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7這也會過去的

有一位瑞典人,26歲時已成為一家企業的CFO。然而,有一天他厭倦了這種“唯财是图”的生活,毅然辭職,獨自前往泰國修行。17年後,他回到瑞典,過著平凡的家庭生活,並將他多年來的心路歷程寫成了一本書。這本書在瑞典大受歡迎,據說每30個瑞典人中就有一個讀過他的書。這本書不僅在瑞典熱銷,還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中文書名是《我可能錯了》,他的名字叫比約恩。 比約恩回到瑞典後不久,便遇見了他的未來妻子。有意思的是,他在結婚戒指上刻了這樣一句話:「這也會過去。」不可思議的是,他的妻子不僅沒有反對,反而全盤接受。然而,為他們刻字的珠寶商卻感到非常困惑,因為在他多年刻戒指的生涯中,這是一句最不浪漫的刻字。出於好奇,珠寶商詢問比約恩這句話的由來。比約恩認真地向珠寶商講述了下面這個傳奇故事。 在13世紀的中東,有一位波斯國王,他治理國家井井有條。百姓們對國王的英明治國之道十分欽佩,紛紛想知道國王的智慧源自何處。於是,一位百姓請求覲見國王,最終如願以償。他問道:「陛下,請問您是如何如此成功地治理這個國家的?您的秘決是什麼?」國王摘下自己的戒指,遞給他,說:「我的秘密就在這戒指當中。」這位百姓拿着國王的戒指,對着燈光仔細一看,只見戒指上刻着「這也會過去」幾個字。 「這也會過去」這簡單的幾個字,其實蘊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治理國家的秘訣,也展示了國王治理國家的智慧。以下是對國王成功治理國家秘訣的分析: 1.無常觀。 「這也會過去」提醒人們,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無論是好是壞,這不會持久。這個觀念幫助國王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能夠保持冷靜和穩定,因為知道即使最艱難的時刻,這也會過去。同樣的,當處於繁榮和名成利就時,也不會驕傲自滿,因為他知道一切都是暫時的。 2. 謙遜和節制 體會到成敗都是暫時,這讓國王可以變得謙遜。謙恭心態使他在作國家決策時更加謹慎,不因短暫成功而驕傲自大,從而避免因過度自信而帶來的錯誤和風險。 3. 長遠眼光    「這也會過去」這句話不僅提醒國王和他的百姓要保持長遠的眼光,不僅關注當前的問題和成果,還要考慮未來的發展。長遠視角有助於制定更穩健和可持續的政策,確保國家的長期穩定和繁榮。 4. 心理韌性 面對困境時,「這也會過去」可以提供心理韌性,幫助國王和他的人民保持信心和希望。這種心理質素幫助他有效應對危機和挑戰,有助於國家在困難時期保持穩定和應變能力。 5. 公正與仁慈 「這也會過去」這句話也隱含一種對臣民公正與仁慈,因為他知道自己也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部分,公正與仁慈讓他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6. 自我反思 這句箴言也提醒國王保持自我反思和警覺,不斷檢視自己的行為和決策,確保其符合道德和人民的利益。 比約恩在步入婚姻時,沒有像大多數人那樣在戒指上刻上「永恆的愛」、「白頭到老」、「永不分離」或「長長久久」等浪漫的字句。相反,他選擇在戒指刻上「這也會過去」簡單幾個字。這句話雖然聽起來非常不浪漫,卻真實反映人生的本質。難得的是,比約恩與妻子都有同樣觀念,猜想這對夫妻在婚前就有相同的默契和共同的價值觀。他們相信生活的無常,並願意用這種心態來面對婚姻中的一切。他們在進入婚姻之前,已經討論過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並達成了共識。雙方都明白一件事實,婚姻生活中會有甜蜜時光,但也有困難時刻,彼此能夠接受生活中的變化,不會因一時的困難而氣餒,也不會因一時的幸福而忘形,因為他們知道,一切都是暫時的,既然這樣,彼此就更加珍惜當下,也會更加包容彼此的缺點和過錯。 「這也會過去」這句話蘊含的智慧不僅適用於國家治理,婚姻關係,也可套用在工作環境、朋友同事之間的互動。無常觀、謙遜和節制、長遠眼光、心理韌性和自我反思這些理念,幫助我們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各種困難,有效地應對生活中不同的挑戰。

