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價值觀

  他在德州一所有名大學就讀,主修醫科,成績中上,估計再過一年他就可以畢業,之後實習兩年,然後考執照,考試通過就可以開業當醫生。以此來看,他的前途可以說是無可限量。但他家人最近發現他意志消沉,了無生氣,同學說他經常曠課,整天在宿舍蒙頭大睡。無可奈何,家人只好他送到輔導室進行協談。 他也算很合作,第一節就把埋在心裡多年的苦水全傾倒出來。他是家裡老二,上有 一個哥哥,下有一個妹妹。哥哥比他大三歲,無論在學業和運動都非常出色,可以說是父母的寵兒。雖然父母沒說好說歹,但總是有意無意把他與出類拔萃的哥哥作比較,多年來他就是活在哥哥的陰影下,哥哥無形中成了他模範對象。哥哥大學主修醫科,成績出色,畢業後成了一名著名外科醫生;當弟弟的他,本來興趣是藝術,但卻硬著頭皮念醫科,很明顯,這是拜他哥哥所賜;另一方面,家人在家裡多少灌輸了一種屬世價值觀:搞藝術最終只會當乞丐!其實他人很聰明,醫科難不倒他,但讀來味如爵蠟,現在結業在即,心中感到矛盾,加上認識多年的女朋友最近棄他而去,種種原因讓他感到很沮喪,甚至還出現輕生的念頭。 剛好收到最近一期的飛揚雜誌,雜誌裡面講到一個寓言故事,正好與這年青人的故事有關,寓言這樣說: 有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初入社會就遭遇到雙重打擊。一方面丟了工作飯碗,一方面被女朋友一腳踹開,這兩拳打得他眼冒金星,昏頭轉向。自信心被撕成碎片,情緒被壓到海底,失魂落魄地漂遊到公園裡的一張板凳上。 這一幅落寞的場景,觸動了一個遊客的關心,坐下來詢問:「你有什麼心事嗎?」。年輕人空虛的眼神,震動的嘴唇,吐出他的哀怨:「我的人生完了,女朋友不要我了,老闆也把我辭了。我的人生不再有價值,不再有意義。」聽見這些沮喪的字眼,這位遊客天使開始尋思,怎樣可以鼓勵他,挑起即將熄滅的希望之火花。 天使小心翼翼地試著問:「你沒有錢用了,是嗎?」「我知道有一家醫院,有人正在等腎臟移植,你可以賣一個腎臟,一萬元美金。」年輕人不屑地說:「怎麼可以,不賣。」天使又繼續說:「有人正在等眼角膜移植,你肯賣一個眼睛嗎?二萬美元。」不用思考,年輕人回絕:「不賣,不賣。」天使又出了個主意:「有人正在等肺移植,你肯賣一個肺嗎?三萬美元。」這下年輕人受不了啦:「身體器官是我的,不賣,不賣。」 這位遊客天使知道時機成熟了,用積極的語氣開導 他:「你是很有價值的,你有手有腳,有眼有耳,有心有肺,你全身的器官價值數百萬美元,怎麼會一文不值呢?上帝愛你,創造一個獨一無二的你,失戀失業的打擊,怎能奪走你的價值呢? 上帝一定會帶領你,來,抬頭挺胸向前走!」 年輕人被這簡單的對話勸醒,心頭一亮,「是啊,每個人都有高貴的價值,是不可能被逆境剝奪的。努力向前走就能創造環境。」 這是一個值得每個人心思的寓言故事,一個人如果自我認知是正確的,他的人生就邁向光明,儘管偶然遇到逆境挫敗,他仍能夠幫助自己走出困境,最終創造一個美好的人生。 回頭講到前面那個正在念醫學院的大學生,很明顯的,他對自己認知不夠,他存活 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或上帝,乃是討好別人,結果生活沒有個人目標和方向,內心失去了喜樂和平安,加上他在愛情道路上有顛簸,這加重他內心的負擔。 聖經箴言書,認識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神賜人不同恩賜,人各有所長,當一個人認識造物主,了解神在他身上的旨意和計劃,他無需按照別人心意過活,只要找到神所給予的天賦,盡己之力發揮,內在潛能必定能夠得到開發,因為這是來自神的呼召,神一定賜下額外的智慧和能力,讓他在特定的領域上應付自如。因此,不管一個人是當一個廚師、醫生、工匠、工程師、或修車工人,他都能夠心安理得,工作不一定帶來榮華富貴,但一定可以帶來滿足感和成就感,而工作成就感帶來的是心靈喜樂和平安,而這種心靈的滿足感絕非金錢多寡可以衡量。倒過來,一個人染上世俗的錯誤價值觀,人生目的放在功名利祿上面,也許他可以藉著工作得到豐富的物質享受,但這種滿足感往往是很短暫,而且內心得不到真正的喜樂,結果上班要背負重擔,工作不但沒有果效,而且帶來苦惱。 人需要認識神和了解自己,認識神可以幫助自己得智慧,找到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了解自己的長處,找到自己的天賦,可以盡量發揮自己的才能,完成神在自己身上的計劃;了解自己的缺點,可以幫助自己學會謙卑,免得自高自大,惹人反感,遭神唾棄。可惜的是,今天的社會願意經常自我反思的人甚少,枉論花時間尋求真理和認識造物主。

