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选择的自由
大家想像一下這個情景:你先生正在看電視,而你忙著照顧孩子。這時候垃圾車來了,你對先生說:“垃圾車來了,我在忙,你去把垃圾拿出去扔吧。”但先生毫無反應,彷彿你是透明的,他依然黏在沙發上,動也不動。這時你生氣了,衝著先生喊道:“你不動嗎?就不能幫一下忙嗎?”先生也氣了,回應道:“我下班很累了,完全不想動,你就不能理解一下嗎?” 這種時候,你該怎麼做才能讓對方願意起身去扔垃圾呢?與其直接提出要求,不如換個方式說:“垃圾要扔,孩子也需要照顧,你選哪一個?”同樣是請求,但表達方式改變了,語氣也不一樣,給了對方一個選擇權利,對方扔垃圾的可能性就提升了。 措辭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意願。通過巧妙地對話,可以讓對方自然而然地選擇我們希望的結果,讓雙方都感到舒心,並減少不必要的爭吵。這裡說話技巧的關鍵在於“選擇的自由”。當我們給對方提供選擇權,而不是直接提出要求,對方會感到尊重,減少被打擾的感覺,從而更樂意合作。 再看另一個例子。 小美的女兒每天上幼兒園前總是不願意穿鞋,這讓母親小美感到很頭痛。每次出門都要花很長時間與女兒磨蹭,結果常常遲到。小美以前經常會這麼對女兒說:“快穿鞋吧,不然我們就要遲到了!”但女兒根本不在意遲到,很明顯這種說法對她沒什麼效果。後來,母親換了一種說話方式:“藍色鞋子和紅色鞋子,你想穿哪一雙?” 結果,女兒馬上指著藍色鞋子說:“我要穿藍色!” 孩子主動開始穿鞋。從女兒的角度,她不喜歡被強迫,但當她有了選擇權時,反而願意合作。 這是一個育兒經常使用的技巧,通過給孩子提供選擇,讓他們感擁有自主權,這可以減少他們的抵觸情緒,增強他們參與感和合作意願。 使用“可選擇方式”來處理問題是一種有效溝通策略,不僅減少對方的反感,還能提升他們自主性和參與感。這方法核心是通過給對方選擇權,讓他們感到自己擁有控制權,從而更容易合作。 “選擇自由”這方式不僅適用於孩子,也可以應用於日常生活各層面。不論是在家庭、工作,還是社交場合,通過給予選擇而不是強加要求,這可以促進溝通,增強合作,並減少衝突與對抗。 在家庭生活中,常因瑣事產生摩擦,尤其家務分配和照顧孩子。與其直接要求配偶或孩子去做某些事情,不如給予選擇。用前面第一個例子,當丈夫不願扔垃圾時,妻子說:“你想現在去扔垃圾,還是先照顧一下孩子?”這樣,他可能會更傾向選擇相對輕鬆的任務,避免產生被命令的感覺。對孩子,可以說:“你想先做作業還是先整理房間?”這讓孩子有選擇的空間,減少對抗情緒。 在工作環境中,領導者可以通過給予員工選擇來提升工作效率和滿意度。例如,主管可以說:“你想在本周內完成這個項目,還是下周完成但需要更詳細的報告?”這種方式讓員工感到自己有選擇,而不是被強制接受任務,從而增強了工作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與朋友相處或在社交場合中,提供選擇也能緩解潛在尷尬。例如,當與朋友討論聚會地方時,如果對方拿不定主意,可以說:“你想去餐廳A還是餐廳B?”這樣既避免猶豫,也尊重對方的意見。 總的來說,在不同情境下運用“選擇自由”這技巧,可以提高溝通效果,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和擁有自主權,從而更願意合作,減少抵觸和對抗。無論是家庭、職場還是社交場合,這種方式都能促進良好的互動和合作。
721-学会说话
一位性格沉默寡言的男孩,已過適婚年齡,難得認識一個讓他心儀的女生,兩人交往半年便談婚論嫁。但當父母知道女生比自己兒子大五歲,並且是個不會講中文的越南華僑時,便堅決反對。然而雙方已付出感情,兒子更認定婚姻是他們兩人的事,父母根本無權阻止。爸爸覺得含辛茹苦把孩子養大,現在兒子有了女朋友,卻連親情也不顧,於是在一次對談中,在兒子和他女朋友面前,大發雷霆罵兒子「大逆不道」,並說:「你知道高齡女人會生智弱孩子嗎?」兒子認為父親這番話根本就是咒詛,憤而帶著女友離開,雙方關係因此破裂。 有一句諺語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話的目的是為了傳達我們的所思所想。從牙牙學語到能清楚自我表達,這過程不過幾年時間,但學會「如何好好說話」,卻是一門需要長期學習的功課。