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 試煉的本質

多年前美國著名作者Scott Peck醫生在他的暢銷書(Road Less Traveled),中文翻譯「少人走的道路」,第一句話就說,人生苦短,作者講得一點都沒錯,人生的確充滿各種困難。   使徒雅各在他的書信中如此對信徒說,「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雅各書1:2)」,特別注意這段經文,雅各不是說『如果』遇到試煉,乃是說『任何時候』,換句話說,信徒要有心理準備,困難、挫敗、和試煉在所難免的,說得直接一點,不妨把困難挫敗看作是生命一部分。耶穌講過,「在世上你有苦難」(約16:33),使徒彼得也說,「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彼前4:12),這些經文都在提醒信徒要隨時準備試煉的來臨,因此有說,生命遇到困難挫敗不是選修課乃是必修課,沒有人例外,也沒有人可以免疫,一個信徒如果從來沒有遇到任何困難試煉,也許他需要做一個身體檢驗,看看身體是否健康。   雅各書說,『遇到』試煉,『遇到』這個字英文翻譯是face,希臘文是peripipto,直接翻譯是『無意中遇到』, 這個字在新約中講到『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中曾經用過,是指無緣無故的出現,這不是在其計劃中,也非心中所想到的;說實在,人生許多困難挫敗大部分是突而其來,絕對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情況出現;其實這並非是壞事,如果我們會預知困難突如其來發生,人的本性就是逃之大吉,結果什麽都沒學到。我們不會預測車子在高速公路拋錨或與出現車禍,這些意外非我們所預測。突如其來的意外會帶來不方便,增添麻煩。   每天面對的試煉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門,數之不盡,中國俗語說,福無重致禍不單行,好處是,這擔保我們生活絕對不會沉悶,幽默點說,試探的事情可以花樣百出,層出不窮。有時候是『好大鑊』,是『傑野』,有時候只是帶來一些不方便,反正林林總總,各種問題都可以隨時出現。從神的國度來看,有些困難可能是神精心炮製的,所以困難試煉都有目的,痛苦是帶有建設性,壓力能夠提高效率,受苦能夠達成果效,在你我生命中是有價值和有意義。   到底有什麼價值?什麼意義?生命中的困難應該帶有兩個目的。   第一是信心的考驗。雅各用試煉這個字,通常這是比喻熬煉金銀的過程,匠人把火加熱直等到雜質被燒光成為灰燼,約伯也說,『他試煉我之後、我必如精金』(23:10),所以試煉第一個目的是考驗信徒對神的信心,目的是要潔淨我們;所以有人比喻基督徒好比茶包,沒有人知道茶包裡面有什麼,直等到茶包放進熱水裡面,然後就知道茶包裡面裝『什麼東東』。神怎樣考驗一個信徒的信心?就是當事情發生非他所預料,一些他不喜歡面對的事,譬如說面對公司裁員。困難和挫敗是神用來建立信徒信心的一個手段。   第二點,試煉是培養品格。品格的塑造是需要過程,當然這是需要時間。要知道神關心我們品格的培養遠勝於一切。忍耐是帶有消極,但堅韌卻是比較積極,一種頑強的意志力幫助我們堅持不放棄,儘管面對壓力也不妥協。沒有人喜歡壓力,總是想辦法逃避,但神卻透過困難挫敗協助我們面對壓力而不放棄。神怎樣教導我們學習到忍耐的功課?叫我們萬事如意?得心應手?絕對不是,神使用塞車、排長龍、等待這些事來訓練我們,只有透過不順心、不如意事情的發生才能夠磨練我們的耐性,塑造我們的品格。現代的社會什麽都講求方便,什麼東西都是馬上要,譬如說:instant noodle, instant coffee, instant photo, fastfood,這個被成為即食麵文化,什麼都要立刻和馬上,因此耐性和忍耐的品格愈來愈少見。   困難幫助信徒變得更成熟,這是神對信徒的長遠計劃,怪不得雅各這樣說,「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各書1:2-4)神首要任務不是要我們變得快樂或住得舒服,乃是塑造我們的品格,對一個基督徒來說,品格比什麼來得重要。