307)愛靚唔愛命

  今年年中,香港在短短一星期內發現四位女士到深圳注射肉毒桿菌美容,而最終中毒入院。發現的四宗個案,有的是為了纖腿,有的是為了纖面,他們先後在深圳不同地點的美容中心打了肉毒桿菌針,從深圳回港之後,分別出現視力模糊,頸部乏力,吞嚥困難等徵狀,最後到香港公立醫院求救。 因美容而中毒,問題除了美容中心、藥廠和藥商,最大的原因仍然是一般人「愛靚唔愛命」的錯誤審美觀念。有人把聖經經典句「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在網路上改成「你的樣子如何,你的命運也必如何」,這多少反映今天社會日益普遍歧視心態,許多人也因此衍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因此對自己的外貌和社交失去自信。 近年在心理輔導出現一種比較普通的心理病症,相信與今天「愛漂亮」這話題有關,這個心理病症稱為身體畸形恐懼症(英文叫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簡稱BDD〕。BDD是一種精神病,是指患者過度關注自己的體像並對自身體貌缺陷進行誇 張或臆想,在大多數病例中,患者的關注對象是一個或數個很小的或根本不存在的缺陷。因為這種過度關注,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極大的影響,患者通常會感覺沮喪、不安以及不合群,他們突然覺得自己很醜,不敢面對自己的樣子,整天躲在床上,怕入浴室照鏡,如果不得不外出,也會用手遮蓋臉孔;有時不愼在鏡子裏看見自己,便情緖失控。 今天這個現代化社會,罹患此病的人越來越普遍,且有快速增加趨勢。患者通常爲靑少年,當他們遇到重大壓力、經常被嘲笑、被性侵害,或者沉迷毒品等;成年人和兒童都有可能患病,而據稱大約百分之一的成年人都患有某種程度的身體畸形恐懼症,男女性患身體畸形恐懼症人數量幾乎一樣。 完美主義者、善感的人,以及藝術工作者,不論男女,都比較容易得此病。有些人會認爲自己整體上都很難看,有些則針對某一部位,最普遍是臉孔,他們會想辦法遮蓋「缺點」,或強逼自己做某些行爲,例如不時查看外表,整理頭髮,或者量度憎惡的身體部位;甚至沉溺做整形手術或減重運動。 為什麼今天這麼多人罹患BBD這種心理疾病?社會與傳媒過於吹捧外表的完美應負部分責任,不過,主要原因仍然離不開個人自我形象的扭曲。自我形象是一種心態,它不是別人對我們的評估,而是我們在腦海中對自己的評估。這個評估可能是來自外表,也可能是對自我能力、智力,或個性上的評估。這些評估很多時候並不一定正確,但當這個形象已經根深蒂固籠罩在一個人腦海裡的時候,慢慢他就會認同這個形象,最要命的是﹐一旦認同這個形象,它變會影響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影響他與別人的交往,影響他與人之間的人際關係。 以前提過一個被公認「世上最醜陋的女子」,名叫Lizzie Velasquez,儘管她樣子長得「其醜無比」,但她的勵志故事確實非常鼓舞人心。她曾經接受CNN的訪問,講到她過去受到別人在言語上的攻擊,不過她已經克服了這個心理障礙,學會處之泰然。自從她在CNN受訪之後,她受到許多人的追捧,不少人發電郵支持和鼓勵她,而演講預約如雪片飛來,讓她應接不暇。2012年她完成第一本書,叫(Be Beautiful, Be You),書中提到她過去遭遇被人欺凌、藐視、侮辱、輕看的經歷,她如何靠著信仰走過來,如何應付別人冷嘲熱諷的言語和輕看的眼光。許多人因著她獨特的經歷得到激勵,在高壓社群中找到一條出路,最終能夠坦然踏出交友第一步,有勇氣與人建立友誼,更懂得如何面對別人的欺壓、批評、和凌辱。

