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偉淑芬二個人認識也有一段日子了!他們都去同一教會,也在同一個團契事奉。淑芬長得比較矮小,瓜子臉,個性文靜。追求她的其實不祗志偉一個,但她卻單單喜歡志偉那顆願意事奉神和肯對神委身的心。雖然二個人在團契彼此認識也有二年多時間,但真正說到有約會和談戀愛,才不過是半年的事。志偉知道追求淑芬大不乏人,所以他很快就向淑芬提出婚事,淑芬心裏面的確很開心,但她也了解婚姻是一件大事,因此建議二人問問團契輔導。輔導介紹一位他認為有經驗的家庭輔導員給他們作婚前輔導。

輔導員讓他們做了一些個性測驗,查問一些他們家庭背景,最後問他們最近的日子,有什么時候吵過架。出乎輔導員以外,志偉淑芬告訴他說他們從來沒有吵過架。輔導員慬慎且認真的勸他們再交往多一段時間,然後再考慮結婚的事。臨離開時輔導員特別告訴志偉志偉,你說過你小時父母常常吵架,而且你爸爸脾氣比較暴燥,因此家裏每個人都很怕他,也因為這個原故,你和你爸爸從少講話,因為你討厭他的脾氣。我擔心你的家庭背景會影響你將來的婚姻。所以我希望你和淑芬多交往久一點,尤其在溝通方面,我建議你們學習如何適當表達自己的感受而又同時能坦然。

志偉聽了有點涼,他認為這位輔導員有點極端。他明白他父親脾氣不好,但他自己是一個信主多年的基督徒,和他父親不能相比,他深信他和淑芬二個人都信主愛主,神會親自帶領他們和祝福他們前面的道路。至於溝通方面,他覺得不是什么大問題,過去的日子,他和淑芬從來沒有吵過架。因此回去之後,他對淑芬說他保證他不會和他爸爸不一樣,他會用神的愛好好對她,希望淑芬答允他的求婚。淑芬考慮很久,她也相信神的愛足夠包容一切。而且淑芬想想,過去半年,志偉都很讓她,從來沒有向她發過什么脾氣,她自己深信她和志偉的婚姻將會是美滿的。結果,不夠三個月,志偉淑芬在眾朋友及弟姊妹祝福聲中從紅地壇一端走到另一端,結為夫婦。

志偉淑芬結婚後的前幾個月的確很恩愛,志偉也儘量做一個好丈夫,偶爾淑芬心情不好,他會百般遷就,儘量叫淑芬不生氣,淑芬也覺得志偉的確是一個很體貼的丈夫,心想自己的選擇沒有錯。大概過了一年,志偉公司有一天突然宣佈栽員,還好志偉並沒有在名單之內,雖然如此,志偉開始擔心自己的工作不穩,心想公司栽員不知什么時候輪到他,再想想,或者對公司賣力一點,希望能保住自己的飯碗。於是平常五點下班變成七點,有時甚至八點。起初淑芬還可以接受,後來覺得志偉愈來愈離譜,最令她傷心的是,志偉不大像以前那么體貼,而且動不動發脾氣。淑芬從來沒見過志偉是這樣的。不過淑芬心想志偉可能工作壓力太大才會這樣,或許過一陣子就會好。但過了一段日子,淑芬發覺志偉不但沒有變好,有時甚至變本加勵,因此淑芬愈來愈覺失望,二口子有時熱戰,有時冷戰。當志偉不開心時,可以三四天不和淑芬講話,這時淑芬開始想起當年輔導員所說那番話,從性格與脾氣來看,志偉和他爸爸真的沒有太大的分別。尤其在溝通方面,志偉對待淑芬與他對待他爸爸幾乎沒二樣。

在第四章我們可以看到亞伯拉罕他們家族存著諸多家庭問題,這些不健全的家庭問題好像工廠的倒模一樣,從一代傳到下一代,成為家庭模式。客觀來說,如果從今日的社會角度來看,其實亞伯拉罕的家族問題也是今日一般家庭的寫照,他們的家庭問題有很多地方和現今家庭問題沒有太多的差別。這些問題包括父母對兒女厚此薄彼,兄弟姊妹之間不和,家庭成員彼此推卸責任,結果家庭裏面存著許多複雜三角關係。不過如果仔細深入分析這些家庭問題,我們又發現其實許多問題可以說是建立在一個很重要的範疇上面,這個範疇就是家庭的溝通方式。根據已去世的著名美國心理學家或家庭輔導學家VirginiaSatir1多年輔導心得,她認為在云云眾多家庭問題當中,家庭的溝通模式是影響家裏成員最深遠的一個重要要素。她認為個人的溝通方式不但影響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的關係,也影響每成員個人身心靈的健康,更進一步,溝通方式也深深影響個人在社會工作上與其他人的人際關係。

