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尊重

  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曾經提過,人有兩個最大原動力,第一是性慾的驅使(sexual desire)﹔第二是期望偉大,「期望偉大」的意思就是盼望自己成為一個重要人物。 馬斯洛(Maslow)也曾經說過類似的話,他說人有幾個基本需要:食物、睡眠、金錢、生命、性慾,最後一個,就是感到自己很重要。 讓別人感覺自己重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尊重。 一位建築公司的工程師,負責監管工地人員的安全,確定他們戴上安全帽工作。每次檢查時,若看到工人沒有戴上帽子,他就上前警告說:「這是公司規定,請務必戴上安全帽,一旦發現有人違抗,必嚴加處罰。」工人聽他這樣說,就立刻把帽子戴上,但等他走後,卻把安全帽拿下來。工人這種做法工程師都一清二楚,他也思考怎樣叫工人跟他合作。 過了一陣子,他決定改變說話方式,以後每當看到有人不戴帽子時,他以溫和的語氣說,「是不是帽子是否讓你戴到不舒服?大小適合嗎?」然後又告訴工人,戴帽子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他們免受傷,並附帶說,「知道嗎?你們妻子孩子都希望看到父親平平安安下班回家。」他如此說話態度讓工人很受用,感到被關懷,工人很自然跟他合作。 在某個大學城裡,一位老師對著班上大學生喊著說,「停在外面的車子是誰的?」一位學生立刻舉手。教授繼續大聲喊叫說,「那是給老師停車的地方,不是給當學生用,馬上把車子開走,不然我就叫校警拖走它。」這學生趕快把車子開走,但從此以後,這教授發現他車子輪胎被弄破,有時候甚至還少了一個車輪。 工人學生都是人,都有人的自尊,上司老闆在說話語氣態度上讓人感到不被尊重,下屬表面不會做聲,但暗地會唱反調不合作。面對教授也是一樣,學生雖然沒能力直接對抗,但可以背後整蠱對方。 除了在說話上讓人感到尊重,說得得體,有時更需要考慮個人身分和地位。 想必許多信徒都曾聽過滌然女士的名字,她是一位師母,也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資深的輔導者。在一篇寫到有關中國人長幼尊卑的文章當中,她曾經這樣說:「在與人對話上,要先弄清楚自己的身分和年齡。在一個年齡、地位、權威都高於自己的人面前,最好少說教訓和勸告的話,學習多用耳朵聽,用點頭來表同情,用微笑來表關懷。」滌然師母說的就是這裡所強調的如何尊重別人,她還舉了一、二個很值得我們參考的實例。 一個媳婦為了婆婆的健康,跟婆婆說不可以吃鹹的食物,也不可以吃油膩的,更不可以吃太甜的,但這婆婆並不領情,反在親友間數說媳婦的不孝和吝嗇,說她捨不得給她吃。雖然這媳婦的動機沒錯,但滌然師母卻教導說,「不能吃這個、不能吃那個」這些話不是媳婦說的,是醫生說的,或是那些與婆婆同輩的人才能說的。媳婦的地位不宜說這種話。 一次在教會崇拜之後,一位六十多歲的母親尋求我的幫忙,她和正在唸大學的兒子最近起了衝突,雙方鬧得很不愉快,想尋求我的意見。我稍微問了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何事,旁邊一位年約四十歲的弟兄聽到我們的對話,就插嘴說,「你就是不懂得對兒子放手。」這弟兄有二個兒子,最大的才九歲。他才剛說完,就被這年齡至少比他大二十歲的母親狠狠地瞪了一眼。這位弟兄所說的固然沒錯,但以身分而言,他的話卻不合時宜。

