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聰明老師

  許多人聽過Columbine科倫拜校園事件,那是發生在1999年4月20日,美國科羅拉多州傑佛遜郡科倫拜高中學校的兩名青少年學生,配備了槍械和爆炸物進入校園,當場槍殺了12名學生和1名教師,並造成24人受傷,之後兩人自殺身亡。這事件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血腥校園槍擊事件之一。 分析兩兇手的殺人主要原因,他們多年在學校受盡同學欺凌、被人排斥,最後以殺人作宣洩內心的憤怒。屠殺事件一方面引起有關美國槍械暴力問題的爭論,但讓很多人開始關注在中學校園裡常見的欺凌現象和學生間的小圈子文化。 從科倫拜槍殺事件轉向一位不為人所知的一位女老師,她的名字不是頂重要,但她做的也許引發人深入思考。 這個老師看到科倫拜事件的發生,了解到所有的暴力其實始於與人之間失去互動,外顯的暴力也是始於人內在的孤獨。身為一個初中老師的她,卻想到一個可以避免類似這樁悲劇發生的聰明方法。 每到週五下午,她會要求學生拿出一張紙,寫下自己希望下週比鄰而坐的四位同學,雖然孩子們知道這個希望未必能實現。不但這樣,老師還要學生指出一位本週表現特別優 異的同學。 當所有學生把紙條私下裏交給她之後,各自回家,老師就拿出紙條攤在面前仔細研究,從中尋找出一 些模式:有誰沒人希望和他\她坐在一起? 有誰想不出來要和誰坐在一起?有誰從來不曾被注意到和被提名的? 有誰上週還有一大堆朋友,這週卻乏 人問津? 這老師留意的不是新的座位表或「優異的學生」,而是在尋找落單的孩子,她在尋找和同學互動有困難的孩子,她想確認有哪些孩子掉出班上同學的社交網絡;她想發掘誰有才華卻始終被同學忽視。當然,她很快就能確定誰遭到霸凌,而又是誰在霸凌別人。 不論就老師、父母或愛孩子的人來說,這種隱藏式的愛的教育實在是最高明的做法。就像為一個班級照X光,能看見表象之下和學生的內心;就像是在挖金礦一樣,能發掘誰需要拉一把,需要人介入教他們如何交朋友、如何邀請別人一道玩、如何加入團體,或者如何分享才華。它可以說是霸凌的阻絕劑,畢竟為人師者都知道,霸凌通常發生在他們的視線之外,而被霸凌的孩子往往因太過恐懼而不敢吐露。這聰明的老師知道,真相往往可以會從這些安全、私密的小紙條裏透露出來。 何等聰明的老師,利用簡單的數學計算模式,透過紙條的串聯,居然能夠破解常人看不到的密碼,這不是單單數學那麼簡單,其實她每一天在改變世界的運轉方向。

