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與孩子對話

一個青少年的母親帶著女兒哭喪著臉來到輔導室尋求幫助。她說她前天才剛與這位過十九歲生日的大女兒大吵一頓,作母親在生氣中對女兒大聲喊叫說:「這是我的家,妳已經長大成人,收拾妳的行李馬上給我滾出去,以後我不想再看到妳。」女兒二話不說,立刻到 房間整理了一個小皮箱,頭也不回地就跑出去。五分鐘之後,作母親的為了自己在怒氣中所說的話後悔了。三天之後,這位母親在朋友的家中找到她的女兒,而當時這個母親已經有三天三夜沒有好好睡覺了。   母女在輔導室坐了下來,我問這女兒,「妳母親在哪方面所做的最讓你不了解。」她回答說,「她每次都在我面前大吼大叫,發號施令,不可以做這個,不可以做那個,根本不把我當一個人來看待,她以為我還是那個穿尿片的小孩。」   這女孩說得一針見血,讓我們再次看到,除了礙於環境、地位、工作以外,沒有一個人願意讓別人騎在頭上發號施令。   類似這種父母與兒女之間的爭執,在我的輔導工作中可說是司空見慣,尤其在中國人的社會中更是常見。第一是因為我們受到傳統東方文化的影響,,將兒女看成是自己的延伸,總認為我是你的父母,我要怎樣就怎樣,反正我都是為你好才這麼管你的。   「你穿這個是什麼褲子,整天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難看死了,馬上給我脫下來。」 「沒有我的允許,絕對不可以看電視。」 「我是你爸爸,你吃我的、穿我的,我叫你做什麼你就得做什麼,還敢給我回嘴?」   中國父母這種命令說話方式,孩子尚在年幼時,由於還沒有反抗或回嘴能力,因此這招還行得通,但等孩子進入青少年期之後,開始有反抗力量時,父母再用這種權威說命令式的說話方式,就會在孩子身上出現極大反彈。   曾經聽過一位華人牧者的個人見證。這位牧師的大兒子剛進入青少年期,有一天孩子突然對父母要求,希望能將黑色的頭髮染成藍色。身為傳道人的父母實在不知道怎樣回應,他們深知孩子這麼做並非為了搗蛋,應該說只是為了好奇吧!因為他班上許多同學都如此做,他也想試試看。   這對牧師夫婦大可以一口拒絕說:「基督徒絕對不能做這種失去見證的事情,我是牧師,你這麼做,別人會怎麼看我這個做父母的,他們也許會說如果牧師連孩子都教不好,那如何來管理教會呢?」甚至牧師可以破口罵他,說他簡直是在跟父母搗蛋,然後以「牧師的孩子絕對不可以標奇立異」等等理由斷然拒絕孩子的要求。   不過,這對牧者夫婦並未這樣做。他們經過私下談論後,願意先聽聽孩子為什麼要染髮的原因,然後再叫孩子研究分析染料對頭髮的傷害情形,並叫孩子問問教會同輩對這事情的看法。他們請孩子將他蒐集到的有關資料寫成一份報告,評估報告後,他們再一起做結論。   報告的結果是,染髮的確會對他造成某種程度的傷害,但不是很嚴重,通常三個月後頭髮就會恢復原來顏色;至於教會同輩方面,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但普遍可以接受。牧師夫婦最後的結論是,孩子既然知道染髮的好處和缺點,他們決定將這個決定權交回給這個孩 子。孩子最後仍決定染一次看看,但在染過一次頭髮後,好奇感滿足了,加上多少受到教會同儕的壓力,三個月過後,孩子便不再提染髮的事了。   這是很值得任何人學習的一個功課。牧師夫婦採取的是跟孩子商量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的命令法,這點尤其在夫妻相處之道更為重要。在人際關係上,若一定要搞個我贏你輸,那絕對不是個好方法,最好是採商量方式,達成雙贏的結局,才是真正的成功。