260) 情緒總動員

迪士尼最近推出動畫片「情緒總動員」(inside out),叫好叫座,這動畫片不但老少皆宜,對那些易鬧情緒的人更是一副清涼劑,觀眾如果能夠深思電影裏面的情節,相信在在處理個人情緒上可以有一個很大的突破。據說這動畫片的工作人員在製作過程中,曾經跟一個對人情緒有相當研究的心理學家Paul Eckman做過詳細商討,所以電影的內容和情節正是反映出一般人在遇到突發事件的反應狀況,因此許多心理學家對這電影大力推薦。   電影講到一個11歲女孩子Riley,她生於明尼蘇達州,因父親工作調動而舉家搬遷到西部的三藩市,電影的主角其實不是Riley這個小女生,乃是是她內心的五個情緒,這些情緒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生氣」、「喜樂」、「愁煩」、「害怕」、和「噁心」。這五個情緒正反映出這女生從一個熟悉環境搬到人生地不熟地方的心情,她很想迎合父母的歡心,假裝喜樂,但內心卻充滿各種矛盾和隨之而來的複雜情緒。   動畫片「情緒總動員」的獨特地方是,它把一個人的心理狀況準確地擺在會眾眼前,這五個情緒沒有受到種族、文化、性別的限制。在電影中Riley的五個情緒,看來「喜樂」是一個主導者,其他四個情緒(「生氣」、「愁煩」、「噁心」、「害怕」等)都是聽她發號施令,雖然如此,我們也看到,每個情緒都有它存在的目的,「噁心」提醒Riley不要隨便吃來歷不明的食物,否則後果自行負責;「害怕」幫助Riley在危難當前要想清楚可能出現最惡劣的情況;「生氣」是要保護Riley不受外人欺負,同時也幫助她成為更好的曲棍球球員;當然「喜樂」就是幫助Riley成為一個笑口常開的女孩子。不過「喜樂」卻沒有了解「愁煩」的重要性,它想盡辦法限制「愁煩」各種活動,不允許「愁煩」干涉與Riley有關的人事物,甚至在地上畫一個小圓圈要它不得越雷池一步,免得Riley勾起過去一些難過回憶而觸景生情。很不幸的是,「喜樂」的作法適得其反,Riley來到一個新環境,她需要時間適應,而卻無法得到「愁煩」通力合作,起初她還能假裝若無其事,但當她心煩意亂的時刻,父母還對她強加壓力,要求她強顏歡笑,不允許她因搬家而露出不愉快的表情,正因為「愁煩」被壓抑,Riley因此感到很焦慮,人變得很毛躁,最後跟父母吵架,甚至跟至好朋友也鬧翻了,這些最後導致她精神崩潰,於是立定心意離開出走。   每個人都可以從這電影學到功課,第一點,所有情緒都很重要,都有特殊功能,我們不能故意看中某一個情緒而故意忽略某一個。譬如說,我們經常嘲笑「生氣」、「噁心」和「害怕」這些情緒,但我們看到,其實它們在某些情況是帶有保護功能,免得我們受到傷害。第二點,講到兩個主要情緒,「喜樂」和「愁煩」,一般來說,我們看中喜樂這個正面情緒,認為每個人理應如此,但對「愁煩」這個負面情緒,我們總是心感不安,因此當看到有人面帶憂愁、心情鬱悶,不管大人小孩,甚至自己,都感到不妥當,想辦法避而遠之。但從Riley的經歷我們看到,如果不肯正面處理「愁煩」,最終會闖出大禍。   人每天所遇到的事情並不是經常天色常藍,失落、生離、死別、創傷、或突如其來的變化都可能把人推落情緒幽谷,但為了某些原因,內心那份情感受壓抑而無法得到合宜宣洩,或外表所表達的並非反映內心真正的情感,內外不協調會讓人崩潰,Riley的情況正是這樣。讓Riley落入沮喪的原因並緬懷過去的好時光,乃是「喜樂」硬要她扮演一個勇敢和喜樂的女孩子,而當「愁煩」受到約束限制,Riley就無法處理她內心的痛苦和難過。   電影的結尾,「喜樂」終於明白到,「愁煩」在Riley生命的重要性,於是允許它「主持大局」,讓Riley有機會把內心的痛苦和掙扎在父母面前盡情傾訴,經此一役,Riley最終她跟父母的關係得以重建,上下兩代開始新的一頁,Riley也重新找回她的「喜樂」。

