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 The Window。

G. W. Target寫過一個短篇故事,題目叫:The Window。 故事裡面講到兩個男人,他們都因患了重病而住院,兩個人剛好被安排同住一室。其中一個每天需要在床上坐起來,好幫助他排出肺部的液體,而他的床正好靠近房間唯一的窗口;另一個男病人因病情嚴重,他不能隨意移動,只能一直躺在床上。 兩男人百無聊賴,只能彼此聊天解悶,從他們的妻子和家庭,講到他們的家園、工作、過去在軍隊服役、甚至到過那裡度假等。而每天下午,靠窗口的那男士都會從床上坐直,然後向室友匯報他從窗戶往外所看到的情景,這對那只能一直躺在床上的病人來說,這也聊勝於無,至少讓他不至於與外面多姿多彩的世界脫節。 從窗口往外看,剛好對著一個公園,而且公園景色實在美不勝收,靠近窗口的男病人這樣說。公園有湖,湖上有鴨子和天鵝游來游去,湖邊有孩子玩遙控模型船,五彩繽紛的花叢中有情侶們手牽著手在散步,不遠處可以看到高大的古老橡樹和城市的輪廓美景。當靠近窗口的男病人在描述他所看到的精緻情景是,房間內另一個男病人就閉上眼睛,盡他幻想能力想像外面風景如畫的情景。 一個溫暖的下午,靠窗口的男病人在描述一個剛好經過的遊行隊伍,雖然房間另一個這病人沒有聽到樂隊遊行的聲音,但他可以根據對方口中所描繪的字眼,就能夠想像到外面令人嚮往非常的歡樂情形。就在這一刻,一個不期然的念頭從這個遠離窗口病人的腦袋閃過,這實在很不公平,為什麼他的室友有這個權利看到這一切漂亮的事物,但他卻沒有這種美好機會?這非常不公平! 這個不公平念頭慢慢在這病人頭腦上發酵,起初他還帶有一點內疚,但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他發覺自己實在錯過太多美好的事,內疚轉成嫉妒,嫉妒成了怨恨,怨恨帶來是苦毒,苦毒讓他根本不能入睡。「我的病床應該靠近窗口,為什麼不是他而不是我。」這念頭不斷盤踞在他心頭。 一天深夜,他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而靠近窗口的男病人正不斷咳嗽,看來他肺部的液體使他呼吸有困難,他嘗試摸索那緊急求救按鈕但徒勞無功,房間雖然昏暗,但另一病人其實也看到這男病人意願,但他卻視若無睹,這是躺在那裡不動。五分鐘過後,咳嗽的聲音停止了,呼吸聲音也沒有了,然後一片沉靜,像死一般的寂靜。 第二天早上,巡班的護士來到房間,才發現靠近窗口的男士已經沒有任何氣息,他身體早已經變得僵硬,護士感到非常難過,沒有說任何話,馬上打電話叫醫院服務員那屍體移走。 當一切回歸平靜的時候,留下來的那個男病人要求移到靠近窗口的病床上,護士沒有異議,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一切弄得妥當,護士門一個一個離開房間。 男病人慢慢靠著一隻胳膊肘把自己的身體撐起來,深想他終於能夠得償所願,可以盡情享受外面公園的美麗景色,等他往外查看的時候,他突然臉色大變。 他看到的是一片白色的牆壁。 快樂是我們自己所創造,很多時候,我們可能非常羨慕別人所擁有的,不管是名、利、財富等,等這些夢想某一天真的實現了,才發現原來只是空白一道墻,並非當初自己所聽到或想像中那個美輪美奐的情況,為什麼?對一些人來說,某些事物可能是非常平凡無奇,非常微不足道,但同樣的事物,在其他人眼中,卻帶給他心靈裡的平安、喜樂、和滿足,為什麼他們能夠做得到?因為他們能夠從更高層次來看一些平凡的事物,從神的角度來欣賞周圍所發生的事情,而其他人呢?卻因為缺乏在這方面的心靈操練,不能在平凡事找到樂趣,反而一些不如己意的小事上衍生出苦毒、嫉妒、和惱恨。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228 感恩與知足

