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從來沒聽過Laurence Kim Peek這個名字,但如果我告訴你,他就是電影 《Rain man雨人》(又譯《手足情未了》)的真正主角,那麼你對Kim Peek就不感到陌生。 荷李活根據Kim Peek的故事而拍成電影,Dustin Hoffman擔任主角,他因此獲得1988年奧斯卡獎。電影的主角是個天才,患自閉症,有驚人的運算能力,描寫的其實就是Kim Peek和他這類人。不過,Kim患的不是自閉症,乃是發育障礙,這類天才一般可以有兩、三門專長,而Kim Peel卻是超級天才,他起碼有十五門專長。 Kim Peer的腦袋可以說天下無雙。美國太空總署曾經期盼利用最新的腦部造像和數據合倂技術,硏究他腦袋怎樣運作。 Kim生於一九五一年,出生時頭部比正常嬰兒大三分之一,而且後面有所謂「腦突出」,那是一個氣泡,腦子有部分長了進去。當他長到三歲時,氣泡收縮,腫塊縮入小腦,小腦大部分因此受到破壞。一九八三年(時年33歲),他接受X光檢查,發現腦子不是正常人的分作兩部分,那是整整一個半球。後來又掃描了一次,發現小腦右半爆裂作三塊。雖然這些發現不能解釋Kim Peek爲什麼天賦過人,但卻說明了他身體殘障的主要原因。他有嚴重的肌肉運動缺陷,洗澡、刷牙也要別人協助。他父親Fran這樣解釋說..「Kim可以自己穿衣服,但我往往要替他再穿一次,因爲他會把襯衣反方向穿上。」 Kim Peek出生後,醫生就斷定他「弱智」,並建議送他去收容所。但他父母沒有照辦,還敎他看書。三歲那年,Kim問父親Fran「機密」是什麼意思,父親開玩笑地叫他查字典,當時Kim尚且不會走路,但他低着頭就向書桌爬去,攀着桌面站起來,花了不過三十秒就抬起頭對父親說:『我找到了。』 Kim 四歲半已經熟讀了一套百科全書的頭八冊,大家後來才發現他原來可以同時看兩頁書,一隻眼睛看一頁,十秒鐘內一字不漏地看完,而且過目不忘。 多年前一位來自英國的記者訪問他,Kim和記者談英國王室的事,如數家珍,更在記者面前背誦一大段一大段的莎士比亞和狄更斯作品,當問到哪個英王的統治期最短,哪個最長?他不假思索回答說「愛德華五世最短,維多利亞女王最長,長達六十三年七個月零兩天。」 Kim在一個很偶然的場合認識了Barry Morrow,Barry後來就因Kim奇特的一生而編寫了電影《雨人》。在此之前,Kim是很害怕正面望人,而《雨人》主角Dustin Hoffman鼓勵父親Fran多帶兒子和社會接觸,父親Fran起初不太情願,擔心外人視Kim如同怪物,但現在,父子兩人經常周遊全國,許多學校和社團邀請Kim演講,分享他的生平故事,許多人讚歎他的學識淵博。 遊歷令Kim脫胎換骨,有機會顯出他豐富的幽默感,Kim其實很喜歡和人交往,不過他因為體形龐大,容易令人望而生畏。 Kim喜愛音樂,他的鋼琴老師這樣說:「Kim在音樂上有才華,而且超越記憶的層次。例如他童年時聽過一首交響樂,到了五十三歲重聽;要是其中有錯誤,他還能聽出。」 父親Fran擔心自己將來無法照顧兒子,他曾經問過他居住的Salt Lake City一個生活輔助中心,他們很樂意收留Kim。 Fran父親和其他人一樣,很想知道科學家硏究Kim的腦袋會有什麼成果,不過,他認爲Kim最可貴的是本性善良。 Kim 沒有邏輯思維,所以不能吿訴別人他對事情的感受,外人只好猜測。 Fran說:《雨人》之後,Kim的智慧和感情融合爲一,到後來,Kim的感情重於他的智慧。 後記:Kim Peek二零零九年病逝,年58歲;五年之後,他父親Fran才離世。