259)忠僕模範

  第一次看到他,就好像看到一個慈祥父親一樣。他個子不高,臉上充滿笑容,跟他握手,感到一種說不出溫暖,他是團友過去兩個禮拜在途中一直提到的老牧師,名叫林獻羔。   時為1992年夏天,那時我還是一個直升機工程師,而中國鐵幕剛開,我跟30多位主內肢體到中國,一方面想多了解中國地下教會的實在情況,同時也想知道在哪一方面能夠幫助他們,萬沒有想到,這次中國之旅卻改變了我一生的跑道,而林獻羔老牧師個人見證絕對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老牧師的教會多年來一直在變遷,當年我們到訪時,他們的聚會點是在廣州的大馬站,教會不是很大,是間兩層的樓房,樓上有老牧師的一個小臥房,臥房另一邊就是崇拜聚會地方,如果坐滿,可以擠滿150人。當我們30多人坐定之後,老牧師開始講他的故事。   當牧師還在母腹時,他父親就把他獻給神,起名獻羔,意思是獻給基督的羔羊。後來,他父親又為他取了一個英文名字,叫撒母耳,而廣東話的林字,英文拼音是Lum,牧師後來乾脆把它改為Lamb,合起來便成了他的英文全名,Samuel Lamb.   老牧師1924年在澳門出生,父親林保羅是澳門白馬巷浸信會的牧師,外祖父張允文也是浸信會牧師,當時為了方便晚上聚會,他們家隨著家庭聚會點的遷移而搬遷,在這種環境下,牧師從小就愛上聚會,而這樣的家庭背景,更成為日後事奉神的根基。1937年夏,他小學畢業,不久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他父親帶著全家到長洲避難,而牧師則進入皇家書院讀書,後轉到香港皇仁書院。香港劍道神學院畢業之後,先後在不同地方牧養教會,最後落腳在廣州的大馬站。   林獻羔牧師最讓人敬佩的是曾經為主打了兩場美好的仗,一次是在1950年代初,三自運動開始,當局威逼利誘、以國家暴力威脅他加入三自教會,但林牧師毫不妥協,堅持教會的純正路線,他因此被捕,被判刑坐牢20年。另一次是他出獄後,從1980年代開始,堅持在自己家中聚會,雖經過多次傳訊、談話、查抄甚至取締,他也不畏強暴、剛強不屈,堅持家庭教會的自由敬拜,終於使當局接受牧師所牧養的大馬站教會,也使大馬站及後來的榮桂里成為南中國的一盞明燈,成為中國家庭教會公開化的最早標誌。   與王明道先生一樣,林牧師至死都認為三自教會不是真教會,它的元首是政治領袖而非主耶穌基督。正如林獻羔後來說的:「堅持不加入三自教會是因為三自講聖經是有選擇的,有真理不能說。」為了純正的信仰、為了顯明的真理,林獻羔牧師付出了20年牢獄的代價。在監獄裡猶如漫漫長夜、苦不堪言,但是神與他同在。就是面對如此的凶險,牧師也沒有妥協,堅持聚會和敬拜。正因為老牧師對獨立聚會立場的堅持,和對政治逼迫不妥協的勇氣,這不但成為當代家庭教會信徒效法的楷模,更引起國際的關注,每次的政治逼害和騷擾都引來海外媒體的廣泛報道,美國著名牧師葛培理(Billy Graham)曾經到訪大馬站,並親手把那時美國總統Ronald Regan送與林獻羔的一本聖經和總統半身照交給他,美國太空人歐文(Irwin)等許多美國朋友也先後到訪並參加林獻羔主持的聚會,國際上因老牧師對信仰的堅持而越加關注中國的基督教信仰自由。   林獻羔牧師所牧養的大馬站教會及後來的榮桂里教會,人數沒有因逼迫減少,反而越來越興旺,每周都有數千人次去聚會、禱告、敬拜,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人受洗。多年來老牧師也栽培了一代一代門徒,他們成為廣州、廣東乃至南中國眾多家庭教會的領袖,牧養成千上萬的家庭教會。   離開大馬站教會以前,老牧師語重心長對我們到訪的信徒說,「好好裝備自己,日後為主所用」,他可能沒想到這句話改變了許多年輕信徒的一生。到中國以前,我從來沒有聽過林獻羔牧師的名字,他招待我們一行三十人,除了兩三個是美國人,其餘都是美國華裔基督徒,當中一半是牧師傳道人,一半是帶職信徒,當中有工程師、大學生、教授、電腦程式設計人員,跟我參加中國之旅的,有三個主內肢體來自美國達拉斯這城市,我們四個人當時都是帶職信徒,各有不同工作,兩個是電腦程式設計員,我是直升機工程師,一單身姐妹是一個美容師。中國之旅之後,我們經常聚在一起,分享神在我們身上的各種作為,沒想到我們同時同感到神的呼召,要我們分別放下自己的工作全職服事祂,於是我們四人每月聚會一次,禱告印證神的呼召。一年後,我們先後辭去我們原來的工作,一起到神學院進修。許多年之後,四個人當中,一姐妹成為宣教士,目前在中東一帶服事;另一姐妹,她在念神學院時認識一位傳道人,畢業後她幫助丈夫牧養教會;一個弟兄在唸書期間因意外過世,而我成為一個全職家庭婚姻治療師。