306)一念之間

  路怒症(road rage)可以 說是國際心理學界的一個新名詞,2006年美國學者指出,路怒症屬於心理學上的陣發型暴怒障礙,最常見的表現是,司機在壓力與挫折感的打擊之下,突然間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有時出現言語威脅,甚至動粗毀損他人財物的行為。 路怒症的後果相當嚴重,發作時,司機往往會喪失理智,並不顧一切地去實施報復和帶有傷害性的交通行為,此時他們手中的車輛就變成了能夠奪取他人性命的武器。 每個人都會發怒,但能夠在怒氣中沉得住氣,不但懂得掌控自己的情緒,並且想出解決方法,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沒事,這就看一個人的成熟程度。這讓我想起多年前在讀者文摘看到一篇有關發怒的故事,內容也是跟開車有關。 故事兩主人翁是車主,兩個人住在同一個公寓,各有在公寓的停車位置,而且車位相鄰,一個車主開的是白色轎車,一個是紅色。 某天,白色轎車車主駛進公寓樓下的停車場,看到旁邊的紅色轎車又是緊貼着他的停車位,車主不禁感到納悶,心想,為什麼這車主人總是這樣把車子擠過來?白色轎車的的停車位剛好夾在紅車和一根大混凝土柱子之間,很自然,車主要把車子前前後後開動好幾次才能把車停妥,而車子旁邊的空間僅容他勉強打開車門下車。 一天,白車先到,車主把車停好,正要關掉引擎,紅色回來了,駛進白色旁邊的車位,還是緊貼着白車。白車車主終於得睹紅車主人的廬山眞面目,當時他覺得忍無可忍,就向那紅色車的女主人大聲說:「你看不到你把車子停得太貼近我的車嗎? 你的另一邊空得很。」對方怒目相向,也咆哮道:「我開車與你何干?」然後把車門打開,昂首闊步走出停車場。 白車主人心裡暗忖,「好,我們等著看!」心裡盤算著,下一回比對方早一步回來,並且故意把車子挨近她的停車位置,逼得她把車停在靠近混凝土柱子那邊。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對方總是先到一步,而且故技重施,故意把車子往這邊擠。終於有一次,白車主人為了避開混凝土柱子,不小心把車旁的後視鏡弄歪了。他垂下頭來伏在駕駛盤上,心想:以後如何是好? 翌日,那駕紅車的女人取車時看到擋風玻璃上放着一封信,信中說道: 親愛的紅車:「我主人那天向你主人大發雷霆,非常抱歉。我想你也明白人總是這樣不可理喻。我主人事後也感到抱歉,我很了解他的心情如何,其實他從來不輕易大聲罵人,他當時可能在工作上遇到挫折,心情欠佳,所以才向你們發脾氣,所以請你們原諒他。你的鄰居白車!」 翌日早上白車主人到停車場取車,旁邊的紅車已離去,只見他車的擋風玻璃上夾着一封回信。信是這樣寫的:「親愛的白車:其實我主人也不好過。她停車停得很差,因爲她考取駕駛執照不久,經驗尚淺。我們以後一定給你們多留些餘地。我主人看到你的來信,甚感欣慰,還希望大家可以交個朋友呢。你的鄰居紅色車」 白車主人開動車子時忍不住笑了起來。此後,每當白車與紅車相遇於途,兩車的主人總相視而笑,還互相揮手致意。 所以看到,人生在世,吉兇禍福有時候往往在一念之間。