325) 鼓勵

  有一個寓言故事這樣說:一群青蛙在叢林中跳來跳去尋找食物,其中二隻不小心掉進一個深坑裡,其餘的青蛙就想盡各種辦法拯救牠們,但這坑實在太深,根本沒辦法,上頭的青蛙認定這兩隻青蛙必死無疑。 但下面兩隻青蛙就是不認命,拼老命往上跳。上面的青蛙說,「不 要再跳啦,沒用的,這坑太深,你們這樣做根本浪費力氣。」然後,牠們就開始責備,指責牠們過於大意,非要脫隊獨走,才會搞到這個樣子。 下面兩隻青蛙不管上面怎樣說,還是拼命地跳,過了半小時,兩隻青蛙已經筋疲力竭,其中一隻慢下來,甚至放棄,最後倒在坑底,不久就斃命了。另外一隻青蛙,休息過後,仍然用力地往上跳。上面的青蛙又開始大聲喊著說,「不要再跳啦,那是沒用的,你根本在浪費力氣。」上面喊得越大聲,這隻青蛙就跳得越起勁。最後神蹟般的,果然給牠躍出深坑。本來在喊叫的青蛙們也很興奮,一方面為牠能夠跳出深坑而感到高興,另一方面也感到納悶,不是叫牠不要浪費力氣,為什麼還是拼命往上跳呢? 事後發現,原來這青蛙是重聽的,牠以為上面青蛙大喊大叫是在鼓勵牠、幫牠加油。正因為上面蛙群給牠的「鼓舞」,讓牠成功地跳出來。 前一隻青蛙因聽到伙伴叫牠不要跳,跳是沒有用的,於是逐漸放棄,最後力竭而死;另一隻則因為重聽,誤以為伙伴們大喊大叫是在鼓勵牠,最後終至成功逃出。 這個寓言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的話語有決生死的作用,一句鼓舞的話可以提昇一個人,幫助人發揮潛能;反過來,一句洩氣或消極的話,卻可以抹殺一個人。 當代行為心理學家史金納(Skinner)曾經以動物來作實驗,發現要推動一隻猴子來做出我們期盼牠做的事,用香蕉來作鼓勵,遠比用棍子作懲罰更有果效。 你曾經釣過魚嗎?你釣魚的時候用什麼東西作餌呢?用冰淇淋還是用牛肉乾?都不是,你一定用魚喜歡的魚餌。建立美好人際關係也是如此,就是經常找機會說一些鼓勵、激勵的話,讓對方感到窩心。 為什麼稱讚鼓勵對一個人有這麼大的作用?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指出,人類有五個基本的需要:第一是食物和水,第二是安全感,第三是被愛和被接納,第四是個人價值的被肯定,第五是理想獲得實現。 聖經告訴我們,我們是按著神的形像造的,這是什麼意思?表示我們擁有神的聖潔、公義、慈愛和尊貴等這些特質,當我們聽到稱讚鼓勵的話語時,也就是肯定了我們裡面的尊貴和價值。 當聽到別人的稱讚,我們感覺如何?一方面會很得意,另一方面也會戰戰兢兢,希望不致讓稱讚的人感到失望,同時也希望自己真的能做到別人所說那麼好,這正是稱讚和鼓勵對人所產生最大動力。 A小姐和B小姐在同一間公司上班,但兩個人素來不和。有一天,A小姐忍無可忍的對另一個同事李先生說:「你去告訴B小姐,我真受不了她,請她改改她的壞脾氣,否則沒有人會願意理會她!」 李先生回答說:「好!我會處理這件事。」 這以後,A小姐每次遇到B小姐時,B小姐果然是既和氣又有禮,與從前相較,簡直判若兩人。 A小姐向李先生表示謝意,並且好奇的說:「你是怎麼說的?竟有如此的神效。」 李先生笑著說:「我跟B小姐說:『有好多人稱讚妳,尤其是A小姐,她說妳既溫柔又善良,脾氣好,人緣佳!』就是這樣。」 世上最鋒利的武器並不是刀槍,而是從人嘴裡說出來的話,人的話可以像刀一樣地把一個人殺個體無完膚,但也可以進入一個人的心靈深處,全然造就對方。