330)健康新殺手

  二〇一〇年,美國癌症學會的Alpa V. Patel,在City of Atlanta, GA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主持一個研究小組,分析十二萬三千名中年人先前十四年間的健康數據。當他們比較「每天坐着不動的時間多於或等於六小時的人」與「每天坐着不動的時間少於三小時的人」之間的死亡率時,得到令人咋舌的結論:時間窩在沙發上與死亡率上升有關;女性的死亡率提高了四成,男性則提高了兩成。 另一項研究中,澳洲昆士蘭大學的研究小組分析了八千八百名澳洲人收看電視的習慣。他們算出二十五歲以上的成年人每看一小時電視,平均壽命就會減少二十二分鐘。換句話說,每天看六小時電視的人,平均壽命比完全不看電視的人短了五年。 從上述研究可知,不論其他時間做了什麼活動,連續數小時坐着不動,對健康就是一大威脅;就連劇烈運動一陣子,也無法抵消癱在電視機前好幾個鐘頭的影響。Patel的研究發現,每天坐上好幾個鐘頭的人,即使天天運動四十五到六十分鐘,死亡率還是比較高。科學家把這些人稱為「好動懶骨頭」。 然而,科學家擔心的可不只是沙發。如果危害主要來自坐着不動(睡覺不算),專家懷疑任何靜止不動的狀態,不論是看小說還是坐辦公桌,或許都和看電視一樣有害。 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的人體生理學家Audrey M. Bergouignan指出:「從人的生理機制來說,人其實比較適合多做活動。」她做了很多與臥床相關的研究。在一項典型的研究中,讓健康且好動的志願者臥床,時間從一天到三個月不等,結果這些人發展出來的代謝特徵,與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肥胖者十分類似。 這些研究發現,靜止狀態會帶來一連串複雜的代謝變化。不使用时肌肉不僅會萎縮,還會由原本能燃燒脂肪的耐力型肌纖維轉變為較依賴葡萄醣的快縮肌纖維。缺乏活動的肌肉還會失去同樣能燃燒脂肪的粒線體,而粒線體就像是細胞的行動電源。當肌肉越來越仰賴碳水化合物來執行少許的工作時,未燃燒的脂肪就會開始堆積,人的血液因此會變得非常油腻,而這可能就是坐着不動與心臟病有關的原因。此外,脂肪還會堆積在肌肉、肝臟及結腸中,但這些部位都不應有脂肪堆積。其他變化還包括產生胰島素抗性。這是一種類似糖尿病的症狀;雖然身體仍在製造能抑制葡萄糖的胰島素,但葡萄糖依舊會在血液中不斷累積。這種症狀發生得很快,Audrey Bergouignan指出,「人體只需三天就會出現胰島素抗性。」 那麼,人能做什麼來避免這些健康危機呢?研究學者指出,千萬要記得:運動依舊有益健康,這是提倡運動者絕不希望被遺忘的訊息。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丹佛分校運動醫學中心的人體運動表現實驗室主任表示:「我們都知道每天運動四十到六十分鐘絕對有益健康。」 但要如何落實在生活中呢?多做些微幅動作,好比坐在辦公桌前用腳掌拍拍地板,或在椅子上扭動身軀。不過,做微幅動作還不如起身走走,所以不妨在家裏晃一晃,或出門散個步. 如果是在家使用電腦工作的,不妨休息一下,洗洗盤碗;若是看電視,每隔二十分鐘或進廣告時間,就起來走動。Patel補充,「最重要的是:聊勝於無。只要站起來動一動,就是好的開始。」