掌握說話的藝術,不僅能讓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如魚得水,還能減少不必要的摩擦和障礙。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說對話呢?以下有三個步驟: 避免立即表達自己的想法 不要在沒有深思熟慮的情況下就衝動地表達自己的請求或意見。這樣做可能會引起他人的反感,可能不到五分鐘連自己也會後悔。與其匆忙說話,不如先停下來,給自己時間冷靜思考,避免在情緒驅動下說出不適當的話。 揣摩對方的心理 嘗試理解對方的心境,根據他平時的表現、喜好和個性來推測他對你請求的反應。這會幫助你能與對方有效溝通,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考慮符合雙方利益的措辭 當提出請求時,盡量找到一個能同時顧及對方和自己的利益的表達方式。這樣可以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關心和尊重,同時可以開放地聽取你的看法。 以父親與兒子討論婚姻問題為例,可以應用這三個步驟進行冷靜、建設性的對話: 避免直接表達反對意見 當父親對兒子的婚姻有所擔憂時,避免用激烈的語言表達個人意見,否則這會讓兒子產生情緒抵觸。相反,父親應該先冷靜下來,傾聽兒子的想法,了解他的感受,如此才能為後續的對話打下良好基礎。 揣摩兒子的心理 父親應設身處地,理解兒子可能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一個心儀的伴侶,父母強烈反對可能讓他感到被誤解和忽視。兒子想當然希望父母尊重他的選擇,父母換位思考的思維可以幫助他們更有智慧如何與與兒子有效溝通。 找到符合雙方利益的方式 父親可以著重表達對兒子幸福的關心,而不是單純強調自己的擔憂。例如,可以說:「爸爸知道你對這段感情很認真,我們也很關心你的婚姻幸福。我的擔憂主要是出於對未來生活的考量,比如文化差異和年齡差距可能會帶來的挑戰。」這樣不僅表達了父親的關懷,也避免了直接對抗。 透過這樣的方式,父親既尊重了兒子的情感,也表達了父母的關心,促進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溝通。不過,婚姻始終是兒子個人選擇,明智的父母應該在表達關懷的同時,也尊重他自己的決定,並給予最大的祝福。 例子二:傍晚用餐時,一群帶著孩子的媽媽正聊得興高采烈,完全不顧孩子在餐廳裡跑來跑去。作為餐館負責人的你,走到她們面前,禮貌地要求她們讓孩子回到座位,以免打擾其他客人。然而,這群媽媽只瞟了你一眼,繼續她們的談話,完全不當一回事。這時候,你該如何應對呢? 根據前面提到的三個溝通步驟,你可以這樣說:「剛做好的菜非常燙,如果孩子在端菜時撞到服務員,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燙傷。可否請您讓孩子回到座位上,避免危險?」這樣的表達方式通常會奏效,媽媽們聽到後會立即配合,將孩子叫回座位。 餐館負責人運用了三個關鍵步驟: 避免直接表達自己的不滿:負責人最初禮貌地請求媽媽們將孩子帶回座位,但這並未奏效。因為僅提及打擾他人並沒有引起她們足夠的重視,顯然她們不覺得孩子的行為對他人造成困擾。 設身處地揣摩對方心理:媽媽們熱衷於她們的對話,忽略了孩子可能對其他客人帶來的騷擾。然而,大多數母親對孩子的安全非常在意。一旦聯想到孩子的活動可能帶來風險甚至傷害,媽媽們自然會警惕並採取行動。 找到符合對方利益的切入點:為了引起她們的重視,負責人將焦點轉移到孩子的安全上:「廚房的菜很燙,若孩子撞到服務員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燙傷。」這樣的說法既表達了對孩子安全的關心,也符合媽媽們的利益,因為沒有母親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傷。這自然促使她們迅速採取行動,讓孩子回到座位上。 總結來說,有效的溝通需要技巧。換位思考,避免命令式語氣,理解對方的心理並找到符合對方利益的切入點,才能促成積極的反應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