305)真正改變需要行動

  一次我在教會一個小組講了一堂「如何營造喜樂」這個專題,在座約三四十人,會眾反應良好,結束之後,一個40多歲的姐妹特別上前來與我握手向我道謝,並提到她最近心情非常煩悶,感到很沮喪,而我講的專題正合時宜,給她幫助很大。沒想到,三個禮拜之後,她從一家旅館頂樓跳下來。 身為輔導多年,在不同地方開辦一些自我成長的講座,在教會也教過心理建設這方面的主日學課程,儘管參加這些講座或課程的人非常多,卻發現,課程結束之後參與者生命出現明顯變化的比例不是很高,大部份學員在聽課時都感到很興奮,認為課程內容豐富和實用,很遺憾的是,過了一段時間,熱情冷卻,他們又回到以前老樣子,依然故我。前面那個自殺的姐妹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爲什麽有人上完一門課程,能夠擁有持久性的變化,但有些人的改變卻是曇花一現?到底差別在哪裡?社會學家研究發現,上完一門課或聽完一個講座,日後生命出現顯著改變的,往往是那些在課堂結束後馬上採取行動的人;譬如說,學員在課堂上聽到,「根據研究,運動能夠提升快樂荷爾蒙,運動果效遠勝於服用抗抑鬱症藥,」那些當天回家立刻付諸行動到健身房的人,他們的改變就有持久性;相反的,那些只有頭腦的知識,只持觀望態度,而沒有實際行動者,也許生活上出現變化,但大部分只是曇花一現,無法持久。不能否認,行為與態度是分不開的,一個人如果他外在行為是主動、樂觀、活潑、勇往直前的,他們的思維大部分是積極正向的;倒過來,一個人如果給外人的印象是害羞、膽怯、被動、焦慮、畏首畏尾,他們的思想基本上是消極負面的,怎樣知道一個人真的領受他所聽到的?看他們的行為表現就看出端睨。怪不得使徒雅各在他的書信如此說, 「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甚麼益處呢.」雅各書2:14 「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各書2:17 行為的出現可以說對一個人的信仰作背書,肯定自己所相信的;另一方面,行為原來也可以強化自己的信念,甚至改變個人的性格。看看下面一個實際研究個案。 Dr. Frances Haemmerlie Montgomery是Missouri-Rolla大學一位心理學教授,她最擅長作改變人行為的研究工作,一次她招募了一些男生參與一個與性格有關的 特定測試,這些男生基本上個性內向,平常在女生面前顯得很拘束,不知道怎樣應對,但他們絕對不是同性戀者。參與的男生按指示個別到一座大樓等候,但臨時接到通知研究進度落後,因此他們要在等候室稍作等待,在等候期間,有一位女士出現,(其實是一個共謀者),她謊稱也在等候測試,而她真正目的是要主動跟這害羞的男生攀談,她裝出談得很投契,讓對方感到如沐春風。12分鐘過後,她結束對話,假裝到另一個房間進入測試。這時候另一個預先安排的女生進到等候室,她也是假裝等候測試,目的也是主動與這男生攀談;如此類推,前後六次,一共對話72分鐘。之後男生才進入所謂真正測試。到了第二天,這男生同樣如此被安排,在72分鐘之內跟六位女生分別聊天講話。接下来的半年,研究人員對這些男生作跟踪調查,發現這些男人個性變得跟以前很不一樣,他們在女生面前不再那麼緊張,不再感到害羞,有些男生還開始人生第一次感情約會。144分鐘的干預居然對他們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改變了一個人的行為,改變了他們對自己看法,改變了他們的個性。 因此我們看到,行動可以影響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但同時我們也看到,行動也可以強化一個的信念,在每一個程度上,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