329)Michael Fox

  不是每一個人都熟悉Michael Fox這個名字,但如果提到電影《回到未來》男主角,許多人對他就不感到陌生。Michael Fox可以說是因著這部電影一炮而紅,不過讓人敬佩的不是他在電影中出色的表現,乃是他多年來對抗頑疾Parkinson’s disease的勇氣和難能可貴的樂觀態度。 Michael Fox在電影《回到未來》三部曲中飾演主角Marty McFry,最後一集推出是二十年前的事,如今他幾乎已放棄演藝生涯,然而今昔對比,這沒有讓他感到悵惘,他說他快樂祕訣很簡單:揮別過去,把握現在。 這位今年五十五歲的演員、作家與醫學研究倡導者,於一九九一年罹患Parkinson’s disease。荷李活婚姻公認是兒戲,像他和太太一樣維持美滿婚姻可以說是鳳毛麟角,Michael Fox很謙和,說他自己很幸運能娶到一個比自己聰明又比自己好看的太太, 他認為他與Tracy Pollan能夠維持美滿婚姻的關鍵在於給彼此空間。Michael 一個特點是樂觀,他覺得世界上最可怕的人,就是毫無幽默感。 為了宣導帕金森氏症,他做了許多勇敢的事,其中之一就是揭露自己的病情。有一回他為了到國會參議院小組委員會發表演說,甚至暫停用藥,以致出現一個病患者的真正面目,那就是顫抖、動作遲緩、說話困難。許多人因此佩服他的勇氣。 一九九〇年,他大兒子山姆才六個月大,然而父親卻突然過世。説來有點諷刺,他父親的人生哲學向來是未雨綢繆,而Michael則是冒險成性,父親的猝逝好像預示了Michael生命中最艱難的時刻即將到來。短短一年之內開始出現各種帕金森氏症徵狀,一位神經科醫師診斷出他得了早發性帕金森氏症,那時不過才三十歲,然而醫師預估他最多只能再工作十年,對他來說,這簡直是晴天霹靂,讓他人生嚴重脱軌。 跟一般人一樣,剛開始他拒絕面對現實,不對任何外人透露病情,藉由藥物抑制症狀。其實他真正想逃避的是自己,但是再怎樣也逃避不了自己得了帕金森氏症的事實,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挑戰。他嘗試過各種辦法之後,別無選擇,只能接納自己,承認現實。隨著接納的程度越來越高,他逐漸體認到「喪失」並非一無所有,只有不拼命設法填補「喪失」造成的空虛,它也會自動慢慢將空虛填滿,或者至少上天也給他作出一些選擇。 Michael也了解到,除了生病這件事不能選擇外,其他的事情都操之在自己手裡,於是決定深入研究帕金森氏症,選擇更適當的治療方法延緩病情的惡化,改善身體狀況。心情也因此開朗起來,不再那麼孤立,開始修復與家人、朋友的關係。 Michael可能生性樂觀,也許也是著過來人的經歷,在他所寫一書,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future,他忠告讀者不要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最壞的狀況,其實人生許多其實發展很少像一般人想象中那麼糟糕,就算情況真的急轉直下,過去的經歷也會能夠幫助一把,所以當遇到挫折的生活,不要逃之夭夭,不要躲躲藏藏,經過一段時間,最終發現,再怎樣嚴重的問題,也有它的限度,要選擇的方式還是有很多。 Michael承認當知道自己罹患帕金森氏症之後,他曾經一度借酒澆愁,但最終還能以樂觀態度面對,而在對付帕金森氏症時他學到了幾招,並且以此面對生命中的其他難題。他說,如果人真想知道什麼叫失去控制,帕金森氏症是最好的教材,因為人很快就學會,哪些事可以自己控制,哪些事只能聽天由命,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接納自己。他每一天都在奉行兩個原則:接納與感恩。 「接纳與感恩」這個觀念,正是聖經對信徒的一貫教導,保羅在帖撒羅尼迦5:18就提到:「凡事謝恩.因為這是 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虔誠信徒都相信,沒有神的允許,沒有一件事會發生在信徒身上,意思是說,儘管看起來不好事情的發生(患病、困難、挫敗等),但藉著神的手,這些「不幸事」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最終出現一讓人意想不到的奇妙結果;當事人也許在短時間看不到有何值得感恩,但假以時日,讓我們會看到神的奇妙作為,「不幸事」居然成了化妝的祝福。 注:雖然Michael Fox並沒有表明個人信仰,不過他一家人慣性參加猶太教聚會。