706 惱羞成怒

「忿怒」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情緒狀態,其表現方式和程度各不相同,從輕微的不悅到激烈的憤怒甚至暴怒皆有。有些人將怒氣埋在心裡,有些人則毫不掩飾地表現在臉上,甚至在公眾場合爆發。怒氣的持續時間也因人而異,有些人來得快去得也快,有些人則將怒氣轉化為長期的怨恨、苦毒和仇恨。儘管發怒可能只是一瞬間的事,但其後果卻可能十分嚴重,讓人終身後悔。 你可知道,怒氣與人的思維密切相關。思想產生情緒,情緒引發行為,行為塑造個性,而個性決定了人的命運,因此有人說,思想決定未來。掌控怒氣的秘訣在於感受和意識到那些讓自己情緒化的事物,學會接受和順應它。只有當人意識到,是什麼讓自己情緒化時,才能改變它。如果連原因都不知道,又如何能改變呢? 大家都聽過「惱羞成怒」這個詞,仔細分析,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情緒:羞恥和憤怒。羞恥被稱為原發情緒,是內在的;而憤怒是激發情緒,是外在的。通常,人先有原發情緒,然後才產生激發情緒,沒有羞恥感就不會有憤怒。 原發情緒包括委屈、羞恥、被忽視、不被重視和失望等感受,這些感受是內在的、隱藏的,且沒有力量的;而激發情緒則是憤怒,屬於外在的,顯露出來,並且具有力量。試想,作為大丈夫的男人,怎能讓人看到自己受辱、受委屈、那種窩囊軟弱的樣子?因此,他們常會通過吼叫、拍桌子和罵人來表達。因為在憤怒中,他們感受到力量,只有通過憤怒,他們才能表達內心的委屈和羞辱。 其實,發怒的用意也是在保護自己,目的是掩飾內心的羞恥感、自卑感和無力感,這是一種無意識行為。為了不讓別人看到自己的脆弱,他們將這些脆弱和無力感轉化為憤怒。理解這一點,我們在生氣時,不僅要處理外在的激發情緒,更需要關注內心的原發情緒。原發情緒得不到解決,其他努力都是徒勞的。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也能更有效地處理一個暴跳如雷的大漢。 無論是憤怒、憂鬱還是恐懼,這是每個人都有的情緒。情緒本身不是問題,關鍵在於是否了解自己在生氣,是否體會到自己的恐懼或憂鬱。那么我們該如何處理情緒呢?在處理外在情緒之前,首先要解決原發情緒如羞辱、自卑、委屈、被藐視和失望。值得注意的是,感到羞辱、受委屈、被藐視或自卑,這些感受因人而異,屬個人評估,原發情緒的決定因素很多,與個人的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父母教導和個人修養有關。 情緒反應因人而異,有些人自尊心和被認可感需求極高,因此更加敏感和脆弱;而有些人對他人的藐視無所謂,甚至能輕易一笑置之。原生家庭是一個重要因素,當中也牽涉到成長背景,關鍵在於人的心態和心理素質。具備良好心理素質的人,能夠有效處理這些負面情緒,不會被羞辱、委屈、自卑和被藐視所擊垮。他們擁有強大的內心力量,能夠從容應對來自外界的挑戰和壓力,懂得自我調節和自我激勵,保持積極的心態,並能從逆境中學習和成長。 相反,缺乏良好心理素質的人,容易被負面情緒困擾,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怨自艾的惡性循環中。如果這些負面的內在情緒得不到有效疏導和處理,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甚至進一步影響其人際關係和生活質量。 總而言之,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內在的心理質素和心態是我們面對生活挑戰的關鍵。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質,才能真正有效地處理和超越那些讓我們感到羞辱、委屈、自卑和被藐視的情緒。