336)尊師重道

  一位已經信主二十多幾年的針灸醫生,年約五十多歲,他很喜歡唱歌,因此一直在詩班中服事神。年輕的時候他就參加詩班,那時候許多人年齡都比他大,所以詩班的人都連名帶姓稱呼他──「李大明」。這個名字被別人叫了至少二十年,別人不覺得怎樣,他自己也默默接受。幾年前,有幾個年輕人加入這個詩班,他們都是大學生,年齡不過二十多歲,但聽到別人叫他「李大明」,也就跟著很不客氣的以三個字「李大明」這樣稱呼他,本來只有一個人這樣叫,但後來其他學生也都跟著照樣叫,最後有一天他實在忍不住了,覺得自己很不受到尊重,便把詩班裡所有人都痛罵了一頓:「什麼李大明李大明的,我好歹是個醫生,以後你們要叫我李醫生。」怒氣發過了,但接下來的後遺症也跟著出現,想想看, 詩班人員還有誰敢靠近他,經過三個月獨來獨往的日子,他不再來詩班了,最後連教會也不去了。   事後反省並分析,他的確有生氣的理由,其實他要的是什麼?就是別人的尊重,連名帶姓地喊人在同輩中是無傷大雅,但中國文化是很著重輩分和尊師重道這些禮儀的,其實連聖經中的教導也是如此。不過,如果這醫生在表達自己不受尊重時的態度好些,事情也許不會弄得這麼難以收拾的局面。   講到尊師重道,我想到了一位師母所說的勸導之言。   想必許多人都曾聽過滌然女士的名字,她是一位師母,也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資深的輔導者。在一篇寫到有關中國人長幼尊卑的文章當中,她曾經這樣說:「在與人對話上,要先弄清楚自己的身分和年齡。在一個年齡、地位、權威都高於你的人面前,最好少說教訓和勸告的話,學習多用耳朵聽,用點頭來表同情,用微笑來表關懷。」滌然師母說的就是這裡所強調的如何尊重別人,她還舉了一、二個很值得我們參考的實例。   有一個媳婦為了婆婆的健康,跟婆婆說不可以吃鹹的食物,也不可以吃油膩的,更不可以吃太甜的。但這婆婆並不領情,反在親友間數說媳婦的不孝和吝嗇,說她捨不得給她吃。雖然這媳婦的動機沒錯,但滌然師母卻教導說,「不能吃這個、不能吃那個」這些話不是媳婦說的,是醫生說的,或是那些與婆婆同輩的人才能說的。媳婦的地位不宜說這種話。   夫妻之間的關係也是一樣。   多次當我主領夫妻關係的講座時,每每引用聖經的話「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以弗所書五章25節)時,當場作太太的就對身旁的先生說,「好好聽清楚,知道回家如何待我。」旁邊的先生往往渾身發窘,如果有地洞,我想他一定鑽進去。   沒錯,聖經不僅說「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也說了「你們作妻子的要順服你的丈夫。」聖經不會僅替一方說話,而是相輔相成,,如果只擷取自己想聽的部分,那就弄巧成拙,把夫妻關係弄砸了。   有一次在教會崇拜之後,一位六十多歲的母親尋求我的幫忙,她和正在唸大學的兒子最近起了衝突,雙方鬧得很不愉快,想尋求我的意見,知道該如何解決。我稍微問了他們之間發生的情形,旁邊一位年約四十歲不到的弟兄聽到我們的對話,就插嘴對這位婦人說:「妳就是不懂得對妳的兒子放手。」這個弟兄說他有兩個兒子,最大的才九歲,但他已懂得這個道理。他才剛說完,就被這年齡至少比他大二十歲的母親狠狠地瞪了一眼。這位弟兄所說的固然沒錯,但以身分而言,這樣說話卻是大錯特錯。