看到一起香港新聞,一對結婚多年的夫妻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起衝突,妻子比先生年輕很多,先生最近因工作上不順心,受壓之餘,開始懷疑太太對他不忠,多次協談並沒有解決兩人的歧見,妻子的冷淡態度加添先生更多怨恨和苦毒。一次兩人在爭吵過程中,先生從懷中拿出一瓶準備好的酸液潑向太太身上;那一刻當先生看到太太在極度痛苦呻吟中,他才醒悟過來,馬上報警送太太到醫院搶救,並且在太太身邊頻頻認錯,說「很對不起」、「我是很愛你的」。太太的生命是被搶救回來,但臉上卻留下抹不去的疤痕。 其實這對夫妻不是因為因為衝突毀壞他們的婚姻,乃是不肯饒恕所造成的結果,怨恨和怒氣是分不開的,而且我們也發現,當人生氣的時候,他們的理智往往被情緒劫持,很容易做一些愚昧而事後感到懊悔的事情。所以有人說,怨恨如同拿著一根手槍對著自己的腦袋,你以為傷害到對方,其實所傷害的是你自己。 饒恕別人過犯第一大好處,就是避免落入可能因生氣而企圖傷害別人的危險,避免我們扯進苦毒的漩渦。有位老師叫班上每個同學各帶一個布袋到學校,老師自己到雜貨店買了一大袋馬鈴薯。第二天上課時,老師叫同學為一個自己不願意原諒的人選一個馬鈴薯,並且將那人名字和犯錯日期寫在上面,之後把馬鈴薯放在自己預備的布袋裡面。第一天這些小孩子還覺得蠻好玩的,還沒有放學,有些同學袋子已經有好幾個馬鈴薯。 同學回家前,老師告訴大家,在未來一周,不論到哪裡都要帶著這個布袋。於是孩子們到學校、回家,甚至和朋友外出都帶著這個笨重的袋子。一週過後,每個人都發現他們的布袋越來越沉重,有人袋子裝了幾十個馬鈴薯,簡直是累贅。第二天老師問同學,「現在你們知道不肯原諒別人的結果?越是不肯原諒,擔子就愈重,怎麼辦?就是學會饒恕得罪你的人。」 講到人的情緒,苦毒和怨恨是最不健康的雙胞胎,這些負面情緒如同癌癥一樣,在 身體裡面不斷擴散蔓延,尤如野火燒到全身;有醫生甚至認為,醫院裏面的病人,如果他們能夠除去內心兩樣東西,相信一半病人可以提早回家不用住院,兩個什麼東西?一是罪咎感,另一個是苦毒和怨恨。罪咎感是指自己做了對不起別人的事情,怨恨是指別人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情,兩者都跟饒恕有關,罪咎感者不能饒恕自己,苦毒怨恨的不能饒恕別人。所以說,很多病人,他們病痛根源就是無法饒恕。要知道,神設計我們的身體不是用來承擔負面情緒,人如果不願意把重擔交託給神,他只好自己來承擔。未曾處理好的苦毒最終像回力球一樣被打回來,受傷的人就是自己。 現代很多人非常注重飲食健康,但如果一個人不除去內心的苦毒和怨恨,那是於事無補。重點是,不是一個人吃了什麽,乃是他被什麽所吞吃。當人心存怨恨的時候,裏面的怨恨就在蠶食他,身體因此不斷被腐蝕。有人這樣比喻,一個人對別人懷恨,這如同自己喝毒藥,但期盼別人中毒而死,這實在荒天下之大谬,但許多人就是這樣。 “Honestly I don’t have time to hate people who hate me, because I’m too busy loving people who love me. ”Unknown
1974年某天晚上,一個女嬰被人遺棄在台灣一個菜市場,她身體只裹著一塊破舊的被褥,當打開布包,才發現她少了兩條手臂,雙腿長短不一。 這棄嬰在派出所待了三天,就送到台灣高雄市六龜山地育幼院,院長楊煦牧師决定收養她為義女,取名叫「楊恩典」,從此,她的生命正如她名字,蒙受神的恩典。 由於楊恩典右腳天生畸形,加上少了雙臂,因此平衡感極差,學走路時總是貼著墻,顛著腳,慢慢邁出一步又一步。三歲那年,一名長者來到六龜山地育幼院,當他在一群孩子中發現楊恩典時,他俯身抱起這孩子,年幼的恩典天真說道:「我沒有手耶」,長者慈祥地對她說,「雖然沒有手,但你還有腳,一樣可以做很多事。」