705 – 情執

我們常說,天地有愛,人間有情,尤其是與我們在乎的人:家人、孩子、伴侶、朋友、同事,甚至是寵物。但是,你知道嗎?情感也可能演變成一種執着。當情變成執着,就會發展成恨,發展成痴。情執帶給我們和我們身邊的人無盡的痛苦與折磨。 那麼,什麼是情執?情執指的是對某種情感或情緒的執着不放。具體來說,它可以表現為一個人對愛情、親情、友情等的依戀,甚至到了難以自拔的程度。 我們時常在社會新聞中看到因愛成恨的案件,愛到要殺死對方。原本相愛的兩個人,其中一方變心提出分手,另一方卻無法接受這個改變,無法接受兩人的感情已走向終結的事實。當情變成了執,這種執念漸漸化身為恨意,導致曾經相愛的人互相傷害,最終可能一方失去性命,另一方面臨法律的制裁。 話說一個青年,生前是個卡車司機,與太太結婚超過十年,在親友眼中他們是對感情恩愛的夫妻,但在五年前,兩人感情出現危機,原因是太太出軌了,她提出分手,自此夫妻倆時常吵架,死者不斷懇求太太回心轉意,但不管怎樣,太太執意要分手,太太甚至後來搬走。漸漸的,為情所困的司機開始酗酒,結束生命的前一晚,他痛苦地坐在客廳,地上全是空酒瓶,他向兄長透露尋死的念頭,兄長非常擔心這個弟弟,不斷勸說,而當時死者也答應兄長,第二天會繼續去上班,未料那夜卻成了他們兄弟倆最後一次對話。 卡車司機的丈夫,把自己的幸福和生命意義完全寄托在這段關係上。當關係破裂時,他感到自己的世界也崩塌了,感到沒出路或希望。這種極端的情執不僅對他自己造成極大傷害,也對周圍的人帶來極大的痛苦和困擾。 2007年,發生了一起轟動的追星事件,被媒體稱為“楊麗娟事件”。楊麗娟是香港明星劉德華的超級粉絲,為了追星,她做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最終導致其父親傾家蕩產,甚至跳海自殺。楊麗娟對劉德華的迷戀變成了一種情執,而她父親對她的溺愛也變成了同樣的執念。 在一次粉絲見面會上,楊麗娟與劉德華合影,使她對偶像的執著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為了幫助女兒追星,楊父在退休後賣掉房子,借高利貸,耗盡了所有積蓄,六次從甘肅前往香港,只為讓女兒能與偶像單獨相處90分鐘,以實現她的願望。然而,這無理的要求被劉德華拒絕,最終楊父跳海自殺,並在遺書中譴責劉德華。 楊麗娟對劉德華的執著反映了她的心理問題,主要包括幻想型人格障礙和痴迷心理。幻想型人格障礙是一種以幻想為主的心理障礙,患者通常會將自己置於一個虛幻的世界,逃避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和問題。楊麗娟長期沉浸在對劉德華的崇拜中,把他理想化,認為只要見到他,自己的生活就會變得幸福和圓滿。這種心理狀態使她失去了對現實的判斷,無法理性地看待自己的生活和人際關係。 楊麗娟的「執著」也表現在她對劉德華的不理智行為上。她放棄了學業和工作,甚至讓家庭背負巨額債務。這種過度的痴迷不僅對她自己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也對她的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她的父親因無法承受這種壓力,最終選擇了自殺。 從楊麗娟的案例中,我們可以汲取許多重要的教訓。首先,要理智對待偶像崇拜。崇拜偶像本身並不是壞事,但如果過度沉迷,就會導致失去自我。我們應該欣賞偶像的優點,但也要清楚地認識到偶像也是普通人,有自己的生活和空間。 在楊麗娟的故事中,她的家庭面對她的執著行為時,沒有採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反而被捲入其中,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這說明在面對家人或朋友出現心理問題時,我們需要及時提供幫助和支持,鼓勵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和治療。