335)依賴型性格違常

  瑪麗是一位三十歲不到的未婚女士,外表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要大。她個子不高,體型顯得略為痴肥。瑪麗沒有受過很高的教育,高中還沒畢業就出來做事,經朋友介紹,在當地一所大學圖書館當管理員;雖然瑪麗沒有什麼一技之長,但因為好學和工作認真,在圖書館工作不到五年,就當上了主管。   以瑪麗的學歷能夠當上一名主管,她應該很高興才對,但她家人卻發現瑪麗常常悶悶不樂,經常鬧情緒,細問之下,她才道出工作上的委屈。瑪麗個性隨和,絕少拒絕同事的要求,就算吃點虧她都覺得無所謂,但沒想到同事常把瑪麗的好心視為理所當然。瑪麗未當主管以前,她還能包容一些過分的同事,但當了主管之後,她發現同事根本不把她當上司看待,她對下屬分派的工作,這些人都把它當耳邊風,完全不當作一回事。   瑪麗過去的個性都是逆來順受,願意讓步,對人體貼包容,但沒想到別人卻常針對她這個「弱點」而騎到她頭上佔她的便宜。瑪麗很愛她的工作,但在這種工作環境下,她實在很難讓自己完全投入。   瑪麗可能擁有依賴型違常性格。   依賴型性格的人可以說是世界第一大好人,他們對人和善,任勞任怨,做事忠心,不介意被人佔便宜,也不介意別人騎在他們頭上,明知道自己能力做不到的事情,總是答應別人在先,自己後悔在後。其人生哲學就是如何討人歡喜,所用的方式就是逆來順受。   抱著這種心理與人交往,外表看來他們對別人的欺壓顯得無所謂,但內心其實是極度反抗,只是他們一直抱著和平共處、不得罪人為其基本的交往原則,對於不公平的事只敢怒不敢言。他們討好別人的目的不外是「乞求」別人的接納、愛,和尊重,但他們這種委曲求全的做法卻常常弄巧成拙,別人大半不會因為他們的犧牲或好意而感激,相反的,這些人往往把他(她)當成欺凌的對象,甚至給他(她)白眼,輕看藐視他(她)。這些均無形加深他們的心理負擔,使他們變得更為沮喪和難過。 如何知道一個人患上依賴型人格障礙?不妨回答下列問題: (1)你寧願聽別人發牢騷,也不會把自己的問題告訴別人。 (2)你總怕自己做得不夠好,得罪別人。 (3)不管你有多累,你很少拒絕別人的要求。 (4)你最不喜歡得罪別人,或指出別人的錯。 (5)當別人拒絕你的要求或對你不滿時,你會難過很久。 (6)你常把別人的問題變成自己的問題。 (7)當朋友對你不予理睬時,你會不斷猜想:到底在什麼地方得罪了他? (8)沒有人願意做的事,你不介意去做。 (9)明知別人佔你便宜,你會忍讓。 (10)看到別人在痛苦掙扎中,你會想辦法幫助他們。   如果上述問題,十題當中有六個「是」,那你可能患上依賴型人格障礙。   依賴型性格的人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一個健康的自我形象,自信心不足,很需要別人的肯定和接納。但他們越是委曲求全,越想盡辦法討人喜悅,就會越感失望。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基於互相尊重的層面,一個連自己都瞧不起的人,又如何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愛戴?因此,具有這種性格的人,第一,首先要建立一個健康的自我形象,肯定自己並且接納自己(第八章會有詳細的談論)。第二,明白人與人的交往必須釐定心理疆界,尊重別人的同時,也必須要求別人對你的尊重。   聖經給信徒的教導是:待人接物要溫和(meek),但不是當一個軟弱(weak)的人主耶穌就給了我們一個好榜樣,當時面對猶太人的惡勢力時,祂站穩自己的立場,說祂應該說的話。祂同時也教導門徒:「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馬太福音十一章29節上半),我們從聖經中看到,基督教的信仰不是教導人要隨意任人凌辱,一方面要溫和,但同時也要剛強。

