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把這件糗事,告訴我的朋友。 有一天,我穿著剛洗好的洋裝,配上新買的時髦外套赴宴。宴會中,心情愉快,百事無礙,直到宴會結束時,巧遇一個高中同學。她拍拍我的肩膀把我叫到一邊,告訴我兩件事。一件是新買的外套,價格標籤就正正地掛在我的衣領背後,一件是我的背後裙擺上還釘著洗衣店做的記號的紙標籤。當天出門所見之人,不下兩百人,沒有一個人肯告訴我的驢相。啼笑皆非之餘,我終於明白了兩個很簡單的道理— 一個是:一個人光有面前的鏡子是不夠的,「背後的鏡子」更重要。 一個是:泛泛眾人不太可能做你的「背後的鏡子」,只有知心的真朋友才會告訴你「其實不美」之處。 古人沒有明鏡,便叫人以「歷史」為鑑,今人四處得鏡子可照,可是只照到正面的門面。雖然你以為你已經做得圓滿得體,可是自己的盲點所不及之處,可能正是眾人在背後訕笑你的地方,而且大部份的人為了保持禮貌,或因為事不干己而保持沈默。最慘的是,你不自知的毛病在你的仇家心裡,正是拍手喝采的題材。背後的鏡子,照射出來的常常是你自己潛意識想掩蓋的,也可能是你自己的火侯才智太低而看不見—通常你不會喜歡聽,也可能會聽不懂。可惜,為人處事,往往這些才是你最應該聽的。 誰可以做你的「背後的鏡子」?這要看你「照鏡子的誠意」有多少。許多人根本不願照鏡子,別人的評語全被他當做惡意擋回去;有些人只能照使自己顯得美麗的鏡子,只接受別人讚美他的訊息。不過,大部份人都還能明白,不管好壞,面前的鏡子映照出的那個人,自己都要負責。只有極少數的人明白,背後的鏡子才是最重要的一面鏡子!像白雪公主的後母,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勤於照鏡子的女人,可是照鏡子只照自己的顏面之美,背後的陰險,皮下的嫉恨都視而不見,只因為她沒有一面「背後的鏡子」來立竿見影,照出她的污穢之處。 珍愛「背後的鏡子」,對別人的直言建言,就會萬分寶愛而不會抗拒否決。一個幸福的人,是有許多「背後的鏡子」—真正幫助你成長發展的親友的人。 這一次糗事帶給我的經驗與領悟,曾經得到一個朋友的共鳴。她告訴我,她有一次興匆匆地應邀參與一群她仰慕多年的名人聚會,心中興奮之外又感榮幸。過了幾天,當天的其中一位打來電話說:「你知道嗎?那天我們都在笑你呢……妳自己不知道嗎?妳的毛衣都穿反了。」這件事使她感慨萬分,為什麼當天幾小時的聚會裡,就沒有一個人主動告訴她這一件小事呢?她回憶當天因為興奮而匆匆套上毛衣出門,沒想到餘留如此不堪的滋味在心頭。 一件美事,結果,竟然是如此不美。 沒有「背後的鏡子」,對真正愛美的人,真正想求善向上的人而言,是多麼寂寞的滋味!那些忙著問魔鏡「誰才是最美的女人」的女人,可曾主動掀開私心深處來照照射穿欲望真相的鏡子?那些自以為面面俱到的主管或部屬,可曾虛心地尋找客觀公正的「背後的鏡子」,探訪同事不肯明言自己的缺點?井底之蛙的以管窺天,正是因為你什麼鏡子都沒有。 今日的我,已經擁有好多「背後的鏡子」,因為我鼓勵自己「聞過則喜」,雖還沒有達到完美實踐的境界,但至少他們都明白:指出我的缺失,會得到我的感激而非怨恨。今日的我,也鼓勵自己去做別人的「背後的鏡子」,只是覺得對方是可取的、能自我反省的、有潛力的,我都會直言告訴對方他的盲點,我願意冒著得罪人的危險使對方可以更出色、更有益於社會。這樣雖然使我成了一個「意見多又愛挑毛病」的非傳統角色,但我至今還在這條路上努力,因為我知道:「背後的鏡子」多,我們的生活才能更合理! 我們的人際關係中,需要更多「背後的鏡子」;我願意做別人「背後的鏡子」,是因為我的誠意更高。 多麼希望能有更多像我這樣的傻子!雖然我願意做吃力而不討好的事,但總願意有人相伴而不寂寞。
馬戲團裡表演的大象,都是從小就開始訓練的。 小時候的小象很調皮,玩性又大,故用繩子把小象拴在木樁上,由於小象力量小,經過很多次都試驗都無法將木樁拖出來,當時間久了之後,只要把象繫在木樁上,象知道自己無法掙脫,也就會很安分了。 小象長大變成了大象,在馬戲團中可以做很多的表演。大象力大無窮,可以搬很多東西,但在表演後,卻很安分的被繩子拴在木樁上。大象的力量其實是很大的,但是牠因為從小的經驗,覺得木樁的力道比自己大,是唯一可以拴住自己的東西,使得牠不敢去移動木樁。 其實大象是被自己以前的觀念所束縛,不了解自己的體力已有很大的改變了,因而放棄了想移動木樁的念頭。 木樁,就像是妨礙個人發揮潛力的障礙;或許不是具體可見的阻力,而是由個人過去細微的經驗所產生的無名恐懼。 舊觀念及舊經驗是阻礙進步的原動力! 你知道你的木樁在哪裡嗎?
