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位醫學教授告訴我的一個典型中國家庭故事,這家庭只有一個女兒,從小就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她念書非常認真,從小學到高中都是班上第一名,父母一直因她引以為傲,爲了讓她專心念書,除了讀書以外,父母從來也不要求她做任何家務,家裡一切家務,包括煮飯、燒菜、洗衣服、洗廁所、擦地板等都是母親一手包辦,父母灌輸給孩子的概念是,書要念好,成績要優異,其他都不是很重要。 這女兒沒有辜負父母的期盼,她以第一名高中畢業,連大學入學考試SAT也是滿分,最後她被一所常春藤學校錄取,父母對孩子的未來有一個很大的期盼。沒想到進了大學才一個學期,女兒聖誕節放假回家,女兒的臉容把父母嚇了一跳,一下子體重減輕了10磅,細問才知道女兒患了嚴重的憂鬱癥。爲什麽?女兒在大學修了六門課,五個A一個B,這是她念書以來,第一次拿B,這讓她自己感到非常的失望,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因而過分憂慮患上了憂鬱癥。 你聽到也許覺得很不可思議,不過我已經不止一次聽到類似這種家庭故事,從輔導者的角度來看,其實這並不是一件令人大驚小怪的事情。对于一個未曾經歷嚴重挫敗的人,一旦面臨失敗,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相當嚴重的打擊。是孩子的錯嗎?與其責怪孩子,倒不如責怪父母,因為他們過去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灌輸了錯誤的價值觀,歸根結底,這是家庭教育失敗所造成的結果。 孩子具有五種特性,他們是可愛和有價值的(valuable),他們是脆弱的(vulnerable),他們是不完全的(imperfect),他們有依賴性(dependable),他們是不成熟的(immature)。讓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第一,孩子是可愛和有價值的(valuable)。孩子是人;聖經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神創造的,而且他們都有神的靈同在。所以在神眼中每個小孩子都是valuable,孩子生來都是有價值的。但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給與的教育出現誤差,這會把孩子原來的價值觀念扭曲了。比如上面這個例子,父母給孩子灌輸了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讀書比什麽都重要,等孩子有一天發現成績不理想,或比不上別人的時候,他会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一些父母強調讀書成績,一些父母強調賺錢,一些父母著重外表;當父母把外在的東西放在孩子本身的價值之上,孩子長大的過程中看不到神創造他們的獨特性,從學生時代追求學業成績,長大了就追求工作、事業和賺錢。一旦學業不理想,他們就覺得自己很笨、沒用、比不上別人;倘若在工作上不稱心,他們就認為自己沒出息,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他們沒法用一個平常心來接納神當初創造他們的獨特性,看不到他們本身在神裏面的價值。 下星期再續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身為輔導,常有機會接觸許多不同階層的人,有來自中國的重點大學,也有出身美國常春藤學校,能夠進入這等學校絕對是精英裡的精英,那裡會想到他們會承認是缺乏自信的人。名門出身,有很好的學歷,有一份高薪的職業,在學術上有很好的成就,但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比不上別人?你聽到也會感到很懷疑。 爲什麽是這樣?因為成長過程中聽到太多負面的話,父母的責備,老師的批評,哥哥姐姐的妒忌,這些話像錄音帶一樣,不斷在他們腦海中重播: 『你沒用的。』 