334)邊緣型性格違常

  在一個很偶然的場合,麗華認識了長得高大、風度翩翩的俊雄;一個年輕艷麗,一個英俊瀟灑,可以說是一拍即合。在台灣現在那麼開放的社會,兩個人認識不到三天就打得火熱,馬上就有了肉體關係;但麗華不知道的是,原來俊雄是一個有家室的人,他不但結婚,而且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   他們剛認識的那幾個月,二人的確有過一段非常羅曼蒂克的時光,麗華在一間美國公司當會計,而俊雄在一間外商貿易行當主管。剛開始麗華一天打給對方一、兩通電話,而俊雄雖抱著「玩票」性質與麗華交往,但因為人還新鮮因此表現得相當熱情,但他心裡始終打算,等玩得差不多就把對方甩掉,反正這也不是俊雄第一次外遇。   俊雄萬萬沒想到,麗華不是省油的燈,當她知道俊雄是有心在玩弄她之後,就開始想辦法來佔有俊雄。本來一天兩通電話,慢慢一天打到四、五通以上,到最後幾乎一小時就有三、四通電話,把俊雄搞到實在受不了。同時,麗華每天五點下班,她一下班便跑到俊雄的公司門口等他。麗華這麼做,逼得俊雄每天要想辦法不接電話,下班後繞不同的路回家。甚至到最後,俊雄只能苦苦哀求麗華不要再這樣對他。   終於,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麗華都沒再打電話到辦公室糾纏俊雄,俊雄以為他跟以前一樣已經順利把麗華甩掉。哪知有一天,他在公司接到派出所打來的電話,說麗華自殺進了醫院,因為填寫親人的名字是俊雄,所以警察叫他馬上到醫院去。俊雄現在後悔自己當初 怎麼會與麗華搞上這種不正常的關係。他一點也不知道這其實已經是麗華第三次因「愛情」而自殺入院了。   麗華是一種什麼樣的病態?很可能是邊緣型性格失常。   邊緣型性格失常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和一般人沒有兩樣,但當情緒失控的時候簡直判若兩人,可以立刻在你面前呈崩潰狀態。她們要依附別人,喜怒無常,嚴重的會有歇斯底里的現象,這是邊緣型性格之人的特性。為什麼稱這個為「邊緣型性格」?乃是因為他們常常處在一個瀕臨情緒崩潰的邊緣,而且沒有人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爆發。   具有邊緣型性格的人最容易感到枯燥,難敵寂寞,喜歡找「興奮」的事物來刺激他們認為平淡無味的生活,他們需要別人的認同和對人的依附,這種依附心理造成他們對人極度遷就,不惜以色引誘異性,好達到依附對方的目的。為求刺激和心理的滿足,他們可以做出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包括吸毒、酗酒、濫交、揮霍、暴飲暴食等。   這種性格的人,在與人的關係上也很特殊,有若「雲霄飛車」般地起伏無常,這些關係模式顯示出他們對自己身分的迷惑。他們常因自我形象的瓦解而感到受傷與痛苦。有時他們根本不知道在與人相交的過程中,對別人帶有什麼樣的期望,就是因為這種模糊不清的思想,導致他們對人或對事始終採取糾纏不放的態度,等時間一過,熱情冷卻,感到枯燥無味時,他們又會去找新鮮的刺激事物來讓自己興奮,因此你若問他們,到底他們在追尋什麼,他們無法給你答案,因他們自己也搞不清楚。   如何知道你是否為一個邊緣型性格的人?不妨問問自己下列這些問題: (1)當你對某人產生好感時,會很快黏上對方,並且糾纏不放。 (2)你不斷為自己所面對的問題尋求幫助,但總是徒勞無功。 (3)你過去與別人有數不清的破裂關係。 (4)你最難抵擋寂寞孤單,總要找一些事情來刺激一下。 (5)你有許多酗酒、性濫交和濫用藥物的經歷。 (6)如果你發現遭人拒絕,就會馬上翻臉生氣。 (7)當感到心灰意冷的時候,你會想到要自殺。 (8)有時你會用恐嚇或威嚇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 (9)一個人孤單是最難受的,你一定要與人在一起才會感到舒服。 (10)你最受不了淡而無味的生活,去教會是最受不了,你需要的是刺激又能 叫人興奮的活動。   如果以上問題,十題當中有六個答案都說「是」,那你有可能是邊緣型性格趨向的人。   邊緣型性格的人在思想極端的情況下,會有傷害自己或傷害別人的可能性,他們做事衝動且不顧後果,這種人也容易動怒,常因衝動而做出傷人傷己的事。一般具有這種性格的人都曾有被人傷害的經歷,可能是童年受到父母的虐待,親人的性侵犯,或是被家人遺棄等,以致患有這種邊緣型性格的人以女性佔大多數。邊緣型性格的人一方面想要依附別人,但另一方面卻對人不信任,可以想像她們內心的矛盾和缺乏安全感。   邊緣型性格的人最容易鬧情緒和沮喪低落,他們可能不知道自己內心的需要,她們依附別人來滿足短暫的安慰,這類女性通常會以濃裝艷抹來引起異性的注意,但往往當對方得到性滿足之後,又把她棄之如敝屣,這讓她重新經歷被人出賣和被拋棄的感覺,更肯定了她所認定的──這世界實在沒有一個好人,於是憂鬱沮喪又再度臨到。   如果你有這種個性,唯一的出路就是要來接受基督教的信仰。世人的愛都有條件,唯獨在耶穌基督裡才有無條件的愛與接納。耶穌對世人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十一章28-30節)多少過去遭遇傷痛的人,都因為接受耶穌基督之後而得到醫治。如果你已經試過各種方法都沒有果效,請立即將你的生命交給這位真神,讓祂來改變你的生命吧!   另一方面,具有邊緣型性格的人很需要找一位資深的基督徒心理輔導,因為這樣的人能夠容忍他們的火爆脾氣,接納他們「雲霄飛車」般的情緒,建立他們對人的信任,好慢慢醫治過去的創傷,藉著真誠和無條件的接納,建立其對神和對的人的信任,並幫助他們透過信仰找到自我的價值。對邊緣型性格的人來說,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過去的經歷使得他們很不容易相信別人,他們最擔心的是,自己又再次被出賣。