四種錯誤溝通模式

根據VirginiaSatir自己過去輔導觀察的結果,她發覺在溝通方面,大部份人不容易與人分享個人內心的感受。她認為大部份人的溝通方式根本不算是什么溝通,祗能算是外表層面的對話,缺乏內心真正感受的交流。在她的書Peoplemaking當中,Satir對人的溝通方式有很深入的描寫。她把一般人錯誤且不健康的溝通方式分四種。第一種溝通她稱之為安撫式溝通;第二種叫指責式;第三種是理性分析的溝通;最後一種是轉移話題式的溝通。Satir特別指出,在平常生活當中,我們不易察覺人的溝通問題,祗有當人面對外在壓力或與人產生爭執、和人有斗紛的時候,上面所提到的錯誤溝通方式才會慢慢顯露出來。不同人有不同的溝通方式。按Satir不正式的統計,她估計大概有50%的人的溝通方式是安撫式的溝通;有30%的人用指責式;有15%的人用理性分析式作溝通;有不到1%的人是用轉移話題式作溝通。這四種溝通都是病態式的溝通。正如前面所述,這些祗是外表的對話根本談不上溝通二個字。以下是四種一般人常用的不健全溝通方式的詳細分析。

安撫式的溝通

請你不要生氣了,我逛街的時候看到這件衣服很漂亮,尺寸大小很合你,而且價錢又不貴,我想你一定會很喜歡,所以我就買了。沒想到…..。下次我一定先問過你再買,你不要發脾氣好不好。

實在對不起,我不知道你那么急著要這份報告。都是怪我粗心大意,昨天下班前忘記到你辦公室去一趟問你一下,不過請放心,我儘量今天把它趕出來,而且我保證下一次不會有同樣事情發生。

安撫式的溝通是指那些人總是想儘各種方法去避免和人發生沖突,他們總怕惹別人生氣,怕得罪別人,他們的人生宗旨是以和為貴,息事寧人。表面上他們的用意好像很合情理,他們認為應該把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需要之上,因此當自己的意見和別人的意見不一樣的時候,不管誰對誰錯,他們願意犧性自己,寧願放下自己的意見,為的是避免沖突,怕開罪別人。有時他們縱使心底下非常不喜歡這樣做,他們還是會訴說自己不是,百般賠罪,為的是去安撫別人。

用安撫式的溝通的人給人的感覺是很乖很聽話。說話的語調很輕,可能臉上常帶著笑容,不時露出有歉意。也可能因為精神上常帶緊張,所以身體肌肉常處緊張狀態。另一方面,他們因為怕開罪人,想儘量避免沖突,結果把許多的身體能量消耗在精神方面,不難想像這等人的身體外形看來會比較潚瘦,他們會較易患憂鬱,且多胃病。

安撫式溝通,嚴格來說,根本沒有什么溝通可言。因為有溝而沒有通,祗有單方面用安撫的方法令一方不要動怒。因為怕受對方指責,變成敢怒不敢言,沒有達到內心感受交流溝通真正目的。安撫式溝通的當事人其實背地裏的含意是令對方感到內疚,希望對方可以放他們一馬。

另一種溝通的方式剛好和安撫式成為最佳拍檔。這種溝通云式叫指責式溝通。在一般家庭中,安撫式和指責式可以說是相輔相乘。家裏有某一成員用指責方式作溝通,那麼就會有某成員用安撫式方式與之溝通。

指責式溝通

我早就告訴過你們,這種事遲早會發生,你們偏不信邪,好了,現在終於出瘤子,你們自己去負責任。等會老板回來,你們好自為之。

你們幾個好傢伙,我已經告訴過你們多少次,玩具玩過以後,要把所有玩具放回原來地方,但你們偏偏不聽。好了,現在這些都被我壓壞了,從令天開始,你們不可以玩什么玩具一個月。有時候我不發脾,你們把我的話當作耳邊風。

指責式的溝通是指那些人,當自己發覺當時的局面對他不利或他再不能控制整個局面的時候,他會用各種方法去逃避別人對他們的責備。這些方法包括指責別人,指控別人,誣告別人,大吵大鬧,發脾氣,或摔東西。目的是要表示一切過錯都不在我。喜用指責方式溝通的人說起話來振振有詞,說話聲音大,總想用聲音去壓倒別人,表面上他們好像在控制整世個局面,但內心裏面他自己知道他是活在恐懼之中。用指責方式作溝通的人他們不外是用大聲病呼的方式是令對方產生恐懼,從而令對方順服聽話。

VirginiaSatir估計有30%的人是用指責(Blaming)作為與人溝通的方式而有大概 50%的人是用安撫式方法來溝通。VirginiaSatir的統計數字是根据美國社會觀察得來的結果,中國家庭社會架構及文化不同,基於傳統中國父親在家庭中所扮演的權威性角色,有可能在中國人圈子,有50%的人用指責式而30%的人用安撫方式作溝通。其中當然是男生的以指責方式較普遍而女生用安撫式較多。不過故勿論如何,指責和安撫是相輔相乘的不健全溝通病態,而且雙方面都要負個人的責任。用安撫式溝通的人是在有意無意去鼓勵那些用指責式的人恣無忌樿的更加指責。而用指責式溝通的人希望用聲音、威脅姿勢令安撫的人更安撫順服。表面上,雙方可能的目的是達到了,安撫的人想息事寧人,怕對方生氣,低聲下氣認自己不是;而指責的人就認為自己勝過對方,把對方壓下去,成功地把所有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但問題是雙方都失去原來溝通的本意。外表看來個人目的是達到了,但當事人內心的感受卻未曾得到適當疏導。不論是指責或安撫,雙方都誤解以為個人所用的溝通方式是有效且能達到個人目的的最好方法。於是指責的永遠都在指責;安撫的永遠在安撫。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