『你絕對是一個失敗者。』 『你一生註定當乞丐。』 儘管已經過了幾十年,別人好像頭上的紧箍儿咒,還是緊緊的困擾著他們。 很多人慣於聽別人對他們負面的評語,因此失去一個客觀角度來看真實的他們自己,其實神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恩賜和能力,但他們很多時候不以為然,總是把焦點放在別人所給的評語上面,而忘記神賜給他們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在教會聽過一位弟兄的見證,他因教會一位姐妹的話讓他耿耿於懷,姐妹這樣說,『我認識你這麼多年,我發現你好像沒什麽恩賜?不管是詩班、領會、 查經、領詩、 主席、 飯食、招待、探訪等,我都未曾看過你的事奉。』這弟兄聽了感到很沮喪,但他有絕對對方所講又好像是真的。這句話留在他心中前後十幾年,他也認為神沒有給他什麽特別的恩賜。過了很多年,他教會準備擴展建堂,好幾個建築商有意接承這項工程,但價格都超越教會的預算,這位在別人眼中沒有恩賜的弟兄原來是一位建築商,這時候他發揮神給他的恩賜,他個人把這個工作承包下來,用最節省的方式把教會的禮堂建起來,為教會省了一大筆費用。很顯然的,這位弟兄的恩賜不是一般性在教會所看到的恩賜,但在適合時候他把這些恩賜完全發揮出來,如果他能夠客觀看自己,就應該為神在自己所賜予的感謝神。 其實,當你仔細看看自己,你會發現神賜每個人不同的恩賜,有些恩賜是很傳統性的,也是一般人都可能接納和認同的,譬如說運動、藝術、語文、數學等,但一些非傳統的恩賜卻不是那麼被人認同接納的,你可知道清洗、修理、煮食等也是一種恩賜。聽過一個黑人的故事,小時候他就很羡慕那些倒垃圾的清潔工人,他告訴父母立志將來要做一個清道夫,難得他父母沒有向他潑冷水,高中畢業後他就去作清潔的工作。但他不是停留在這裡,他白天工作,晚上進修人事管理課程,十年後,他自己開了一家清潔公司,員工超過三百人,成為一家小公司的總裁。他的確把神給他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儘管他的能力不是一般傳統所認同的恩賜。 所以我們看到神給每個人的恩賜和能力都不一樣,一般人認為成功就是要出人頭地,要比別人出色,不是的,成功最好的定義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意思是把上帝給你的恩賜和能力完全發揮出來,怎樣做得到?首先瞭解自己,不要跟別人相比,然後不斷探索尋找自己的 興趣,找出神給你的恩賜,最後把焦點放在你的恩賜上,花時間努力不懈求進步,定一個目標,不是跟別人相比,乃是跟昨天的你相比,要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好,你如果能夠做得這一點,把神所給你的恩賜能力在你生命中充分發揮出來,管你是工程師,或清潔工人,你在神眼中就已經是成功了。
多年前好萊塢拍了一部電影「Patch Adams」,台灣片商翻譯為「心靈點滴」。這是根據一個真實故事所改編,故事描述一位很有創意的醫生,此人認為藥物對病人固然重要,但如果可以幫助病人引發他們喜樂的心情,其復原的時間必然縮短,且果效也非常顯著。當他還在任實習醫生的時候,他就以搞笑的方式在醫院裡推動這個「快樂治療」的計劃,有時候他扮演小丑到病房看病人,或將自己裝扮成大猩猩來逗孩子開心;他還刻意在病房裏堆滿彩色氣球來營造快樂氣氛。剛開始時,這種方法被傳統的醫生所排斥,甚至連醫學院也準備將他開除學籍,但經過他長久的堅持,醫學院教授終於發現他這個方法的確可以幫助病人加速康復,這時他的計劃才被醫學院所接納,而其他醫院也才開始願意推行這種醫療方法。 幾年前,香港也有醫院推動類似這種「快樂治療」方法。醫務人員首先發掘病人本身的長處,然後再透過活動凸顯病人的特殊才華,若病人擅長演奏樂器,院方便用輔助器具幫助他們重拾樂器,甚至讓這些病人合作表演。目的是為協助病人重新肯定自我能力和價值,在病榻中仍能感到幸福,找回失去的喜樂。後來經過證實,專家發現這種醫療方式可以幫助病人活得快樂,也因此活得更久。 其實不是只有生病的人才需要用這種方式來達到醫療的果效,醫學界的研究也發現,普通人若能每天都找到機會來讓自己大笑一番,其身體狀況會比一般人更為健康。