328)憤怒

  「綠巨人」曾經一度是被人追捧的美國電視劇集,李安更把它改編成電影。故事描述一個物理學家奉命進行一項改變人類細胞的機密軍事實驗,不幸在一次試驗中發生大爆炸,主角班納受到過量伽瑪射線輻射,因此產生了恐怖的轉變,只要他發怒,身體會迅速膨脹成一個巨大綠色怪物。一開始時,政府將他強制隔離並嚴加看管,但是逐漸強大的他變得難以受控。一旦受到外界事物刺激而發怒時,他如同一頭發狂的巨獸,四周無人可以控制他,連他也不能約制自己。雖然怒氣發作完畢,他會恢復正常,但周遭的人已被他嚇得魂不附體,而周圍的事物也被他破壞得體無完膚。 「綠巨人」被歸納為一部科幻電影,但其實內容十分寫實,多少時候我們從電影電視報章新聞中看到類似情況,一個人因怒氣失控而帶來周圍人事物極大傷害。美國警察槍殺無辜的黑人;台灣的旅遊車司機自殺,卻製造交通失事,全車遊客陪葬;失業漢回公司亂開槍殺傷無辜洩忿等等,都令人不禁想起「綠巨人」這部電影。城市生活固然帶給現代人前所未有的舒適歡樂,但也帶來挫折,令人氣憤、火滾、暴躁。一旦承受不了壓力,便會精神失控,或自傷,或傷人。 「憤怒」是一種情緒狀態,每一個人都曾經歷過,情況可能不同,程度也會不一樣,從微慍、盛怒、到暴怒都有,英文也有分anger、rage乃至fury,anger和rage同樣解作「憤怒」或「忿怒」,其實兩者是有分別的。憤和怒雖然性質有別,但意思相近,因此往往連成一詞使用,但是, 兩者仍然有細微的分別。 憤,從心,賁聲,本義是鬱結於心,情緒憋悶。要翻譯英文的anger,憤比怒較貼切。心理學指憤屬情緒(emotion),事情不如意、遭挫折、受冤屈、 欺負、霸凌、痛罵、指斥等等,人人都會氣憤。氣憤,有時只維持短時間,之後心平氣和;有時積憤為怒。集體積怨成憤,便屬民憤。民憤累積太多,分分鐘釀成動亂。 憤,可以是健康的,也可以是不健康的。氣憤,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壞事,視乎如何處理。由氣憤轉而發憤圖強,便是健康的,便是好事。可是,經常忿忿不平,便是不健康的,便是壞事,隨時引發抑鬱、狂躁之類精神病。 當憤轉為怒,就等於熱帶氣旋轉強為颱風。憤可受控,怒卻不可遏。憤是情緒,怒是行動,Rage就有這個意思,fury則是怒火中燒,類近「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的說法,中外所見略同也!是以怒一定是不健康的,一定是壞事。 憤有義憤,怒卻沒有義怒。火遮眼之時,當人只想到跟對方「同歸於盡」,後果就不堪設想。近期常聽到路怒症,往往是在高速公路上,有人受不了别人「切線」,認為不被尊重,怒氣沖沖跟對方來個你死我活,最後結果,要不是兩敗俱傷,不然對方死於非命,到最後只好在監獄中悔恨終生。盛怒或「怒火中燒」往往叫人失控,事後卻感到痛心欲絕,後悔不已。 蘇格拉底曾經說:「永不發怒者為白癡;能不發怒者乃是聰明人。」 講到有關如何掌控怒氣,美國前總統傑克遜曾經說道,「當你生氣的時候,就從一數到十;如果非常生氣,就從一數到一百。」多年之後,大文豪馬可吐溫改成這樣說,「當你生氣的時候,就從一數到十;如果非常生氣,就破口大罵!」 平心而論,馬克吐溫的這種方法只能作為笑談,試問多少人認為這一招真的很管用? 什麼人比較容易被人的話刺激發怒?通常是那些缺乏自信和有自卑感的人。一個擁有健康自我形象的人,不會因別人一句話或舉動而貶低自己,非要用武力或怒罵的方法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知名專欄作家哈理斯(Sydney Harris)和朋友在報攤上買報紙,那朋友禮貌地對報攤小販說了一聲謝謝,但對方卻冷口冷臉,沒發一言。 『這傢伙態度很差,是不是?』他們繼續前往,哈理斯問道。 『他每天晚上都是這樣』朋友說。 『那麼你爲什麽對他還是那麼客氣?』哈理斯問。 朋友答道『爲什麽我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 別人所說的話、所做的事都不在我們掌控之中,唯一我們可以改變的是我們自個人思想和態度。

