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3-成長思維的誤解

前期提到斯坦福大學教授Carol Dweck,根據她40年的研究,她揭示了不同思維模式與成功與失敗之間的關系,最終得出結論:思維決定命運。那些擁有“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的孩子,在面對挑戰時,會充滿自信地相信自己能夠克服困難,因此他們愈挫愈勇,最終走向成功。而那些擁有“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的孩子,則常常感到束手無策,認為自己能力不足或運氣不佳,最終陷入平庸之路。

Dweck的書《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一經出版,立即在全球迅速暢銷,許多家長和教師開始借鑒和參考。

然而, Dweck卻發現,不少人對成長型思維的理解基本上是淺薄的,甚至完全違背了基本原則。她將這種誤解稱為“假性成長型思維(False Growth Mindset)”,這種誤解最終會誤導孩子前進的方向,使他們越努力越變得被動。

誤解之一:孩子的所有努力都應該表揚

Dweck鼓勵父母表揚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所展現的特質,比如努力、策略、專注和堅持,並將這些因素與孩子的日常表現和學習過程聯系起來,這樣可以有效地激發孩子的成長型思維。然而,她卻觀察到許多老師存在一個錯誤的做法,他們錯誤地認為“激發孩子

的成長型思維”等同於“表揚孩子的努力付出”,這實際上是一個誤區。當孩子苦苦學習了很長一段時間,卻發現沒有什麽成果,老師仍然去贊揚他們,甚至表揚他們。老師會說:“沒關系,妳已經很努力了。”或者“妳這麽勤奮,一定能成功的!”

這就好像給一個在學習上總是不得要領的孩子頒了個“安慰獎”,教授認為這實際上是危險的,因為這會誤導那些最需要培養自己學習能力的人,繼續做無效的努力。

許多人認為勤奮是一種美德,只要孩子努力了,不要太在意他們是否成功。但Dweck的觀點恰恰相反:“並非所有的努力都值得表揚,除非它能夠產生效果。”

當然,父母要保護孩子的自信心,但更重要的是與他們坦誠相待。Dweck希望家長和老師明白,當孩子的學習效果不佳時,單純地肯定他們的努力可能會使孩子變得更加被動。與其只是安撫孩子,父母應該給孩子一種緊迫感,一起尋找更適合他們的學習策略和方法。

事實上,在研究過程中,Dweck接觸到那些致力於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的老師,他們將精力用於幫助孩子找到策略,讓孩子明白正確的策略可以帶來成功。這些老師讓孩子明白,當遇到困難時,不是盲目地努力,因為不考慮策略的努力實際上是在浪費時間。

誤解之二,讓孩子相信「只要我想就能做到」

“成長型思維”告訴我們,無論何時何地,任何人都應該相信自己能夠克服一切,但Dweck提出了一個重要前提。當引導孩子建立自信時,也需要讓他們明白:“沒錯,只要妳想,就能夠做到,但前提是妳必須具備知識、技能、策略和資源。”

父母在為孩子設定更高的目標並鼓勵他們去實現時,但真正了解教育的人知道,一旦目標設定完成,工作才剛剛開始。接下來,他們需要花費大量精力來幫助孩子找到實現這個目標的具體路徑,而不只是發空頭支票。

很多人認為,告訴孩子“不是妳想就能做到”有點殘酷,擔心這會損害孩子的自信。實際上,當困難出現和失敗發生時,真正影響孩子是否有足夠自信來應對的是,家長們如何描述困難和失敗。

如果父母總是安慰孩子,說像“不是每個人都擅長數學,不要擔心,妳很擅長做其他事情啊”這樣的話來安撫,孩子可能會逐漸變成“固定型思維”的人,他們會心想:“好吧,這不是我的強項,所以我不需要太在意。”

但如果父母能表現出“發生這些困難是可以預料的”而不是“這反映出了什麽問題?我們接下來應該采取哪些行動來解決這個問題?可能需要和老師交流,或者老師可能有更好的建議?”這樣,孩子就能明白:“哦,這些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只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可能會有一個轉機。”

誤解之三 ,妳是固定型思維,我是成長型思維

在與許多老師交流中,Dweck還發現了一個現象:當孩子學習沒有取得成果時,有些成年人會歸因於孩子被“固定型思維”拖累。這種想法可能較容易讓成年人感到舒適,因為比起承認是自己的教學方式存在問題,他們可能更願意將問題歸咎於孩子。

然而,他們忽略了思維模式只是關鍵因素之一,而不是唯一因素;其次,創造一個能夠激發孩子成長型思維的環境也是父母和老師的責任。

我們經常容易忽略的事實是,我們每個人都具備混合型人格,有時充滿自信,運用成長型思維來解決問題,而有時會轉向固定型思維,這取決於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心態,例如當我們嘗試一種新的工作方法卻沒有取得任何效果時,當我們難以激發一個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時,當我們將自己與經驗豐富的老師進行比較時……我們比較容易落入固定思維。

“我看到許多老師,在聽完這一思維模型後,很快就自認為具備成長型思維人格。” 事實上,Dweck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實際上,這種訓練需要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有時甚至需要終身不斷地努力。”

為了幫助父母與孩子培養成長型思維,下面有兩個建議:

建立一個“成長型評估系統”:讓孩子列出實現目標前需要滿足的所有條件,可以是日記本或學習清單,以確保多維度管理學習進度。這份表格可以幫助學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實力和弱點,同時也可以讓成年人在必要的時候提供額外的指導和反饋。

在評價孩子的表現時,使用“暫時不行”代替“就是不行”:比如,芝加哥的一所高中要求學生在畢業前通過一系列課程考核,如果某門課程沒有通過,成績將是“not yet”(暫未通過)。想象一下,如果成績是“failed”(不及格),學生可能會認為:“我失敗了,完了。”而如果用“not yet”,孩子就會明白:“學習還沒有結束,我應該繼續努力。”

所以,如果哪一天,孩子垂頭喪氣地告訴妳,“我學不好數學”,妳可以回答他,“不,妳只是還沒有把數學學好。”