324)雙語

  朋友送來一個電子郵件,講到一個剛畢業的湖南女生,她在廣州五年,居然不會講一句廣東話,問到為何,對方回答:不覺得有需要。 先不要說,多學會一種語文(或方言)在今天社會謀生有莫大益處,其實從生理上探討,會講雙語者好處更多。 最近十幾年,西方國家不少神經學、心理學和語言學的研究不約而同指出,孩童愈早使用雙語或多語,不單不會阻礙學習,反而會增進孩子的語言能力和非語言智能。一個典型的實驗是:給測試者看一個紅色的「藍」字,要他即時答:字體是什麼顏色?由於人認字快過認顏色, 看見「藍」字答「藍色」,測試者當然是錯了!這表示什麼? 實驗證明了雙語人的成績遠比單語人好,皆因雙語人平時跟別人對話,往往會使用兩種不同的語言,上英語課時讀、講、思英語,回家跟父母對話則用母語(假設在美國華人);人腦負責處理此類認知衝突的是額葉的前扣帶皮層,雙語人經常要處理認知衝突,工多藝熟,其額葉的前扣帶皮層自然比單語人更發達! 米蘭大學San Raffaele的認知神經心理學家Jubin Abutalebi聲稱,腦掃描顯示,雙語人的腦袋比單語人有更多灰質,研究發現,以ABC(American Born Chinese)為例,他們說中文的時候,其額葉的前扣帶皮層同時壓抑使用英語,但卻會不自覺的、自動的衡量究竟用中文還是英語最準確的表達個人意思。多語人更會來回幾個語文搜尋,單語人毋須搜尋,當中文不能準確的表達個人意思,人就會口啞。 如此說來,雙語人動腦筋的時間,肯定多過單語人。多倫多York University的心理語言學家Ellen Bialystok發現,有腦退化病徵的老人中,雙語人往往比單語人退化得較慢。雙語不能預防老人患上腦退化病,但會比單語人平均遲4至5年發病。Ellen Bialystok猜想,因雙語人腦袋有較多灰質,部分損壞了,還有較多「後備」可用。單語人的「後備」灰質較少,病情便較快轉差。 愛丁堡大學的認知神經學家Thomas Bak,研究600名曾中風的印度病人時發現,雙語人恢復若干程度認知能力的機會,比單語人高兩倍。也許人的腦袋一如身體,運動可增進身體健康。經常運動的人,受傷復原較快。同樣,雙語人經常「運動」大腦的執行系統,當然比單語人復原較快。老人家退休後,閒來無事,學習語文,的確有益心智! 目前美國許多學校已試驗在中、小學雙語教學。猶他州(Utah)一些學校採用immersion schooling,學生半天用一種語文上課,半天用另一語文。比如上午是英語教學,下午便西班牙語教學。中國崛起之後,現在不少學校有半天普通話教學! 很多中國家庭移民到國外,為了幫助孩子融入美國社會,他們不鼓吹子女講家鄉話(普通話或粵語),這個說法現已證明既無助孩子和社會融合,對移民第二代無益! 現時世界約有70億人,根據專家的估計,大概60%-75%的人可以說兩種語言,最多人說的語言理所當然是英語,跟著是普通話和西班牙語。英文是全球通用語,所以許多國家的中產階級子女除了學好本國語文外,都要學通英語。經濟全球化,愈來愈多人周遊列國讀書、工作、旅遊,多懂一種語言,便多一重方便,多一點樂趣,亦多一些工作機會。