333)淺談憂鬱症(二)

  雖然當一個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現上回提到其中六點或以上的現象,就可被診斷憂鬱症病患。不過,不要因此立刻作出武斷,因為憂鬱症也有份一般性憂鬱(Normal Depression)和臨床憂鬱(Clinical Depression)。事實上,一般人在人生過程中,總會遇到不如意事件(感情失敗、人際關係破裂、工作不順心等)而導致情緒低落,因而在心理和生理上出現上述憂鬱症症狀,但如果心理健全,又懂得調適,人可以很快恢復過來,這就是所謂一般性憂鬱。但如果壓力持續過久,而當事人又不懂得妥善處理,到上一回提到六種或以上的征兆持續超過兩個禮拜,那麼在醫學上,病患就被診斷為臨床憂鬱症。中國人說,病向淺中醫,憂鬱症的情況也是一樣,一般憂鬱症的患者,起初只是情緒低落,但如果懂得對症下藥,快速處理,人恢復就很快;但如果一拖再拖,一旦到了臨床憂鬱症,要處理這情緒病症就比較困難,要得痊愈就不是單靠自己或家人,這需要藥物幫助和尋求專業心理治療,嚴重的甚至需要到精神病院接受深切治療。   導致沮喪原因很多,除了基因遺傳和生理,嚴格來說,外在壓力和心理因素是兩個主要原因。大體來說,每個人都有會患上憂鬱症的可能性,基督徒也沒有例外,人活在地上,總會經歷生老病死,或遇到突而其來的打擊或挫敗,信徒也不可能永遠站在屬靈高峰,偶然也有靈性低潮的時刻,正如舊約先知以利亞的情況,因此,一個人患上一般性憂鬱症是在所難免,不過如果處理合宜,平常過一個均衡生活,加上信仰根基扎實,那麼信徒不會過於被憂鬱病症所困擾。遺憾的是,今天的社會,許多信徒只有敬虔的外貌而没有敬虔的實質,他們靈命膚淺,不容易承受來自社會帶來的衝擊和生活上的壓力,當遇到接二連三的挫折和失敗,就很容易兵敗如山倒,墮入沮喪深谷,久久無法翻越,有些甚至自尋短見。非信徒也許可以透過心理學各種理論而得到暫時性的醫治,但這些醫治始終是短暫,釜底抽薪的治療方法仍然是尋求造物主的徹底治理,與神建立一個親密關係。   其實憂鬱症並非一件可怕事情,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上帝給人一個提醒的忠告,這好比車子的儀錶盤,開車的人如果看到汽車儀錶盤某警示燈亮起,他會馬上檢查汽車個別功能是否出現故障,並且進行維修換件工作,以保障汽車運作合宜。得憂鬱症的情況也是類似。有牧者認為,沮喪的主要根源是當人在尋找一種的生活方式,而這個生活方式卻不是神在他身上原來的計劃,他可能期盼在工作上出人頭地,或與某個人建立一個特殊關係(對某某情有獨鍾),或期盼成為一個千萬富豪,可惜這些期盼和夢想都不是神在他身上的心意,於是出現強烈挫敗感,而挫敗感的自然結果就是情緒上的困擾。歸根結底,沮喪的起因是由於人把自己當作是神,想要當超人,要做一些超越神要他所做的事情,想要承擔一些神並沒有要求他們承擔的工作。當人硬是這樣做,神會透過不同的渠道讓人知道,祂是神但人不是。   如果你是基督徒,要知道,神從來沒有放棄過你,神是完全知道你的感覺,神關懷你目前的狀況,神要幫助你,神要改變你的生命,你需要調整你的生活,重新回到神的面前,並且遵守神在你身上的旨意,完成神在你身上的計劃。   耗盡沮喪不是讓人感到羞恥丟臉的事情,是信徒服事神過程可能遭遇的心路歷程,大先知經歷過,許多神的僕人也曾經走過,神體恤我們有靈性不足的時刻,但祂從不會因我們過去失敗而放棄我們。以利亞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新約的彼得也是一樣,神對所有信徒都是如此,祂願意幫助信徒調整生活,讓他們再次回到服事崗位上,過去的失敗都是在神的計劃裏面,目的是訓練我們成長,不是叫我們灰心喪膽,乃是要我們變得更加成熟和老練,重點是我們要願意回到神身邊來服事他,完成祂在我們身上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