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8-坐顺风车


這是一個關於兩位本來關係親密的朋友,因坐順風車而引起衝突的故事。這對朋友住得很近,且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其中一位朋友有車,另一位則沒有。每天,沒車的朋友需要花一個多小時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上班。有車的朋友便主動提議,既然兩人住得近且路線相同,可以順路接送他上下班。
起初,一切進行順利。然而,半年後,沒車這朋友不再搭順風車,兩人友誼關係也破裂。問題是什麼?原來開車的朋友要求搭車的朋友分擔部分油費和停車費。而搭車者認為這要求不合理,因為無論他搭不搭車,開車朋友每天都要開車上班,本來就要支付油費和停車費。而且,當初是車主主動提出順風車的建議,所以要求分擔費用於理不合。這衝突時間與上週提到夫妻情況很相似,雙方矛盾同樣可以歸因於溝通不暢、期望不一致、利益衝突、缺乏共情、情緒失控以及價值觀分歧等。以下是對這衝突的分析:
衝突一:期望差異。 有車者在長期接送後,開始期望無車朋友能分擔部分油費和停車費。他認為,雖然當初是基於友誼提出接送建議,但隨著時間推移,接送已成為負擔,因此分擔費用是合情合理的。而無車者則認為,既然有車者最初主動提出接送,而且無論他是否搭車,有車者每天都要支付相關費用,他因此不需要分擔這些成本。他期待的是基於友誼幫助,並非經濟分擔的「交易」。
衝突二:缺乏共情。 有車者期望對方分擔費用,卻忽略了無車朋友的感受。對無車者來說,順風車是基於友誼的支持,要求分擔費用使這種關係變得像「交易」。另一方面,無車者沒有體諒到有車者的經濟壓力。如果他理解有車者長期承擔的經濟成本,或許願意主動提出補償。可以看到,雙方都不懂得換位思考,只專注自己需求,而忽視對方的感受。
衝突三:利益衝突。 有車的朋友期望無車者分擔油費和停車費,這反映了經濟利益需求。起初,他也許出於善意提供接送,但隨著時間推移,經濟負擔開始顯現,因此希望分攤成本。而無車者則認為,自己本身並沒有主動要求搭車,且無論他是否搭車,有車者仍需承擔這些費用。他將順風車視為友誼的表現,不應涉及金錢。顯然,這種利益衝突源於雙方對「順風車」性質有不同理解。
衝突四:情緒失控。 有車者長期承擔油費和停車費,但沒有及時表達自己的不滿。當他最終提出分擔費用的時候,情緒已累積到一個程度,導致他在表達時帶有強烈的情緒反應。當無車者覺得分擔費用不合理時,看到對方情緒升溫,一時間他感到愕然和和委屈。雙方情緒都變得失控,原本可以透過溝通解決費用分攤的問題,演變為關係破裂的導火索。

衝突五:價值觀差異。 有車者可能強調公平與責任的分擔。在他的價值觀裡,最初順風車的建議是出於友誼,但過不久,他認為分擔費用是合理經濟需求。而無車者的價值觀可能側重友誼的無私幫助。在他看來,朋友的幫助應該是出於善意與慷慨,而不應涉及金錢。要求分擔費用會破壞這段友誼,讓關係看起來像是一種交易行為。
衝突六:溝通不暢。 有車者可能在最初提出順風車建議時,並未清楚表達未來對分擔費用的期望,甚至認為對方會自然而然理解並主動提出分擔。然而,當他日後提出分擔費用要求時,無車者感到意外和措手不及,因為在他的理解中,這只是基於友誼的幫助。無車者起初並未考慮到需要承擔經濟補償,且沒有主動詢問應否提供費用分擔。因此,當有車者突然提出這樣的要求時,無車者感到詫異和不滿,認為這不符合他對友誼的理解。
或許,我們可以從更高的層次來看待這一衝突。聖經中提到「多走一里路」的教導,有些事情,我們不僅要滿足他人的要求,有時還可以主動付出更多,這是一種利他主義的表現。以順風車的例子來說,開車者如果能將接送服務視為無條件的付出,他可能不會因對方沒支付費用而心生不滿。同樣,乘車者若能主動表達感謝,比如送上一些小禮物或主動提出分擔油費,這樣做法可以化解雙方緊張,促進彼此關係的和諧。
在關係中,適當的理解與感恩,不僅能減少誤解,還可以讓雙方更珍惜彼此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