相傳俄羅斯的艾梵(Ivan)皇帝,有時化裝,親到民間視察。 一天晚上,他化裝成乞丐,在郊外挨家挨戶討飯請求投宿。家家都予拒絕。最後來到一家茅屋門前。那位貧窮家主請他進去,給他一杯清水一片麵包,讓他睡在乾草床上,對他說:「對不起,我只能這樣招待你了,因為我的妻子剛剛生下一個孩子,需要我照顧。」這位皇帝躺在那裡睡覺,十分滿意。次晨,他道謝而去。 幾天以後,一輛御車來到,黃帝帶著侍從,在他門前下車。那個窮人十分驚慌,連忙跪在皇帝面前。皇帝把他扶起來,說道:「不要驚慌,那天晚上睡在你草床上的乞丐就是我,你接待了皇帝,你給的東西雖然不多,卻是誠心接待。 現在我來報答你,酬賞你的愛心,把你的小孩抱來。」他立刻把纔生的小孩抱來。皇帝說:「你可以用我的名字叫他,他長大時,我要栽培他,給他官位。」接著皇帝給他一袋金子說:「給你用。如果還有需要,不要忘記告訴那位曾經睡過你草床上的人。」 皇帝走後,這位窮人為了曾經接待化裝的皇帝,心中有說不出來的歡喜。 聖經說:「人接待你們就是接待我。……..無論何人因為門徒的名,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裡的一個喝,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人不能不得賞賜」(馬太福音10章40,42節) 聖經又說:「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章40節)
那年代的留美學生,暑假打工是唯一能延續求學的方式。仗著身強體壯,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在科羅拉多州,工頭替我安排了個夥伴-一個碩壯的老黑人,大概有六十多歲了,大夥兒叫他「路瑟」。他從不叫我名字,整個夏天在他那厚唇間,我的名字成了:「我的,孩子。」 一開始我有些怕他,在無奈下接近了他,卻發現在那黝黑皮膚下,有著一顆溫柔而包容的心。我開始欣賞他,繼而在那個夏日的結束,他成為我一生中難忘的長者,帶領著年輕無知的靈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 有一天,一早我的額頭被卡車頂桿撞了個大包,中午時,大拇指又被工具砸傷了,然而在午後的烈陽下,仍要揮汗砍伐樹枝。他走近我身邊,我搖頭抱怨:「真是倒楣又痛苦的一天。」他溫柔地指了指太陽:「別怕,孩子。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兒,總有下山的一刻。在回憶裡,是不會有倒楣與痛苦的。」我倆在珍惜中,又開始揮汗工作,不久太陽依約下山了。 一次,兩個工人不知為什麼爭吵,眼看捲起袖子就要揮拳了,他走過去,在每人耳邊喃喃地輕聲說了句話,倆人便分開了,不久便握了手。我問他施了什麼「咒語」,他說:「我只是告訴他倆:你們正好都站在地獄的邊緣,快退後一步。」 午餐時,他總愛夾條長長的麵包走過來,叫我掰一段。有次我不好意思地向他道謝,他聳聳肩笑道:「他們把麵包做成長長的一條,我想應該是方便與人分享,才好吃吧。」從此我常在午餐中,掰一段他長長的麵包,填飽了肚子,也溫暖了心坎。 伐木工人沒事時總愛滿嘴粗話,刻薄地叫罵著同事以取樂,然而他說話總是柔順而甜美。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如果人們能學會把白天說的話,夜深人靜時,再咀嚼一遍,那麼他們一定會選些柔軟而甜蜜的話說。」這習慣到今天我仍承襲著。 有一天他拿了封文件,叫我替他讀一讀,他咧著嘴對我笑了笑:「我不識字。」我仔細替他讀完了文件,順口問他,不識字的他,怎麼能懂那麼些深奧的道理。那黝黑粗壯的老人,仰望著天說道:「孩子,上帝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識字,除了聖經,祂也把真理寫在天地之中,你能呼吸,就能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