  他名字叫何榮鋒,四川人,他家上有一姐,下有一妹。他們家裡貧窮,三人相依為命。1993年,何榮鋒17歲那一年,他跟兩個朋友到浙江找工作,到了浙江仙居時,盤纏用盡,只能夠沿路行乞。 三人陰差陽錯地來到仙居的楊府村,看到一位女士,就跟著她後面,當這女士到了家門,看到三人,就轉身問他們怎麼了?三個小伙子當時蓬頭垢面,坦言對她說,他們身無分文,已經幾天沒有吃飯。這位好心的女士動了慈心,帶他們進了家門,給他們做了一桌飯菜。這三個小夥子可能確實餓壞了,每人吃了滿滿3大碗飯。之後,女主人拿熱水給他們泡腳,因為他們腳上都是血泡。當晚,這女士還出去找了幾家工廠,為他們介紹工作。但無結果,於是在次日上午給了每人10元,準備好一些紅糖饅頭片,讓他們搭車去台州黃岩投靠親戚。 這位浙江女子名叫戴杏芬,是仙居縣福應街道楊府村人,和丈夫經營麵館,錢雖然掙得不多,但日子過得很滿足。 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過了20年,麵店女主人一天收到一個電話,對方是一位中年男子。據他所說,20年前當他還是一個小夥子,跟幾個好朋友曾經流浪到臨海,當時饑寒交迫,卻蒙女主人善心收留一兩天,現在他事業有成,願意知恩圖報,他自我介紹,名字叫何榮鋒。 原來何榮鋒離開浙江仙居之後,輾轉流落到瀋陽,經過20多年打拼,最終成為當地家具和塗料行業的知名人物,現在是瀋陽玖玖利峰集團的董事長。在他創業打拼過程中,他時刻銘記這位慈心麵店女主人臨走前對他的忠告,就是誠實守信。多年來,他的確做到了,也是因為他憑着這人生信條,他成為當地商業界知名人物。 難得的是,當何榮鋒事業有起色後,他開始尋找20年前這位恩人,但當初他將戴杏芬聽成了「代信芬」,無論信件聯繫,還是公安局查詢,都無結果。直至2013年5月,何榮鋒請一位來自仙居的生意伙伴幫忙,囑他去一趟楊府村,終於打聽到戴杏芬的消息。 何榮鋒和戴杏芬在電話聊了10多分鐘,大部分時間,都是何榮鋒在激動地講述。戴杏芬邊聽邊流淚,何榮鋒20多年堅持尋找和感恩的心,深深感動了她。 何榮鋒很快從瀋陽趕到臨海,他拿出一份禮物,一張百萬元現金的支票。 但何榮鋒沒想到,對方居然拒絕接受他這份龐大的禮物。戴杏芬說﹕「他能感恩,讓我很感動」,但面對無異於天文數字的100萬元,她認為「這不是我該得的,不能要一分。」 2013年國慶前,他又來到仙居楊府村戴杏芬家看望她們,他看恩人房子已經很舊。這一次,他拿着5萬元現金和價值不菲的補品,想讓恩人修補房子,補養身體。 「必須要收下,這是我的心願。」何榮鋒说。但他離開後,不忍當面拒絶的戴杏芬,打聽到他的卡號,把錢退了回去,補品也寄了回去。「不管他生氣不生氣,我都不能收,他出息了,我很高興。幫助人是應該的,不圖金錢回報。他能記得我、掛念我,已經讓我很知足。他能感恩,讓我很感動。」 戴杏芬在外地實習的大女兒知道這件事後,發微信給她:「媽媽,你真棒,我為你驕傲。」 聽到戴杏芬和何榮鋒的真實故事,實在讓人精神為之一振,兩個人的互動關係編織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多年來,來自網路上傳來的新聞總讓人感到中國新的一代都是見利忘義、忘恩負義、好吃懶做的一群。但現在看到一個普通麵店女主人,不但仗義救人,而且非常知足,作善事不求回報,不貪圖別人一分一毫,這實在難得。另一方面,何榮鋒因著恩人的善行,牢記對方的吩咐,一直秉承誠實守信這句勵志的話,憑著這信條而開拓他成功的事業,同樣難得的是,他也持守中國傳統「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美德,多年來,積極打聽恩人消息並且兩次以不同方法表達感激之情。 戴杏芬和何榮鋒的故事在中國社會實在是鳳毛麟角,但願他們的勵志故事能夠振奮中國新的一代,成為更多人的模範。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227 . 急什麼?