長者一句話改變了她的生命,這位長者正是蔣經國先生。 年長,楊恩典開始學著用腳穿衣、洗澡、吃飯、寫字,但別人簡單就能學會的生活瑣事,她卻要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這無形中磨練出她百折不饒堅韌個性。因為習慣用左腳做事,長期下來,楊恩典的脊椎嚴重側彎,幾乎無法直立。十三歲時,在蔣經國先生的幫助下,她被送到台北的一家醫院做脊椎矯正手術。這個手術先在額頭及腦後開四個洞,以鐵箍固定,上面吊上三十磅重的沙包。左右膝蓋上各打兩個洞,以鋼針穿過固定大腿骨,然後各綁上十五磅重的沙包,矯正時間長達一個月。 民國七十一年,日本無臂少女白井典子來台灣,並且造訪六龜育幼院,楊恩典看到典子可以用腳做一隻紙鶴、打電話、還可以開車,這無意中開闊了她對腳的想象空間。之後她有機會向王壽檀先生學習書法,並且在七十四年獲得全縣書法「特別獎」;十七歲國中畢業後,由口足畫家張維德推荐加入「口足畫會」成為學員,並北上拜楊鄂西教授學國畫,二十歲起出國舉辦畫展,1994到日本舉行國畫個展,1996、1997赴美家州舊金山及加周各教會巡迴作見證,並現場作畫,1997年因丁肇中博士引荐,參加吳健雄基金會成立義賣大會,得與張大千、邵幼軒、黃光男等前輩的作品一起參與義賣。 跟一般女孩一樣,楊恩典也很愛美,對自己未來的婚姻也有夢想,但有那一個男生願意娶一個有殘障的女孩子為妻,有那一個男生的母親願意討一個行動不良的女生作媳婦?但在人不能的事,在神凡事都能,楊恩典在愛情道路上再次經歷上帝的恩典,神為她預備了一個既體貼又包容的陳信義在她身邊,讓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點不覺得孤單。不但如此,神也讓楊恩典經歷當母親的甜美滋味,儘管經過多次流產,最終她和先生有了自己愛情的結晶品。 正因為楊恩典一生經歷了神過去的看顧和保守:出生殘障,遭父母遺棄,但蒙神眷顧,被神的僕人楊煦牧師夫婦收養作義女,在孤兒院得到無數哥哥姐姐的關懷備至;她雖然四肢不全,但神賜她作畫的天份;不單這樣,神也為她預備配偶,並且讓她完成作母親的心願。楊恩典正因為經歷神奇妙的作為,一生蒙神眷顧,她總是在不同場合為神作見證,在藝術上表揚神在她身上各種恩典,在文字工作上述說神在她 身上的奇妙作為。「那雙看不見的手」一書正是楊恩典講述神的一雙手如何保護、看顧、引導、牧養她過去的一生。 「上帝沒有賜我雙臂,但賜給我一對全天下最偉大、最有愛的父母。上帝沒有賜我雙臂,但賜給我一個和睦的大家庭,讓我在愛的懷抱中長大。上帝沒有賜我雙臂,但賜給我萬能的雙腳。上帝沒有賜我雙臂,但賜給我能用心擁抱世界,擁抱心中的愛,讓我畫出對生命的愛與期待,上帝沒有賜我雙臂,但賜給我百折不撓的勇氣,勇敢地面對困難。上帝沒有賜我雙臂,但用那雙看不見的手,一直帶領我,撫慰我。」 「那雙看不見的手」不但引領楊恩典充滿傳奇性的一生,其實。「那雙看不見的手」也會帶領著任何一個願意依靠和仰望造物主的人。
許多研究指出,一個人的快樂指數與外在環境無關,有人把那些中了樂透彩券者與那些身體有殘障的人作比較,發現兩者快樂程度相差不大。另一個研究訪問1956年的美國人,評估他們那時他們的快樂情況,30%美國人認為自己非常快樂;50年之後,調查結果居然還是一樣。想想看,過去50年,無論生活水平、人民醫療、財富和福利等都比以前大幅度增長,但人民快樂程度根本一樣,爲什麽?因為一般人不了解何謂快樂,也不知道怎樣創造快樂,以為只有除去內心的不快樂就可以,譬如:避免孤單寂寞、注意飲食不要患病、運動維持健康,但這些方法根本無濟於事,充其量只能夠帶給別人短暫快樂而已。 怎樣才能夠得到長久的快樂?