因為喜樂會影響神經系統,並且影響內分泌,讓人的免疫系統增強。 Jared B. Cohen發現大笑的好處有以下四點: (1)大笑可以擴張你的肺,讓你彷如做了深呼吸。 (2)大笑可以增加血液循環。 (3)大笑具有傳染力量,能影響周圍的氣氛。 (4)大笑可以驅走憂鬱的心情。 加州Loma Linda大學Dr. Lee Berk對大笑進行過一些研究﹐他們發現常常開懷大笑對身體有三方面的好處: (1)腦內啡增加27%(endorphin,人體自然的止痛劑)。 (2) HGH荷爾蒙增加87%(這與身體抵抗力有關) (3)減少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cortisol減少39% ﹐腎上腺素adrenaline減少70% ﹐多巴胺代謝物dopamine catabolite 減少38%。 他們作了這樣的比喻:「所有的神經荷爾蒙就如同交響樂團一樣,每一種系統如樂器般地發出一種音符,大笑使得整個神經系統更有韻律。換句話說,大笑帶來整個免疫系統的平衡。」 類似的研究也指出,常常喜樂的人平均壽命比較長,他們比平常人多活六至十年的歲月。怪不得美國那些專門搞笑的明星像鮑伯‧霍勃(Bob Hope)和喬治‧伯恩(George Burn)等都能活到百歲以上。
過去幾十年中國大陸經濟起飛,中國人很自豪的說,一窮二白的日子已經不再了,不管是物質享受,居住環境都比以前好很多。但有人曾經對中國大陸的老百姓做過問卷調查,問他們說:「你是否覺得現在比以前快樂?」調查結果,現今中國人的快樂指數遠低於經濟起飛之前。生活雖然比以前富裕,享受也比以前好,但喜樂的心情卻不如以前? 相反的,美國的經濟最近幾十年每況愈下,美元不像以前那麼風光,人們如同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美元的購買能力越來越低。也有人對美國人做過快樂調查,發現美國人的快樂指數跟以前相比,居然沒有太大的差別。 為什麼中國變得富裕,但快樂指數降低;反過來,美國經濟走下坡,但快樂指數變化不大?有一篇中國人寫的文章曾經這樣分析,裡頭說:「中國經濟雖然起飛,老百姓口袋的錢比以前多,但因為貧富差距懸殊,人的妒忌心使人不快樂,以前大家一起挨窮,沒有什麼比較,那就算了,現在的社會則是跟紅頂白。」作者認為貧富差距是讓人快樂不起來的原因,但後來他觀察,發現美國窮人也不少,財富分配也是非常的不均衡,但是美國人卻普遍比較快樂,為什麼?他最後的結論是,美國是一個「願意施予」的民族。每一年,美國人透過紅十字會等慈善機構捐助的金錢數目是全世界第一位,而且捐錢的不都是美國最富有的人,乃是一般的平民百姓。 即連美國最有錢的比爾蓋茲和沃倫巴菲特等有錢人,也願意在有生之年將自己財產的百分之九十回饋給社會,全世界願意把錢捐出來的富翁絕大部份是美國人,你什麼時候聽過有中國人或日本的財主願意將自己財產捐出來的?最近他們兩個訪問中國,目的是想說服那些有錢人在他們有生之年捐出他們的財富,好對社會作回饋,但很可惜,回應他們兩人呼召的中國人寥寥無幾。 美國人多數均秉承了聖經所給的一個很重要教導,也是使人喜樂的其中一個重要秘訣。「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廿章35節)。 有一個很會經營生意的美國人,三十三歲時就賺到了他人生第一個一百萬美元。四十三歲時,他建立了世界前所未有的最大壟斷企業。到了五十三歲,仍然每天不停地工作,心中只想到賺更多的錢,高度緊張的生活和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造成他經常失眠,心中沒有半點平安,更無喜樂可言,反而讓憂慮、貪婪、恐懼腐蝕他的身體,他當時每週的收入是一百萬美元,但每天僅能夠吃一湯匙的牛奶和一片餅乾,頭髮全部掉光,在別人眼中,他如同一個活著的木乃伊。 他有宗教信仰,但他卻沒有將信仰活出來。他的醫生對他好言相勸,如果他不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可能隨時要為自己準備喪事。他最後痛定思痛,在信仰中認識自己,也願意學著改變,首先,他將財富大半以上捐出來幫助有需要的人,如協助有志的黑人完成教育,及成立龐大的國際性基金會,致力於消滅世界各地的疾病、文盲及無知;他甚至在中國北京建立平民醫院,讓中國人受惠。