304)改變

  我們都知道,今天基督徒傳遍全世界,除了聖靈的工作,很大程度也是因著耶穌 12個門徒作工的成果。前面提到,這十二個門徒本來只是一群目不識丁的漁夫,儘管跟從耶穌三年,但始終對耶穌的認識仍然非常膚淺,連耶穌釘十字架的那一刻,他們都成了驚弓之鳥,嚇得雲飛魄散,但當他們親眼看到耶穌復活,親自摸到耶穌手上的釘痕,他們的生命就出現脫胎換骨的改變。表面看來,門徒的改變只是耶穌受難那短短一兩個禮拜的時間,但其實不是,門徒改變應該歸咎一件事實,就是耶穌花了好幾年時間為他們打下信仰穩固根基,耶穌用了三年的歲月點點滴滴對門徒灌輸天國真理,外人不見得知道耶穌曾經作過各種神跡奇事,但這12個人比誰都清楚知道耶穌所做每一樣事情,不過耶穌所作的事起初超越門徒理性所能明白,儘管耶穌多次重複對門徒提到有關祂死裡復活的事情,他們始終無法體會這個奧秘和真理,直等到他們親眼看到復活的耶穌,才能夠融會貫通,過去三年從耶穌身上所領受到的突然一下子明白過來,於是才有後面天翻地覆的改變。如果沒有耶穌前面三年的密集訓練,門徒是無法體會神國的真理。看過耶穌復活何止12個人,但願意全身投入福音工作,甚至願意生命殉道的,卻只有他們十幾個人,這正因為他們對耶穌的認識遠比其他人來得深刻。 保羅的改變也是差不多,沒錯,耶穌大馬色路上向保羅顯現是一個轉捩點,之後,保羅卻有三年多的時間在曠野與神的靈相交,加上保羅本身是舊約一位律法師傅,他對舊約滾瓜爛熟;三年與神靈交,如同武俠小說情節,華山練功打通他的奇經八脈,他對神的認識不再停留在過去猶太教的信仰。也是同一個道理,真理的認知打開他的眼睛,讓他從一個宏觀角度看到神在人類身上一個永恆的計劃,於是保羅出現脫胎換骨的改變,不但為神努力傳講福音,晚年甚至為神殉道也在所不惜。 門徒和保羅都因為對真理的認知而出現改變,其實對每個人也應該如此。當談到人的改變,每個人不期然會問到一個問題:我沒什麽不妥,爲什麽我要改變?如果要改變,那麼我需要改變什麽?而改變的準則又是什麽?要知道每個人都想當老大,都想當王,一個人除非對真理有所認知,否則他們看不到自己問題所在,枉論要改變。英國名教育學家CS Lewis 曾經這樣說,怎樣知道一條線是歪曲不直?除非你把一條直線放在旁邊作比較?同樣的,人以什麽指標作為他的行為改變的衡量標準?除非將一個準則放在旁邊作比較,否則無從討論改變。真理的認知正是人踏出改變的第一步,唯有透過聖經,人才知道神對人的要求是什麽,和人要改變的準則是什麽。 我的屬靈導師是香港最大教會的主任牧師,過去他是一位無神論者,年輕時他從中國大陸跑到香港投靠他的家人,不久,就跟哥哥姐姐到教會慕道,儘管如此,他在生活上仍然存有許多惡習,譬如公眾場合講三字經,跟同學抽煙酗酒等,這些他從來不認為有何不妥當之處。一次查經過程,在眾多弟兄姐妹面前居然爆粗,在場每個人用奇異的眼光看著他,他當時感到非常尷尬,無地自容。真理的認知讓他看到自己問題的所在,他後來不但認真對付講三字經、酗酒、抽煙這些醜習,沒多久,他對貪婪、嫉妒、情欲等罪性也越來越敏感,甚至後來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出現翻天覆地的轉變。真理的認識讓他看到神的準則,也看到自己問題的所在。 人為何需要改變?人按什麽標準改變?他必須認識真理,對真理有認知,否則他看不到自己問題所在,也找不到人生方向和目標,所羅門在箴言書講到,「呼求明哲,揚聲求聰明;尋找祂如尋找銀子,搜求他如搜求隱藏的珍寶;你就明白敬畏耶和華,得以認識上帝。」(箴2:3-5)當一個人願意作出一輪真理探索,這將是他踏出人生急劇變化的第一步,藉著聖靈的幫助,他的頓悟和洞察力跟以前不再一樣,耶穌12 門徒和保羅就是如此,你我也是一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