258)老師被耍

  台灣教育學家李家同曾經撰文提到他被一位學生「耍」的故事,這件軼事影響他日後怎樣看待學生和怎樣當一個老師。   這是好幾十年前的事,那時李家同還是一位高中老師,他說自己很幸運,到了一家明星中學教數學,學生都是經過嚴格入學考試才能夠進來,因此程度相當好。對著這些優秀學生,當老師的他教書起來就非常輕鬆。可是,他發現其中一位學生上課總是心不在焉,第一次期中考數學科目只得十幾分,全班只有他一個人不及格,而且跟其他學生分數差距很大。   可能出於關懷,李家同有天放學就找這學生對談,希望找到他成績低落的原因,並且想辦法幫助他,但這學生講話吞吞吐吐,講不出理由為何成績如此糟糕,最後李家同建議到他家作家庭探訪,這小子立刻很緊張,說他父親在他五歲時過世,母親已經改嫁到了美國,家裡只有一個不懂國語的祖母,他不希望祖母知道他功課不好,總而言之,就是不要他到家裡來。   最後,李家同只好鼓勵他以後上課用功一點,甚至提議在下課後義務幫他補習。這學生起初還不怎樣願意,但在老師堅持下,晚上就接受李家同的輔導。經過幾次補習,這學生很快就追上進度,兩個月後,他不再需要老師幫忙,成績也越來越好。不過經過這樣頻繁接觸,這個學生跟李家同變得如一家人般親密,那時李家同尚未有孩子,師母也偶而會邀請他到家裡用餐,而這學生也把李家同看作父親,有任何事情都來請教咨詢。   這學生很順利考上大學,入學前還來向老師辭行,但過了幾天,李家同卻收到一封他的信,信的內容卻令李家同感到大吃一驚。   原來這學生當年是故意把數學成績弄到一塌糊塗。他從小沒爸爸,但很想有一個和藹可親的父親,而學校幾個主要科目的老師都是男的,因此他刻意把成績弄到很糟糕,看看這些男老師的反應如何。結果他發現除了李家同以外,每一個老師對他都非常不友善,有把他看作笨瓜,是無藥可救的蠢蛋,有老師對他白眼,與他劃分界線,而李家同不但關心他,還自動請纓為他補習,老師和師母甚至把他看作他們孩子。從此他認定了李家同夫婦如自己的父母,無論遇到大小事,都向他們夫婦咨詢,他甚至以李家同待人處事的態度作榜樣,無形中,李家同成為他一生影響最大的人。   可以想象當李家同知道實情之後的反應,身為老師經常考學生,沒想到,居然有學生來考他,還好的是,李家同通過這次考試。   李家同的故事讓我想到我念初中時的經歷,初中時的我,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搗蛋鬼,講話不經大腦,而說話常帶有三字經,同學側目,老師更是搖頭。初一的班主任是個非常虔誠的基督徒,他未婚,而且塊頭很大,因此經常被我們學生恥笑,但他卻經常關懷每個學生,一次我眼睛感染細菌腫起來,他噓寒問暖,沒有因我搗蛋行為而輕視我,他的關懷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念初二時,班主任換成另外一位老師,他看不慣我的頑皮粗暴的行為和粗言爛語,總是想辦法整我,後來甚至故意在他所教的科目給我一個零鴨蛋,這是我讀書以來遇到最大的打擊,這個老師讓我差點無法繼續升學。時隔幾十年,每一次想到中學時代,這兩個老師都給我完全不同的回憶,一個讓我感到心暖,但一個卻讓我感到心寒。   在我們人生旅途中,經常遇到很多不同的人,許多人在我們身邊擦身而過,沒有留下任何一點值得留戀的痕跡,但有些人卻非常不一樣,雖然接觸時間不多,但他們卻在我們生命中烙下很深的印記,影響我們深遠;當然,一些印記可能是負面的,會造成心理沮喪,甚至日後如何努力也洗擦不掉;但也有些影響是非常正面,帶給我們很大的鼓舞,甚至成為我們人生旅途中的一盞明燈。   從某一個角度來說,我們也可能在別人身上留下很深的痕跡,某些痕跡對人產生正面的影響,也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這在乎我們處事待人的準則是什麼?身為基督徒,能夠秉承聖經真理所教導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當然可以帶給周邊的人正面影響力量,但如果我們沒有持守聖經真理,我們也很容易成為別人成長的絆腳石。