323)百折不饒

  她的名字叫Lucy Betts,出生時,就被診斷患了斑色魚鱗癬Harlequin Ichthyosis,這是一個非常罕有的皮膚病,這疾病是基因缺陷所引起,令皮膚生長速度比正常快十四倍,形成厚厚的菱形硬塊,會像盔甲般覆蓋全身。患這疾病的嬰兒,比率不足二十五萬分之一。醫師預期Lucy會像大部分斑色魚鱗癬的嬰兒一樣,很早夭折。 但Lucy卻表現出頑強鬥志,靠著父母的愛,她居然活下來,但生活過程中卻遇到許多不為人知的難受。 就從嬰孩開始,她的皮膚總是赤紅,而且不斷剝落,尤如受到嚴重的灼傷。她沒有眼瞼,那是斑色魚鱗癬常見的副作用。迅速長出的新皮膚會帶來了致命的危險,比如說,胸腔的皮膚一旦變乾,就會緊縮,使她無法呼吸;身體任何部位的皮膚一旦裂開,就可能會引起感染、膿毒、死亡。她的醫師因此想出一個保命的辦法,就是一天給她沐浴兩次,水中多加潤膚劑,好使她下層新生的皮膚軟化,並促使舊皮膚脫落,當她從水中出來時,就給她塗上一層厚厚的保濕霜,防止龜裂。 Lucy父母其實不知道該怎麼照料孩子,當時全英國除了她,只有一個斑色魚鱗癬的孩子還活着。父母擬定一套照顧女兒的日常程序,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執行,絲毫不畏艱苦。每天凌晨四點三十分起床,母親到樓上的小房間裏,打開燈,柔聲叫孩子起來,Lucy翻身下床,揉揉眼睛,一片片皮屑隨即從她手上脫落。她全身一夜之間長出了一層皮膚,現在不斷剝落,床單上滿是皮屑,地板上也是一樣,母親稍後就會用吸塵器把地板上的皮屑淸除。Lucy走到樓下浴室,脫去睡衣,踏進浴缸,缸裏盛滿溫水和乳化劑,她浸泡近兩個小時,軟化皮膚。浸泡後,站起身,讓母親用毛巾擦掉全身的舊皮膚,那是個很難受的過程,毛巾擦到特別痛的地方,女兒會叫出聲來,母親會感同身受地縮縮手,儘管如此,Lucy還是痛得眼淚直流,但那層皮膚還是要擦掉,以免龜裂、感染。擦洗個半小時後,洗澡水上浮滿了一層層的皮膚,Lucy的身體現在看來像是皮開肉綻,又像給太陽曬傷了。一踏出浴缸,皮膚馬上開始變乾,不久,全身就像包了一層保鮮膜,倘若不立刻塗上乳霜,皮膚會乾得無法伸張,要屈指握住牙刷都辦不到。母親於是幫她從頭到腳塗上厚厚一層叫Lipobase的保濕乳霜,一天要塗四次。Lucy就這樣慢慢長大。 父母除了擔心Lucy的生命,還有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Lucy的相貌。在公共場所,多數人見到Lucy,都會感到奇怪。有一次,Lucy將近兩歲時,母親用嬰兒車推着她逛百貨公司。一個女人看到,停下腳步瞪着她,並兩次走回來看。母親忍不住怒吼:「你要看幾次才夠。」在一家購物中心,母親又聽到一個女人跟朋友說:「快過來看!」母親就吿訴她「我是你的話,就不會這麼做。那是我的女兒!」那女人道歉後,連忙離開。 Lucy在學校交到一些好朋友,卻從來沒有男朋友。這麼多年來,她還是得在凌晨四點半起床、浸泡、擦掉舊皮膚、塗乳霜,然後才上學。在學校裏,她也得定時更換衣服和重新塗抹乳霜,因此往往不能完完整整聽一堂課。 不過,最令她感到不開心的是,有些老師對她要求不高。一位老師說:「你不該讀那麼多普通中學敎育文憑GSCE課程。」另一位老師叫她別想當獸醫甚至美容師:「人家會不喜歡你身上的那些乳霜。」又有一位老師說,沒有人會聘請你照顧肉體或精神殘障的兒童,而這正是Lucy渴望想做的工作。但Lucy沒有因這些老師的「愚見」而放棄,她百折不回. 二〇〇三年普通中學敎育文憑考試放榜的那天,母親十分緊張,看見Lucy拿着成績單回家,很想馬上問她考得怎麼樣,但還是裝作若無其事的說「你回來啦!」Lucy一言不發,臉色陰沉,隨即笑了起來,說:「我十一科考試全部及格。」現在Lucy要爲就業打算了。她最想做的,是幫助殘障兒童。要實現這個願望,Lucy必須上大學。她的老師認爲這項選擇未必明智,但Lucy一往直前,進入大雅茅斯學院攻讀兩年制特殊兒童護理課程。 兩年後Lucy終於畢業了。一個星期六早上九點鐘,陽光燦爛,大雅茅斯郊區一個特殊兒童照護中心人聲鼎沸。十多個十一、二歲有健康或行爲問題的孩子興奮地聚在一起,其中有患癲癇症的,有患多發性硬化症的,還有患自閉症的。 Lucy在這裏擔任非全職工作,看見一個十二歲的自閉症男孩坐在桌子前,蠟筆和紙都原封未動。她走過去,半蹲下來,不料那孩子忽然魅起藍色的眼睛對她吼道:「你的樣子很古怪。不要坐在我身旁!」 Lucy嚇了一跳,倒退幾步。那孩子喊得更大聲:「走開!」Lucy垂着頭走開了。半小時後,Lucy正在照顧一個坐輪椅的小男孩,忽然覺得有人拉了拉她的衣袖。是那個自閉症的男孩。她對那男孩笑了笑,燦爛的笑容似乎消除了那男孩的怒氣。他默不作聲,但Lucy知道他有話想說。那男孩終於開口了,「你怎麼會這樣?」 「我的皮膚有問題。」 那男孩臉上掠過一絲認同的神情,說:「哦。」然後抬起頭,咧嘴而笑。這是他到這裏以來,Lucy第一次看到他笑。那孩子問:「跟我踢足球好不好?」 Lucy說「好啊。」兩人一起走到門外。 戶外傳來踢足球的聲音及陣陣的笑聲。Lucy繼續奮鬥,順其自然地過她的生活。 注:今天科學家已經發現引起斑色魚鱗癬的基因,進一步研究或許可以找出新的療法。