根據分析,能夠帶給人長久快樂的通常是與人有關的事情,譬如說,母親剛生孩子、愛人談戀愛、同事關係良好、家人相處融洽等。原來快樂其實與人際關係是分不開的,這種人際關係包括夫妻、情侶、同事、親屬、家人,換句話說,快樂是與LOVE息息相關。爲什麽小孩子總是那麼快樂,因為他們感到別人愛他們,而他們也能夠愛別人。想想看,一個人在工作上很有成就,是老闆眼中的寵兒,薪水高,但他跟太太的關係卻是一塌糊塗,甚至正在辦離婚,你認為這人會很快樂嗎?絕對不會。 還有,快樂是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意思是說,人爲了愛可以不顧一切地付出,以母親和孩子為例,母親為孩子付出的愛可以超越一切,甚至到了一個忘我的階段,好像她與孩子到了一個沒任何疆界的情況;而母親的心情更會隨著孩子的情緒而起伏。付出的愛越多,得到的愛也越大,內心感受的那份快樂也越深。 美國有一位醫生,名叫Bernadine Healy,他曾經講過這樣一段話,「我身為醫生,得以經常處於他人的人生非常時刻裏,包括臨終。讓我告訴你一個秘密:面對死亡的人,想的既不是自己得過什麽學位,也不是有什麽地位、聚集了多少財富。到頭來真正重要的 –也是量度此人一生功過的標準 – 就是他愛過什麽人,以及什麽人愛他。這比一切都重要。」曾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希特勒的魔掌中親手拯救了1000多個猶太人的Oscar Schindler,在戰後這樣說,他其實可以放棄更多的財富,拯救更多的猶太人,他覺得自己做到不夠多。說實在,有天等你離開這個時間,你回頭看的,不是你後悔沒有買Apple的股票,公司加班不夠多,中國沒有贏過世界杯,乃是我沒有花更多時間跟孩子玩耍,跟家人在一起,多少人因為你生命得到改變,絕大部份都是與人有關的事情。 美國影星馬龍白蘭度晚年最後一次接受記者訪問時,是在紐約港外的私人小島上。他送記者到門口,忍不住感慨地說:「人們或許會羨慕我的財富與名氣,但他們不會想要過我這樣的人生。」他三次結婚、三次離婚,有一子、一女,三個私生子,一個私生女,家族中許多人都因無聊而吸毒,並因而罹患精神病;後來他的長子在家宴中槍殺異母妹妹的男朋友,使妹妹終生憂鬱後自殺。 美國佛州有一家小公司,員工只有十多人,一次他們員工合買彩券,除了一個新來職員不肯參與,其他員工都掏腰包,結果幸運之神降臨,他們中了大獎。除了那個沒份參加的,每個人都興高采烈。出人意料之外,這十幾個人都願意與這個沒份參與者一起分擔他們的彩金。當記者問到他們的時候,每個人異口同聲說,他們關係如同一家人,而且喜樂是要人共同分享的,這群人真的明白喜樂的秘訣,如果你們在職場有一群相處融洽的同事,經常噓寒問暖,彼此分擔哀與了,相信你也會感到很溫馨,因為這絕對不是金錢能夠買到的東西。
這是一個傳統的猶太人故事。一個猶太家庭,一家人住在一個小村莊,他家很貧窮,但孩子多,一家五口住在一個小房子,妻子嫌人多屋子小,認為過於擁擠,所以經常在他耳邊嘮叨叫他想辦法,夫妻為此經常吵不停。這男人很想改善家庭生活,於是到村裡找拉比討論。他對拉比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小房子,裏面擠滿孩子,夫婦之間沒什麽隱私,我妻子整天嘮叨,拉比啊,懇請幫忙」。拉比聽了之後就對他說,「你後園有雞嗎?」他說有,拉比說:「下周把雞帶進屋子裏!」,「拉比,你在說什么?我們家裡沒有地方……」拉比對他再說一次,「把雞带進屋里!」這男人很虔誠,他信任拉比,於是整整一個禮拜,他的屋子雞毛滿天飛,雞糞鋪滿全地,而且臭味沖天,孩子吵過不停,妻子比以前更唠叨,說「你爲什麽這樣做?