  有一對父子耕種著一塊地,一年當中總有幾回,兩人要趕著牛車,裝著地裏收成的農產品,運到城裏販售。父子兩人性格迥異,父親總是不疾不徐,兒子卻是做什麽都心急。 一天清早,父子兩人套好牛車,裝好農產品便上路,兒子心裏盤算著,如果走快點,日夜兼程,第二天大清早便可到達集市。因此,他一直鞭打著牛,不讓牛兒有半點兒休息機會。 「不要這麽急,孩子,」父親說,「前面的路還長得很!」 「如果我們在其他人前面到達集市,我們的東西便能賣個好價錢。」兒子說。 父親沒有作聲,他只把帽子往下拉,就坐在牛車上睡著。兒子一個勁地吆喝趕牛,牛卻好像不管他的心急,總是保持穩健的步伐。 四個鐘頭過去,行了十多哩路,看到路邊有一座房子,不知什麽時候,父親醒了,他笑著說:「這是你叔叔家,讓我停下來跟他打個招呼。」 「我們已經慢了一個時辰。」兒子很不情願地說。 「就幾分鐘而已,你叔叔跟我們住得這麽遠,我們一年也難得碰面。」 父親不疾不徐地說。 兩位老人家談笑風生,一旁的兒子就像熱鍋上的螞蟻,坐立不安,一個小時就這樣過去,終於上路了,這回換父親趕車,來到一個岔路口,父親走了右邊的路。 「左邊的路近。」兒子說。 「我知道,」父親回答,「不過這條路風景優美。」 「爸爸,你為什麽不珍惜時間?」兒子不耐煩地問。 「我可珍惜時間! 這就是為什麽我要欣賞這裡的美景,我要享受每一刻的光陰。」 蜿蜒的路穿過碧綠的草地,野花遍地開放,小溪流水潺潺,但兒子的心思完全不在這些事情上。父親盡情地享受野花的芳香,傾聽著淙淙流水。興之所至,竟把牛拉住,把車停下來,說: 「就在這兒過夜!」 「我以後再也不和你趕集了,」兒子大聲地說,「你只顧看你的落日美景,你只顧聞你的野草芳香,我們要賺錢呀!」 「噢,這回你倒是說對了。」父親笑著說。才幾分鐘的工夫,父親已經鼾聲雷動,而兒子凝視著夜空中的星星,久久不能入睡。 第二天天還沒亮,兒子就搖醒了父親,他們套上牛車,繼續趕路,行了三、四哩路,遇到了一個趕集的人,他的牛車跑到水溝中。 「停車幫幫他。」父親對兒子說。 「不知又要耽擱多久。」兒子怒氣沖天。 「不要生氣,孩子,要是是我們的車落在溝裏呢?人總有落難的時候。」 兒子卻還是怒氣難消。 他們把落在溝裏的牛車拖上來時,已經八點多了,正準備上路時,一道閃電劃破天空,接著是一聲悶雷,前方的天空瞬間一片黑暗。 「城裏可能下暴雨。」父親說。 「要是我們趕緊的話,下雨之前一定賣完了。」兒子生氣地說。 「不要這麽急,孩子,前面的路還長的很。要學習慢慢享受生活。」父親語重心長地說。 他們傍晚時分才趕到山頂,下了山就可以進入城裏了,可是他們停在山頂上卻好久沒有動,一直就這樣注視山下,誰也沒有說話,許久,兒子才扶住父親的肩,說:「爸爸,我明白了,你是對的。」 他們掉轉車頭往回去,在他們身後的山下,那座城市早已經變成廢墟,這城市叫廣島。 (故事原文出於Billy Rose手筆)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226 . 思維與態度

