當作一回事,他們只有在大衛所羅門時代對自己信仰比較認真,其他時間,以色列人都遠離他們的信仰,跟周圍列國一樣參拜偶像假神,最後他們連神所差派的兒子耶穌基督都送上十字架,從此以色列國四分五裂,猶太人被驅散到地球每一個角落,應驗了聖經所預言的。 但神仍然顧念祂曾經與以色列列祖所立的約,根據聖經記載,神在末世來臨以前,將會把分散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重新召集回到他們的原居地,經過2000年分裂。以色列果然在1948年復國,之後許多猶太人陸續回到巴勒斯坦自己的家鄉。 以前覺得聖經是一本天書,很難讓人瞭解,但當認真閱讀和思想裏面的內容,你會發現,聖經就是描述一個小民族以色列的歷史,透過裏面的內容,講出了神對全人類的一個計劃。一個稍為有思想的人,很容易從以色列歷史巨輪中看到神在人類身上所做的工作,一個人除非願意花時間研究以色列這個民族的歷史背景,否則他是無法明白這個民族所經歷的。更有意思的是,一旦他知道以色列人更多的故事,他也會渴慕想認識這位創造宇宙的真神。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心靈捕手(英文稱Good Will Hunting)這部電影的故事儘管是虛構,但裏面的內容卻是很寫實,電影裏面一些情節,在輔導個案中也經常遇到。 電影主角名字就是叫Will Hunting,他是一位絕頂聰明的年輕人,生在波士頓貧民區一個破碎家庭,父母因沒能力供應他基本生活所需,因此他童年就在數不清的領養家庭度過,因著長期被領養父母的虐待,他心靈早已受到極大摧殘。成年後,他自力更新,白天就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大樓的清潔工人,其他時間就與三五好友到酒吧喝酒、泡妞。不過Will Hunting與其他同輩不一樣的地方,他喜歡閱讀書籍,並且過目不忘,更難得的是,他對數學有著非常過人之處。 Gerald Lambeau是麻省理工數學系的頂尖教授,經常在課堂上把一些數學難題對學生發出挑戰,一次他在系上公佈欄寫下一道他認為一般學生不易解決的數學難題,目的是考驗班上學生的數學能力,但多天沒人解答,而那個作清潔工人的Will Hunting卻無意看到這條數學難題,一分鐘不到就隨意在黑板上寫出答案。他作答完畢,就一溜煙跑掉,沒人知道是誰的傑作。教授於是再出一道更難的數學題目作魚餌,Will Hunting不費功夫又解開答案,而教授也終於找到這條數學天才的大魚。經過多次接觸,教授對Will Hunting的聰明才智佩服得五體投地,非常盼望能夠栽培他成為數學上的愛恩斯坦。但教授也同時發現,對方也是一位叛逆不羈,甚至到處打架滋事的傢伙。教授經過多方調查,才知道Will Hunting原來背負許多童年創傷所帶來的陰影,他的聰明才智是超人一等,但EQ卻是一塌糊塗,他根本無法與人和平共處。教授儘管找了好幾位心理學專家為Will Hunting作心理治療,但每個專家都被這小子洞悉他們的心理而弄得灰頭灰臉,掃興而回。 教授最後只好求教一位他既愛且恨的好友Sean Maguire幫忙。Sean Maguire是一位心理學家,是數學教授大學時代的室友,過去兩個人曾經有些過節。根據教授所說,他在大學時代,無論在數學和物理各方面都比Sean優秀,因此Sean心裡對他既羡慕又妒忌,而Sean爲了不想與他硬碰,最終選擇走心理學這個冷門行業。但Sean完全不認同教授所講的,並且認為對方自視過高。反正兩個人各說各的,是真是假,只有他們兩個人才知道。不管如何,心理學家Sean還是願意幫助Will Hunting,好解決他過去童年所受到的創傷。 與其說是Seam協助Will,其實也是Will在幫助Sean,原來Sean本身也有他過去亡妻遺留下來的傷痛。Will起初不但拒絕Sean的幫助,並且找到機會攻擊Sean過去因為妻子死亡所帶給他的隱痛,但Sean並沒因此放棄對Will的醫治,相反的,他摒棄了自己心理學專家身份來處理他與Will的關係,並且以亦師亦友的心態來傾聽對方,因著Sean的坦誠,終於他以愛、關懷、同情贏取了Will的信任,並且順利敲開了Will過去一直封閉的心靈。Will終於舍下他最後一道防線,過去壓抑多年的憂傷、難過、痛苦等情緒終於得到宣洩的機會,心靈因此得到醫治,他也慢慢找回他的自信,並且鼓起勇氣接受一份他過去拒絕來自一位女生的愛。 這電影的佈局很引人入勝,而醫治過程也整理得很有條理,沒有過分誇張,也沒有搞得很神化。除此以外,電影情節講出數學天才Will Hunting,教授Gerald Lambeau,和心理學家Sean Maguire這三個人的微妙關係。教授過去在數學上已經有過顯赫的成就,曾經得過數學上的諾貝爾獎,但當他遇到這位曠世奇才Will Hunting,他卻有自慚形穢的自卑,對方才不過是一位20多歲的毛頭小子,未曾念過大學,也沒有受過正規數學訓練,隨手就解決了一道教授自己抓破頭的數學難題,這叫他在Will Hunting面前抬不起頭來;而心理學家Sean Maguire?他在教授面前也是一樣,總覺得自己在學業和才智上比不上對方,儘管他嘴巴不承認,但極有可能他懷有一種「我不如對方」的自卑感。而數學天才Will Hunting呢?他也因著童年的遭遇,總覺得別人瞧不起他,他沒有看到自己在數學上的天賦,卻懷有來自破碎家庭所帶來的創傷和自卑,這導致他非常憤世疾族,處處與人惹是生非,連一位女生所發出的愛,他也裹足不前,不敢接受,如果不是心理學家Sean Maguire的協助,他一生的天賦也是被埋沒了。 這三個人都可以成為我們每個人一面鏡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遭遇,而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別人的幫助,而每個人都有他得天獨厚的地方,如果當事人能夠欣賞那來自上天給他的天賦,他可以過一個悠然自得,充滿感恩的生活,但如果把眼目放在「別人有但我沒有」這種心態上,他一生就會感到很痛苦。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