327)手相面相和命運

  無意中翻開一期舊中文讀者文摘,其中一篇文章談到有關手相和面相,一般來說,以手相和面相來推斷一個人的吉凶禍福,這實在無稽之談,尤其對基督徒來說。不過,個人覺得這篇文章部分內容值得我們信徒思考和探討。 文章提到,無論手相或面相,在中國其實已經有很長的歷史,手相遠在周朝已盛行,然而,今天坊間一般看手相的,多是以西方手相爲本,中國手相學爲輔。手相學在英語叫Palmistry,但運用時並不限於手掌Palm,而是從手指到手腕,甚至指甲都在觀察範圍內。西方早期的手相學,與占星學有關,其手相系統,以食指代表木星,中指代表土星,小指代表水星。另一方面,西方也有心理學家所創立的「心理手相學」,學者認爲人的個性與潛在的心理毛病,都能從掌紋辨認。 至於中國面相學,也是源遠流長。傳說春秋時一個叫姑布子卿的相士,離孔子五十步看孔子相貌,對孔子學生子貢說,孔子是聖人相貌。另外,《史記,秦始皇本紀》提及戰國兵家尉繚,曾爲秦始皇看相,指秦王鼻尖似蜂,眼睛長形,心胸如猛禽,其人缺乏仁愛,而有虎狼之心,窮時可禮讓下人,得志時則輕易置人於死地,不可和他長久往來。回顧歷史,秦始皇果然在未統一六國時忍辱負重,統一六國後就來個焚書坑儒。 相學到兩漢發展迅速,像漢高祖劉邦看相的事蹟,《史記》就有記載。劉邦當泗水亭長時,相士呂公說他的面孔像龍、鼻子豐隆、鬍鬚漂亮,左大腿生有七十二顆黑痣,其相「貴不可言」。 面相不是中國獨有,西方也有自己一套。中國面相是經驗歸納,西方面相有其心理學根據。美國心理學家貝拉克Leopold Bellak所寫一書叫Reading Faces一書,便是以解剖學、行爲科學角度,闡述人的行爲、心理和社會等因素,如何對人的面部表情產生影響,說明人的性格如何對面孔在後天成形和生長過程中發生作用。 不過荀子不認同相學,在《非相篇》他這樣說:相人之形狀、顔色而知其吉凶妖祥,全是無稽之談。荀子主張衡量一個人的標準,要看其心術是否正。相貌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亦即不能以貌取人。他舉例說,桀、紂身高貌美,該是傑出人才,但是他倆壞事做盡,身死而國亡。孔子相貌則甚醜,周公身材像一株枯樹,皋陶臉色像剝皮瓜,禹走路像跳屍,堯舜有三個瞳仁。 其實不管是看掌或看相,掌相僅是一種粗略的統計學,不必盡信;有很多算命師更認定「相由心生」,「境由心轉」,他們把掌和相看作是人心的地圖,而掌紋和面相可以改變。 談到手相和面相,難免要講到命運,許多信徒都聽過葉明翰牧師,他尚未信主以前在台灣一個沒有名氣的算命師傅,多年的鑽研讓他瞭解算命、風水、命運背後到底是什麽一回事,後來他蒙神呼召而歸向神,並且把生命為主所用,至今已四十多年。根據葉明翰牧師所講的,面相和手相也全非迷信,客觀來說,這也是一種統計學,看相的人根據過去的統計或參考一些相書,看到某種面相而猜出對方一些特性,這並不是很深奧的事情。但這是根據統計學所作的推理,準確程度當然會打折扣,手相的原理也是一樣。至於命運,它基本上沒有違背基督教信仰,葉牧師把命運分開兩個部份,一個是命,一個是運。命是指命定,聖經很多地方告訴我們,很多事情是上帝命定的,夏甲生的兒子取名以實馬利,以掃將來服事雅各,參孫的出生,所羅門為神建殿,耶利米作先知,這些都是神早已命定的。你我一生都由神所命定,生在誰家,父母是誰,上帝早已經安排好。那麼運呢?運是運用、運作、和營運,意思是人要運用上帝所賜的智慧、才幹、恩賜,在所安排的時間和空間中,去經營自己的一生。因此命運可以定義為:命是先天的,是上帝所命定的;而運是後天的,要看人如何運用上帝所賜的自由意志,來完成上帝所命定的旨意。如此說來,無論一個人出生大富人家,或成長在貧民區,都是次要,最重要的是如何使用有限歲月來完成神在他/她身上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