  命運不是完全是周圍環境造成的,人的思維和態度才是決定自己命運的關鍵,這不只是心理醫生Viktor Frankl 對精神病患的忠告,他更以自身的經歷來印證自己所講的話。 Viktor Frankl是一個猶太人,二戰前生在奧地利的維也納,醫學院畢業後,在德國納粹入侵奧地利之前,他一直在當地從事神經病症和精神疾病的治療。當年為了不忍心拋棄年老的父母而放棄可以離開維也納到美國的簽證,結果全家人都被送入納粹猶太人集中營。 在進入集中營的第一天,納粹要他棄毀自己剛寫好的一篇精神病學上的學術論文,身上所有衣物被剝光,一夕之間,名字、頭銜、社經地位對他來說都不再有任何意義,每個人的識別只剩下刺烙在身上的一個號碼,尊嚴完全被踐踏。不過他私下對自己說,不管環境如何惡劣,我絕不會走到高壓電的鐵絲網自殺。 在集中營裡面,九個男人擠睡在寬三米的舊木板上,而且只有兩條破毯子,每天飯食只有2片麵包和3碗稀麥片粥,凌晨三點開始一天勞累的工作,許多人因此體力不支而倒下。每天早晨當囚犯列隊接受檢查時,那些生病不能工作的人就會被挑出來,送入毒氣房,而那些看起來臉色紅潤,逃過一劫的人生存機會便大為增加。Vicktor Frankl因此學會了生存之道,那就是每天刮鬍子,他回憶當時的情況,並且對自己說, 「不管身體多衰弱,就算必須用一片破玻璃當作剃刀,也要保持這個習慣。」 某日早晨,他們在冰雪地裡列隊,準備鋪設鐵路枕木,兩旁同行的衛兵不停對他們叱喝,甚至用槍托驅趕他們。Viktor Frankl回憶道:「當時忽然有一個意念出現在我的腦海裏,那是我一生中首次領悟到許多詩人在詩歌中所表達的,也是許多思想家最終所陳述的真理:人類所能盼望的最終目標其實不外是愛。」 每天他都在積極思考,用什麼樣的辦法能逃出去。他請教同室的夥伴,夥伴嘲笑他:「來到這個地方,從來就沒人想過能活著出去。還是老老實實幹活吧,也許能多活幾天。」 可是Viktor Frankl不是這樣想,他想到的是家有老母妻兒,自己一定要活著出去。積極的思考終於給他帶來了機會。一次在野外幹活時,趁著黃昏收工時刻,他鑽進了大卡車底下,把衣服脫光,乘人不注意,悄悄爬到了附近不遠處的一堆赤裸死屍上。 刺鼻難聞的氣味,蚊蟲叮咬著他,他全然不顧,一動不動地裝死。直到深夜,他確定無人,才爬起來光著身子一口氣跑到70公里之外。 這正是他過去不斷告訴他的病患,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 這位倖存者後來對人們說:「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還有一種最後的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這又怎樣說呢?當他在飽嘗營區衛兵慘無人道的毒打惡言之餘,他能夠冷眼旁觀,看出他們也有「身不由己」的一面,他這樣說:「從集中營當中我學到一件事。世界上有兩個『種族』,一種『種族』是正人君子。另一個是卑鄙小人,兩種『種族』的人散佈各處,滲透到所有群體中。沒有任何一個群體是清一色的正人君子,也沒有任何一個群體是清一色的卑鄙小人,集中營衛隊當中,自然也會有一兩個正直的好人!」在這種人間煉獄的環境下,他居然能保有這份寬恕的態度以及客觀的觀察力,真是令人讓人欽佩。 二戰結束之後,Viktor Frankl回到他精神病方面的專科工作,因著他在集中營的特殊經歷,他提出治療精神病患的方法再不是一種純理論,乃是一個活生生的見證和例子。 哥林多前書13:13 高偉雄(www.timothyko.com)

225 黃絲帶的故事