257)嫌錢多

  當聽到中國政府推行嚴厲打擊高官貪污的政策,中國百姓都大聲喝彩,巴不得將所有貪贓枉法的高官繩之於法。不過貪婪好像早已經成了每個人DNA中一部份,如果沒有法律的約束,要人對錢財麻木不動心,這好像是違法人的本性。但是不是每個人那麼重視錢財呢?這也不一定,在美國,一家公司的總裁做了一件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他居然為自己下屬員工的福利,而自動減薪93%,從年薪100萬減到7萬塊,多出來的93萬就成了其他員工額外薪酬。這破天荒的行動成了華爾街大新聞,也成為美國人茶餘飯後討論的資料。   這總裁名叫Dan Price,年齡不到三十歲,是美國西雅圖信用卡支帳公司Gravity Payments的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公司員工約120人。除了他年薪上百萬,其他員工平均薪水約4萬8千塊美元,過去公司許多人一直為薪資不公平的問題產生許多糾紛,身為總裁的他也為這事費盡腦筋。   一天,Dan Price拜讀了Princeton大學經濟學教授Angus Deaton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niel Kahneman的研究報告,根據兩個學者的長期研究,他們發現人「情緒幸福」雖然會隨著工作薪酬而上升,但當年薪到了7.5萬美元水平,情緒幸福就不再增長。Daniel Kahneman在報告中解釋說,薪金超過某個臨界點之後,錢就不會帶來額外幸福。   基於這個 報告,Gravity Payments的總裁Dan Price就決定以年薪七萬為基準,他為自己大幅減薪百分之九十三,並把全公司一百二十名員工的最低年薪調高至七萬美元。經過調整之後,約七十名員工因此受惠,當中三十人加薪達一倍。   Dan Price是從Princeton大學兩位教授的研究而體會到何謂「真正幸福」,因而有所感動而作出一個破天荒的決定。人活在地上有兩種不同的幸福,一種是生活上的幸福,一種是生命上的幸福,生活上的幸福是指一般人夢寐以求的物質上的享受,住的是洋房別墅,吃的是山珍海味,開的是名貴車子,聽的是高級音響,看的是大螢幕HDTV,物質享受帶來的只是感官上的滿足,而這種幸福感是屬於外在的;而生命的幸福,是指到人內心所擁有的仁愛、喜樂、和平、和滿足感。很顯然,「生活的幸福」不等於「生命的幸福」,以常理來說,兩種幸福我們都需要,但很多時候,魚與熊掌不可以兼得,而且我們也發現,許多人儘管在生活上富裕,在物質上豐衣足食,但他們在精神上卻感到空虛,內心沒有一絲平安。今天許多人就是這樣,他們一心一意去追求生活上的幸福,為求財富而不擇手段,為求物質的享受和滿足而犧牲仁義道德,與家人關係破裂,世上找不到可以信賴的朋友,物質滿足換來的是孤單、寂寞、哀傷、難過、空虛、仇恨、嫉妒,表面上好像很幸福,但生命中更重要的一個層面沒有了,因為缺乏生命的幸福。   身為一家公司的總裁的Dan Price,因著一篇文章而得到啟發,難得的是,他不是過目就忘,乃是付諸行動,不但自動減薪,而且把多出來的錢財給予自己的員工,說實在,除了銀行數字減少,其他方面他根本沒有缺乏,基本生活的需要也得到滿足,仍然單身的他,每天開同樣的車子,每天下班可以跟同事朋友到餐廳吃喝他喜歡的食物,基本上,他不覺得生活上與以前有何不同,不過,正如他強調的,最重要的是,他心靈上有很大的滿足感,看到員工上班滿心快樂,比以前更努力工作,這種情緒上的幸福感非金錢能夠買得到,也更非金錢能夠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