704 -人的價值

隨著中国電影熱辣滾燙大賣之後,減肥一瞬間成为热门話題。不少人看過減肥成功的勵志電影,有意思的是,台灣卻倒逆施行,拍了一個減肥失敗的反勵志影片,名叫「大餓」。 胖子最痛苦的事是什麼?並非臃腫不便,或夏天時渾身臭汗,或找不到合適的衣服,而是周圍的人詭異的眼光。減肥一般有兩個動力,一是愛情,一是他人的白眼。電影主角叫阿娟,起初她算是個快樂的肥妹,體重105公斤。但她找不到好工作,最後在母親開的幼兒園為孩子做飯。阿娟喜歡做飯,並且享受烹飪的過程,不幸的是,幼兒園的小朋友給她起了大恐龍的外號;有些孩子甚至摸她肚子,笑問寶寶何時出生;公交車上她想給老人讓坐,乘客嫌棄她太占地方,並請她坐下。 阿娟母親對自我的要求極其嚴格,她完美主義性格與女兒樂觀以及肥胖的體態形成強烈對比。可憐的是,阿娟三十歲生日那天,母親沒回家陪她過生日,隔天卻送來一個生日禮物,是母親為她報名減肥課程。 阿娟在生活中經常受到歧視與霸凌,社區青少年向她丟雞蛋;甚至被鄰居性侵之後,報案之後卻沒人相信是事實。好在一位正巧經過的快遞員小吳親自印證,才化解誤會,還她清白。為此,阿娟對小吳產生了戀慕之情。 母親對阿娟的不滿越來越激烈,她看著去參與課程的女兒一直沒有瘦下來,甚至,指責女兒沒認真去找一份好的工作。母親把對女兒的期待,化作嚴厲的批判,斥喝女兒不努力。阿娟最後決定隱瞞母親進行了胃繞道手術,但這手術卻帶來嚴重後遺症。 在減肥過程中,小吳成為阿娟最大的激勵與陪伴,因為他曾經跟阿娟一樣,是一個被同儕嘲笑的肥胖者,可是,現在的他看起來陽光又健康。然而,阿娟卻無意中發現,小吳在吃完飯菜之後,一個人躲在暗巷裡用催吐的方式,把所有吃進去的食物吐了出來。阿娟猛然知道,原來小吳的體態是用這種極端方式維持的。而被知道這個「秘密」的小吳,也因此開始疏遠阿娟,這讓阿娟感到更加難受與孤獨。 而做完胃繞道手術後的阿娟,除了母親的批判,好友的疏遠,更發現一個難以面對的事實,就是她產生了後遺症,失去對吃的興趣。於是這個原本天真樂觀的女孩,最終失去了僅存的自信,她徹底崩潰了。 電影當中,有一段減肥導師批判學生的台詞,大意是:內在美很重要,可是,如果沒有外在美,誰還願意多看你一眼,如果連一眼都不想多看,那有內在美又有甚麼用呢? 我們到底是活在誰的眼中?我們的自信到底從何而來?我們的價值到底建立在甚麼之上呢?到底是我們認為自己有價值就算數,還是社會認為我們有價值時,我們才是真正有價值呢? 不知道你是否聽過一個美國人的名字,她叫Lizzie Velásquez。她患有一種非常罕見的先天性疾病,不幸地她被稱為“世界上最醜陋的女人”。Lizzie Velásquez患有先天性脂肪萎缩症,這種病導致她無法增加體重和體脂,並伴隨一些其他健康問題。然而,她並沒有因别人的藐視侮辱打倒自己,反而成為了一名積極的激勵演講家和作家,致力於反對霸凌。她的故事在她的自傳《勇敢的心:拒絕霸凌,勇敢做自己》中述說她被人霸凌的痛苦經歷,和她如何靠著基督信仰克服內在的心魔。她心路歷程後來被改編成了紀錄片,英文名字叫A Brave Heart: The Lizzie Velasquez Story。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bW_zhslWWg 上帝看待人不同於人看待人,因為祂深知人的局限和成見。人的偏見產生各種社會問題,導致人們彼此之間明爭暗鬥,拼個你死我活,互相攻擊,貶低他人以抬高自己。這形成了兩個極端:自大與自卑。兩者都嚴重影響我們對自我形象的認知,使我們無法以適當的眼光看待自己,分不清楚做事(doing)和身份(being)的區別。身份(being)是指我們作為人的本質,通過耶穌基督與神和好,重新與造物主建立一種新的關係。做事(doing)是指我們從事的工作,可以是老師、醫生、工程師或服務員。不管我們做什麼工作(doing),這都不影響我們作為神兒女的寶貴身份(being)。Lizzie Velásquez正是擁有這種正確思維,了解自己在神眼中獨特的身份,因此她能夠輕視別人的藐視和無禮。

703-為何錯到底?

在1954年,美國家庭主婦Dorothy Martin自創一個宗教團體,有一小群人愿意跟從她。不久,她告訴信徒,12月21日將是世界末日,不過,她說,末日到來之前,外星人會來拯救信徒,帶他們前往另一個星球。許多信徒因此出售個人產業並辭去工作,準備迎接預言中的世界末日和外星人的來臨。然而,當預言沒有實現時,學者們對信徒們在預言失敗後的反應產生濃厚興趣,因此。有人秘密加入這個宗教團體作私人調查。調查結果很有啟發性,儘管有信徒因失望而離開,但令人感到驚訝的是,不少信徒依然相信這個教主所說的一切話。據說,Dorothy Martin事後宣稱,基於人們誠心悔改,神靈決定賦予人類一次新的機會。信徒因此甚感欣慰,並且更加熱心傳講他們的信仰。這一現象激發心理學家的興趣和探討,Leon Festinger於1957年提出的認知失調(cognitivedissonance)理論正好解釋這種心理現象。Leon Festinger指出人的認知(cognitions)可以分為協調的(Consonant)、失調的(Dissonant)或互不相關的(Irrelevant)。協調認知是指在心理上相互支持的認知,例如“我會幫助老太太過馬路”和“我是一名樂於助人的人”。失調認知是指在心理上相矛盾的認知,例如“我不會幫助老太太過馬路”和“我是一名樂於助人的人”。互不相關的認知,是指在心理上沒有關聯的認知,例如“我會幫助老太太過馬路”和“我數學很好”。Leon Festinger的理論幫助解釋了為什麼人們會在面對現實與信念衝突時,仍然堅持原有信念。他指出,當人們面臨認知失調時,他們會通過改變信念或行為來減少不適,這解釋了Dorothy Martin的信徒們在明知教主的預言未能實現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傳講信仰,這屬於認知失調現象。認知失調是指當一個人的信念與現實相矛盾時,會產生心理上的緊張和不安。為了緩解這種不適,信徒們採取了幾種應對方式: 明白這種心理現象,就容易了解為何有人在加入一個邪教後,即使面對教主預言未實現的事實,仍然不願離開。這主要是由於認知失調理論所描述的心理機制。避免認知失調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實現: 通過上述建議來幫助自己避免認知失調的不必要過犯。這樣,我們能夠更客觀地評估自己的信念,併適時調整,減少內心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