自從改變了生活方式之後,他找到心靈中的平安,也找到喜樂的泉源。神祝福他活到九十八歲才離世。這人就是洛克菲勒。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多年前我參加在香港長洲的一個青少年暑期福音營。我剛好是那次福音營的講員,也是當中的一位導師。參加這次營會的青少年的人約一百人,他們大多是高中生,來自不同的學校,剛開始彼此都不是很熟悉,除了少部份是基督徒之外,大部份參加者都是第一次接觸福音,營會的節目相當丰富,才過了一兩天,同學們很快就打成一片,玩得相當融洽。但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卻發生一件意外事件,我記得大夥正準備一起吃晚飯的時候,男生宿舍突然高呼有人要自殺的聲音,我和幾個導師趕忙跑到宿舍看個究竟,原來是一位約17歲的高中生要打開自己帶來的藥物包,企圖把所有葯物吃光來自殺。我們讓他坐下來安靜一下,然後問他到底發生什么事。原來這位年輕人來到營中不久,和一班頗志同道合的年輕人本來相處不錯,當天早上,不知道什麽原因他跟其中一個人產生意見,在吃早飯和午飯的時候,原本過去和他一起同檯吃飯的『知己』,突然跑去另外一個飯桌與其他人吃飯,那時他心中已經不是滋味,他有嚴重『被人拒絕』的感覺。到了晚上快要開飯,他發現他的朋友還是這樣對他,不肯跟他同飯桌用膳,於是一氣之下,跑到宿舍作出此事。 這聽起來十分可笑,但多少時候,許多人就活在這種怕被人拒絕的恐懼當中。你可知道人生命中最大的傷害是什麽?就是遭人拒絕。我們怕被父母拒絕、被愛人拒絕、被配偶拒絕、被男朋友拒絕、被女朋友拒絕、被老師拒絕,正因為他們害怕別人拒絕,所以我們窮一生,想盡辦法要別人來接納我們,我們希望父母接納我們,同輩接納我們,鄰居接納我們,老師接納我們,特別那些我們非常尊重、我們敬佩的人接納我們,更可笑的是,連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我們也希望他們接納我們。 被人接納是一種何等大的魔力,這個魔力有時候大到連你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議,它幾乎可以你的思想和行為,一些你平常不會做的事情,也是因為這個『渴望要人接納』,讓你不知不覺做了出來。 記得念高中的時候,一年冬天我們班上十幾個男生大夥到香港一個離島露營,那天晚上不知道那一個傢伙自告奮勇,一個人脫光衣服跳到海裡,然後發出挑戰,『有種就跳進水裏來!每種就留在岸上』,結果你?每個人都不甘示弱,一個一個跳到冰一樣的海水裏面,可憐每個人回家後大病一場。我相信你也有類似這種經歷,爲什麽我們會做這些愚昧的事情?就是我們需要被人認同,我們要別人接納。 還有,你是否有想過,爲什麽這麼多人衣服要穿名牌,車子要開高檔,房子要像皇宮大?背後的原因也是一樣,希望被人接納。有人儘管沒有經濟條件買名牌,假的也要用了撐場面,於是假珍珠、假手錶、假髮、假牙等假貨 戴滿身上。歸根結底還是一樣,就是爲了要別人接納我、喜歡我,於是每天戴著假面具去與人周旋。 人就是抱著這個信念:只好有人喜歡我,肯接納我,要我做什麽都可以,儘管是赴湯赴湯渡火。 但問題是,這種一種大錯特錯的信念,而且你很快就感到失望,爲什麽?原因有好幾個,第一,人是靠不住的。今天他可能喜歡你,但明天就不見得喜歡你;第二,人喜歡你是帶有條件的,當他們發現你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他們可以把你棄之敝屣,再不喜歡你;第三,你不可能叫世界每個人都喜歡你。 看看耶穌,祂是完全的人,祂也是神,但結果呢?祂遭人藐視,被人拒絕,那麼一個完全的耶穌也無法讓個人接納祂,何況是你呢?你不可能完全,你也不可能被每個人所接納, 所以,你需要改變你的信念,不再期盼別人來接納你,你要的是神接納你;人會嫌棄你,但神絕對不嫌棄你,聖經這樣說,『我就常常與你们同在。(太28:20)』;『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來13:5)。』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