房子本來就够小…」先生回答說,「這是拉比的吩咐」。一周過後,他又跑到拉比求救,拉比問:「情況怎樣?」他說:「越來越糟糕,家裡沒地方,我們一家人都在吵,實在受不了,拉比,請你幫幫忙!」拉比說:「你後園有牛嗎?」「有,我們有牛。」「把雞和牛都帶進屋子裏!」「拉比,但是……」「聽我的吩咐」拉比說。於是他把牛帶進屋子裏,這一次很糟糕,臭味更大,一家人一周不得安睡。過了一個禮拜,他衣衫不整,人變得非常憔悴,渾身臭味。他去找拉比说:「拉比,請幫幫我,情况越來越糟糕,」拉比說,「你家後園有馬嗎?」「有,我知道你想我怎樣做!」「對,把馬带進屋子裏」,於是他又把馬带到屋子裏,情況變得更糟糕,馬亂踢亂叫,把家裡很多東西摔壞掉,而且一片混亂,吵聲不斷。終於一周過了,他跑去找拉比,拉比說,「現在過得怎樣?」「拉比,太糟糕,」「好,下周把所有動物帶出去,然後來見我。」一周過後,他來見拉比,拉比問,「現在情况怎樣?」「拉比,太美好了,家裡寬闊多了,氣味很好聞,一家人樂也融融,孩子很高興,非常感激你。」 我們需要等情況惡化才為面前和身邊的好事感恩嗎?什麽時候我們為自己擁有健康的身體來感激?要等到身體出毛病才感激嗎?什麼時候我們爲身邊的家人而感激?要等到失去親友時才感激他們嗎?一定要等突發事件、天災人禍發生,才開始感激那習以為常的東西嗎?幸福其實都在我們的身邊,安定的工作、悠閒的生活、舒適的環境,常在身邊的配偶家人和好朋友等,實在有太多值得我們感激的事,但我們經常習以為常,不當一回事,真需要等到悲劇發生才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嗎?實在不必!如果我們把感激當作一種生活習慣,培養一種隨時感恩的心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積極樂觀的人。 保羅告訴信徒要「凡事謝恩」,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我們信徒無論在任何光景中都懂得向神謝恩,認真思想這句話,信徒生活在地上,感恩應該是一個常態,不單把感恩看作是一種態度,一種習慣,更應該是生活的人生觀,讓感恩成為我們的慣性,就好像每天刷牙,讓它成為一種「例行公事」。這當然不是一件容事情,是需要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直到成了我們第二天性,成了習慣,成為性格一部份。怎樣做得到?這裡有幾個建議。 第一,成為一個生活鑒賞家,每天專注在幾件很平凡的事情上,為自己沖一杯香濃的咖啡,獨自在房間閉目養神,聽十分鐘柔和的音樂。當我們能夠對周圍簡單事物存一個感激的心,生活就變得很充實,再不會對習以為常的事失去感覺。 第二,每天早上在床邊,思想幾件可以感謝神的事,簡單五分鐘可以校正一個人的心情,改變人的心態,心情被調整過來,那一整天的感覺就很不一樣。 第三,寫一封感激的信給一個你受過對方恩惠的人。過去你遲遲沒有向對方坐任何表示,現在正是時候。信寫完之後,就算不寄出去,你的幸福感也得到提升,當然寄出去並且得到回應,幸福感的峰值就更高。 第四,學會隨時記錄周圍讓你感激的事情,對象可以是我們經常接觸的父母、老師、兄弟姐妹、同學、教會牧者或主內肢體、甚至大自然和我們的創造主。要感激的方法實在包羅萬象:默想、向對方在語言上表達、寫信給當事人、寫日記、禱告等。 要知道,感恩是需要練習,並且經常操練,這不需要流於表面形式,如此人就能體會其深廣的內涵;若能按循序漸進去練習,逐步深入,人就能品嚐到感恩的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