  念大學的時候,經常聽到一首很優美的流行曲,歌名叫「繫在老橡樹上的黃絲帶」,英文是Tie the yellow Ribbon around the old oak tree。儘管當時經常隨著這優美的旋律一起唱,但坦白說,當時根本不知道裡面的含義。過了很久,當了解裡面歌詞的內容,才想起多年前高中時候在讀者文摘所看過一篇很賺人熱淚的文章,就是講述來自美國一個有關黃絲帶起源的故事,這故事後來也成為美國一種風俗,就是在家門前的樹上繫上黃絲帶,以歡迎久別歸來的親人。 故事發生在美國一輛由 New York 開往 Florida 的長途巴士上: 一個初夏的白天,一輛滿載乘客的長途巴士,由 New York 出發,緩緩在 Georgia的高速公路馳駛。巴士上有六個年青人,三男三女,結伴去 Florida Fort Lauderdale 遊玩,他們登上這輛長途巴士,隨身攜帶的紙袋中裝滿了食物和飲料,他們抱著吉他,唱著輕快的流行歌曲,在車上又叫又鬧。同車的旅人和司機也能感受到巴士上的歡欣氣氛。 當汽車駛過 New Jersey 時,他們才開始注意到一個坐在巴士前排,整天愁眉不展的中年人,他一點也不動地坐著,彷彿沒有注意到車上的歡樂氣氛,這也顯得與眾人格格不入。他一身樸素的衣著,從外表實在很難辨別他的確切年齡,他緊咬著嘴唇內側,陷入深深地沉默中。入夜了,公共汽車開進 Washington City的一家連鎖酒店稍作休息。除了這個男子,大家都下了車,他在座位上坐著,紋絲不動。一位年輕人於是對他感到好奇,到底這人是一名海軍上尉? 退伍軍人?還是躲避妻子離家出走? 回到車上後,其中一個綁著馬尾的年輕女孩子,坐到了他旁邊,作了自我介紹,然後興高采烈地說道: 「我們要去 Florida。聽說那個地方很美。」 「是的。」他安靜地說道,似乎想起了某些他不想提的往事。 「想喝點東西嗎?」她問道。 他笑一笑,接過汽水瓶喝了一大口,說了聲謝謝,然後又陷入沉默之中。過了一會兒,那女孩子回到同伴中間,而他打起了瞌睡,一直到天亮。 早晨他們醒來時,車已駛進另一家連鎖酒店,這次男子也跟著進去。那女孩子堅持要他與他們坐到一起,他顯得很靦腆,只要了一杯咖啡。年青人你一言、我一語地談論,而男子卻緊張不安地搓著手。返回公共汽車後,那女孩子又和男子坐在一起。稍過了一會,他開始打開話題,講起他的故事。 原來,他一直在 New York 蹲了三年監獄,而現在他要回家了。 「你家裡有多少人呢?」 「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她問道。 「說來話長。」他說道。「幾年前我因少不更事,在 New York 犯了事,被判了有期徒刑,那時我與妻子在家鄉新婚不久,我不想拖累她及初出生的孩子。在獄中,我感到很慚愧,我寫過信給我的妻子,說我要離家很長一段時間。我還告訴她,要是她無法忍受,要是孩子不斷問這問那,或者,要是我對她的傷害太大的話,那麼,她大可把我忘掉,找一個新歸宿。當時我說,她是一個相當好的女人,大可把我忘掉。我還告訴她不必再給我寫信或來探我。之後她便不再寫,她已有多年沒給我寫信了。」 「而你現在要回家,但她不知道?」 「是 …」他怯生生地說,「我也不確定她是否知道,上週,當我確定假釋獲准時,我給她寫了封信,可是我又不確定,經過多年她的生活是否起了什麼變化。我們過去住在 Brunswick,就是 Jacksonville […]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