321)戒絕批評

  1931年5月7日,150個警察在紐約市圍捕一名土匪,1000人圍觀雙方的火拼,最後警察把這名土匪逮到,並宣佈這是紐約市有史以來最危險、殺人不眨眼的悍匪之一。但是這名土匪怎樣看待他自己呢?當警察最後衝到他的寓所去搜查時,找到他留下來的一封信,內容卻是這樣說:「我是一名心腸仁慈善良的好市民,從不做傷天害理的事,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你們要這樣對待我?」 這名土匪不久前才開車載著女友在街上溜達,不巧在半路上被一名警察攔截要求他拿出駕駛執照,由於有案在身,他不由分說地便從車中跳出來,先用鐵棍把警察打倒,搶了警槍,然後開槍將對方打死。然而在他所寫的信裡,卻說自己是一個心腸仁慈善良的好市民,從不傷天害理。 紐約市立監獄的主管曾經說,當獄吏多年,他觀察到那些關在監牢中的犯人,他們絕少人認為自己是個壞蛋,跟一般人一樣,很能夠自圓其說,為自己找各樣的藉口去解釋為什麼要去搶銀行、為什麼作姦犯科。 事實上,不但關在監牢中的土匪是這樣,我們每一天所接觸的人也是一樣。 我曾經負責帶領教會一個小組,當中有個成員是大家公認是頭痛人物。小組裡面十多人,幾乎每一位對他都很不以為然,他曾經為了幾塊錢與人有過節,為了團契工作的分配與人起爭執,也為孩子之間的事而跟小組成員鬧意見,團契中幾乎每一個人都為了他而搞得人仰馬翻。為此,我決定協助大家,不要為個人事而傷害肢體間的感情,所以召集主內肢體和他坐下來,把過去發生的事說個清楚。當天我才剛說出開會目的,他就立刻掏出三張寫得密密麻麻的紙頭,把那些與他有過節的事情解釋得「清清楚楚」,當中他沒有過錯,錯全都在對方。 那是我一生最失敗的會議,事後我自己檢討,要當場指正一個人的過錯,說出他的不是,是絕對發揮不了任何果效的。 美國著名人際關係學家卡內基曾經說,當我們處理人的問題時,要了解我們並不是面對一個理性的人,而是在處理一個非常情緒化的動物,換句話說,是一個充滿各種偏見,同時也用盡各種方法維護自尊的動物。只有愚昧的人才會以批評、指責方法去糾正對方,但這種處理方式其實完全起不了任何作用,然而,絕大多數的人都這樣做。 你曾經貼過大字報嗎?跑去北京西單十字路口貼大字報或看大字報是很過癮的事,但是如果大字報上面講的那人是你,那就一點都不過癮了。你什麼時候見過別人因被你批評而感激,還買禮物送給你?你什麼時候看過先生下班回到家時,批評太太這個不對、那個不好之後,晚上睡覺的時候太太對他特別好?絕對不會。 一個來自馬來西亞的太太跟我提到有關她家庭的瑣碎事。她說剛結婚的時候,她先生很喜歡幫忙做家事,連老婆內衣物也照疊,但他疊衣服的方式跟她完全不一樣,她批評先生說,「你不會疊衣服就不要疊,免得你疊完之後我還要再疊一次。」從此以後,先生再也不幫忙。 先生知道她喜歡花,就經常送花給她。但太太喜歡的顏色跟先生所愛的不一樣,她就對他說,「你送花是給我還是給你自己?要麼送我黃色的花,不然就不要送。」從此先生再不送花。 先生知道她喜歡吃巧克力冰淇淋,但看到太太身材逐漸發胖,就特意買脫脂的冰淇淋,她吃了之後說,「你買這些冰淇淋是什麼意思?嫌我身材難看嗎?」冰淇淋放在冰箱六個月後全丟進垃圾桶,先生事後再不買冰淇淋。 實在想不通一般人的邏輯思考,一個跑到我們家門兜售貨品的人,雖然我們不見得喜歡他們賣的東西,但我們都會婉轉拒絕,說話客客氣氣,然而對著一個與自己同吃同睡的配偶,說話態度卻完全不一樣。外人祇是偶爾與我們見面一、二次,配偶卻是朝夕相處,跟配偶說難聽的話,把關係弄壞,大家都不好過,這完全划不來,但許多夫妻每天都重複做這等愚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